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基礎設施是指為直接生產部門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條件和
公共服務的設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高檔酒店、商場、寫字樓,辦公樓等辦公商用建築項目
● 石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動力項目
●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道橋、隧道、港口等交通運輸項目
● 水庫、大壩、污水處理、空氣淨化等環保水利項目
乘數效應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
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
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
羅斯福推行了著名的“
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
基建項目,不僅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為了應對由於全球性金融危機及國內諸多因素造成的
經濟下滑的巨大風險,中國政府推出“四萬億”投資的
經濟刺激計畫,“四萬億”經濟刺激預計每年拉動經濟成長約1個百分點,其中近一半資金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和城鄉電網建設,這不僅可以使我國加快擺脫
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作用,還可以
擴大內需,刺激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的增長。配合中央政府的計畫,全國各省市政府紛紛以基礎建設項目為重點,以投資拉動經濟成長,2008年全社會總投資將超過16萬億元。
重要性
重要性一
基礎設施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條件,抓好了可以為發展積蓄能量、增添後勁,而建設滯後則可能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重要性二
經濟起飛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助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和某些區域開發的成功,一條共同的經驗就是通過率先啟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高速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經過這些年的超常規發展,中國的基礎設施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促進了全國經濟社會的快速持續增長。然而,由於過去基礎薄弱和歷史欠賬多,中國基礎設施的某些瓶頸制約因素仍未消除。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新跨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顯得更加緊迫。
重要性三
承認差距,必須有所作為;面對機遇,唯有主動出擊。隨著
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國家將啟動一系列
重大建設項目,這是中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敏銳的視角和搶抓的意識,超前謀劃,主動出擊,積極作為。全國要形成一盤棋,做到部門聯動、上下互動,積極搞好政策對接和項目銜接,牢牢抓住關鍵環節,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台階。
重要性四
要集中力量抓好重點項目建設。重點項目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帶動和支撐作用,基礎設施建設須有大手筆和大動作。與城市相比,
農村基礎設施尤其薄弱。要按照
新農村建設總體部署,緊緊圍繞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農村
社會事業,將政府基本建設的增量主要用於農業和農村,逐步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推動
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特別是要加強支撐現代農業的基礎建設,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改造通鄉通村公路,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重要性五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仍是一道難題。觀念決定“錢”途,改革才有出路。當務之急是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打破基礎設施領域的壟斷行為,採取BOT等多種形式,鼓勵和引導
社會資金進入法律、法規沒有禁止進入的基礎設施領域,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動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的多元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系。
設施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狀況是城市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撐,是
城市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物質條件。2005年中國城鎮人口5.6億,
城市化率達43.0%,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對城市基礎設施需求也不斷增加。2005年城市市政公用設施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02億元,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3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為城市化進程提供了物質保障。
中國
建設部城市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城市供水日生產能力從1999年的562萬立方米增長到2005年的872萬立方米,增長了55.2%;煤氣日生產能力從202萬立方米增長到414萬立方米,增長了105%;天然氣儲氣能力從22萬立方米增長到1023萬立方米,增幅高達44.5倍;城市道路長度從3032公里增長到10170公里,增長了2.35倍;城市
污水日處理能力從224萬立方米增長到1309萬立方米,增長了3.8倍。2005年底,全國城市蒸汽集中供熱能力和熱水集中
供熱能力分別為8160噸/小時和1.9萬兆瓦,
集中供熱面積25.2億平方米;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114公里,
排水管道長度1.3萬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3.7萬噸。
基礎設施的增長不僅是
城市容量的基礎,更是城市生活品質提高和城市文明的保證。城市供水設施保障城市居民飲水具有衛生標準。2005年中國城市自來水供水總量達到501億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量達到172.5億立方米,用水人口32682萬人,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04.1升。城市燃氣工程建設使居民用上了潔淨方便的煤氣、天然氣或者
液化石油氣。2005年全國人工煤氣供應總量255.8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應總量210.5億立方米,液化氣供應總量1222.0萬噸,城市用氣人口達到29488萬人,燃氣普及率82.2%。全國城市擁有公共運輸車輛30.96萬標台,每萬人擁有公共運輸車輛8.63標台,
城市公共運輸全年運送乘客483.7億人次,城市計程車輛93.7萬輛,為方便市民工作、購物、娛樂、交流提供了物質條件。
建設水平
中國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程度顯著提高,新技術、新手段得到大量套用,基礎設施功能日益增加,承載能力、系統性和效率都有了顯著的進步,推動了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條件改善。
領域拓展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城市基礎設施除了交通、能源、飲水、通訊等的供給外,已經擴展到環境保護、生命支持、
信息網路等新的領域。
一是城市信息網路設施建設日益受到重視。數位化建設成為
城市建設新寵,信息網路構成城市發展的基礎性條件。以移動通訊和網際網路為代表,城市移動通訊和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異軍突起。2006年全國城鎮用於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786億元。在北京市總體規劃修編中,通信網路的
專項規劃覆蓋轄區1.67萬平方公里,五年擬建設4000溝公里通信管道,總投資達20多億元。
二是防災減災、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建設受到重視。城市緊急避險平台、消防和
人防設施、緊急醫療救護設施等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新的重點。城市基礎設施不僅要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還要保證在特殊情況下不中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安全保障係數,建設供電
雙迴路及
多迴路、備用水源、備用氣源、備用熱源、備用通道等得到加強。
三是基礎設施構成明顯變化。除增加信息網路、城市應急設施和備用設施外,環境保護設施和電力、天然氣等
潔淨能源建設份額明顯加大。原有設施的改造、升級和換代成為重要建設內容。
四是基礎設施的技術條件進步顯著。新技術、新材料不斷得到套用,技術和裝備水平普遍提升,例如為了提高飲用水的水質標準,自來水廠進行
淨水工藝技術改造,除常規處理工藝外,實施預處理工藝,同時對供水管網、供水檢測、供水計量、再生水生產等普遍進行技術更新和升級。
合理規劃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的均衡協調是保證
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種均衡協調包括基礎設施與
城市規模、功能和空間的均衡,與城市發展階段和城市外部環境的均衡,城市基礎設施系統本身以及各個子系統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各子系統之間的均衡和協調等等。在強調均衡的基礎上,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必須適度超前,避免建設滯後和盲目性。所以科學合理的城市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是重要前提。以城市供水為例,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要基本滿足約3.5億人口在飲用水數量和質量上的需要,解決全國近400座城市的供水緊張矛盾,估計到2010年約需供水投資2000億元。建設部以2004年為現狀水平年,以2010年為規劃,以2020年為規劃遠期,編制了
城市給水系統布局、淨水廠改造和建設、供水管網改造和建設、再生水設施建設等規劃。這一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不僅將滿足全國城市發展對供水的需求,還將大幅度地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水平。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建設部提出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對運行超過50年及
老城區嚴重漏損的供水管網改造工作,到2010年全國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5%。
設施建設
隨著城市容量的擴張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水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缺水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障礙,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加強水資源的再利用成為新形勢下
城市水務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城鎮
萬元工業增加值水效率較低,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達20%左右。提升節水能力,增加水資源再利用設施是節水重要環節,“十五”期間,中國城市每年平均節水約35億立方米以上,2005年達38億立方米。2005年全國城市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提高到83.6%;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由2000年的220.21升減少到204.1升,呈穩中有降的趨勢,用水結構朝著合理的方向調整。在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力度不斷加大的同時,中國全面推進節水型技術、設備的研究和套用,加強用水設備的日常維護管理,推進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水資源再利用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節能
“十一五”規劃確定全國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城市耗能是中國能源消耗的主體,實現“十一五”能耗降低目標首先取決於城市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改造。城市冬季供暖和夏季製冷是城市節能的主戰場。建築能耗占全國
能源消費的20%左右,而採暖和空調能耗約占建築能耗的65%左右,供熱採暖年耗能約為1.3億噸標煤。按“十一”規劃要求,全國節能2.4億噸標煤,其中建築節能1.01億噸,供熱採暖須承擔至少1/3。集中供熱比分散小鍋爐供熱效率高50%。適應中國能源條件和居民居住狀況,加快城市集中熱源和管網等供熱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進和完善集中供熱系統,在滿足居民採暖需要的同時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環境質量。據美國1995年對商用樓宇終端能耗消費的統計,CHP的供熱只能解決29%的用能及提供電力,而CCHP可以提供47%的用能及電力。中國CHP在大城市中發展較快,北京、武漢、上海等有天然氣供應的中心城市,嚴格限制煤炭使用,天然氣熱電聯供正在逐漸興起。部分城市在擁有燃煤熱電廠的基礎上正在建立CCHP系統。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在開發和利用地熱、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供熱等方面取得了進展。
基礎設施建設
體制改革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改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框架下,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法規和政策。包括強調公用設施建設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職能,從工商業利潤中提取
城市建設維護稅,新建項目必須配套建設市政公用設施,
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的部分用於城市建設等等。以橋樑道路徵收通過費為開端,施行“貸款建設、收費還貸”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
開闢了城市綜合開發的道路。20世紀90年代開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投融資體制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成立了
國家開發銀行,放寬了基礎設施使用的收費限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必須依據《公司法》成立項目
法人,投資收益和風險市場化,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經營權、使用權、收益權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對外資進入城市基礎設施領域進行了規定。2001年開始允許和鼓勵
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按照中國政府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所做出的承諾,電信、燃氣、熱力、給排水等領域對外資開放,
特許經營制度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經營和管理的主要形式。
城市基礎設施的特許經營制度是指在市政公用行業中,由政府授予企業在一定時間和範圍對某項基礎設施的使用和服務進行經營的權利,即特許經營權。政府通過契約協定或其他方式明確政府與獲得特許權的企業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中國現實行
特許經營的範圍已包括城市供水、供氣、供熱、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及公共運輸等行業,初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體制。
①鼓勵社會資金、外國資本採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形成多元化的
投資結構。對供水、供氣、供熱、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經營性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公開向社會招標,選擇
投資主體。
②允許跨地區、跨行業參與市政公用企業經營。採取公開向社會招標的形式選擇供水、供氣、供熱、公共運輸、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企業的經營單位,由政府授權
特許經營。
③通過招標發包方式選擇市政設施、
園林綠化、
環境衛生等日常養護作業單位或承包單位。實施以城市道路為載體的道路養護、綠化養護和環衛保潔綜合承包制度。
城市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特許經營權的授予工作,各市政公用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特許經營的具體管理,承擔授權方相關權力和責任。市政公用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由管理轉變為巨觀管理,從管行業轉變為管市場,從對企業負責轉變為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行業發展政策、規劃和建設計畫;制定市場規則,創造公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行為;對進入企業的資格和市場行為、產品和服務質量、履行契約情況進行監督;對市場行為不規範、產品和服務質量不達標和違反特許經營契約規定的企業進行處罰。
融資模式
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近幾年中國各城市實施了公有公營、私有私營、公有私營、用戶和社區自助模式等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模式。其中公有私營又分為兩種主要形式即BOT方式和TOT方式。
①
BOT模式。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運營-移交”的縮寫。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世界銀行、
亞洲開發銀行、
國家發改委對BOT的定義略有差別。在此選取比較通行的定義:政府(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門)通過特許權協定,授權項目發起人(民營企業、
外資企業、法人國企)聯合其他公司或股東為某個項目(主要是自然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項目)成立專門的項目公司,負責該項目的融資、設計、建造、運營和維護,在規定的特許期內向該項目(產品/服務)的使用者收取適當的費用,由此回收項目的投資(還本付息)、經營和維護等成本,並獲得合理的回報;特許期滿後,項目公司將項目(一般免費)移交給政府。在
國際融資領域BOT不僅僅包含了建設、運營和移交的過程,更主要的是項目融資的一種方式,具有有限追索的特性。
BOT項目融資的優點,一是有利於分散和轉移項目風險,降低項目所在地政府的債務風險。二是有利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政府財政負擔。三是可以借鑑外來先進的技術和項目管理經驗。四是有利於提高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使用效率。BOT項目具有系統外風險和
系統風險。系統外風險主要包括:不可抗力風險、
國有化風險、政府越權干預風險、
違約風險、公共政策及法律變化風險、
金融風險等。系統風險又稱可控風險,主要包括:
信用風險、
市場風險、競爭性風險、建設工程風險(完工風險)、運營維護風險和
環境風險。
②
TOT模式。TOT(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縮寫)即轉讓-經營-轉讓,是指通過轉讓出售現有投產項目在一定期限內的
現金流量從而獲得資金建設新項目的一種
融資方式。具體來說,就是指把已經投產運行的項目在一定期限內移交給受讓方經營,以項目在該期限內的現金流量為標的,一次性地從受讓方融得資金,用於建設新的項目;受讓方經營期滿後,再把項目移交回來。中國山東的煙臺至威海高速公路、
上海南浦大橋、
楊浦大橋及過江隧道均成功實施了TOT融資方式。
TOT方式的優勢,一是融資方式只涉及已建基礎設施項目經營權的轉讓,不存在
產權、
股權的讓渡,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和糾紛。迴避了
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保證了政府對
公共基礎設施的控制權,使得問題儘量簡單化。二是減少政府財政壓力,促進
投資體制的轉變。三是有利於盤活國有資產存量,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新建基礎設施籌集資金,提高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效率,提高項目產品質量。四是風險小,項目引資成功率高。五是項目成本和項目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六是受體制因素制約較少,方便外資和國內民營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國企投資。
城市基礎設施
投融資體制改革為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廣闊的資金平台,投融資主體實現多元化,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基礎。
政府作用
第一
審定和監管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價格。在充分考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保證
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遵循
市場經濟規律,根據行業平均成本併兼顧企業合理利潤確定市政公用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收費)標準。
第二
保障市政公用企業通過合法經營獲得合理回報。若為滿足
社會公眾利益需要,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定價低於成本,或企業為完成政府公益性目標而承擔政府指令性任務,政府應給予相應的補貼。
第三
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投資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的權力、義務和責任,明確政府及其主管部門與投資者、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係。
第四
通過規定的程式公開向社會招標選擇投資者和經營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的規定,首先向社會發布
特許經營項目的內容、時限、
市場準入條件、招標程式及辦法,在規定的時間內接受申請;組織專家根據市場準入條件對申請者進行資格審查和嚴格評議,擇優選擇特許經營權授予對象;在新聞媒體上對被選擇的特許經營權授予對象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期滿後,由城市市政公用行業主管部門代表城市政府與被授予特許經營權的企業簽訂特許經營契約。政府直接委託經營權的,由主管部門與受委託企業簽訂經營契約。
農村設施
介紹
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
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發展節水灌溉,繼續把
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加大大型排澇泵站技術改造力度,配套建設
田間工程。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切實抓好以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
沃土工程,科學施用
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
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
農業綜合開發要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改造中低產田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按照建設
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推進生態建設,切實搞好退耕還林、
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穩定完善政策,培育後續產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山區綜合開發。建立和完善
生態補償機制。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加強荒漠化治理,積極實施石漠化地區和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電、採礦等企業的
環境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從水電、礦產等資源的開發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企業所在地環境的恢復治理,防止
水土流失。
指導方針
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基礎上,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鹹、污染水及
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質供水。要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從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戶用沼氣,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儘快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的續建配套工程。加強小水電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試點規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水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區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
金農”工程和
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引導農民自願出資出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辦法給予支持。按照建管並重的原則,逐步把農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管護納入國家支持範圍。
方式
加強
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可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重點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難,凡符合目錄的項目,可給予資金、實物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大力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土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加強農村消防工作。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紮實穩步地推進村莊治理。
中國現狀
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缺口大。交通阻塞日趨嚴重。供水不足,排水設施落後。城市汽化率低。
能源供應長期不足。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能力嚴重不足。這些都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所以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國家新政
80個基礎設施項目將向社會資本開放
2014年4月24日據新華社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部署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工作。
會議確定,進一步縮減投資核准範圍,下放核准許可權。在去年修訂的政府核准投資項目目錄基礎上,今年再作修訂。對市場競爭充分、企業能自我調節、可以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有效調控的項目,由核准改為備案;對現階段仍需核准的,要明確中央部門和地方的責任。改革創新投資管理,減少、整合和規範前置審批及中介服務,儘快發布企業投資核准辦法、外商投資核准備案辦法。
為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讓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進入一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過去以政府資金和國企投資為主導的領域,會議決定,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在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產業基地等方面,首批推出80個符合規劃布局要求、有利轉型升級的示範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下一步將推動油氣勘查、公用事業、水利、機場等領域擴大向社會資本開放。
會議要求,要繼續放寬市場準入,加快推進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和建立權力清單制度。嚴禁將審批事項轉為有償中介服務。全面清理有關法規和規章制度,堅決廢除和糾正妨礙競爭、有違公平的規定和做法。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犯消費者、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市場主體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失信主體在投融資、土地供應、招投標等方面依法依規予以限制,對嚴重違法失信主體實行市場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