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歧視

地區歧視

地域性歧視源於流動社會的逐步形成,城市人前所未有地與來自其他地區的群體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衝突和隔膜,是地域性歧視現象不可避免的根源。這種意識稍不控制,就會出現侵害受歧視者權利的現象:從公車上的對方言的蔑視,到商店打出不賣某地貨的牌子,招工單位聲稱不要某地人,以致如今這家派出所扯出的這種橫幅,都是其“合乎邏輯”的發展。這不僅會使曾發出“河南人惹誰了”的疑問的河南人遭受傷害,在其他城市和地區,遭受過類似傷害的還有江西籍、湖南籍、東北籍等地區的人們。如今,公民間的地域歧視,已經成為一種必須重視的普遍文化心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區歧視
  • 來源:流動社會的形成
  • 分類:城市歧視農村、本地歧視外地
  • 原因:等級觀念
分類,本質,原因,等級觀念,經濟因素,

分類

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城市歧視農村、本地歧視外地。
地域歧視不是今天才有,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等級觀念和基於自然經濟下的各自為政為它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天然的文化和經濟上的肥沃土壤,這是不用諱言的。應該說新中國建立理論上掃除了人分三六九的等級觀念,自然經濟也被商品經濟所取代,因此地域歧視應就此消除至少弱化才是,但遺憾的是,我們都很清楚,地域歧視極大的加強了,歧視範圍擴大了。因為人們等級觀念加強了,帶有強烈計畫經濟色彩的地方經濟比自然經濟更具排外性,而現在的地域歧視與古代的地域歧視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這種地域歧視有了制度上的保證。

本質

在人們眼裡地域歧視主要體現在城裡人看不起或欺負鄉下人,本地人看不起或欺負外地人,並歸結個別人的素質問題,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尤其是這些現象給人帶來極深刻映象甚至演化成一種地域仇恨的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它的本質。

原因

等級觀念

古代和現代的等級觀念所依附的都是身份,這種身份的差異在古代主要體現在權力、地位、知識的差異上,財富倒在其次。隨著政權控制力的加強和通過權力獲取財富能力的加強,今天的等級觀念主要體現在權力和財富的差異上,而國人攀附權貴的慣有思維又使得等級觀念帶有更濃厚的地域色彩——距權力中心和財富中心的地理距離也成為了身份的一種標誌。所以京城裡的賣冰棍的小販自然可以看不起外地人,不論你是務工還是來旅遊。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更是天經地義的了。打死你個孫志剛還不是小菜一碟!?甚至不用自己動手。

經濟因素

這裡主要體現在地域經濟歧視,不是人對人的歧視,同樣有本地歧視外地,城市歧視農村。前文說過,帶有強烈計畫經濟色彩的地方經濟比自然經濟理具排外性。這點經濟學家們自然比我認識得更清楚。我試舉三點原因:第一,建國後相當一段時期,由於備戰需要和當時領導人的小農思想,各地方經濟都普遍呈現小而全的特徵;第二,地方政府所控制的工業是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第三,地方工業的效益與當權者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有緊密聯繫。要維持地方低效的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自然要排斥來自其他區域的競爭者,被排斥者自然也不甘心,於是小到香菸,大到汽車都成為地方貿易戰的犧牲品,而且規模之大、手段之簡單粗暴讓久經國際貿易戰的外國人也嘆為觀止。而另一方面要填滿地方低效工業的無底洞,當權者必然要想方設法搜取所能搜取的資源投入其中,於是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和進城的農民工就自然成了另一種犧牲品。於是乎,這種根植於計畫經濟的地域經濟歧視在今天的中國大行其道也就順理成章了。(經濟上的歧視會不會最終體現到人對人的歧視就不得而知了,請大家補充。 )
既然地域歧視能給當權者和當權者周圍的人帶來優越感,帶來經濟利益,為了維護周圍社會的穩定,對地域歧視給予制度上的保證那就成為了一種必然,任何破壞這種穩定的行為都將受的制度上的懲罰。戶籍制度、收容制度、暫住證、外來人口的管理制度,外地企業的準入制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凡是能夠明確身份的制度,凡是能夠劫人肥己的制度,不管它是多么的不合理甚至是多么的不人道,我們都可以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制定出來並嚴格執行直至濫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