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6m。下根狀莖橫走,先端肥大,近紡錘形,於莖節處生根(鬚根)。地上 莖直立,四棱形,中空,一般不分枝。葉對生,長圓披針形,基部楔形,葉緣有深鋸齒,葉背有凹腺點。輪傘花序、小花唇形、白色。小堅果暗褐色、卵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莖:
| 莖伸長,長 4~5 公尺,木質;小枝細長,密生毛茸,綠色;老藤可以深裂得很深,像軟木塞的質料一樣,軟軟的,裡面是空心的,外表有很深裂的皺紋,很滄桑的感覺,很容易辨識。
|
‧葉:
| 單葉對生,卵形,少數亦有為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2.5~6 公分,寬 2~5 公分,先端銳尖或漸尖而有尖突,基部圓或心形,紙質或薄革質,全緣;表里兩面皆密生鏽色毛茸,中肋呈不明顯的三出脈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及細脈皆明顯細緻;葉柄長 1~1.5 公分,密生毛茸。
|
‧花:
| 花多數,小型,花苞黃綠色,開放時徑 0.5~0.6 公分,呈腋生繖房狀聚繖花序排列;花序長 1~2 公分,具毛茸;花柄細長長 0.8~1.5 公分,有毛茸;花萼小,5 深裂,毛緣;花數甚多而小,花冠輪形,帶暗紫紅色,5 深裂;裂片 5 枚,卵狀披針形,長 0.4~0.5 公分,寬 0.2~0.3 公分,先端漸尖;富冠鱗片 5 枚,卵形,著生於雄蕊筒上,先端鈍,高達花葯之半;每一藥室中僅有一枚花粉塊;花粉塊水平伸展。
|
‧果實:
| 果實為蓇葖果,披針狀圓柱形,兩兩對生,張開近 180 度,長 4~7 公分,徑 0.7~1.2 公分,平滑,成熟時綠帶紫色,易開裂;種子薄扁凹形,長 0.5~0.7 公分,頂端具白絹質,長約 3 公分的叢毛,開裂後種子會隨風飄送。
|
‧特性:
| 蔓性多年生木質纏繞藤本;莖細長,具有茸毛,老藤可以深裂得很深,像軟木塞的質料一樣,軟軟的,裡面是空心的;葉對生,通常呈卵形,偶爾為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兩面多少具有細絨毛,長 2.5-8.5 公分,寬 2-4.5 公分,兩面均被毛,葉柄長 4~6 公分。花腋生,聚繖花序作繖形排列,花數甚多而甚小,花冠輪形,帶暗紫紅色。果為蓇葖果,牛角形,兩兩對生,張開近 180 度。果實包覆著有白色毛絮的種子,開裂後種子會隨著風兒飄送。
|
生長環境
台灣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地約 0~ 900 公尺處,開擴的原野或叢林的邊緣。
分布範圍
兩廣至華中與華西,越南,緬甸,印度,寮國及台灣。
主要價值
地藕,唇形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菜藥兼用,具有百年歷史。全身都是寶,春夏可採摘嫩莖葉,涼拌、炒食、做湯均可,主要食用晚秋以後採挖出的潔白脆嫩的環形肉質參。地參根莖觀之潔白如玉,食之清爽脆嫩,可炒食、蒸煮、做湯、醃漬、醋泡、糖浸、蜜餞、做醬菜均可,尤其香酥油炸地參,風味獨特、脆香無比,堪稱菜中一絕,食之口味清香,與一般油炸食品不同,這道菜的獨特之處在於不上火,反而祛火。且具有提神醒腦、開胃化食、補肝腎兩虛、強腰膝筋骨之效。《中草藥大辭典》、《本草綱目》等資料記載,地藕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其莖葉曬乾後即是名為名貴中草藥。 全草入藥,具有活血、利尿、通經、滋陽、潤燥、調血脂、通九竅、利關節、養氣血等功能,主治腹痛、水腫、產後瘀血、跌打損傷等症。《中華本草》詳細介紹地藕不但能作為蔬菜食用,而且曬乾後入藥,功能與冬蟲夏草相當。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地藕含有人體所需的20多種微量元素、18種胺基酸、酚類、糖類等多種營養成分。尤其適合婦女產前產後做為蔬菜食用,保健功能極其顯著,宋.《嘉佑本草》詳有記載。此外,經常食用地參有抑制癌細胞擴散和減肥的特殊療效,因此享有“蔬菜珍品”的美稱。1. 園藝盆栽用:植株細弱,全株有短柔毛,形似羊角之蓇葖果向左右兩邊叉開,相當別致特殊,植為小型盆栽,頗為美觀。2. 蝴蝶食草:鷗蔓為琉球青斑蝶及姬小紋青斑蝶幼蟲的食草。3. 藥用:性味:根及全株:辛、溫,有小毒。效用:全株:袪風濕,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傷。治風濕痹痛,咳喘痰多,跌打腫痛,毒蛇咬傷。鷗蔓無主根,鬚根叢生,白色,故有白龍鬚或三十六盪之名,根含生物鹼,可入藥,有袪風、止咳之效,俚醫用以治療哮喘,故亦有"哮喘草"之稱。根常被用來治跌打損傷、腳痛及腳氣。
地參名來源
相傳,公元1709年,康熙微服私訪,借宿農家,偶食此參,食後讚不絕口,堪稱菜中珍品。見其生於土、形如參,故賜名地參。地參,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由於人類不合理的開發、自然條件惡化以及農藥的大面積的使用,傳統地參早已面臨絕跡。現在開發的地參是某特種種養殖基地,利用現代技術從傳統地參中優選提純、無性繁殖、壯大的一個新品種。該品種具有產量高、口感好、長勢強壯、抗病蟲、適應性強等特點。地參作為一種多用途的保健蔬菜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飽含千年地域文化的內涵,希望它能早日進入百姓餐桌。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將種參截成5厘米長的小段,北方於3-5月份栽植,南方四季即可栽植。最好整參繁殖。按行距50厘米、株距40厘米、深度8厘米定植,栽後10天出苗。幼苗期及時鬆土、除草。苗高10厘米時追肥1次;在生長過程中如遇乾旱及時澆水,在我處種植幾年,未發現病害。
適應性:地藕適應性廣,喜陰、耐濕、耐寒、不怕瘠薄、生命力頑強,無論田間、地頭、庭院、河邊、樹林行間均可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