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語出《論語·述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 出處:論語·述而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語出《論語·述而》。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語出《論語·述而》。意謂要多方聽取、觀察,然後依從那些好的進行選擇和判斷,其目的只有一個——從善。所謂從善如流,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正是這個意思。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從善如流呢?其方法便是多聞。多觀察...
擇其善者而從之是漢語辭彙,出自《論語‧述而》,是一種學習方法。簡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方法)出自:《論語‧述而》全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釋:焉:是兼詞,“於此”的意思。三:文言文中泛指“多人”。其:代“他們”。從:學習。...
“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
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於儒客聖師孔子的《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解釋 (1)三:虛數,極...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既雲擇,又雲識,其真知亦未嘗不行於其間:但其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擇、識,則已失卻頭腦矣。崇一於此等處見得當已分曉,今日之間,正為發明此學,於同志中極有益;但語意未瑩,則毫釐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來書云:“師云:“‘系’”言“何思何慮”,...
【原文】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譯文】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對自己...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翻譯 孔子說:“學習瞭然後按時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又如“多聞闕疑”、“多見闕殆”、“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等,指來自見聞的感性知識;也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尋師訪友活動;但更多的是指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如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則是指從古代文獻...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入太廟,每事問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知之者不如...
從學習的方法上講,孔子一方面看重多聞多見,反對不懂裝懂、裝腔作勢,他認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另一方面,孔子主張聞見之外還須兼重思索,因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需要“九思”,學習要舉。...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此章正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同意,聖人此說甚多。“不知而作”與詩人“吾豈不知而作”不同,乃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之意。其言曰“固有聖人天縱,從容中道,不待知而作,我不到此地位也。我只是學而知之。多聞,擇其善者而從...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入太廟,每事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所有古今辦學者的好主張都吸收過來,擇其善者而從之,且須時時同學生生活一塊而導之以正”。他還在大門上親自書寫了一副對聯: 育良才似淘金萬次洗濯獲幾許 施教化如理水百端導引成河流 1946年10月,反動當局以“勾結李先念,企圖發動暴動”的罪名,將他和魚泉中學校長周季之、教務主任劉堅白等5人逮捕,...
是一個愛智的人,嘗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又說:“多聞闕疑”,“多見闕殆”,又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可以見他的愛智,是毫不含糊,決非強不知為知的。他教子弟通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又為分設德行、言語、政事...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022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026 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029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032 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034 第二章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 傷人乎/039 里仁為美/041 君子周急不繼富/044 我欲仁,斯仁至矣/046 不知禮,無以立也/049 仁者安仁,知...
苟子其書,錯訛難解之處頗多,脫誤不可讀處時或有之,本書在注釋和翻譯過程中,參閱、斟酌了諸家之說,儘量擇其善者而從之,個別窒礙難通之處,不敢強解,則闕如。《王制》篇由張玉亮執筆,由我修改潤色。筆者學力有限,在注釋和翻譯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當或錯訛之處,凡此,尚祈讀者批評指正。目錄 荀子...
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於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於一件事物的內容)知道的就是知道的...
苟子其書,錯訛難解之處頗多,脫誤不可讀處時或有之,本書在注釋和翻譯過程中,參閱、斟酌了諸家之說,儘量擇其善者而從之,個別窒礙難通之處,不敢強解,則闕如。《王制》篇由張玉亮執筆,由我修改潤色。筆者學力有限,在注釋和翻譯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當或錯訛之處,凡此,尚祈讀者批評指正。目錄 荀子...
孔子曾說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選取好的方面作為我學習的榜樣,他不好的方面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鑑,引以為戒,進而改正自己的缺失。”原文 肅王與沈元用 (宋)陸游 肅王與沈元用同使虜,館於燕山愍忠寺。暇日無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辭甚偶儷,凡三千餘言。元用素強記...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譯文】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評析】本章里,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
多一點自知之明 文質彬彬成君子 文明禮儀需注重 崇德、修慝與辨惑 擇其善者而從之 第三章心態經營 健康生命價值的“強心劑”追求快樂宜正當 問心無愧無憂懼 東魯春風吾與點 戒奢倡儉長安策 舉世皆醉我獨醒 逆境固窮真君子 有功不居休自誇 朝晨聞道夕可死 幸與不幸辯證看 罪惡種子虛榮心 ……
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161 急功近利不可取——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165 學習生存的本領——不患無位。患所以立/168 不單為薪水工作——敬其事而後其食/171 忠誠勝於能力——居之無倦,行之以忠/173 成功的啟示 你準備好了嗎一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78 ...
“不扣帽子”正是一種承諾,就是堅持實事求是態度對待批評和不同聲音,不上綱上線、不亂扣帽子,善於傾聽“擇其善者而從之,擇不善者而改之”,只有這樣才能聽到更多提神醒腦的“好聲音”。“不抓辮子”讓講實話者沒顧慮。“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而面對自己錯誤,人們往往出於自我保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子絕四:毋意,...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兩小兒辯曰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誠實的晏殊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韓延壽以德治民 子曰:“篤信好學...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強調官吏的“正己”是“正人”的先決條件,並從自身做起,“擇其善者而從之”,可以說是“清官”出現的雛形。在歷史文學中,“清官”也是一個常講常新的敏感話題。自司馬遷《史記》開設“循吏列傳”以來,歷代史籍均滿載著清官的悲歡故事。概括起來,清官一般都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