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葫蘆

地葫蘆

學名:Cynanchum bungei.是何首烏的一種,為夾竹桃科鵝絨藤屬的植物。又名草石蠶地蠶、甘露兒、寶塔菜螺絲菜地牯牛地藕地環、地榴子、土蟲草等。 系唇形科水蘇屬中能形成地下塊莖的栽培品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中國北部,早在17世紀就有其栽培利用的記載,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葫蘆
  • 拉丁學名:Cynanchum bungei
  • 別稱:泰山何首烏、地葫蘆、山葫蘆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龍膽目
  • :夾竹桃科
  • :鵝絨藤屬
  • :地葫蘆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特性,品種介紹,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攀援性半灌木;塊根粗壯;莖纖細而韌,被微毛。葉對生,戟形,長3-8厘米,基部寬1-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被粗硬毛,以葉面較密,側脈約6對。傘形聚傘花序腋生,比葉為短;花萼裂片披針形,基部內面腺體通常沒有或少數;花冠白色,裂片長圓形;副花冠5深裂,裂片呈披針形,內面中間有舌狀片;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柱頭基部5角狀,頂端全緣蓇葖單生或雙生,披針形,無毛,向端部漸尖,長9厘米,直徑1厘米;種子卵形,長1厘米,直徑5毫米;種毛白色絹質,長4厘米。花期6-7月,果期7-10月。

分布範圍

產於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甘肅等省區,約在北緯34-42°之間。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或河壩、路邊的灌木叢中或岩石隙縫中。分布於朝鮮釜山。模式標本采自北京附近。

主要價值

含硒量高,是人體必要元素之一。其性味甘平,有祛痰利肺、散瘀建脾、保健美容之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其"藥性屬陽,有醒酒利尿,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溫腎壯陽,解毒透疹潤肺止咳,治風熱感冒,治肺癆,治小兒疳積"等
其醬制的加工品高密醬地環也較著名。地葫蘆的食用部位為地下塊,多作加工食用。經鹽漬或醬制後,風味獨特,脆嫩可口,是泡菜和醬菜中的上品。
醬好的地葫蘆醬好的地葫蘆

本種提示

塊根肉質多漿,栓皮層層剝落,質堅色白,味苦甘澀,為山東泰山一帶四大名藥之一,為滋補珍品。

特性

地葫蘆根淺性,根長不過10厘米,地上部直立,接觸地面部分節節生不定根地上莖方形四棱,具倒生刺毛,近地面處生側枝。地下部分發生匍匐莖,頂端膨大而成塊莖,呈蠶蛹狀。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葉緣鈍鋸齒,葉柄短或無葉柄。穗狀花序著生於主莖和上部側枝頂端。花無柄或短柄,花冠白色或淡紫色,花萼鐘狀。果實小堅果,黑色,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含種子一粒。
地葫蘆為短日照植物,喜濕潤,不耐高溫乾旱。春季地溫在8℃時地下莖開始萌發,氣溫在20-25℃時植株生長最旺。秋季9月以後,地上部生長轉緩,匍匐莖頂端數節開始膨大,形成塊莖。入冬後,遇霜地上部枯死,以地下莖越冬。

品種介紹

(1)地蠶
植株較矮小,高50-60厘米,葉片較小,卵圓形,塊莖形如蠶蛹,長約2-4厘米,節間較短,組織脆嫩多汁,半透明,玉白色,特別適宜加工。
地葫蘆地葫蘆
【別名】土冬蟲草、白冬蟲草白蟲草肺癆
【來源】唇形科水蘇屬植物地蠶Stachya geobombycis C. Y. Wu,以塊莖入藥。秋季采,洗淨鮮用或蒸熟曬乾。
【性味歸經】甘,平。
【功能主治】益腎潤肺,滋陰補血,清熱除煩。用於肺結核咳嗽,肺虛氣喘,吐血,盜汗,貧血,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服或燉豬瘦肉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2)地藕
植株較高,生長旺盛。葉片卵狀披針形。地下匍匐莖較長,多在10厘米以上。塊莖節間較長,組織松,易空心,有異味。產量高,但加工品質差。
地葫蘆地葫蘆

栽培技術

(1)整地作廂,施基肥
種植地葫蘆宜選擇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前深翻炕土。由於地葫蘆生育期長達270天,需肥量大,應施足底肥。一般按每667平方米施入充分腐熟農家肥2000公斤,與土混勻。鋤細整平,做成寬2.6米的廂面,廂溝寬40-50厘米,理好排水溝。
(2)栽植
地葫蘆一般在春季用塊莖繁殖。在冬季至次年春季萌發前採收的塊莖中選大小適中的,在室外排水良好處用濕沙土與塊莖層積越冬,作為留種塊莖,供次年春季栽種。按行距60厘米,窩距15厘米,每窩1-2個塊莖種植。每667平方米用重量20-25公斤左右。
栽植後一個月左右出芽。當苗高10厘米左右時追肥,中耕除草,並進行淺培土,防止塊莖露出。高溫乾旱的夏季早晚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雨後要注意排水防澇,立秋後地下莖開始膨大,可追施速效肥料
(4)採收
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在秋末莖葉枯萎後隨時採收,也可在次年春季塊莖萌發前採收。黃河中下游地區一般每667平方米產量在1500公斤以上,高的可達2500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