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桂先生在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1926-1928)時,開始接觸印地安紅人的語言。他的導師是薩丕爾(Edward Sapir)。在幫薩丕爾整理材料的時候,就利用這些材料完成了他的碩士論文“A Study of Sarcee Verb Stem,”(Sarcee 語言動詞詞幹的研究),1930年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後來Michael Krauss說這篇文章是“Athabaskan 語言研究中眾所周知的里程碑(a well known landmark in Athabaskan Studies)”。
薩丕爾在1927年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gazine 第二十期上寫了一篇文章,其中登載了李先生的照片,並加說明:“一個中國學生在他第一次田野調查中,發現了一個大家以為已經滅絕了的重要的印地安語。”(A Chinese student who discovered,on his first field trip,an important Indian language that was believed to be extinct.)這個語言就是Mattole。
第一,1934年他發表《原始台語中帶喉塞音聲母的假設》,原文是英文《The Hypothesis of a Preglottalized Series of Consonants in Primitive Tai》。李先生給古台語擬測了一套帶喉塞音的聲母:*ʔb、*ʔd、*ʔj,這套聲母跟喉塞音一樣對於聲調有同樣的影響,在許多方言裡都變成b、d, 但是卻讀陰調。這就使得古台語有四套同部位的塞音:*p、*ph、*b、*ʔb。
第四,在1970年,他寫了“Some Tonal Irregularities in the Tai Languages”(台語中聲調的不規則演變),從聲調不規則的演變推斷台語中也有四聲別義、清濁別義的現象,這一個發現非常重要,對於漢語和台語是否有親屬關係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晚年李先生髮表了《比較台語手冊》(《A Handbook,of Comparative Tai》,1977)構擬了原始台語的聲調系統、輔音系統和元音系統,觀點明確,例證豐富,說服力強。這是李方桂40多年來深入調查、參證對比、反覆構思、形成理論的結晶。這部著作對侗台語族語言的歷史比較工作和培養更好更多的侗台語言研究人才,起重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