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肅王與沈元用
肅王
[1]與沈元用
[2]同使
[3]虜
[4],館於燕山愍忠寺。暇
[5]日無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辭甚
偶儷[6],凡三千餘言。元用素
[7]強記,即朗誦一再;肅王且聽且行,若不經意。元用歸館,欲矜
[8]其敏,取紙追書
[9]之,不能記者闕
[10]之,凡闕十四字。書畢
[11],肅王視之,即取筆盡
[12]補其所闕,無遺者。又改元用謬誤四五處,置筆他語
[13],略無矜色。元用駭服
[14]。語云:“休誇我能勝人,勝如我者更多。”信不誣
[15]也。
(選自陸游的《老學庵筆記》)
注釋
(1)肅王:北宋末年
宋徽宗之子
趙樞,有過目不忘的才能,後出使金國不歸。
(2)沈元用:宋朝大臣。
(3)使:出使。
(4)虜:指北方的金國。
(5)暇:空閒,閒暇。
(7)素:向來,一向,平時。
(8)矜:自誇。
(9)書:寫,書寫。
(10)闕:通“缺”,缺少。
(11)畢:完。
(12)盡:全、都
(13)他語:說別的事情。
(15)誣:虛假。
翻譯
宋朝的肅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的金國,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閒時間無事可做,就一同遊覽寺院,偶然看見一塊唐朝遺留下來的石碑,文辭非常優美,共有三千多個字。元用平日記憶力就很強,於是將碑文抄下來,邊走邊朗誦,肅王一邊聽著一邊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樣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誇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紙將文章默寫下來,記不起來的就空缺著,一共缺了十四個字。(沈元用)寫完了,肅王看後,就隨即拿起筆將所有的缺字補齊,沒有遺漏的地方。又將元用四五個錯誤的地方修正,(改完後)將筆放下和別人談論其他的事,一點點驕傲的臉色都沒有。元用既驚訝又佩服。肅王說道:“不要誇耀我能勝過別人,真正勝過我的人還很多呢!”其可信度一點也不虛假。
解析
明朝理學家陳幾亭說:“君子有兩種羞恥”。一是誇耀自己的長處,二是掩飾自己的缺失和不能。自己有長處要保持謙虛,自己不會的就要努力學習充實。 他又說:“君子有二惡”。一是嫉妒人之所能,二是彰揚人之所不能。當別人做到時,應該像自己做到一樣;當別人做不到時,就引以為鑑,以自己要做好的角度來著眼,捨去“我能,他不能”的高傲心態。
孔子曾說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選取好的方面作為我學習的榜樣,他不好的方面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鑑,引以為戒,進而改正自己的缺失。”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
務觀,號
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
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
楊慎謂其詞
纖麗處似
秦觀,雄慨處似
蘇軾。著有《
劍南詩稿》、《
渭南文集》、《
南唐書》、《
老學庵筆記》
題目
答:雖然肅王的記憶力比沈元用更好,但是肅王並沒有自誇自耀。(原句)1又改元用謬誤四五處,置筆他語,略無矜色。2即取筆盡補其所闕,無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