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Tümed),古代蒙古部落名。有觀點認為源於元代的禿馬惕。約15世紀末始見於史書,常與滿官嗔(蒙古勒津)連稱或混稱。16世紀初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後,為六萬戶中的右翼三萬戶之一,由達延汗之孫俺答統領。萬戶內有蒙古勒津(滿官嗔)、多倫土默特(多羅土蠻)、畏吾兒沁(畏吾兒)、烏古新(兀慎、烏審)、烏魯特(兀魯)、弘吉喇特(王吉喇)、巴岳特(叭要、擺要)、巴林、麻古明安(茂明安、毛明暗)、達拉特(打郎)、杭錦等12大部,分左右翼,故習稱“十二土默特”。從16世紀中葉起,俺答占據以豐州灘(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為中心的地區,控制蒙古右翼,排擠左翼,勢力強盛,並通過俺答封貢與明朝展開穩定的貿易往來,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建立歸化城等城市。在其過程中,土默特不斷擴張,一些部眾遷居青海、薊州邊外。在薊州邊外(今河北省承德市西部)的部眾稱“東土默特”,加入喀喇沁萬戶,清時被編為二札薩克旗,隸屬外藩蒙古的卓索圖盟,並遷至今遼寧朝陽、阜新;留在歸化城的部眾稱“西土默特”,1628年被林丹汗擊潰,1632年歸順後金,改稱“歸化城土默特”,隸屬內屬蒙古,由清直接統治;遷至青海的部眾屬於青海蒙古,後被外喀爾喀的綽克圖台吉殘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默特
- 外文名:Tümed
- 別名:十二土默特
明代時期
清代時期
- 西土默特(歸化城土默特):天聰九年(1635年),因俄木布有勾結外喀爾喀及明朝一起反對後金的嫌疑,被剝奪了統轄部眾的權力。崇德元年(1636年),由後金改國號而來的清分其部眾為左、右兩旗,設定都統管轄,屬於內屬蒙古。都統初為世職,由土默特貴族出任,補授事宜歸理藩院辦理。乾隆十三年(1748年),其中的左翼都統改由在京旗員補授。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卜失兔後裔喇嘛扎布因平定喀爾喀青袞咱卜有功,特授札薩克輔國公,其所統歸化城土默特旗轉入外藩蒙古,隸屬烏蘭察布盟。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喇嘛扎布獲罪,歸化城土默特旗撤銷,復為內屬蒙古。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都統,歸綏遠將軍管轄,後於其下置歸化城副都統及歸化城等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