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療法

歸因療法

“歸因療法”(Attribution therapy),就是在心理治療中通過引導患者對其症狀產生原因的知覺,來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方法,是由心理學中的歸因理澎,發展的一種心理治療體系。

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對症狀產生原因的不良知覺或推斷有關,所以,心理治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將患者的不良歸因置換為無害的歸因,形成兩種運用歸因理論於治療實踐的模式;一種是“真歸因療法”(veridicalattributiontherapy).另一種是“假歸因療法”(misattributionth”rapy)。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歸因療法
  • 外文名:Attribution therapy
  • 屬性:社會心理學療法
  • 兩種模式:真歸因療法和誤歸因療法
Dweck德韋克,1、真歸因療法,2、假歸因療法,

Dweck德韋克

德韋克是較早研究歸因療法的學者。歸因療法的主張是:個體把失敗歸因於自身能力的缺乏或者某些不能控制的外部環境因素時, 就不會在後續的學習中堅持努力; 個體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動機不足時, 就會傾向於在後續學習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實現目標。那么, 通過訓練改變無助者的歸因方式, 就可以改變個體應對失敗的行為反應, 從而由屈從失敗轉變為挑戰失敗。基於該假設, 她通過一系列設計精巧的實驗, 發現“把解決數學問題失敗的原因歸因於自身能力不足的學生, 會形成失敗的預期, 產生更少的成功動力。”(Dweck, 1975, p.679) 也就是說, 那些歸因於能力不足的兒童易於放棄努力, 歸因於動機不足的兒童則更具堅韌性, 這就驗證了歸因療法的有效性。除此之外, 為了驗證“增強自尊可以解決無助兒童的學習問題”的假設, 德韋克在研究中進一步對比分析了成功療法(主張成功的經歷和自尊的增強可以促進對失敗的積極應對)和歸因療法的有效性問題。她把歸因於能力不足的兒童分為兩組進行訓練, 一組採用成功療法, 一組採用歸因療法。結果發現, “在測驗中沒有遭遇失敗時,成功療法的被試表現出成績的穩步提高, 這說明成功經歷可能提高兒童對成功的期待, 防止情況變得更壞。但是, 接受成功療法的被試在面對失敗時, 行為表現不好, 成績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這說明在處理失敗問題上, 成功療法還不夠有效。而那些接受歸因療法的兒童, 在面對失敗時, 表現出積極的行為反應。這說明歸因療法解決兒童挫折問題更為有效。” (Dweck, 1975, p.683)
歸因療法與成功療法的研究結果表明, 歸因治療可以改變習得性無助者應對失敗的能力, 而強調對行為負責和增強自尊的成功療法對改變習得性無助問題的效果並不明顯。

1、真歸因療法

許多心理疾病是由於患者對自己症狀產生原因的不正確知覺引起的。因此,歸因療法就是用對患者症狀的更正確的歸因來置換或代替他所持有的不正確的歸因。在Davison(1976)和Johnson(1977)報告的兩個治療案例中.說明了通過糾正患者對其症狀的錯誤歸因改變其心理狀態的方法。Dvaison的病人是一位40歲的男性,眼部、面部和太陽穴有陣發性抽搐和傾動.相信是鬼怪纏身引起的,感到看不見的幽靈正在干擾和侵蝕他的心智,病人被診斷為妄想性精神分裂症人院治療。治療者說明患者症狀是由緊張刺激引起的,可以通過肌肉放鬆得到控制。病人漸漸地接受了這種解釋,放棄了鬼怪纏身的信念,心理上的擔優和恐俱消失了.Jhonson的病人也是一位男性妄想症患者,常常不由自主的產生性覺醒狀態,偏執地相信性覺醒是來自外界的性刺激引起的,因而為這種羞於見人的行為反應而優慮.治療者最終使他相信不正常的行為反應是由自己腿部的自發運動引起的,是可以得到控制的.這兩個案例都涉及到用一種正常的解釋來代替患者原先持有的難以為他個人接受的解釋.這是在一般的心理治療過程中通過置換歸因來改變心理狀況的。有一些臨床工作者直接借鑑歸因研究的發現來治療患者的心理問題,最典型的是以“活動者和觀察者的歸因差異”的歸因現剔為依據,通過歸因誘導來控制和改變由人際衝突引起的當事人的心理問題。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痛苦、焦慮、煩惱、憤怒等有損心理縫康的情緒體驗,大都和對別人行為原因的主觀知覺或推測有關,哪怕在一個問題上只有些微的分歧.就彼此產生心理負擔和壓力,爭論的問題常常是不重要的,但彼此對對方行為原因的推測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雙方都造成嚴重的心理後果。這種不同的歸因偏向並非彼此出於某種情緒和動機有意而為之,而是由彼此所占有的信息量、所選擇的背景事件和注意集中點不同造成的。如果矛盾雙方彼此都能意識到對方的行為是由某些較少感情色彩的中性因素引起的,他們之間的衝突和因此產生的不適當的心理反應就會大大減少。一些心理諮詢工作者從中受到啟示·在臨床中誘導和說服因人際問題而前來就診的患者·他們對別人行為原因的知覺是有偏向的,不正確的,別人的行為並不像他們理解的那樣是由他個人的傾向和特質引起的,而是由認識上的偏差造成的.這樣,有助於減弱和消除因別人的行為而產生的心理上的不適感.這種方法已被許多臨床工作者成功地用於治療諸如夫妻不和、上下級矛盾等引起的心理問題`龍。心理治療工作者為患者提供了盡情傾吐心理問題、正視自己心理疾患的機會,治療者不失時機地誘導患者相信其症狀是很普遍的,這種來自人士的信息有助於降低患者的不適感、異常感。治療者再進一步誘導患者相信對自己不適當心理和行為反應的解釋是不正確的,並運用自己的知識及時給出一種合理的解釋,一旦患者接受了新的解釋,症狀就會得到緩解直至解除.

2、假歸因療法

改變歸因絕不限於用正確的、合理的歸因來代替錯誤的、不合理的歸因。在心理學中歸因本無對錯之分,只有好壞之分。在心理治療領域更是如此。原因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但人們對它的知覺卻是主觀多變的、可以更改的。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如果患者對自己症狀原因的合乎實際的、無偏的知覺對他是有害的,那么它就是一種惡性的、不良的歸因·不妨用一種不那么符合實際但卻有益的歸因來代替它,這就是假歸因療法的指導思想。在心理治療領域,假歸因療法的來源是反haehter和Siager有關生理喚醒的認知標誌的研究。反hahcetr在早期有關人際交往的研究中發現,人們身處逆境常常喜歡與自己有類似經歷的人交往。由此推斷.人們有一種將自己的情緒狀態與處於類似情境的其他人比較,以理解和標誌自己的反應的需要。這就是說,周圍環境提供的線索常常被用來標誌生理狀態,把它標定為某種特定的情緒.為了檢驗這種假設,Shachter和Sgner(1962)進行了一項經典研並對,簡單地說,他們要求大學生被試報告自己是愉快的還是憤怒的。實際上被試的內在的情緒體驗完全是由一種藥物(如腎上腺素)的作用引起的,而且所有的被試都被注射了這種藥物。但他們發現,被試的報告或行為反應與這種藥物所應該導致的情緒狀態不符,而和混在他們中間的、未被注射藥物的假被試的行為表現一致。
將上述思想和研究範式與歸因聯繫起來的是灰hahcetr本人和一位著名的歸因理論家聯合發表的一篇文章(Nisbett、haehter,1966)歸因的概念第一次出現有關情緒標誌的研究中.該文的發表使不少研究者意識到人們對自己內部狀態產生原因的知覺,很可能也是由來自外部的有關線索決定的。於是,一系列旨在臉證這種假設的研究產生了,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是Val和Ray關於輕徽恐怖症的研究(1967)。該項研究表明,虛假的反饋信息不僅能夠使人們確認自己的情緒狀態,而且也能夠使人們否定自己的情緒狀態。這一研究對心理治療的意義已經不言而渝.如果來自外部的虛假信息真能代替或否定來自內部的真實信息,那么就可望通過向患者提供有關其症狀的虛假的信息來控制其症狀。
在Ross(1969)等人的,一項類似的研究中,第一次使用了“歸因療法”一詞,並詳細討論了這類研究在心理治療中的意義。Ross等人先讓被試預期將會受到輕微的電擊,以引起恐懼感,然後再通過指導語進一步控制被試的恐懼感:告訴一組被試實驗中出現的噪音將會使他們的耳朵產生輕微的陣鳴(非恐懼組);告訴另一組被試這種噪音將會使他們嚇得發抖(恐懼組),事實上提供給兩組被試的噪音是一樣的。在噪音出現時,給被試輕微的電擊,並要求他們做兩種作業:完成一種作業使他們得到物質獎勵,完成另一種作業使他們避免電擊.結果發現,非恐懼組被試將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可以避免電擊的任務上,而恐懼組被試則將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可以獲得獎勵的任務上.Ros,指出,所以會產生這種結果,是因為荻悉噪音將引起恐懼反應的被試,可以把實際上由電擊引起的生理反應歸因於噪音這種來自外部的刺激,不認為他們自己害怕電擊,因此寧願用更多的時間獲得獎勵,而不願迴避電擊;相反,獲悉噪音不會引起恐懼反應的被試,當受到電擊時,沒有理由將由電擊引起的生理反應歸因於噪音這種外部的刺激,只好相信自己真的害怕電擊,於是寧願選擇迴避電擊的任務。Ros明確地指出,讓人們將消極的經驗歸因於某種情緒上中性的因素,有助於提高他們隨後在類似情境中應付有關惡性刺激的能力.歸因療法應該被用來訓練患者打破消極的情緒體驗和某種並非一定會引起這種情緒體驗的客觀刺激之間的聯結。
運用假歸因技術最好的嘗試是對失眠症的治療.Storms和Nisbert(1970)用來檢驗假歸因療法臨床效果的試驗也許是所有這類研究中最著名的陽〕.他們巧妙地誘導失眠症患者相信症狀不是由內部情緒狀態引起的,而是由某種情緒上中性的刺激引起的。如果失眠者能夠將他們自發的情緒喚醒歸因於某種中性的因素,那么帶有情緒色彩的思想和觀念就會較少產生,也不至於變得如此情緒化和焦躁不安.基於這種考慮storm和iNs給失眠症患者一種藥物,告訴其中的一半被試,這種藥物將會在半夜醒來.而告訴另一半被試,這種藥物將會使他們安定下來。Sorms和Nsbett發現,相信藥物將使他們半夜醒來的被試,報告更易於人眠了;而相信藥物將使他們更好地人眠的被試,卻報告仍然難以人眠。前一組被試顯然將原先持有的對自己失眠症狀的內歸因置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