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痢

此病繼發於疳積,臨床表現以腹瀉為主,可見於現代醫學中的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阿米巴痢疾等病。該病起病緩慢,病程愈長,若遷延失治,可嚴重影響兒童正常發育並導致營養障礙等慢性病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infantile  emaciation,infantle dysentery due to malnutrition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小兒
  • 常見病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耗傷氣血津液,或因慢性腹瀉、痢疾等
  • 常見症狀: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精神萎靡,肌膚乾燥,頭髮稀黃,納呆,腹瀉等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其他療法,預防,

病因病機

多由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耗傷氣血津液,或因慢性腹瀉、痢疾等引起。

臨床表現

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精神萎靡,肌膚乾燥,頭髮稀黃,多睡眼澀,肚大筋露,納呆,腹瀉,甚則日夜百餘行,瀉下膿血或黏液,或伴腹中堅滿,腹痛等。

辨證施治

1.脾虛濕盛型
張口弄舌,流有口水,神疲懶動,納差腹脹,面色萎黃,大便稀薄如水樣,每日達數次,無膿血,舌淡胖嫩、苔白膩,脈濡數。治宜健脾滲濕。
2.肝鬱血虛型
煩躁易鬧或精神萎靡,面色暗紫,厭食,腹大筋青,四肢羸瘦,大便稀薄有泡沫,青或黃白,脹腹痛,後略安,淡紫暗、苔薄略黃,弦滑。治宜疏肝和胃。
3.脾腎陽虛
肢軟無力,頭大顱方,面色蒼白,神疲嗜睡,納呆,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舌淡胖、苔白嫩,脈細弱濡。治宜補益脾腎。

其他療法

治療以健脾滲濕、疏肝和胃、補益脾腎為主,同時可配合針灸及捏脊療法。
1.捏脊療法
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長強穴起至第七頸椎大椎穴。患兒取俯臥位,施術者握半拳兩手示指放患兒背脊長強穴之上,兩手拇指在示指前方合力夾起肌肉提起,然後示指向前拇指向後退,兩手同時向前移動翻卷患兒背脊肌肉,捏至大椎穴,反覆捏6次,捏到第3次後每捏2~3下將皮膚向上提捏2~3下。每日捏1次,7天為1個療程。
2.針四縫
取患兒雙手四縫穴共八穴,皮膚常規局部消毒,捏緊患兒近端指關節,用三棱針避開小血管快速點刺四縫穴,深度約1mm左右,出針後擠出少許黃白色液體用消毒棉球擦淨,按壓針孔片刻即可。

預防

合理餵養,嬰兒以母乳餵養最佳,及時添加輔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注意營養平衡及飲食衛生。積極防治脾胃疾病。合理安排生活作息時間,保證睡眠,適當進行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