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積上目,中醫病名。本病繼發於小兒疳積,是以初起時在暗處不能見物,繼而眼珠乾燥,黑睛混濁,甚至糜爛破損為特徵的眼病。《秘傳眼科龍木論》對本病記載較早。又名小兒疳眼、疳毒眼。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軟化症。如不能及早診治,容易導致失明。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疳積上目
- 相關西醫疾病: 角膜軟化症
- 其他名稱: 小兒疳眼、疳毒眼、小兒疳傷
- 疾病分類: 眼科-黑睛疾病
- 發病部位: 黑睛
- 主要病因: 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
- 多發群體: 小兒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疳積上目,是小兒疳積續發的一種眼病,起因於脾胃受損,肝熱上攻於目。主要症狀是角膜混濁,視物不清,乾澀怕光。如不及時調治,重者可引起黑睛破損,導致失明。本病相當於維生素A缺乏症所致的角膜潰瘍病。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軟化症。是由維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角膜融解和壞死。
病因
飲食不節、餵養不當、食有偏好等損傷脾胃,或久病虛嬴,脾胃虛弱等,皆可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釀成疳積。脾病及肝,肝血虛少,目竅失養且陰血不足,肝熱內生,上攻於目,遂發本病。此外,病中無原則地忌口的小兒,及患寄生蟲病之類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
病機
1、小兒餵養不當,或病中無原則忌口,或偏嗜食物,致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肝血虛少,目失濡養。
2、蟲積成疳,脾胃虛弱,脾病及肝,肝虛血少,肝熱內生,上攻於目。
3、久患成積,脾陽不足,寒凝氣滯,陽虛陰盛,水濕不化,水寒之氣上凌於目。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眼部乾澀,羞明,頻頻眨目,暗處或入夜視物模糊不清。
2、白睛乾燥,少澤,起皺,眥部白睛出現銀白色三角斑。
3、黑睛混濁,知覺減退,重者繼發凝脂翳及黃液上沖,或軟腐潰陷,穿破而成蟹睛。
4、有餵養不當、營養不良或慢性腹瀉病史。
病證鑑別
本病早期出現之雀目,稱肝虛雀目。在外眼見症不明顯時,需與高風雀目相鑑別。高風雀目患者眼無不適,外觀端好,眼底變化初起可不明顯,隨年齡的增長,病變逐漸明顯,視野開始縮小,夜盲亦逐年加重,但白睛、黑睛及全身無疳積見症。
相關檢查
眼部檢查:雙眼發病,初起症輕。多見夜盲(又稱雀目),眼珠乾澀羞明,頻頻眨目。繼而白睛萎黃,眼珠轉動時,白睛表層於環繞黑睛處呈暈狀皺起,黑睛失澤,知覺減退。隨病情發展,白睛正對瞼裂兩側出現略帶銀灰色之三角形乾燥班,基底向著黑睛邊緣,不為淚液所濕潤;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濁如毛玻璃狀。嚴重時,羞明顯著,白睛粗厚如皮膚;黑睛知覺喪失,呈灰白色膠凍樣混濁,甚至表面糜爛破損,並有黃液上沖等症。愈後往往遺留翳障,影響視力。本病黑睛極易潰破,變為蟹睛、眼珠枯萎等惡候。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飲食不節,餵養不當,食有偏好等損傷脾胃,或久病虛弱,脾胃虛弱等,皆可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釀成疳積。脾病及肝,肝血虛少,目竅失養,且陰血不足,肝熱上攻,遂發本病。此外,小兒病中無原則地忌口,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寄生蟲病者,易罹此患。
肝血虛少,目失濡養,則乾澀羞明,頻頻眨目,白睛萎黃,黑睛無澤。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不榮頭面肌肉故見面黃肌瘦,肝失濡養,熱從內生,故煩躁不寧;黑睛屬肝,肝熱上攻,則黑睛混濁不清甚至糜爛。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則食少便溏。陽虛無以溫煦,則脈微。
治療原則
本病是疳積在眼的局部病變,內治常結合全身病情用健脾清熱、殺蟲消疳、養肝明目等法。同時,亦可採用針灸及捏脊療法。此外,還應注意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和改善飲食營養。
證治分類
內治
(一)肝脾虧虛
症狀:小兒食少腹脹,面黃體瘦,夜盲初起,白睛乾澀,頻頻眨目。
治法:健脾消積,養肝明目。
方藥:八珍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熟地、當歸、白芍、山楂、麥芽、陳皮、夜明砂、鮮豬肝。
(二)脾虛肝熱
症狀:蟲積日久,腹脹便溏,午後潮熱,煩躁不寧,黑睛生翳,或糜爛。
治法:健脾清肝,殺蟲消疳。
方藥:肥兒丸加減。
常用藥: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山楂、神曲、麥芽、黃連、胡黃連、蘆薈、使君子
(三)脾虛濕困
症狀:面黃體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脹。大便溏瀉,黑睛生翳或糜爛破潰,舌淡苔白脈濡。
治法:健脾益氣消疳。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桔梗、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砂仁。
(四)中焦虛寒
症狀:面色蒼白,大便頻瀉,完谷不化,肢厥脈微,黑睛糜爛或破損,形成蟹睛。
治法:溫中散寒,補益脾胃。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減。
常用藥:附子、乾薑、人參、白朮、甘草。
外治
1、黑睛混濁糜爛或黃液上沖時,用清熱解毒眼藥水及擴瞳藥滴眼。
2、魚肝油滴眼。
針灸療法
針刺四縫,灸氣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腎俞等。
其他療法
1、捏脊療法,以兩手指背橫壓在長強穴部位,向大椎穴推進。同時以兩手拇指與食指將皮膚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直至大椎穴,作為一次,如此連續6次,在扒捏第5、6次時,每次以拇指在腰部用隱力將肌肉提起約4-5下,捏完後,再以兩拇指從命門向腎俞左右推壓2-3下。此療法有調理脾胃、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的功效。
2、鮮豬肝60g剖開,夾蒼朮末10g以線扎定,入米湯內煮熟,然後將藥肝連湯分次服用。每日1劑。年幼小者酌情減量。
3、應口服或肌肉注射維生素A、D製劑。
轉歸預後
本病如果不能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易致失明。全身若見腹大如鼓,青筋暴露,頻頻泄瀉,胃納全無,哭聲嘶啞而低微,手足俱腫者,病屬重危,不僅可能雙眼失明,而且還有生命危險。
預防調護
1、患兒飲食應多進富含營養的魚、蛋、乳、肝類食品及新鮮蔬菜,如胡蘿蔔、青菜、水果等,以輔助治療。
2、黑睛表面若已軟化壞死,應約束患兒雙手,防止其用手揉擦眼部;醫護人員亦應注意,切勿用重力開瞼,以免促成眼珠穿孔。
3、對哺乳期的嬰兒及發育期的幼兒和兒童,以及孕婦和哺乳期的婦女,應適當補充營養,多吃新鮮蔬菜及蛋類、魚類等食物。對嬰幼兒,尤應做到合理餵養,防止飲食偏嗜和過食肥甘厚膩之品。
4、小兒若有疳積見症,應及早治療,凡患兒頻頻眨目,或閉瞼不開,喜伏母懷者,應警惕本病的發生。對麻毒攻目者,亦需注意觀察是否合併本病。
5、講究衛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忌口”。
文獻摘要
1、《銀海精微·小兒疳傷》:“小兒疳傷之症,富貴之家,多生是疾,蓋由父母過愛之由也。小兒如草木之萌,難受風日寒露之欺,且小兒五臟六腑未實,氣血柔弱,怎禁油膩煎炒及諸般葷腥。或一周半載,縱口味食糖甜之物,及鵝鴨雞豬牛羊等肉,或飯方了,又哺以乳,或乳方飽又與其飯,……有是症焉。或貧賤之家,亦有是症,何也?食諸物不消不化,先傷於脾,致腹脹,午後發熱,至夜半方退,日久頭髮稀疏,轉作泄瀉頻頻,瀉甚則渴,至傷肝膽,眼之白仁鮮紅,羞明怕日,漸生翳膜,遮瞞黑珠,或突起如黑豆、如香菰之狀。治法先治內,後治外。……若疳傷肝膽,眼珠突出或瞎盡,為不治之症。不獨瞎眼,甚至傷命。若聲啞口乾,手腳俱腫,十死八九。”
2、《審視瑤函·疳傷》:“疳眼傷脾濕熱薰,木盛土衰風毒生。”
3、《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小兒疳眼者,初因飲食傷脾,久則肝熱上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