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歸因

外歸因

外歸因,又稱作情境歸因。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Heider)提出,海德最早對行為原因進行分析。外歸因是指存在於個人自身之外,影響行為發生的條件和因素,包括機會和他人影響、環境條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歸因
  • 別稱:情境歸因
  • 實質:歸因於外部環境
  • 提出者:海德
簡介,相關理論,

簡介

外歸因,又稱作情境歸因。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Heider)提出,海德最早對行為原因進行分析。外歸因是指存在於個人自身之外,影響行為發生的條件和因素,包括機會和他人影響、環境條件等。
最早對行為原因進行分析的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他認為,人具有尋求和諧而不是自相矛盾地理解世界和控制環境的動機。為了實現理解和控制,我們需要對預測的行為原因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他指出,個人行為的原因,包括人格、動機、能力、心境、個人努力等。歸因於內稱作做作品性歸因。所謂外部原因,指存在於個人自身之外,影響行為發生的條件和因素,包括機會和他人影響、環境等。歸因於外可稱作情境歸因。如果他人的行為主要是歸因於內部原因,那么行為主體就應當對自身的行為負責;反之,個體所承擔的責任就會轉移到外部事物。同時,他認為,者兩種類型的歸因並不是孤立的,個體的行為往往是內外部原因互動作用的產物。但是在某一特定的背景下,內外部原因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起主要作用的有時是內部原因,有時是外部原因,所以對不同的行為要做具體的分析。

相關理論

凱利的共變理論,凱利的共變模型就是為了發現一個特定效應和一個特定原因是否在不同的環境下共同發生。此模型遵循三個原則。
(1)一貫性原則。根據行為與時空環境的相互聯繫進行歸因,即看行為是否及時因地而異。如果行動者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表現不一樣,那么環境就是行為發生的原因,如果行為表現不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始終如此,那么行為的原因就不是環境方面的影響。
(2)一致性原則。根據行為者與他人行為之間的相互聯繫進行歸因,即看行為是否與他人的行為相同或相異。如果與他人不相同,那么行為的原因就應該歸咎於行動者本身;如果雨啊他人相同,那么行動者本身就不是行為發生的原因。
(3)差異性原則。根據行為與行為對象的相互聯繫進行歸因,即看行為是否因人而異。如果豪斯,那么刺激對象就是行為發生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人而異,那么刺激對象本身就不是行為發生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