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積

疳積是由於餵養不當,或其他疾病的影響,致使脾胃功能受損,氣液耗傷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慢性病證。臨床以形體消瘦,飲食異常,面黃髮枯,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為特徵。本病發病無明顯季節性,5歲以下小兒多見。古代疳證被列為兒科四大要證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改善和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疳證的發病率明顯下降,特別是重症患兒明顯減少。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infantilemalnutrition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5歲以下小兒
  • 常見病因: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
  • 常見症狀:形體消瘦,飲食異常,面黃髮枯,精神萎靡,煩躁不安
病因,臨床表現,辨證施治,其他療法,預防,

病因

為什麼小兒時期易生疳積呢?這是由於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而生長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產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就像填鴨一樣餵哺飲食尚不能自節的嬰幼兒。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絕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長的越好。孰不知,哺食過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產生病理上的脾胃虛損而發生疳積之證。

臨床表現

形體消瘦,重者乾枯羸瘦,飲食異常,大便乾稀不調,腹脹,面色不華,毛髮稀疏枯黃,煩躁不寧或萎靡不振,揉眉擦眼,吮指,磨牙。

辨證施治

1.主證
(1)疳氣證①證候形體略瘦,或體重不增,面色萎黃少華,毛髮稀疏,納呆少食,腹脹,性急易怒,大便乾稀不調,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指紋淡。②治則調脾助運。③主方資生健脾丸加減。④方藥黨參、豆蔻、黃連、白朮、蓮子、神曲、茯苓、橘紅、焦山楂、甘草、廣藿香、炒麥芽、山藥、砂仁、桔梗、薏苡仁。
(2)疳積證①證候明顯消瘦,面色萎黃少華或面白無華,腹脹膨隆,腹有青筋,納呆,煩躁易怒,揉眉,挖鼻,疲倦乏力,大便乾稀不調,舌質淡,苔白厚膩,脈細滑,指紋紫滯。②治則消積理脾。③主方肥兒丸加減。④方藥人參、白朮、茯苓、焦六神曲、焦山楂、炒麥芽、大腹皮、檳榔、黃連、胡黃連、甘草。
(3)乾疳證①證候明顯消瘦,枯瘦如柴,面色萎黃或蒼白,頭髮稀疏枯黃,腹凹如舟,精神萎靡,懶言少語,冷漠呆滯,夜寐不安,頭大,項細,厭食,哭聲無力,便溏或清稀,舌質淡,苔少,脈沉細弱,指紋隱伏不顯。②治則補氣益血。③主方八珍湯加減。④方藥黨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陳皮、砂仁、焦六神曲。
2.兼證
(1)眼疳證①證候兼見夜盲,兩目乾澀,畏光羞明,黑睛混濁,白翳遮睛,眼角赤爛,眼癢。②治則養血柔肝,滋陰明目。③主方石斛夜光丸加減。④方藥石斛、天門冬、生地黃、枸杞子、菊花、白蒺藜、蟬蛻、木賊、青葙子、夏枯草、川芎、枳殼。
(2)口疳證①證候兼見口舌生瘡,糜爛,口臭,面紅,煩躁,夜臥不寧,五心煩熱,進食時哭鬧,小便短黃。②治則清心瀉火,滋陰生津。③主方參苓白朮散合瀉心導赤散加減。④方藥黨參、茯苓、白朮、薏苡仁、黃連、梔子、連翹、燈心草、竹葉、生地、麥冬、玉竹。
(3)疳腫脹證①證候兼見全身腫脹,眼瞼浮腫,顏面腫,神倦,肢冷,小便短少,面白無華。②治則健脾溫陽,利水消腫。③主方參苓白朮散合真武湯加減。④方藥黨參、茯苓、白朮、附子、生薑、白芍、薏苡仁、白扁豆、豬苓、澤瀉。

其他療法

1.推拿療法
(1)清補脾經,揉板門,推四橫紋,揉中脘,摩腹,揉天樞,按揉足三里,捏脊。適用於疳氣證。
(2)推脾土,揉板門,摩腹揉臍,捏脊,揉足三里。適用於疳積證。
(3)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宮,運內八卦,掐四橫紋,分推腹部,揉腹,點中脘,揉足三里,捏脊。適用於乾疳證。
2.藥物外治法
(1)芒硝、生大黃、生山梔、杏仁、桃仁。共為細末,加麵粉適量,用雞蛋清、蔥白汁、醋、白酒各少許,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用紗布覆蓋、膠條固定。1日1次,連用3~5日。用於疳積證。
(2)萊菔子適量研末,用水調和,貼敷於神闕穴,外用紗布覆蓋、膠條固定。1日1次,7日為一個療程。用於疳積證。

預防

1.提倡母乳餵養,乳食定時定量,按時按序添加輔食,供給多種營養物質,以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2.合理安排小兒生活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經常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增強體質。
3.糾正飲食偏嗜、過食肥甘滋補、貪吃零食、饑飽無常等不良飲食習慣。
4.發現體重不增或減輕,食慾減退時,要儘快查明原因,及時加以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