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偏向,是歸因過程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脫離邏輯的傾向。有些偏向來自於動機,有些偏向來自於認知。前者如人們總是用有利的眼光看待自己、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群體;後者如人們作為觀察者易於作出個人歸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歸因偏向
- 含義:產生的脫離邏輯的傾向
- 形式:有些偏向來自於認知
- 類型:偏向
正文
歸因偏向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人們傾向於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個人或內因的作用。一項實驗研究表明,在智力測驗遊戲中,被試隨機扮演提問者和答問者的角色,扮演答問者角色的人傾向於認為提問者的知識能力比他高。他低估了提問者處於優越的主動的地位這個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如人們往往高估那些有權有勢者的才能,忽視了有權有勢者所處的有利地位。社會心理學家J.捷里森和J.格林(1981)認為,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有一種信念,認為人們對自己的活動結果負責,所以多從內因去評價結果,而忽視外因對結果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情境中的行動者比情境中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突出的東西引起更多的注意。
第二,行動者和觀察者是有差別的。行動者傾向於強調情境的作用,而觀察者則傾向於強調行動者特點的作用。這也說明為什麼人們傾向於把別人行為歸因於他們的內因,而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如果問你,你的朋友甲為什麼喜歡乙,你會列舉甲的一些特點去加以說明。如果問你,你為什麼喜歡乙,你會列舉乙的一些特點去加以說明,而不是你自己的特點。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是知覺特點造成的。當你是一個行動者時,你更多注意情境;當你是一個觀察者時,你更多注意行動者。但是,如果行動者和觀察者採取對方的觀點,會減少觀察者和行動者之間的差別。採取別人的觀點可以影響對別人行為的歸因。婚姻諮詢者很重視這一點,他們致力於說服爭吵的夫妻從對方的觀點去看待問題。
第三,自我服務的偏向表明,人們傾向於把積極的結果歸因於自己,如我勝了是因為我跑得快;把消極的結果歸因於情境,如我來晚了是因為路難走。老師傾向於把學生的學習成績好歸因於自己的教學,把學習成績不好歸因於學生學習不努力。
第四,自我損害的偏向表明,人們並非總是作自我服務的歸因,有時也作自我損害的歸因。如某人失眠,便懷疑自己的適應能力或頭腦有問題,於是更緊張,更難入睡。
第五,歸因隨著時間流逝而具有了情境性。也就是說,對過去事件的歸因帶有較多情境性。原因之一是,當人們回憶時,圖形和背景更類似了,即行動者和情境更類似了。另一個原因是,預測和控制的需要在回憶時不像當時那么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