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特部

和碩特部

和碩特部: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貝加爾湖西南、我國北方額爾古納河下游和海拉爾河下游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等廣大的森林地帶,同蒙古部落一起遊牧生活。17世紀30年代,和碩特部部分民眾跟著土爾扈特部(因為與準噶爾部衝突)西遷進入伏爾加河流域,幾乎同時,固始汗一支的民眾東進青藏高原,部分留居烏魯木齊周圍,東歸者在和碩縣。是青海蒙古的主體。

和碩特部是四衛拉特蒙古部落之一,長期居盟主地位。

最著名的是固始汗及其建立的和碩特汗國,其次是鄂齊爾圖汗

和碩特部的首領家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子孫,因此長期在衛拉特蒙古具有高級地位(其它諸衛拉特部落是附屬於同化於蒙古族的,因此諸部落的語言區別很大),固始汗及其祖父都兼任衛拉特盟主,在鄂齊爾圖汗時期,由於準噶爾的強勢,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與和碩特部鄂齊爾圖汗共為衛拉特盟主,最後準噶爾首領噶爾丹打敗鄂齊爾圖汗而把聯盟變為準噶爾汗國

和碩特蒙古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新疆巴州和碩縣等地是主體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碩特部
  • 歷史:最少有兩千年
  • 起源演變:公元5-15世紀初
  • 位置:多地變遷
起源與演變,加入厄魯特,建汗邦,建汗國,立王朝,留守天山,所封的汗,西遷沙俄東歸,現分布地區,

起源與演變

和碩特部落最少有兩千年的歷史,起源與演變(公元5-15世紀初)。

加入厄魯特

15世紀初-17世紀初30年代
公元15世紀初,和碩特蒙古西遷進入新疆,加入厄魯特蒙古(清稱衛拉特衛拉特蒙古)聯盟,一直到公元17世紀中葉遊牧在烏魯木齊一帶。和碩特加入衛拉特,是衛拉特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和碩特貴族取代綽羅斯氏的統治地位,始稱“衛拉特汗”,和碩特部已勢冠四衛拉特部。由於和碩特部為成吉思汗的直系血統,在四部中地位最高。自從它的創建人博貝買爾孜到鄂車爾圖汗,前後經四代約100多年,博爾濟吉特氏貴族和碩特首領一直擔任“丘爾乾”的“達爾加”(即盟主),統處四大部落事務。無論是政治史、文化史、軍事史,尤其是青藏高原統一於祖國大家庭的歷史,如果沒有和碩特蒙古族,那都將失去它應有的光輝。當時,和碩特部落的遊牧地推進到北自額爾齊斯河中亞古斯河、巴爾咯什湖東岸,南到塔拉斯楚河一帶,東部則與哈密為鄰。
和碩特部落圖示和碩特部落圖示

建汗邦

(部落是大台吉為首,小的是酋邦有汗君,國家才是大汗)
和碩特部落,後來由圖魯拜琥作首領,他是蒙古成吉思汗之弟的後代,祖父博貝密爾咱、父親哈尼諾顏洪果爾世都是衛拉特(厄魯特)蒙古的汗王,他是父親的第四個王子,在他領導的時期,他成為固始汗(一譯顧實汗),相應地是,和碩特部發展為和碩特汗邦(部落酋邦)。代表西藏佛教中格魯派黃教)與蒙古諸部聯繫的東科爾呼圖克圖三世甲哇嘉錯(喇嘛教格魯派活佛東科爾呼圖克圖)和 喀爾喀蒙古部領袖,共同贈他“大國師”的稱號(國師音為顧實、固始),因稱“國師汗”,音轉為顧實汗。此後,即尊信黃教,曾捐資翻譯佛教經典多部。
和碩特部
固始汗原遊牧於天山北麓,後受到準噶爾部的排擠,轉移至天山南麓發展。後來,他的部落國一度返回天山北麓,因此與俄羅斯力量衝突:崇禎三年(1630)遣使去烏法與俄國地方當局接觸,七年與俄國衝突。

建汗國

由於西藏藏巴汗(首都在日喀則)王國是噶瑪噶舉派政權,數十年來嚴厲打壓新興教派格魯派,而固始汗是尊信格魯派的,而且早就被格魯派贈以“大國師”稱號,因此,1634年西藏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索南饒丹)及名義領袖五世達賴及其師傅四世班禪希望他成為護法王,共同致信固始汗,請求其出兵救援。1636年,固始汗親自赴拉薩與達賴商議出兵事宜,於九年抵拉薩,受達賴五世班禪四世贈予的“丹增卻傑”(執敬法王)稱號。後來後,固始汗又遣使去盛京(瀋陽),表示歸順後金政權,以獲得強大支援力量,穩固後方。
1637年,在準噶爾部援助下,固始汗率軍進入青海,滅卻圖汗,控制青海區域。1640年又發兵西康,滅苯教政權的頓月多吉。此後,他佯稱接到達賴旨意返回青海,實則在1641年突襲西藏,並於1642年攻占西藏當時的王國首都日喀則,滅噶舉派藏巴汗政權(噶瑪王朝)。
1642年,固始汗和五世達賴、四世班撣,決定和在東北盛京(瀋陽)建立的清朝早期政權進一步建立聯繫,派遣伊拉古克三呼圖克圖為代表,前往,次年到達盛京,清太宗皇太極立即率領親王、貝勒、大臣等出城迎接。
在西藏,他確立了五世達賴和其師傅四世班禪等格魯派領導的統治地位。並且,重修布達拉宮和擴建大昭寺,立都拉薩、庇護達賴政府。另外,五世達賴進北京傳法和會晤順治帝也是和碩特汗國的重大事件,進一步鞏固汗國,也是進一步鞏固格魯派地位。
另外,固始汗將八個兒子留在青海,護衛汗國,史稱八台吉。
順治三年(1646),固始汗與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奉表貢,清廷賜以甲冑弓矢,命其統轄諸部。後來多次進貢。——確定了主權關係,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 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1635年還沒有“命其統轄”,沒有這種形式上的確認性授權關係。1705年拉藏汗時期是要求清朝介入管理西藏內部事務,是進入清朝的具體管理版圖)。
1717年,準噶爾汗國軍隊發動突然襲擊,南下翻越崑崙山脈,攻入拉薩,殺死了和碩特汗國最後一任君主拉藏汗和碩特汗國滅亡。——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軍覆沒;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趕走準噶爾軍,清朝在拉薩設立駐藏大臣

立王朝

天山時期影響很有限,是級別很低的小汗國,難以稱王朝。在青藏高原時期,和碩特汗國勢力廣大,肯定是一個王朝了(低於皇朝)。【屬於大清皇朝
王朝建立了和碩特汗廷(進軍途中沒有穩定的汗廷,固始汗進入和駐守日喀則的早期幾年在日喀則,後來都在拉薩),汗庭統治青藏高原長達80餘年,時間上與清崇德、順治、康熙三朝(1636-1722年)大體相當,由於和碩特汗廷的建立,青海至今成為衛拉特蒙古聚居區之一,對蒙藏社會政治、軍事、宗教文化諸方面都有重要影響,這是厄魯特蒙古(清稱衛拉特)歷史上重要的一頁。
當時的西藏等地:是和碩特汗國、和碩特王朝,而政府是格魯派政府(達賴為首領,領導宗教,他的總管領導行政,達賴政權是次級地位的政權,一般稱政府)。權力是複合形態。
和碩特蒙古勢力從進入青海到最後在西藏的結束,經歷了顧實汗、達延額齊爾汗、達賴汗拉藏汗四代人的經營。和碩特蒙古進入青海、統治青藏高原,在青藏地區的歷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它改變了原來青海一帶的蒙古各部紛爭的局面,統一了對青海地區,而且也使蒙藏兩在民族間發生了密切的關係,因此,和碩特蒙古進入青藏高原,其地位和作用應給予正確的評價。

留守天山

鄂齊爾圖汗(?-1680年)是固始汗的大哥拜巴嘎斯長子,固始汗遠征青藏高原,留他堅守天山南北的和碩特故地。他被贈號鄂齊爾圖徹辰汗(車臣汗),本來衛拉特只有一個盟主即他,但後來由於準噶爾首領的強勢,他與準噶爾部的巴圖爾琿台吉共為衛拉特盟主。後來與新的準噶爾首領噶爾丹衝突。噶爾丹打敗他,把聯盟改變為他壟斷權力的準噶爾汗國
鄂齊爾圖汗時期的天山和碩特部鄂齊爾圖汗時期的天山和碩特部

所封的汗

17世紀30年代和碩特部固始汗一支的民眾東進青藏高原,部分留居烏魯木齊周圍,部分民眾西遷進入伏爾加河流域
和碩特汗國,一般指固始汗建立的汗國,個別時候有的人也指乾隆帝重新分封的準噶爾四汗之一沙克都爾曼濟的轄區——這個轄區還不是嚴格的汗國,在預備階段就隨準噶爾汗國的消亡而枯萎。
準噶爾汗國諸部里,和碩特部遊牧於烏魯木齊周圍廣大區域。
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乾隆帝部署軍事行動,分兵兩路出擊。兩路哨探兵會合一處,則令阿睦爾撒納為首。兩路大兵會合一處後,即以班第為首,這次主要靠準噶爾降部打頭陣。進軍途中,阿睦爾撒納打出了象徵自己身份的旄旗,準噶爾人紛紛歸順。清軍“師行未及半載,初無血刃遺鏃之勞,軍資諸費,較前甫及十之一二。即喀爾喀部落,亦並未以大兵經過,稍有滋累。而所至耕牧不移,壺漿夾路,為亘古所未有。”乾隆帝還諭“達瓦齊若能去逆效順,朕自當另有加恩之處。”六月二十四日,準噶爾首領達瓦齊被當地人擒獲。 至此,清廷認為準噶爾問題一勞永逸地解決了。
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乾隆帝曾對大臣們說:“準噶爾平定之後,朕意將四衛拉特,封為四汗,俾各管其屬。封車凌為杜爾伯特汗,阿睦爾撒納為輝特汗,班珠爾和碩特汗。朕曾面諭車凌、阿睦爾撒納二人。”而阿睦爾撒納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戰後回到準噶爾掌權,乾隆帝的初衷與阿睦爾撒納的初衷完全不同,兩個重要人物在這個特定問題上主觀意識上的相悖,是造成他們日後決裂的潛在因素,這也是清朝繼羅卜藏丹津之後因為政治分封問題而引發衝突的又一個事件。
乾隆二十一年十月,輝特汗巴雅爾“搶掠洪霍爾拜、扎哈沁等五百餘戶,殺傷人眾,劫奪牲只”。清定邊左副將軍兆惠令寧夏將軍和起率吐魯番回兵進攻巴雅爾時,吐魯番伯克莽阿克里、宰桑哈薩克錫喇、台吉尼瑪等勾結巴雅爾,於途中殺害和起。這時,和碩特汗沙克都爾曼濟率所部遷移至巴里坤清軍大營,並因乏糧請求接濟。參贊大臣雅爾哈善與負責供應軍糧的黃廷桂不和,黃廷桂“故陰絕其糧,使其士卒飢餒,致采青杏葉以食”。雅爾哈善恐沙克都爾曼濟得不到糧食發生變亂,乃派兵乘夜襲擊,殺死降眾四千餘人,“以杜後患”。雅爾哈善此舉帶來嚴重後果,頭領噶勒藏多爾濟等人復叛,並於次年三月攻陷伊犁。阿睦爾撒納聞變,潛回博羅塔拉河。
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清軍第三次進軍伊犁,清軍與準噶爾屬民進入新一輪激戰中。鑒於準噶爾反覆無常,下令清軍大開殺戒,“命悉行剿滅,其戶口牲只等,即賞給伊(車凌)等屬人。”成袞扎布率軍出北路,兆惠率軍出西路,準噶爾頭目巴雅爾、達什車凌、尼瑪等先後被擒,阿睦爾撒納逃走。乾隆帝重新分封的準噶爾四汗中和碩特汗被清軍誤殺,輝特汗和準噶爾汗參與叛亂被殺,唯車凌所率杜爾伯特部與達什達瓦之妻所部始終忠於清朝,得以保全。

西遷沙俄東歸

據歷史記載,和碩特蒙古大體分為四次(1628年、1663年、1669年、1676年)西遷,他們在伏爾加河流域聯合土爾扈特杜爾伯特的一部分,駐牧的140餘年間,與沙皇俄國進行過控制反控制的鬥爭。
乾隆三十五年冬(1771年)公曆1月5日,在渥巴錫、恭格、雅蘭丕爾等帶領下,土爾扈特部、和碩特部的17萬人,歷經千辛萬苦,犧牲了大半人口,4萬3千人終於回到故土。
東歸的和碩特大小首領共24名,他們是:根敦諾爾布、恭格、雅蘭丕爾、諾海、博克班、蒙袞、巴雅爾拉湖、業林、騰特克等。
東歸者在和碩縣

現分布地區

1949-至今。如今,和碩特蒙古主要分布於我國新疆(和碩縣等地)、青海(海西州等)、甘肅、內蒙古阿拉善盟外蒙古西部科布多省,俄羅斯聯邦卡爾梅克共和國伏爾加河流域)等地區。
和碩特蒙古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新疆巴州和碩縣等地是主體民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