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保護與利用協調的“風景區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基於保護與利用協調的“風景區經濟”發展模式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陳耀華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保護與利用協調的“風景區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 項目負責人:陳耀華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研究指出風景區經濟的科學內涵是與風景區有內在聯繫而不損害風景的特定經濟系統,分析其六大特性即資源不可再生性、產品準公共性、分配外在性、結構適度性、布局合理性和效益綜合性,並將其在空間上劃分為門內經濟、門外經濟和域外經濟三類,並與產業結構相結合,探討其起步期、發展期、穩定期和成熟期的時空變化特徵以及門內消,門外漲的總體消長規律,最後提出基於風景資源保護和風景區域發展高度融合的城市-圈層型、城郊-雙核型、村野-多核型的風景區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有助於發展風景區研究理論,對我國廣大風景區風景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以及所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結題摘要

為了更好地推進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黨中央、國務院相繼提出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立中國國家公園體制等一系列大計方針。我國的風景名勝區作為國家禁止開發的生態地區,既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又要充分考慮風景區內大量居民人口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因此,風景區的發展,實際上成為一種特殊資源地區的區域綜合發展,其中,基於保護與利用相協調的風景區經濟的發展成為該區域發展的重中之重。 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由四部分構成:(1)風景區經濟的概念和特性;(2)風景區經濟的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3)風景區經濟的時空特徵及其消長規律;(4)風景區經濟的發展模式。 通過選取泰山、衡山、武漢東湖、承德、三清山、永康方岩、溫嶺方山、大理等國家級風景區開展詳細實地調研,並結合文獻分析、會議研討等,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1、風景區經濟的概念和特性。“風景區經濟”是“在保護基礎上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而導致的區域一二三產業和諧發展,與風景區有內在聯繫而不損害風景的特定經濟系統”,具有資源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產品準公共性、分配外在性、結構適度性、布局圈層性和效益綜合性等顯著特點; 2、風景區經濟的類型。我國225個國家級風景區可以分為三大類:城市型(25個)、城郊型(122個)和村野型(78個)。每一類都形成一種特定的經濟類型。 3、風景區經濟有其顯著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要求和發展規律。風景區的風景學特點應越向內(核心地段)越強,而經濟學屬性則反之,應越向外越強,越向內越弱,在空間結構上應逐步依照“門內消、門外漲”的變化規律去發展。 4、風景區經濟的發展模式。包括城市型風景區經濟的“圈層”模式、城郊型風景區經濟的主副“雙核”共生模式、村野型風景區經濟的“多核”共生模式。 5、資源的價值體系。我國自然遺產資源具有本底價值、直接利用價值和間接衍伸價值構成的價值體系。 6、中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必須堅持國家公園的國家性、公益性和科學性三大基本屬性。 風景區經濟的研究,豐富了風景區學科的理論,增強了對風景名勝資源價值體系的整體認知,發揮了地理學在資源科學、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重要作用,同時對解決困擾我國風景區多年的保護與利用矛盾、更好地建設生態文明和構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公園體制具有較好的啟示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