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意歸因偏差

敵意歸因偏差是指我們在情境不明確的狀況下,會將對方的動機或意圖視為有敵意的傾向,我們把這個稱為敵意歸因誤差。敵意歸因偏差是一種負性的歸因方式,是指個體在良性的環境下或社會線索缺乏的模稜兩可環境下,對他人的行為給予過度的敵意判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敵意歸因偏差
  • 外文名: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敵意歸因偏差的研究現狀,與攻擊行為的關係,

敵意歸因偏差的研究現狀

敵意歸因偏差是一種負性的歸因方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較高的敵意歸因偏向,其與偏執症狀明顯相關。Combs 等研究指出,相對於正常人和沒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具有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傾向於表現出敵意歸因偏向,即他們傾向於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感知到威脅和敵意,這種敵意歸因方式在模稜兩可的環境下更為顯著。

與攻擊行為的關係

Dodge在攻擊行為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社會信息加工模型(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SIP) ,詳細描述了認知過程是如何導致攻擊行為的,提出了對社會線索的編碼、解釋、目標澄清、反映的評估、決策、行為實施等影響社會行為的加工階段。
國外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高攻擊性的兒童青少年會出現高敵意歸因偏差,並表現出較多的攻擊行為。國外對特殊人群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結論,即犯罪者具有敵意歸因偏差。有調查顯示,工讀生對意圖不明的傷害傾向於敵意性歸因和攻擊性反應,主動攻擊的男童具有較多的敵意歸因偏差。
歸因對侵犯產生的過程一有重要的影響,假設你在圖書館前的小路上,突然一個冒失的傢伙撞倒了你,並且對你破口大罵,你會有怎樣的反應呢?你會覺得他的行為是故意的。如果他在撞倒你之後,把你扶起來並對你道歉,如果他表現出真誠的歉意,你就不會變得很憤怒,也不會想尋找機會報復他。
我們對他人行為目的的歸因直接影響著我們對他人行為的反應。然而,要識別他人行為的動機非常困難。姆門迪和奧滕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讓被試觀看兩個人打鬥者錄像片段,並告訴一部分被試從打人者的角度觀察,另一部分從被打者的角度觀察。從被打者角度觀察的被試更傾向做出侵犯者懷有惡意的解釋 。
當我們的歸因存在偏差的時候 ,通常不會把他人的動機歸因為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惡意歸因,繼而可能做出報復性的侵犯行為 。有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當男孩子的敵意歸因誤差傾向愈高時,他們愈有可能表現侵犯行為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