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勸學

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勸學

《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勸學》由吉林省吉出書刊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出版。 一書在手,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盡收眼底。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勸學
  • 作者:吳建有
  • ISBN:9787807624905
  • 出版社:吉林省吉出書刊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 出版時間:2008-05-01
  • 裝幀:平裝
簡介,基本資料,序言,目錄,

簡介

《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勸學》是一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美讀本。警世格言既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於傳誦的特點。由此切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入門容易,且可深窺諸子百家思想之精華。 按照所編格言的不同內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敘事,或夾敘夾議。其中相當一部分千字文,確實可以作為語文中考、高考的參考範文。

基本資料

開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勵志與成功
正文語種:中文

序言

中國自古以來,即有重學勸學的傳統。在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曾出現過一些人品與學品俱佳的大師。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人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學子,造就了中華文化所特有的“重教崇學”。可以說,泱泱數千年文明,所以能綿延至今,“重教崇學”功不可沒。
從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儒家學派中的諸大師無一不對完美理想的個體人格塑造懷有濃厚的興趣。在他們看來,一個完善的、達到至仁境界的個體人格是士人君子從事一切工作的發端和開始,大到治國安邦,小到事父事兄,均須以此為出發點。圍繞此一問題,儒學的大師們幾乎完全一致地都把目光投向了學習。他們認為,只有通過學習、通過汲取自己原來不知道、未掌握的知識,完美人格的塑造才有望實現和達到。
關於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目的以及學習的境界,孔子在中多有論述。《論語》一開篇就首先討論“學”,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論語》中有66次談到“學”,由此即可見孔子對“學”之看重。比如他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對於他本人,孔子也認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孔子看來,一輩子的進步特別是人的修養進德沒有終點。從學習的方法上講,孔子一方面看重多聞多見,反對不懂裝懂、裝腔作勢,他認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另一方面,孔子主張聞見之外還須兼重思索,因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需要“九思”,學習要舉。_。反三。更富新意的是,孔子竟將“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當成“君子”的一個重要標準。實際上,孔子這種近乎學習本位的思想,對日後中國人“重教崇學”傳統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
孔子之後的孟子,雖然有著比孔子明顯得多的士人貴族傾向,甚至還說過一些諸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等,讓今人完全不能接受的話,但是孟子的重“學”傾向同樣是明顯的,他所堅持的基本上仍是孔子開創的傳統,而又與孔子有所不同。首先,孟子從總結歷史經驗的角度出發,認為夏、商、周三代都是重視學校教育的,儘管因時代不同學校的名字有所不同。而學校教育就是教人學習,以幫助學習者明人倫。所以說孟子的學習思想帶有鮮明的倫理色彩,但其因重視學校教育而強調學習重要的積極意義卻不可低估。其次,孟子認為學習者對待學習要全力以赴,要做到全心全意、百分之百,這叫所謂“志於彀”;同時,他認為學習“亦必以規矩”,規矩的重要就像匠人治木_樣,治學沒有規矩也是難成方圓的。再次,孟子對學習的學派、家法也提出了前無古人的看法。比如他在中曾矢口否認仲尼之徒對非儒家的“齊桓晉文之事”的了解,更反對儒家的陳良棄儒而學農家等,這一看法對後世的影響也堪稱巨大。當然,與孔子相比,孟子對學習的看法似乎政治色彩更濃厚一些,這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
孔孟之後,荀子關於學習問題有比孔孟更廣泛的關注和更深入的討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苟子撰有專文《勸學》,通過全面表達他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勸學》中,荀子首先闡述了學習對於人增長知識和才幹、增進品德修養及全身遠禍的重要性,並且認為學無止境,學習是一個人一生的事情。關於學習的態度,荀子認為應該是專心致志、持之以恆,而不應該心浮氣躁而終身無所寄託。至於學習的內容,荀子認可的是儒家經典 、 、 , 、《樂》、等;學習的方法除了要閱讀典籍外,還要善於向賢人請教,同時也要善於用學來的知識教人。關於學習的目的,荀子的明確定位是做人。也就是說,一個人一生都要善始善終地堅持學習,通過不斷地積累、不斷地豐富完善,使自己達到既全面又純粹的人格境界。
孔孟荀之外,儒家有關重“學”的討論還有被後世稱為經典的中的《學記》篇。《學記》中對學習重要性的強調以及對教學方式方法等問題的探討,也是儒家重學勸學的一項重要成果。
所以說,在先秦儒家那裡,對於學習就有了一個相當高的定位,這個高定位為日後中國文化中的“重教崇學”傳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漢代武帝時期的文化轉向,儒學被定於一尊,儒家書籍被奉為經典,孔子被尊為聖人,早期儒家大師們所提倡的一切都差不多被以典範的方式肯定下來。後來“重教崇學”的思想逐漸又影響到廣大農村,致使許多人都把耕讀當做傳家的法寶,把讀書學習和人生中種地吃飯看得同樣重要,甚至認為學習更先一步、更高一等。這樣的文化認同後來漸漸被強化,並逐漸沉澱為一種集體意識,形成了一種濃厚的“重教崇學”的民族文化傳統。
時光荏苒,大師們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們強調的在自覺的學習與修養中把自己鑄成大器,然後傳道、授業、解惑,造就人才、傳承文化,以期有益於社會的重教重學思想仍然啟迪著我們,仍然在持續影響著我們。

目錄

(一)、從師
有教無類
教不嚴,師之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為學莫重於尊師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務學不如務求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聖人施教,各因其材
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
(二)、習學
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
運而有光者,飾也;近而逾明這,學也
人不學,不知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這不如樂之者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立身百行,以學為基
滿招損,謙受益
開卷有益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人好學,雖死猶存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學則正,否則邪
書到用時方恨少
(三)、精思
朝聞道,夕死可矣
盡信書,不如無書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
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業精於勤,荒於嬉
思之自得者,真;習之純熟者,妙
年少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舊書不厭百回讀
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
君子貴才學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
少而不學,長無能也
敏於事而慎於言
(四)、有恆
子入太廟,每事問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廢學如斷織
人不讀書,其猶夜行
君子之學,死而後已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
三日不讀,口生荊棘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附贈中外名人名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