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坡芽”為壯語,是開滿染飯花的山坡之意。當地
村民習慣用一種叫做“染飯花”的花朵與糯米浸泡,做出彩色的米飯招待遠道而來的貴客,“芽”即染飯花。
坡芽村現有55戶人家,全是
壯族,其中農姓有48戶,其餘為韋、黃等姓氏。他們世代以稻作為主業,有時也進行狩獵。
坡芽村由於地處深山,極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因此民風古樸,代代相傳的
山歌也在這裡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坡芽歌書是2006年
富寧縣對全縣
壯族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普查時在
剝隘鎮坡芽村發現的,原件為一塊畫有81個奇特圖形符號的
土布。
據介紹,這是祖傳的一份歌書,每一幅圖畫代表著一首特定的
山歌,81幅圖畫記載了81首
壯族情歌。這些圖畫根據每首歌中用以表情達意的主要物象繪製而成,書寫符號相對抽象而固定,且能喚起人們
對歌詞的相同
記憶,只要見到這個圖畫,即可根據它約定俗成的特定涵義演唱整首
山歌。
坡芽歌書是一塊小小的土布,土布上有紅色仙人掌汁繪成的81個古老圖畫符號,一個符號代表一首壯族山歌。歌書具備壯民族百科全書的史詩性質和要素,反映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具有人類學、民俗學、文字學、音樂學等多個領域的學術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
生態環境
“坡芽”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壯語地名,坐落於滇桂結合部
右江上游地區
剝隘鎮的大山之中,隸屬於
雲南文山的
富寧縣。馱娘江畔的
剝隘鎮,不僅是
雲南通往兩廣的大門,也是
壯族文化的“富礦區”。在
壯語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種開黃色小花的灌木,俗稱“黃飯花”,又稱“楊咪咪花”,采黃花煮於沸水,可得壯家人製作五色花糯飯所需的黃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爛漫的地方”,
村莊因位於“坡芽”而得名。
歌圩文化在這裡長盛不衰,世代流傳的
壯族民歌曲調就多達20多種,類似的
民歌文化現象,即使在壯族聚居的廣西也不多見。而大山深處的
坡芽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散發著古老文明的榮光。
這裡山清水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樹木蔥蘢,花繁葉茂,四季如春。
壯族祖先是這塊土地最早的開發者,這裡是壯族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地區之一。長期的稻作農耕,磨練了這裡
壯族百姓溫和內向、吃苦耐勞、勇敢頑強、團結互助、富於創造的民族性格,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這裡的民族風俗濃醇,當時去的時候剛好是陰曆的八月十五,
村民拿出自製的月餅招待我這個遠方來的客人……正是這樣深厚的文化
土壤,孕育出了坡芽歌書。
富寧縣隸屬
雲南東南部的
文山州,地處滇桂交界
珠江上游
右江流域,與
越南毗鄰。這裡的山地水域曾是
壯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故居地,也是
右江起義的紅色迂迴區。
坡芽村所屬的
剝隘自古是西南邊陲重鎮(
李方桂曾發表過該地語言的調查報告1944、1957),可通舟直達
南寧,為兩廣與
雲南通商要口。現在
富寧縣城街頭最醒目的標語是:“
雲南從這裡走向大海”。
右江流域的
壯族文化保存最集中,特色最鮮明,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民族語言和以“那”(壯語稻田、水田之意)文化為中心的民族文化體系。
富寧壯族也因此被稱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坡芽歌書》正是生長在這樣的文化
土壤中,記錄的壯語是同百色地區一樣的壯語北方
方言。
人文環境
坡芽,這個美麗而靜謐的
村莊,世居著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純樸、善良的人們。在
壯鄉,“歌伴人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
真實寫照,唱歌是抒情達意的最好媒介。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勞作以外的
娛樂,坡芽也不例外,
村民們同樣以歌唱表達內心的情感,消磨閒暇的時光。
“三月三”是
壯族最盛大的
節日,
對歌是其主要內容,一般會選擇一個固定的場所舉行,最吸引人的場景是男女青年互談友情,對唱
山歌,如果雙方有意,則會對敲手中煮熟的紅雞蛋定情。在不同的地區,“三月三”的叫法不盡相同。與坡芽歌書的發現地毗鄰的廣西,在“三月三”尚未作為
壯族人民的正式
節日之前,凡是在
壯鄉舉行的這類活動都稱為“歌墟”,與坡芽歌書發現地相連的
廣南縣則稱之為“
花街”,唯獨
富寧一代的壯族稱之為“隴端”,並在
隴端街上舉行
對歌活動。
“隴端”的歷史,可以從《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中尋找到蛛絲馬跡。書中的《笮都傳》記載:“
永平中(公元58年到75年)……輔上疏曰:今
白狼王唐敢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這三章詩,就是天下聞名的《
白狼歌》。
壯族學者研究發現,《
白狼歌》中有“僂讓龍洞”的詩句,這裡的“龍洞”就是壯族先民“隴端”的同音異寫,而
隴端街對歌為
富寧一代所獨有,由此可以推斷坡芽歌書在東漢時期已具雛形。
坡芽至今仍流傳著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廳”議事決策的風俗習慣,“老人廳”在
壯語中的發音為“滇東”,“滇”為帶有祭祀性質的
乾欄式建築,
壯族村寨中凡是重大的村舍活動,也都在“滇”內舉行。《滇國史》考證,“滇國”即乾欄祭祀之國,“滇”是定居民族農耕文化的產物,男女
對歌習俗的出現當與定居民族的風土人情有關。滇國是
舊中國中晚期延續至西
漢武帝時期的一個
奴隸制國家,坡芽歌書的出現當在其後,應是
壯族地區進入
封建社會受到漢文化影響的產物,並不斷拓展擴充成為今天的版本。
坡芽歌書的奇特之處在於以圖記歌。文獻《瑤壯傳》記載,
壯族有把歌記錄在
扁擔上的
習俗,且“間以金彩作鳥卉於上,沐以漆,使不落”,這類記錄歌謠的方法類同於坡芽歌書。由此可以推斷,坡芽歌書的出現與
壯族習俗和
隴端街的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是
壯族人民的傳統習俗在歷史進程中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
正是壯鄉豐富的
民歌文化、壯族圖畫表意的
習俗和萬物有靈的觀念,才有坡芽歌書的代代相傳。豐富的少數民族物質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論文研究的樣本坡芽歌書是
文山壯族傳統
民歌的一種古老的傳承形式,是壯族的重要文化遺產,2006年發現於
雲南省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富寧縣的
坡芽村。這裡是一個
壯族聚居的地方,素有“
歌海”之稱。文山的
壯族人民伴歌而生,踏歌而逝,豐富的文化
生態土壤孕育了豐富的
民歌文化,坡芽歌書就是產生於這樣的社會
文化環境之中。
意義解讀
【詞】49個(基本分兩大類:自然26個、人文23個),占60.49%;如:1月亮,8孤獨人1獨生子等。
【詞組】13個,占16.05%。
偏正詞組12個(其中10個數量詞組),並列詞
組1個。如:4兩隻鴛鴦30七日。【句子】19個,占23.46%。如29想哥妹厥昏73下雪,等。
歌詞大意
這是一部
壯族愛情組歌,反映了談情說愛的全過程,展示了
青年男女的熾烈感情和互相考問的智慧。閱讀方式:從右向左,由上至下。組歌以
五言句為主,每首歌四句到幾十句不等,獨立成篇。可用不同
曲調變化而歌。歌書以“月亮歌”開頭,一位亮麗的小伙子在皎潔如鏡的月光下唱起求愛歌,述說自己的孤獨。聰明的姑娘用種種方式來試探、選定自己的心上人。男女對唱,開頭男的一連唱兩首,後來
一唱一和,你來我往,反覆交流,傾訴衷腸,相知相戀,誓死不渝,並相約白頭偕老。綠頭鴨(
鴛鴦)、紫梅、想你想得死去活來、同桌吃飯……,腸相結,繩相搓;最後手拉手,心連心,如同竹筍根連根。生生死死,刻骨銘心,盪氣迴腸。
他們說,聽懂壯語的人會落淚的。
例如,歌詞“綠頭倆鴛鴦,伸頭戲泉汪。引頸泉流上,下河巧梳妝。我倆同方向,命定結成雙。十泉匯成池,百池匯成塘,泥堤不塌方。百年聚成月,咱不提相忘。”
圖案
歌書中所畫的圖案中有很多幅與
廣西、
雲南一帶發現的
銅鼓紋飾和岩畫圖案有相同和類似之處,都有
鳥、
魚、
馬、人物、犁、船、
乾欄式建築等圖案和紋飾,這些圖案和紋飾都帶有明顯的
壯族文化特徵。坡芽歌書是仍在被
村民使用的“活”文化;岩畫是已經不再發揮其原有功能的“死”文化;部分銅鼓雖然仍在被村民使用,但銅鼓上的紋飾、圖案和符號已經意義模糊。對坡芽歌書圖案和銅鼓、岩畫圖案的比較研究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坡芽歌書中的圖畫符號,對我們認識
壯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每一幅圖案代表一首固定的
山歌,這塊布上的81個圖案記載的是81首
壯族情歌,每個圖案即歌中用以表情達意的物象描繪記錄,只要見到這個圖形,即可誦讀整首山歌。
符號本意
調查結果說明,使用歌書符號在當地比較普遍,特別是不懂漢話、不懂
漢字的
壯族民眾,但不一定系統成套,比較鬆散、靈活。
壯族民歌有農事歌、祝婚歌、祝壽歌、
祝酒歌、手巾歌、迎親歌、同年歌等。坡芽歌書僅僅用於談情說愛。按發掘者、整理者的話講,坡芽歌書是一部有固定的“套路”的情愛
教科書,是用歌聲相識、相知、相戀的一部經典教材。
在形態上,坡芽歌書符號圖畫性極強。描畫繡花是善於女紅的婦女強項,惟妙惟肖的
圖形多為
女性所為。坡芽歌書植根於
壯族地區歌圩與壯戲的風情民俗、鄉土文化
土壤之中。
單純以形表意的坡芽歌書81個圖符已初具文字某些特徵和某些功能,但不能與語言
系統配套,只能用象形、
指事、會意等構型手段,記錄孤立的詞、詞組、句子,不能全面記錄語言。僅僅是文字萌芽階段的一種輔助性幫助
記憶、記錄
民歌的原始方式。因此,坡芽歌書,以及
東巴文、水書等,給我們帶來一串思考,什麼是
文字?文字的類型?廣義的文字概念是,可以重複使用的、被某社群成員為記錄語言中詞、
詞組、
句子而約定俗成的一套符號。有固定的形音義,能夠完整記錄語言,即無遺漏地一一記錄語言的詞(包括實詞、
虛詞)的是成熟文字,其代表為甲骨文。
符號象徵
一塊長1米、寬0.5米的白色舊棉布,81個用當地野生刺果的汁畫出的紅色物象符號,記錄了月、星、樹、稻葉、犁、斧、禽、馬、人、衣、手、口、房屋、鳥籠等81個物象符號的坡芽歌書,每個符號大小約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繪成,被當地人稱為“布瓦吩”。在
壯語中,“布”指“一張、一頁或一面”,“瓦”指“繪畫、花或歌”,“吩”專
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紋圖案繪在
土布上的
山歌”,翻譯成漢語即是“歌書”。
“《坡芽歌書》中81個符號以
敘事和
抒情的手法,象徵了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識,相互傾慕到相戀、相知,最後相約白頭、
誓同生死的全過程。因此,坡芽歌書是特定的
壯族地區、特定年齡段的壯族民眾,用來記錄特定情愛場景的
民歌的符號。起到了文字的某些功用,處在文字發生髮展的早期階段。使用者主要是女性,少數男歌手偶爾也用。其社會原因是沒有文字或文字知識不夠或掌握的文字不便所致。
這81個符號,是用來記錄和傳達語言而書寫的符號,是直接提示
詩歌的物象,應屬於
表形文字。81個圖案符號代表了81首壯族情歌。
作品內容
《坡芽歌書》的內容為“
壯族愛情三部曲”。《坡芽歌書》由三部分構成:
第一部由第1~32首歌組成,這是一組展示
壯族男女自由戀愛的情歌,如第17首為女性向男性發出的《賭誓》:“賭你就賭你,賭你去嗑木棉籽,賭你去嚼絲瓜籽,賭你看上妹。”木棉籽和絲瓜籽味苦而臭,女性賭誓男性去咀嚼類似的苦澀東西,是激發男性追求女性的決心。
第二部包括第33~67共34首歌,這是一組背叛封建禮教的絕唱。此時,男女雙方
對歌產生了忠貞不渝的愛戀,都急於了解對方的
婚姻真相,急於擺脫已成事實的封建童婚陋習的羈絆。如第3
3首《紫梅》,女方試探性提出 “雙手扶紫梅,巧嘴哄妹心,轉臉向妻笑,還騙妹獨身”,第34首歌《兩棵紫梅》,男性猜測性地反問女方“妹已有人訂,妹八字他拿,枉然交朋友”。又如女方在第45首《紗條》中唱到:“哥說沒有妻,哥妻在
百色賣棉,哥妻在
剝隘賣糖。她幫哥拿稱,坐靠椅數錢,哥妻享富貴。”男方在第56首《木鋸》中唱到:“妹說沒有夫,上月哥去見,本月哥相遇,相遇在院邊。拿斧做木活,院裡滿刨花,
曬台滿鋸沫。”再後來,男方在第66首《房屋》表達對女方堅定不移的忠貞愛情:“如成情侶咱相愛,藤頂做房也值得;如成
情侶咱相伴,樹稍做房也樂意。沒有飯喝風,沒有柴燒糠,永遠不相吵……咱倆同生火,火熄咱同吹,火旺咱同笑,相愛樂融融。”之後,男女雙方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相親相愛,擺脫了封建童婚陋習的羈絆,獲得自由幸福而美滿的愛情。女方在第67首《馬》中唱到:“今夜星斗亮,金與銀同熔,馬韁繩相扭,銀鈕把衣扣,我倆講相愛,誰個來干涉?”第三部由第68~81首歌組成,表達的是幸福
生活的誓言。如男方在第72首《浮萍》中表露了得到知心愛人的喜悅之情:“若得妹為妻,高田埂變矮。旱田變水田……愛你愛不夠,賞妹手腳飽。”女方在第73首《下雪》中表示尋找到了如意郎君:“若得哥為夫,臘月下雪粒,坐
曬台也暖,四月雖沒米,飯不吃也飽,菜無鹽也鹹,咱成家
心甜。”第81首《連根筍》共有 30句歌詞,是坡芽歌書中歌詞最長的一首,是全歌的高潮和亮點,也是恩愛
夫妻百年好合的見證。
藝術風格
坡芽歌書是一部優美的愛情
民歌集,是當地人習
唱情歌的教科書。歌書里所選的都是當地傳唱很久的傳統
民歌。據統計,
富寧縣世代流傳的
壯族傳統民歌
種類很多,曲調豐富,主要用於談情、說愛、祝婚、祝壽、讚美、諷刺、
猜謎等,許多歌曲在世代傳唱中已形成相對固定的套路,其中尤以男女對唱的情歌最能體現壯族細膩如絲、柔情似水、才思敏捷的民族特色。這類情歌除了趕“攏端”在野外唱,也常於喜慶時節在家裡對唱。
坡芽歌書的81
個符號,記錄名物詞1詞組的有62個約76%,含有動詞的我們作為句子處理,有19個約24%。每個圖符,僅僅是作為記號、關鍵字、
標題,幫助
記憶,標識、提示一首歌的內容。有時用於起興、比喻、
借代、反襯、諧音暗喻;或白描式的直白表露、直敘場景,等等。文字除記錄語言之外,作為符號還有
標識、提示、記事、憑證、藝術、魔咒等功能,這些不一定與語言一一對應,特別是圖符文字。有時坡芽歌書圖符所標記的不一定是關鍵字,僅僅是一些用比興等提供聯想、約定作為標記、提示因此,坡芽歌書的一個圖符直接對應不是一首歌的
歌詞內容、整個章節,而僅僅是一個物象概念的詞語;再由這個詞語提示一首歌。也就是說,一個圖符記錄的不是篇章,而是詞1詞組,或句子,因此不能說是篇章文字。即坡芽歌書記錄
民歌的方式是:圖符——詞句——篇章,不是圖符——篇章。
一個字元作為提示性
引導詞,引出沒有寫出來的一句話、一段話。這裡我們想起水書解讀中的一個難點,與之相類似。這種字元在
水書被稱作口訣字。
這些
民歌是以
壯語北部
方言演唱,男女相對,
一唱一和;句式多為五言,每首四句或數十句不等,以首尾韻、腰尾韻和尾韻為主要的押韻方式,
韻律嚴密和諧。
《坡芽歌書》所載的81首情歌,集中了
富寧壯族情歌的精華部分,除最末一首歌為男女合唱外,都為男女對唱。
民歌格式為
五言四句至幾十句不等,內容層層遞進,
一唱一和,環環相扣。
從文學上看,坡芽歌書不僅有詩經的韻味,有漢樂府的手法,還有梁祝的悽美;當然更多的是情感的真摯表達、對愛情的熾熱追求。我們從
壯族情歌的質樸,看到
古詩的風貌,
民歌的生機;還有
賦比興的嫻熟運用,
表現手法自然巧妙,以及唱腔曲調優美婉轉。坡芽歌書是民間愛情體驗的再現、當地社會場景的影像,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坡芽歌書是歌詩與鮮花、智慧與誠摯、美麗而多情的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傑出代表。
評價
中共
文山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熊榮元這樣評價:“《坡芽歌書》是文山州民族文化
土壤中怒放出來的一朵文化奇葩。它流傳在
雲南省
富寧縣壯族地區,2006年被我州的文化工作者所發現,是雲南省民族文化遺產中可以與東巴文化並相輝映的寶貴民族文化資源,是
中國活著的圖畫文字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認識價值和開發價值。”
中國語言學專家
周有光將《坡芽歌書》定位為“文字之芽”,
清華大學教授趙麗明則認為《坡芽歌書》“不僅有詩經的韻味,有漢樂府的手法,還有梁祝的悽美”。
中國
壯族古籍專家
黃桂秋認為《坡芽歌書》堪稱“世界級”的發現,是“
駱越族群原生自創的圖畫文字,壯鄉兒女天籟歡歌的
情愛密碼。”清華大學教師、中國女書研究委員會主任趙麗明認為《坡芽歌書》在“文字形態上,比
東巴文字更古老;在文學形態上,具有
詩經的韻味,《坡牙歌書》的文字印證了文字發展的過程,是祖國民族文化的瑰寶。”
意義
民族文化是一較為寬泛的概念,它是在
原始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以各民族為單位承載的文化
形態,而《坡芽歌書》
毫無疑義屬於民族文化的範疇。歌書成功塑造了兩位無名男女的形象,表現了他們勤勞、勇敢、熱情、
桀驁不馴、敢於藐視封建禮教的粗獷性格,聽之下來,似乎可以看見他們栩栩如生的可愛形象在遙遠的社會舞台上作著可歌可泣的表演。《坡芽歌書》集
賦、
比、
興於一身,歌詞精煉,詩意盎然,朗朗上口,既有
山歌風味,又有詩體的韻味,文學色彩強,具有濃郁的藝術感染力,既是
壯族人民的偉大創造,也是少數民族文化寶庫中又一新的結晶。
《坡芽歌書》由於具有獨特
山歌體的性質,是首創了圖案取代歌名的一部史詩。 81個歌名圖象到底是不是古文字的遺裔,《坡芽歌書》的曲調與周邊
山歌曲調的關係,山歌內容從頭至尾是否一對青年男女對唱的關係還是不同場景下由一
對歌手出面仿真多對男女對唱的關係,還待於相關專家進一步地開展研究。《坡芽歌書》經過拓展之後有價值的未知數還有很多,諸如歌書還涉及到商業貿易和航運交通與旅遊業的關係、青銅
鐵器的冶煉、
畜牧業和養殖業、農耕文化和
壯族社會文化與漢民族文化共存共榮的關係、教育在壯族地區興起的情況、天文學和巫術的關係等更深層次的探討,還有待於更進一步地進行開發性和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才能洞察到《坡芽歌書》的無窮魅力和廣袤而可觀的燦爛前景。
總的說來,《坡芽歌書》具備了
壯族百科全書的史詩性質和要素,歌頌了一種陽剛與柔情盡善盡美交織而形成的崇高的美,壯麗的美,是中國文化藝術
百花園中獨樹一幟、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
存在問題
1、同名異歌。拿歌書圖符給鄰近其他地方的
壯族看,能識讀並唱出相應名物的歌;但要注意,例如月亮歌不只一首。
2、同符異讀。圖符解讀的不確定性:如第2個圖符,是星星還是石頭?因為第1個符號是
月亮,很容易想到
星星。我們看到最早翻譯的手稿就譯成了星星。其實是小石頭堆。
3、同符歧義。這也是解讀的不確定性。如第78個圖符,田地,“若得妹為妻,無田我墾地,旱糯香又粘。”歌書原意為“只要我們在一起,沒有田,種地也可以幸福。”但孤立只看這個圖,也可以解釋為“又有田又有地。”即一圖多解,一符多義。
4、同義異符。反過來講,一首歌的圖符也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坡芽歌書也存在“
異體字”。筆者見到幾個版本,大同小異,如第66圖符房屋等,這些不影響交際。但第67圖符,就很容易發生歧義。前者據
唱詞譯為“馬韁繩相扭,銀鈕把衣扣,我倆講相愛,誰個來干涉?”而據後者有解釋作“男女主人公騎在馬上,奔向自由,去領略自由戀愛的甜蜜。”
5、同符異構。有時,一個圖符可以解讀為
詞組,也可以解讀為句子:第29圖符暈死的人1想哥妹厥昏(愛哥揪心痛,想哥妹厥昏。妹死席上橫,昏死七八天。……想哥又復活)。
發展現狀
《坡芽歌書》是一部
壯族愛情組歌經典母本,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坡芽歌書給人們帶來文字學、
社會學、
人類學、文學等多角度的思考。
在整個發現、挖掘、整理、報導過程中,
富寧縣的同志非常嚴謹、
科學、規範,審慎地向世人介紹了美麗而奇特的文化現象,為我們提供了真實可靠的材料。全縣最高領導層重視,及時作出指示,先保護,再調查,同時報告有關學術單位。由懂行的人具體負責,集中優勢人才。更令人欣慰的是隨時請教專家,整理過程始終在最權威的
梁庭望教授等專家指導下進行,避免走彎路。同時在宣傳報導上很慎重,沒有過熱炒作。經過兩年時間,完成了《坡芽歌書》的對譯、直譯、新壯文翻譯及國際音標標註工作,即將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該書的《前言》寫得客觀、中肯,體現了整理者的嚴謹科學態度。
當地
壯族有個
習俗,老人過世時會將自己的物品焚毀,以便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使用,因此《坡芽歌書》中的一些唱詞由於搶救不及時,就這樣永遠消失了,這也成為《坡芽歌書》傳承的一大遺憾。有人曾經看過一本壯語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劇本,因為同樣的原因,在它的主人過世後,再也沒有人看到過這個劇本。
為保護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
富寧縣成立了保護領導小組和《坡芽歌書》編委會,集中
人力、
物力、財力對《坡芽歌書》進行全面翻譯整理,並認真做好申遺和著作權申報工作。在有關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指導下,經過3年多的破譯和整理,已被列為國家“985工程”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系列叢書之一的《坡芽歌書》近日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當地還從壯劇團中挑選了一些人組成
文山坡芽壯歌隊,來擴大坡芽歌書的傳承與影響,每年還會組織他們去
坡芽村住上一段時間,向傳承人學習唱
山歌。
隨著《
坡芽歌書》被人們廣泛關注,
坡芽村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坡芽歌書》被發現到現在3年多的時間裡,由於
富寧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相關部門對該村加大了扶貧的工作力度,已投入了近200萬元。目前,該村已建起了傳習館,村中的道路等基礎設施也有了明顯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