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2023年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規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是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推動東北地區旅遊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制定的規劃。

2023年3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發布歷史,發布通知,內容解讀,規劃正文,

發布歷史

2023年3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

發布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展改革委: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推動東北地區旅遊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現將《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2023年3月10日

內容解讀

《規劃》包括發展背景、總體要求、推動形成旅遊業發展新格局、打造互聯互通的旅遊交通網路、構建科學保護利用體系、加強優質旅遊產品供給、推進“+旅遊”融合發展、培育特色旅遊產業集群、構建旅遊消費體系、深化區域協同發展、創新旅遊行銷體系、拓展旅遊開放合作新空間、規劃實施保障等十三部分內容,全面對接東北全面振興國家戰略,聚焦推動東北地區旅遊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出世界級冰雪旅遊度假地、全國綠色旅遊發展引領地、邊境旅遊改革創新樣板地、跨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實踐地等四個發展定位。
《規劃》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旅遊為民,深入發展大眾旅遊,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堅持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大力發揮科技創新對旅遊業發展的賦能作用,加快推進智慧旅遊發展,推動旅遊領域的機制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綠色旅遊發展理念為引領,探索旅遊業發展新模式,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旅遊發展相統一,使保護生態和發展旅遊相得益彰;要堅持科學統籌,協同發展,最佳化整合區域資源,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協同實施,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
《規劃》明確,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要共同建立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專項工作機制,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計畫,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圍繞重點建設任務定期開展監測評估,把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督促檢查和綜合協調,及時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政策經驗,推動規劃落實落地。
《規劃》的印發實施有利於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引領和帶動東北地區旅遊業統籌協同發展;有利於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東北地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格局,提升東北地區旅遊業整體競爭力,為推進新時代東北地區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規劃正文

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
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2023年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規劃)
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推動東北地區旅遊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依據《“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特編制本規劃。規劃範圍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總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規劃期至2030年,展望到2035年。
一、發展背景
(一)發展基礎
東北地區地處東北亞區域腹地,與俄羅斯、朝鮮、蒙古接壤,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邊境口岸和城市眾多,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視窗和東北亞地區合作的中心樞紐。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地區綜合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國際機場以及多個支線機場,形成快捷高效的空中交通網路;高速鐵路網漸趨完善,高速公路網基本形成,逐步建成多層次、多樣化、網路化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
東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生態類型多樣,自然景觀獨特,冰雪、森林、山川、濕地、草原、沙漠、湖泊、江河、海洋等旅遊資源稟賦高、數量多、類型全。現有5項世界文化遺產、6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7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個世界地質公園,22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2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9個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162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近年來,東北地區旅遊業快速發展,冰雪旅遊、避暑旅遊、自駕旅遊、邊境旅遊等具有東北特色的旅遊品牌深入人心,成為我國重要的特色旅遊目的地。
(二)機遇挑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振興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後出台一系列支持東北振興的重要政策檔案,與鄉村振興、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冰雪旅遊高質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等政策機遇疊加,為東北地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同時,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全球旅遊業發展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存在跨區域共建共享機制尚不健全、旅遊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尚不完善、優質旅遊產品供給不足、旅遊服務質量和水平不高、旅遊市場主體不強、全季旅遊運營不佳、產業綜合帶動作用發揮不充分等短板弱項。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市場新需求為導向,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東北地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引領和帶動區域旅遊統籌協同發展,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旅遊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發展大眾旅遊,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釋放旅遊業綜合效能,促進發展成果主客共享,不斷提升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推進區域旅遊領域深層次改革,深化面向東北亞的旅遊開放合作,培育國際旅遊合作競爭新優勢。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大力發揮科技創新對旅遊業發展的賦能作用,加快推進智慧旅遊發展,推動旅遊領域的機制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科學統籌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關係。以綠色旅遊發展理念為引領,探索旅遊業發展新模式,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旅遊發展相統一,使保護生態和發展旅遊相得益彰。
科學統籌,協同發展。堅持一盤棋思維,最佳化整合區域資源,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協同實施,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顯著提升區域旅遊整體競爭力。
(三)發展定位
世界級冰雪旅遊度假地。充分發揮東北地區冰雪旅遊資源稟賦高、產業基礎好、市場影響大的優勢,開發一批具有國際品質的冰雪運動和休閒度假產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冰雪旅遊帶,打造世界級冰雪旅遊度假地。
全國綠色旅遊發展引領地。依託東北地區森林、山川、草原、沙漠、濕地、湖泊、江河、海洋等多樣化資源,積極發展觀光、避暑、康養、體育、研學、度假等旅遊產品,創新培育綠色旅遊新業態,大力塑造綠色旅遊品牌,打造全國綠色旅遊發展引領地。
邊境旅遊改革創新樣板地。發揮東北地區邊境線長、邊境口岸多、邊境風光獨特等優勢,大膽創新、先行先試,探索建立跨境旅遊合作機制,構建邊境旅遊發展新模式,打造全國邊境旅遊改革創新樣板地。
跨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實踐地。發揮東北地區地域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文化相通的優勢,加快推進東北地區旅遊交通一體化、行銷推廣一體化、市場監管一體化、服務標準一體化,建立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協調發展機制,打造跨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實踐地。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跨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旅遊產品供給、旅遊服務質量、旅遊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旅遊發展活力和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旅遊業在推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的作用更加突顯。
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級冰雪旅遊度假地、全國綠色旅遊發展引領地和邊境旅遊改革創新樣板地,跨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格局進一步夯實。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完善,旅遊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為實現東北地區全面振興貢獻重要力量。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級冰雪旅遊度假地、全國綠色旅遊發展引領地和邊境旅遊改革創新樣板地,成為跨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的成功典範。旅遊業綜合功能全面發揮,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為東北地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三、推動形成旅遊業發展新格局
(一)構建“三縱三橫”旅遊通道
東縱通道。北起撫遠、同江,經佳木斯、雙鴨山、七台河、牡丹江、延邊、白山、通化至丹東。以鶴大高速為紐帶,以撫遠東極機場、建三江濕地機場、佳木斯東郊機場、雞西興凱湖機場、牡丹江海浪國際機場、綏芬河東寧機場、延吉朝陽川國際機場、白山長白山機場、通化三源浦機場、丹東浪頭機場為支撐,形成以長白山、邊境風光等為核心吸引的特色旅遊產業走廊。
中縱通道。北起黑河,經伊春、哈爾濱、長春、吉林、四平、瀋陽、遼陽、鞍山、營口至大連。以哈大高鐵、沈哈高速、瀋大高速為紐帶,以黑河璦琿機場、伊春林都機場、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鞍山騰鰲機場、營口蘭旗機場、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為支撐,通過共建提升“哈長沈大”旅遊經濟隆起帶,形成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中軸,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帶動力的旅遊產業走廊。
西縱通道。北起漠河,經加格達奇、齊齊哈爾、扎蘭屯、大慶、烏蘭浩特、通遼、赤峰至錫林浩特(支線經根河、海拉爾、阿爾山)。以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為紐帶,以漠河古蓮機場、大興安嶺鄂倫春機場、齊齊哈爾三家子機場、扎蘭屯成吉思汗機場、大慶薩爾圖機場、烏蘭浩特義勒力特機場、通遼機場、赤峰玉龍機場、錫林浩特機場為支撐,形成以東北地區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景觀為核心吸引的特色旅遊產業走廊。
北橫通道。東起綏芬河、東寧,經牡丹江、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呼倫貝爾至滿洲里。以綏滿鐵路、綏滿高速為紐帶,以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牡丹江海浪國際機場、大慶薩爾圖機場、齊齊哈爾三家子機場、綏芬河東寧機場、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滿洲里西郊機場為支撐,提升對東北亞和境外主要客源地的服務保障能力,形成以林海雪原、大美草原等為核心吸引的特色旅遊產業走廊。
中橫通道。東起琿春,經延吉、吉林、長春、松原、白城、烏蘭浩特至阿爾山。以長吉琿通道為基礎,以長琿鐵路、琿烏高速為紐帶,以延吉朝陽川國際機場、長春龍嘉國際機場、松原查乾湖機場、白城長安機場、烏蘭浩特義勒力特機場、阿爾山伊爾施機場為支撐,推進中橫通道與北橫通道聯動發展,疊加放大旅遊產業要素集聚能力,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帶動力的旅遊產業走廊。
南橫通道。東起丹東,經瀋陽、朝陽、阜新、通遼、赤峰、錫林浩特至二連浩特。以丹錫高速、瀋丹高鐵為紐帶,以丹東浪頭機場、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朝陽機場、通遼機場、赤峰玉龍機場、錫林浩特機場、二連浩特賽烏素機場為支撐,全面提升對接和服務京津冀地區旅遊需求的能力。
(二)打造“三圈兩帶”旅遊板塊
冰雪旅遊核心圈。即哈爾濱—亞布力—雪鄉—海林—牡丹江—長白山—延邊—通化—丹東—本溪—撫順—吉林—長春—哈爾濱。以哈爾濱、亞布力、雪鄉、長春、長白山、北大湖、松花湖等冰雪旅遊特色IP為核心,依託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有效銜接,提升多進出通道點對點直達能力,形成完整的冰雪旅遊產品體系。
草原森林旅遊核心圈。即烏蘭浩特—阿爾山—海拉爾—根河—漠河—加格達奇—齊齊哈爾—大慶—烏蘭浩特。以草原、森林旅遊產品為特色,完善公路交通網路,提升機場、鐵路保障能力,提高旅遊接待設施品質。
草原沙漠特色旅遊圈。即錫林浩特—赤峰—朝陽—阜新—通遼—松原—白城—錫林浩特。以草原、沙漠旅遊產品為特色,以滿足京津冀地區旅遊需求為導向,完善公路交通網路,重點提升近中程市場旅遊的便捷度和舒適度。
濱海特色旅遊帶。即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以大連灣、長海、大鹿島、鮁魚圈、紅海灘、東戴河等北方海濱海島旅遊為特色,貫通濱海旅遊風景道,打造東北亞濱海旅遊首選地。
邊境開放旅遊帶。即丹東—通化—白山—延邊—牡丹江—雞西—雙鴨山—佳木斯—鶴崗—伊春—黑河—大興安嶺—呼倫貝爾—興安盟—錫林郭勒。以邊境游、跨境自駕游為特色,貫通邊境旅遊風景道,打造G331國際自駕旅遊線路。
(三)最佳化旅遊城市空間布局
旅遊樞紐城市。包括大連、哈爾濱等東北亞國際樞紐城市,瀋陽、長春等區域樞紐城市。增強樞紐城市的國際航空運輸能力和東北地區航空、鐵路通達能力。打造樞紐城市集聚功能區,吸引旅遊科技、旅遊裝備、旅遊服務、旅遊運營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提升樞紐城市的服務能力和輻射功能。
重點旅遊集散城市。包括丹東、朝陽、營口、錦州、吉林、延吉、通化、松原、牡丹江、黑河、齊齊哈爾、大慶、通遼、赤峰、海拉爾、烏蘭浩特等重點旅遊集散城市。增強集散城市與主要客源地之間的航空、鐵路運輸能力,提升與主要旅遊目的地之間的通達能力。
特色旅遊城市。包括桓仁、喀左、旅順口、寬甸、梅河口、集安、敦化、琿春、伊春、綏芬河、漠河、撫遠、滿洲里、正藍旗、多倫縣等特色旅遊城市。加大主打旅遊產品開發力度,提升鐵路、高速公路、機場通達能力。
四、打造互聯互通的旅遊交通網路
(一)著力提升航空交通服務水平
發揮樞紐機場輻射帶動功能,擴大支線機場覆蓋,構建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機場體系,提高重點旅遊地區的航空運輸通達性。支持哈爾濱國際樞紐與大連、長春、瀋陽區域樞紐機場建設,增加至俄蒙日韓、歐洲及東南亞的國際旅遊航線,以及至國內中心城市和港澳台旅遊航線。規劃新建、改擴建一批支線機場,有序推進通用機場建設,形成覆蓋東北地區的通用航空旅遊網。鼓勵重點旅遊城市增加至主要客源地直航航線航班,最佳化旅遊旺季航班配置。
專欄1 有序推進機場體系建設
(一)推進航空樞紐建設。改擴建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推進大連新機場以及長春龍嘉、瀋陽桃仙機場改擴建工程前期工作。
(二)加強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建設。加快綏芬河機場建設,推進新建鶴崗機場以及遷建延吉、牡丹江等機場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進一批通用機場建設。
(二)加快提升鐵路交通服務水平
打通省際省內旅遊交通關鍵節點,加強骨幹線路銜接,形成地區聯通、全國通達的快速客運網路。以最佳化區域鐵路交通連線為目標,根據市場需要合理增開旅遊列車,以市場化方式充分利用既有鐵路富餘能力開行城際和市域(郊)列車,最佳化配置旅遊樞紐城市、重點旅遊集散城市、特色旅遊城市、特色旅遊目的地列車班次,提高鐵路站點交通換乘便捷度。
專欄2 最佳化旅遊列車班次配置
最佳化配置旅遊列車班次,根據市場需要推動開行桓仁、寬甸、新賓、鮁魚圈、東戴河、長白山、查乾湖、松花湖、集安、伊春、亞布力、五大連池、加格達奇、漠河、五常、呼倫貝爾、滿洲里、阿爾山·柴河等重要節點的旅遊列車。
(三)全面形成高等級旅遊公路網路
推進重點旅遊城市高速公路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加強國省道路網改造提升,打通“哈亞雪長”黃金旅遊線路,提升呼倫貝爾—根河—漠河—塔河—加格達奇等道路等級,增強普通幹線公路網通行能力,打造全域無障礙通行網路。加快推進“G331沿邊旅遊公路”改造工程,紮實推進“濱海2號”公路建設。加快滿洲里、阿爾山、室韋、額布都格和阿日哈沙特口岸公路建設,完善邊境旅遊公路交通體系。
(四)提升口岸跨境旅遊服務功能
提升重點口岸旅遊服務能力,強化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口岸公共衛生防疫能力。提升口岸旅遊通關查驗效率,支持具備條件的口岸設定進出境免稅店。開展中俄蒙朝國際公路旅遊客運服務,開展跨境旅遊包車業務,建設赴俄蒙朝自駕游通道,完善停車場、加油站等旅遊配套服務設施。探索實施口岸國際公路旅遊客運機動車輛、駕駛人員的互通互認,最佳化入出境交通工具檢驗檢疫流程。
專欄3 提升口岸旅遊服務功能
(一)提升一批邊境口岸。提升丹東、琿春、集安、長白、圖們、黑河、綏芬河、東寧、同江、撫遠、黑瞎子島、虎林、饒河、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的旅遊服務能力。推動鴨綠江公路大橋、長白口岸一級公路橋、臨江口岸橋、黑河公路大橋、黑河中俄跨境跨江索道、同江鐵路大橋、東寧界河橋建成投入運營,積極參與“濱海1號”“濱海2號”國際交通走廊合作。
(二)完善一批航空口岸。推動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航空口岸實施更加便利的入境簽證政策,加大丹東、長白山、延吉、牡丹江、齊齊哈爾、佳木斯、滿洲里等航空口岸開放力度,推進黑河璦琿機場、漠河古蓮機場、撫遠東極機場、通遼機場等航空口岸開放。
五、構建科學保護利用體系
(一)強化旅遊資源科學保護
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快推進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海岸帶等生態屏障建設。加強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等森林生態保護培育,加強重要水域、濕地的生態保護治理,加強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等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海岸線、濱海濕地、海域、海島等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科學推進土地沙化荒漠化綜合治理,加強重點林區、牧區火災防控。完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推進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長白山神廟遺址、遼上京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推進大連旅順口等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推進義縣奉國寺、瀋陽故宮、盛京三陵、中東鐵路等文物建築保護,推進錦州萬佛堂等石窟寺保護。
(二)大力推動綠色旅遊發展
充分利用東北地區豐富的生態景觀資源,推動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有機結合,科學發展以森林、草原、濕地為代表的綠色旅遊產品和線路。建立健全以綠色景區、綠色飯店、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為核心的綠色旅遊標準化體系。實施旅遊節能節水減排工程,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在賓館飯店、景區景點、鄉村旅遊等廣泛套用,提高節能環保交通工具使用比例。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垃圾分類,推進節能節水型景區、酒店和旅遊村鎮建設。以綠色為底色,釋放旅遊業綜合效益,與社區共建共享便捷基礎設施、便利公共服務和美好生態環境,帶動旅遊目的地整體品質升級,推進綠色旅遊發展先行區建設。支持綠色旅遊發展模式創新,拓展自然康養、生態農業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探索建立國際綠色旅遊合作平台。建立旅遊環境監測預警機制,實現遊客流量控制與環境容量監測數據共享。強化旅遊綠色發展監管,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禁不符合要求的旅遊項目開發,嚴格限制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旅遊開發類型、發展空間和開發強度,確保不對生態系統功能和結構造成重大損害,相關旅遊規劃和重點項目應依法依規落實環境影響評價要求。
(三)創新旅遊資源利用方式
統籌協調保護利用關係,支持依託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灘涂、岸線、海洋等優良生態資源環境,打造高品質旅遊產品。鼓勵各類有條件的市場主體按市場化原則參與荒山荒地、黑臭水體、廢棄礦山、無居民海島、土地沙化荒漠化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和旅遊利用。鼓勵實行農村集體土地入股分紅,參與旅遊經營開發,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探索推動將旅遊企業納入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市場化交易體系。
六、加強優質旅遊產品供給
(一)實施特色旅遊提升工程
1.大力發展冰雪旅遊。實施冰雪旅遊提升工程,提檔升級冰雪度假、冰雪運動、賞冰戲雪、冰雪溫泉、冰雪賽事節會等冰雪旅遊產品,推出一批兼具民俗風情和冰雪文化特色的冰雪旅遊主題精品線路,建設一批集滑雪、登山、徒步、自駕、非遺體驗、冰雪文化展示等多種體育文化旅遊活動為一體的高品質、複合型冰雪旅遊基地。持續推進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冰雪旅遊帶。探索開發直升機滑雪等極限運動項目,開發“林海雪原”摩托穿越、山地穿越等冰雪運動類項目,建設世界級高山滑雪極限運動體驗勝地。支持舉辦吉林國際冰雪產業博覽會、長春瓦薩國際滑雪節、哈爾濱國際冰雪節、亞布力滑雪節等冰雪節會活動。
專欄4 冰雪旅遊建設重點
支持亞布力、長白山建設世界級滑雪度假旅遊目的地,持續推進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亞布力滑雪旅遊度假區、雪鄉旅遊風景區、長白山國際度假區、北大湖滑雪旅遊度假區、松花湖旅遊度假區、長春冰雪新天地、長春蓮花山滑雪場、廟香山溫泉滑雪度假區、通化滑雪度假區、吉林柳和世博村青龍山滑雪度假區等重點項目或重點區域建設,推動形成冰雪旅遊發展集聚區。
2.大力發展避暑旅遊。依託東北地區溫潤涼爽的氣候資源,引導以冰雪旅遊為主的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探索發展夏季服務業態,充分發揮現有滑雪場場地和接待設施作用,推出山地腳踏車、山地越野、露營、徒步、野外拓展、滑草等系列產品,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加強高品質避暑旅遊產品開發和供給。結合市場需求,大力推進“避暑+休閒度假”發展,提升城鎮旅居度假綜合服務能力,建設一批生態康養旅居、避暑度假旅居名城名鎮,優先對接京津冀旅居市場,梯次開發長三角、珠三角旅居市場,打造“旅居東北”品牌。
3.積極發展自駕旅遊。加快推進沿邊旅遊風景道、草原森林旅遊風景道、濱海旅遊風景道、千里草原風景道、遼西文化走廊風景道等旅遊風景道建設,因地制宜布設觀景平台、停車區、自駕游驛站、自駕車旅居車營地、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等配套服務設施,合理規劃建設騎行專線、休閒步道系統、綠道系統等,打造生態、遊憩、體驗、運動等複合功能的自駕游交通網。推出東北地區自駕游精品線路,推動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服務區向高品質旅遊休閒、特色餐飲、購物消費、文化展示的綜合性複合型服務區轉型提升,打造一批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文化彰顯、設施配套的自駕游驛站,形成網路化的營地服務體系。重點培育一批自駕游和露營地連鎖品牌企業,構建汽車房車共享租賃體系,最佳化網上預訂、送車、異地還車服務等功能,形成網路化的自駕游服務體系。
4.有序發展邊境旅遊。依託界江界河、邊境城市和對俄對朝對蒙口岸,創新東北亞跨境旅遊開放合作,支持東北地區做強跨境游、做大邊城游、發展界江游,加快構建邊境旅遊產品體系。利用邊境特色旅遊資源,培育口岸邊境觀光、異域風情體驗、邊貿商務旅遊等邊境旅遊產品,發展特色餐飲、文化演藝、文化創意產品、土特產加工銷售等,提高旅遊資源利用率和產業附加值。支持邊境口岸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地區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中高端民宿等旅居設施,吸引遊客到邊境地區旅居生活,引導邊境地區由出境旅遊通道向旅遊目的地轉變。推動具備條件的城市研究設立邊境旅遊試驗區和跨境旅遊合作區,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推動跨境自駕游、專列游產品常態化。
專欄5 邊境旅遊建設重點
持續推進滿洲裡邊境旅遊試驗區建設,支持丹東、琿春、集安、黑河、綏芬河、撫遠、滿洲里等建設邊境旅遊目的地城市,長白、和龍、漠河、嘉蔭、額爾古納等建設邊境旅遊城鎮。
支持圖們江、鴨綠江、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等穩妥開發界江界河(湖)旅遊產品,推出“萬里茶道”、中俄蒙“三湖”自駕大環線、G331國際自駕旅遊線路、中俄跨境自駕線、圖們江環日本海陸海聯運跨境旅遊線等跨境旅遊精品線路。推進嘉蔭—蘿北龍江三峽、黑河界江游等精品遊船線路建設。
(二)實施旅遊精品建設工程
1.加強高品質旅遊景區建設。實施旅遊景區提升工程,支持重點景區豐富產品、創新業態、完善設施、提升服務,建設高品質旅遊景區。全面梳理自然與人文資源稟賦,深入挖掘其科學與文化內涵,豐富景區產品與業態,加強旅遊景區資源整合、產品培育和開發管理,完善旅遊設施與服務,提升景區管理與運營水平。充分發揮世界遺產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專欄6 高品質旅遊景區建設重點
推動本溪桓仁五女山景區、大安嫩江灣旅遊區、松原查乾湖旅遊區、齊齊哈爾扎龍生態旅遊區、伊春五營森林公園、呼倫貝爾大草原·莫爾格勒河旅遊區等提質升級,建設高品質旅遊景區。
2.加強高品質旅遊度假區建設。充分利用冰雪、森林、山地、湖泊、濕地、海洋、溫泉等資源,推動建設一批主題風格突出、度假設施齊備、配套服務完善、休閒活動豐富、運營管理高效的高品質旅遊度假區,引導休閒度假業態集聚化發展。
專欄7 高品質旅遊度假區建設重點
推動本溪花溪沐旅遊度假區、北大湖滑雪旅遊度假區、松花湖旅遊度假區、伊春九峰山養心谷旅遊度假區、雞西興凱湖旅遊度假區、興安盟阿爾山旅遊度假區等提質升級,建設高品質旅遊度假區。
3.提升紅色旅遊發展水平。大力傳承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偉大精神,重點推進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及鴨綠江斷橋景區、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四平市四平戰役紀念館、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哈爾濱市東北抗聯博物館、大慶市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雞西市北大荒開發紀念地、滿洲里市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教育基地、海拉爾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等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最佳化提升,創新紅色旅遊展陳方式,強化紅色旅遊教育功能。加大“不忘國恥·英勇抗戰”“遼瀋槍聲·解放號角”“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共和國長子·新時代工業”“英雄吉林·精神永存”“紅色龍江·英雄不朽”“從北大荒到北大倉”“走近鐵人·感受拼搏”等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宣傳推廣力度。
4.推動鄉村旅遊提質升級。以東北地區農墾為主體,發揮“北大荒”“黑土地”等東北農墾和農業品牌價值,集中連片打造鄉村旅遊產業集群,引領東北農墾企業改革創新。順應鄉村旅遊消費體驗新需求,實施鄉村旅遊產品疊代工程和鄉村旅遊帶頭人扶持計畫,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民宿、健康養老、鄉村旅居等鄉村旅遊新業態,探索“景區+村莊”“民宿+村莊”“公司+村莊”“合作社+村莊”等運營模式,打造鄉村旅遊升級版。聚焦海島度假、農業休閒、主題遊樂等,推出一批產品新、環境美、設施全、服務好、帶動強的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重點培育10個縣域鄉村旅遊集聚區、100個鄉村旅遊精品村、100家鄉村旅遊精品民宿、100個鄉村旅遊精品節慶、100家鄉村旅遊“後備箱”工程示範基地、100家大型鄉村旅遊商品生產經營企業,推出10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形成1000個鄉村旅遊精品點,培養1萬名鄉村旅遊人才。
(三)實施城市旅遊更新工程
1.加強旅遊休閒城市建設。鼓勵將旅遊休閒作為城市基本功能,充分考慮當地居民和遊客的旅遊休閒需要,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合理規劃建設綠道、騎行道、遊憩道、郊野公園等,為城鄉居民“微旅遊”創造條件。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全面營造旅遊休閒氛圍,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旅遊休閒消費旺盛、生態環境優美的旅遊休閒城市。
專欄8 旅遊休閒城市建設重點
支持瀋陽市、大連市、丹東市、本溪市、盤錦市,長春市、吉林市、延邊州、通化市、松原市,哈爾濱市、伊春市、黑河市、大慶市、齊齊哈爾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強化城市旅遊休閒功能,加強旅遊休閒城市建設。
2.加強旅遊休閒街區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街區開展微改造精提升,在做好歷史文化保護、改善人居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實施文化挖掘、產業發展、業態培育、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等項目,因地制宜培育文化體驗、購物消費、演藝娛樂、特色美食等業態,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業態高度集聚、休閒消費活躍的旅遊休閒街區,滿足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休閒消費需求。
專欄9 旅遊休閒街區建設重點
提升瀋陽市瀋河區中街旅遊休閒街區、長白山管委會白樺旅遊休閒街區、哈爾濱市道里區中央大街步行街等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發展質量,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支持丹東市安東老街、長春市紅旗街旅遊休閒街區、長春市桂林胡同旅遊休閒街區、哈爾濱市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哈爾濱市世界歡樂城、呼倫貝爾市古城步行街等豐富產品業態,加強主客共享,建設高品質旅遊休閒街區。
七、推進“+旅遊”融合發展
(一)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加強瀋陽故宮、盛京三陵、九門口水上長城、元上都遺址和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等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科學利用,打造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品牌。支持東北地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推進長城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與旅遊融合發展。鼓勵遼寧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黑龍江省博物館、赤峰博物館等,發展博物館旅遊,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提升東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水平,深入挖掘滿族、朝鮮族、蒙古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文化,依託傳統村落、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等,培育一批非遺景區、非遺街區。推進文藝與旅遊深度融合,探索“文藝+旅遊”融合發展模式。發揮節慶展演等有關藝術活動對旅遊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品牌藝術活動,建強特色藝術場館,推出舞台藝術精品,吸引更多人跨城觀演、打卡,為人民民眾開拓更多有吸引力的“藝術之旅”,將優質藝術資源融入旅遊發展大格局。積極挖掘《林海雪原》《闖關東》等文藝作品中的文化和旅遊資源,研究推出“藝術作品+旅遊資源”系列推介,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深入解讀,賦予旅遊資源更深的文化內涵,使藝術和旅遊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旅遊演藝提質升級,打造情境冰秀、二人轉劇場、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等一批精品演藝項目。
(二)推進工業和旅遊融合發展
深度挖掘東北地區軍工、船舶、鐵路、石化、電影等工業遺產價值,鼓勵利用工業遺產開發旅遊景區、特色街區、研學基地、創新創業基地等,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支持現有裝備製造、藥業乳業等企業加快發展工業旅遊,將企業展示大廳的改造提升與科普基地、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等結合,拓展工業品企業的展示功能與旅遊新體驗。以具有工業旅遊開發價值的工業遺產、工業博物館、工業企業為依託,創新工業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建設一批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打造東北工業旅遊品牌。
(三)推進體育和旅遊融合發展
推進體育與旅遊全方位深度融合,構建新型體育旅遊產品體系,培育體育旅遊產業集群,打造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新引擎。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山地戶外、水上運動、汽車機車、航空運動、健身康養等體育旅遊新產品新業態,建設一批不同內涵的體育旅遊示範基地,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體育旅遊精品線路。支持各地結合旅遊市場開展體育活動,重點發展滑雪、馬拉松、腳踏車、山地戶外等民眾性體育活動,推出足球、籃球、排球等競技賽事,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打造一批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和特色體育活動品牌。支持延邊、白山、通化、長白山等地把環長白山、沿鴨綠江和沿圖們江腳踏車騎行打造成國際風情騎行運動,支持長春、吉林、哈爾濱等地結合開展避暑旅遊舉辦都市馬拉松、環湖環城腳踏車等活動,支持敦化打造環濕地馬拉松、冰雪馬拉松等賽事。
(四)推進教育和旅遊融合發展
依託東北地區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大力開發研學旅行產品,打造新時代東北地區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新載體。推動資源共享和區域合作,支持開展富有東北特色的“避暑+研學”“冰雪+研學”“文化+研學”,建設一批高水平研學旅遊基地(營地),推出一批研學旅遊精品線路,打造一批研學旅遊目的地。
(五)推進健康和旅遊融合發展
發揮東北地區醫療醫藥資源富集的優勢,推進健康產業和旅遊多元融合發展,打造人參、鹿茸、溫泉等健康旅遊品牌,構建大健康旅遊產業鏈。推動“溫泉+醫療”“溫泉+康養”等融合業態發展,打造環長白山、環阿爾山、環克什克騰溫泉度假產業集聚區,大連—營口—鞍山—遼陽—本溪遼中南冰雪溫泉旅遊帶、長春—吉林—延邊、杜爾伯特—林甸—齊齊哈爾等溫泉度假產業集聚帶和環五大連池冷礦泉度假產業集聚區。
八、培育特色旅遊產業集群
(一)打造冰雪產業集群
圍繞東北地區冰雪旅遊核心圈建設,以哈爾濱、吉林、通化、長春等城市為重點,推動冰雪產業在產品研發、產品建設、市場行銷、運營管理、裝備製造、服務提供、專業培訓等全產業鏈發展,建設一批冰雪經濟產業園區,培育形成世界級冰雪旅遊產業龍頭企業。加強冰雪科技創新前瞻布局和資源共享,共建多層次冰雪產業創新平台,提升冰雪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全國冰雪產業創新策源地,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建設以產業鏈為基礎、以創新鏈為引領的冰雪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哈爾濱冰雪運動裝備製造產業園、齊齊哈爾冰雪裝備產業園等建設,重點發展壓雪車、造雪機、澆冰車、纜車等重型冰雪場地裝備,滑雪板、雪杖、冰刀等冰雪運動器材,冰鞋雪靴、滑雪服裝等冬季戶外運動服飾等。
(二)打造森林旅遊產業集群
以東北地區國有林場為主體,將森林培育、生態修復與發展森林旅遊緊密結合,大力發展森林生態觀光、生態體驗、研學教育、康養運動以及道地名優中藥材種植、森林食品等,培育森林旅遊產業新優勢。鼓勵森工企業轉型發展森林旅遊,發揮林業投融資平台作用,用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推進森工改革向縱深發展。推進森林生態資源資產化試點,挖掘釋放生態價值,打造全國生態價值轉換示範樣板。推進仙人橋森林溫泉康養基地、長春蓮花山森林康養基地等建設。
(三)打造濱海旅遊產業集群
推進“海洋—海島—海岸”立體開發,建設一批海灣旅遊消費集聚區、濱海旅遊度假區、海島旅遊度假區,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濱海旅遊產業集群。充分利用北方濱海旅遊資源,積極發展郵輪遊艇、海洋運動、海洋探險、濱海溫泉、濱海濕地、海島度假等業態,建設一批海濱溫泉康養綜合體、海上休閒運動基地、休閒海釣基地等。以大連為龍頭,建設國際旅遊活力灣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旅遊目的地;以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等沿海城市為支撐,高質量建設遼東半島藍色旅遊經濟區。建設貫通葫蘆島至丹東的濱海景觀大道,形成濱海旅遊發展軸線。支持大連豐富郵輪旅遊產品,有序推進郵輪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遊艇消費大眾化發展,支持大連等濱海城市創新遊艇業發展,建設一批適合大眾消費的遊艇示範項目。
九、構建旅遊消費體系
(一)營造高品質旅遊消費空間
1.打造旅遊消費城市。加強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和試點城市建設,支持哈爾濱市、長春市、瀋陽市、大連市建設成為具有國際魅力、文化特色鮮明的東北亞旅遊消費中心城市,盤錦市、營口市、吉林市、通化市、牡丹江市、齊齊哈爾市等建設成為區域旅遊消費中心城市,丹東市、松原市、伊春市、呼倫貝爾市等建設成為特色旅遊消費城市。
2.積極拓展旅遊消費空間。支持在城市更新行動中延續城市基因、保護歷史文化,有機植入文化和旅遊新業態,因地制宜發展新型文化和旅遊消費聚集區。鼓勵在傳統商業空間植入文體商旅綜合體、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實現新舊功能轉換。支持有條件的街區、景區、度假區、鄉村旅遊區、文體商旅綜合體、文化產業園區等,開發夜間遊覽、餐飲、演藝、娛樂、購物等消費業態,構建多樣化夜間消費空間,大力促進夜間旅遊經濟發展,推進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建設。
專欄10 文化和旅遊消費品牌建設
提升長春市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發展水平,推進瀋陽市、盤錦市、營口市、吉林市、通化市、哈爾濱市、牡丹江市、齊齊哈爾市等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輻射帶動大連市、鞍山市、丹東市、松原市、延邊州、伊春市、黑河市、赤峰市、呼倫貝爾市等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
持續推進瀋陽市紅梅文創園、本溪市五女山民俗文化街區,長春市棲樂薈綜合體、通化市梅河口東北不夜城,齊齊哈爾市中環片區、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中俄邊境旅遊區套娃景區等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建設。
(二)豐富多元消費業態
1.促進傳統消費升級。培育東北燒烤、東北小吃及朝鮮族美食、蒙古族美食等具有東北特色的餐飲名企、名店,提升餐飲服務品質。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打造老字號特色街區,支持特色商圈、旅遊景區和各類客運樞紐引入老字號企業開設旗艦店、體驗店,增強東北地區老字號發展活力,提升旅遊購物品質。聚焦住宿、餐飲、演藝、購物、娛樂等消費領域,積極發展首店經濟,打造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和本土特色品牌首店。
2.推進新型旅遊消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東北歷史、民俗、藝術等文化創意元素,培育體驗消費、智慧型消費、網路消費等旅遊消費新形態。支持文博場館、景區、度假區、主題公園等,打造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沉浸式娛樂等旅遊消費新場景。拓展無接觸式旅遊消費體驗,鼓勵街區、景區、度假區等建設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智慧驛站、智慧書店。鼓勵線上演播、雲旅遊、雲娛樂、雲直播、雲展覽等新業態發展,培育網路體驗旅遊消費。
(三)加大消費惠民力度
1.完善旅遊消費惠民舉措。鼓勵景區淡季打折或免費開放。支持舉辦“冰雪季”“避暑季”等旅遊消費惠民活動,出台旅遊消費券等惠民補貼政策,加大對景區門票、酒店、餐飲、演藝、購物等消費支出補貼力度。鼓勵發行東北地區旅遊年卡,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東北地區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消費等方面實現“同城待遇”。
2.提升旅遊消費便利度。依託城市旅遊集散與諮詢中心,構建集信息諮詢、行程定製、票務服務、汽車租賃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旅遊公共服務網點。加強農村居民出遊需求保障,依託鄉村旅遊點、鄉鎮文化站、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等開展旅遊宣傳推廣。支持東北地區增設旅遊購物(離境退稅)商店和外幣兌換點,最佳化入境遊客刷卡消費和雲支付環境。
(四)積極吸引消費回流
以家鄉情、家鄉人、家鄉景等為核心吸引,激發東北地區在外工作和生活人群的家鄉自豪感,舉辦家鄉旅遊惠民活動,制定家鄉旅遊優惠政策,營造家鄉旅遊濃厚氛圍,激發家鄉旅遊熱潮。以東北知青群體為重點,以國家記憶、家國情懷為紐帶,深度挖掘旅遊度假、養老旅居等消費潛力,培育知青旅遊消費熱點。以冰雪旅遊為核心,以綠色旅遊、濱海旅遊、邊境旅遊為特色,完善深度游、小眾游、定製游服務,提升旅遊消費回流吸引力。
十、深化區域協同發展
(一)協同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
支持符合條件的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等配套建設旅遊公共服務設施,豐富完善旅遊功能。在國省幹線公路、通景公路沿線持續完善文商旅綜合體、休閒驛站、旅遊廁所等遊客服務設施,推動建設一批綜合服務功能完備、文化特色鮮明的主題服務區。鼓勵打造一批服務功能相互聯動的旅遊集散與諮詢中心、遊客服務中心示範項目。加大面向散客的旅遊公共服務力度,健全旅遊集散和諮詢服務體系,提升多語種服務水平。加強老年人、殘疾人等便利化旅遊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無障礙旅遊公共服務水平。
(二)共同推進智慧旅遊發展
加快推進東北地區智慧景區、智慧度假區、智慧街區建設,推動智慧型閘機、電子客票、視頻監控、數位化講解和導覽系統等感知終端的建設和套用,引導停車場、旅遊集散與諮詢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景區度假區內部引導標識系統等數位化與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推進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旅遊場景化建設,開發數位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遊服務,培育一批智慧旅遊創新企業和重點項目。加強東北地區智慧旅遊平台建設,推動旅遊、交通、公安、氣象等部門數據開放共享,實現東北地區旅遊“一碼通”。
(三)建設一體化信用體系
制定全域認可的旅遊市場負面清單,編制統一的信用信息已分享資料夾,構建東北地區旅遊市場信用體系,依法推進東北地區信用信息數據共享共用,完善區域信用協同監管機制。建立東北地區社會信用綜合服務平台,加強部門、行業和地方信用信息整合,推進“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全覆蓋。
(四)強化一體化市場監管
建立東北地區旅遊市場聯合監管執法機制,加強旅遊市場監管執法合作,推動實現旅遊市場監管信息互通,提升綜合協調、案件聯合查辦、應急處置能力。完善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執法。建立跨區域旅遊市場舉報投訴聯合處理機制,暢通線上線下投訴舉報渠道,落實首問負責制,共同維護東北地區良好市場秩序。
(五)共建安全保障體系
強化旅遊與公安、交通、衛生、應急管理、海關、市場監管、移民、林草、文物等部門協調配合,建立東北地區旅遊安全綜合防控機制。健全旅遊領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建設旅遊安全保障體系,構建基於大數據的旅遊安全預警與可追溯管控平台,加強對節假日等重點時段、重要設施設備、重大節事活動旅遊安全監管,建立假日旅遊、旅遊景區客流預警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建立政府救助與商業救援相結合的旅遊緊急救援體系,完善旅遊保險體系。十一、創新旅遊行銷體系
(一)建立聯合行銷機制
堅持資源互補、市場共享、合作共贏、協同發展,推動四省(區)建立聯合行銷推廣機制,提高旅遊行銷推廣效能。完善區域旅遊推廣機制,發揮好東北旅遊推廣聯盟作用,組織境內外旅遊聯合推廣行銷。探索整合各級旅遊行銷專項資金,以及相關旅遊企業、旅遊協會等社會資金,開展東北地區旅遊整體形象宣傳行銷,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二)提升整體品牌形象
持續提升“發現遼寧之美 感受遼寧之好 我在遼寧等你”“清爽吉林22℃的夏天”“溫暖相約 冬季到吉林來玩雪”“北國好風光 盡在黑龍江”和“亮麗內蒙古 四季好風光”旅遊形象,塑造東北地區“冬夏深度游 度假新東北”整體品牌,增強國內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整合東北地區特色旅遊資源,共同推出寒地冰雪、生態林海、邊境風光、北國海濱、草原天路、黑土民俗等精品旅遊線路品牌。
(三)加大多層次旅遊市場開發
立足東北地區區域市場,共同推出東北地區微度假、周末游、周邊游、高鐵游、自駕游等產品線路,實現區域內產品共建、資源共享、客源互送。深度開發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市場,加快培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等新興市場。深耕日韓俄蒙周邊入境市場,做強東南亞、港澳台傳統入境市場,拓展歐美等新興入境市場。依託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駐外旅遊辦事處、境外知名旅行商等,設立境外東北旅遊行銷推廣平台,精準開展主題性旅遊推介和廣告投放活動,提升東北地區旅遊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四)拓寬旅遊行銷渠道
加強新媒體宣傳推廣,實施旅遊達人探訪計畫和旅遊主播人才培養計畫,發展旅遊直播、旅遊帶貨、節慶微行銷、旅遊短視頻等線上行銷新模式。創新開展節事行銷,辦好中國—東北亞博覽會、長春東北亞文化藝術節、長白山國際旅遊節、黑龍江冬捕節等,豐富品牌節慶、體育賽事、高端論壇、大型展會等活動體系。深耕厚植國際友城資源,搭建東北地區國際友城旅遊互聯平台,共同開發國際友城客源市場。
十二、拓展旅遊開放合作新空間
(一)最佳化入出境旅遊環境
依託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等重點旅遊城市,提升境外預訂、支付結算、網路通信、醫療救助、語言標識等國際旅遊消費便利度。提升口岸通關查驗效率,探索更加便利的入境簽證政策。依託邊境口岸,積極發展跨境旅遊,推動邊境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溝通交流機制化、人員往來便利化。加強對出境遊客的文明行為引導和涉外政策宣傳教育,引導遊客遵守境外法律法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擴大境外旅遊保險和旅遊救援合作。
(二)深化東北亞旅遊合作
大力推動東北亞旅遊共同體合作機制建設,在大圖們倡議機制框架下深化旅遊政策對話與協調,立足東北亞遊客自由流動訴求,探索推進東北亞多目的地旅遊合作圈建設、環日本海陸海聯運跨境旅遊線路開發。支持舉辦“冰雪絲路”論壇、滿洲里中俄蒙國際冰雪節,推動建立“冰雪絲路”協調機制,搭建“冰雪絲路”交流平台。依託中韓國際合作示範區、中俄國際合作示範區、中日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邊境旅遊試驗區等建設一批體現東北亞文旅融合特色的重點旅遊項目。支持舉辦中俄蒙青少年夏令營、中俄蒙國際旅遊節等活動。
(三)加強國際旅遊合作
積極服務和對接共建“一帶一路”,推進與沿線城市在旅遊宣傳推廣、產品線路開發、旅遊投資互惠、人才交流培訓等方面務實合作,探索建立文化和旅遊貿易促進中心,舉辦“多彩中國 佳節好物”文化貿易促進活動,推動文化和旅遊貿易融合互促發展。加強與世界旅遊組織、世界旅遊聯盟、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國際山地旅遊聯盟、亞太旅遊協會等國際旅遊組織的合作。擴大與國際友城旅遊交流合作,推動與更多境外城市締結旅遊夥伴城市。支持東北地區參加文化和旅遊部及我國駐外使領館組織的文化和旅遊交流活動。鼓勵東北地區旅遊企業走出去,通過海外併購、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等,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市場主體。推進旅遊境外招商引資,吸引國際知名企業和品牌落戶東北地區。
十三、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將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納入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工作內容。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推進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的責任主體,在東北振興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下,共同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協調落實重大事項,把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在商業自願、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股權投資、資產收購、併購重組、上市發債等業務,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東北地區本土旅遊企業。穩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林權抵押貸款業務,增強鄉村旅遊融資能力。在市場化、法治化的前提下,引導社會資本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東北地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提高旅遊業的直接融資能力。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自願的前提下,綜合運用票據、理財融資等方式拓寬旅遊融資渠道。
(三)創新土地利用政策
將旅遊用地統籌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優先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最佳化林草地占用、農用地轉建設用地手續流程。支持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的土地供應方式。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與其他單位和個人共同參與旅遊項目。推進旅遊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預留和差別化供地政策,支持盤活閒置土地資產。加強旅遊用地的分類管理,對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的特定功能區,使用未利用地的,在不改變土地用途、不固化地面的前提下,可按原地類管理;對利用現有山川水面建設冰雪場地設施,不壓占土地、不改變地表形態的,可按原地類管理。對冰雪旅遊項目雪道使用林地的,實施占補平衡,辦理占用林地審批手續後,可按其他林地管理,並憑使用林地行政許可,辦理採伐手續。對利用垃圾場、廢棄礦山等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復墾建設的旅遊項目,制定支持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投資,鼓勵土地權利人自行復墾。政府收回和徵收的歷史遺留損毀土地用於旅遊項目建設的,可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合併開展確定復墾投資主體和土地供應。
(四)加大旅遊人才支撐
建立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智庫,大力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複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推廣市場化選聘旅遊職業經理人方式。創新人才培養和管理方式,廣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採取訂單式培養、繼續教育、人才互派掛職等方式,拓展旅遊人才培養渠道。多形式舉辦線上線下旅遊人才專題培訓班,建立旅遊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常態化機制。推行旅遊行業技能人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認證一批標準化達標旅遊企業為專業培訓基地。
(五)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旅遊和創業創新的積極性,推動市場在旅遊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做強做優做大骨幹旅遊企業,穩步推進東北地區之間的跨區域戰略性併購重組和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培育一批大型旅遊集團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企業。大力支持中小微旅遊企業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和專業發展。支持旅遊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積極發揮作用,建立東北地區旅遊行業聯盟,為企業創業創新、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提供服務平台。
(六)強化規劃組織實施
按照“部門協調、省市負責、區縣抓落實”的方式,切實推動規劃實施工作。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共同建立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專項工作機制,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計畫,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圍繞重點建設任務定期開展監測評估,確保規劃落實落地。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督促檢查和綜合協調,及時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政策經驗。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