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子之精神生活》是蔡元培所著作品,出自於《蔡元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孔子之精神生活
  • 作者:蔡元培
  • 作品出處:蔡元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精神生活,是與物質生活對待的名詞。孔子尚中庸,並沒有絕對的排斥物質生活,如墨子以自苦為極,如佛教的一切惟心造;例如《論語》所記:“失飪不食,不時不食”,“狐貉之厚以居”,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從大夫之後,不可以徒行”,對於衣食住行,大抵持一種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態度。但使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在不可兼得的時候,孔子一定偏重精神方面。例如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見他的精神生活,是決不為物質生活所搖動的。今請把他的精神生活分三方面來觀察。
第一,在智的方面。是一個愛智的人,嘗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又說:“多聞闕疑”,“多見闕殆”,又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可以見他的愛智,是毫不含糊,決非強不知為知的。他教子弟通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又為分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彼勸人學詩,在心理上指出“興”、“觀”、“群”、“怨”,在倫理上指出“事父”、“事君”,在生物上指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他如說:識肅慎氏之石砮,防風氏骨節,是考古學;說:知萍實,知商羊,是生物學;但都不甚可信。)可以見知力範圍的廣大。至於知力的最高點,是道,就是最後的目的,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何等的高尚!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紹興人。 早年投身科舉,26歲被取為進士,隨即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戊戌變法失敗後,南下從事新教育事業。1902年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1904年創建革命團體——光復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被委任為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1907年赴德國留學。中華民國成立後,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總長。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歐洲,1916年底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對北大進行整頓和改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先後擔任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1932年底與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會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避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編者簡介】歐陽哲生,1962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等處訪學。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的現代闡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嚴複評傳》、《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等。編有《胡適文集》(12冊)等多種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