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州灘

豐州灘,地名。亦稱豐州川。古稱“敕勒川”。遼代在此置豐州,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豐州灘
  • 別名:豐州川
  • 海拔:1050公尺
  • 朝代:遼代
地理位置,歷史發展,

地理位置

其地南起沙嶺山,北迄大青山,東起蠻汗山,西至包頭黃河岸。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平原(土默川)。北靠大青山(屬陰山山脈),南抵沙嶺山,東起蠻汗山,西至包頭黃河岸。

歷史發展

據考證,為黃河故道沖積形成的平原。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約1050公尺。境內有大黑河(黃河支流)、小黑河、槍盤河及哈素海等湖泊,水源充足,水草豐美,森林繁茂,到明代還有10圍以上的大樹,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煤、鐵等礦產。既適於放牧,又宜於農耕。萬餘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境內有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多處,如著名的大窯文化等,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
自古就是遊牧民族的重要棲息地。從傳說中的堯舜禹三代時期起,到東漢時期,主要為匈奴的駐牧區,春秋戰國時代,這裡還活動著樓煩和林胡兩個遊牧部落。
趙武靈王破林胡、樓煩,將這一帶劃入雲中郡內。秦代仍屬雲中郡,故豐州灘最先被稱為“雲中川”。漢繼秦制,仍設雲中郡,先後為匈奴呼韓邪單于及南匈奴的駐牧地。
三國時期,被南遷的鮮卑占據。東晉太元十一年(386),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屬北魏雲州。不久,居於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的敕勒族(亦稱丁零鐵勒高車)與柔然結盟南下,不斷與北魏發生衝突。
神䴥二年(429),拓跋燾集數十萬騎兵圍攻敕勒、柔然諸部,敕勒十萬餘落戰敗附魏,被安置於雲中川一帶,故又稱為“敕勒川”,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對敕勒川作了生動的描寫。
隋初,設雲州。大業三年(607),改為定襄郡。隋唐時期,突厥興起,向漠南發展,敕勒等部北遷。唐朝敗突厥,設羈縻州統治邊遠民族地區。龍朔三年(663),設雲州都護府。麟德元年(664),更名為單于大都護府。敕勒川改稱“白道川”,受都護府管轄。
五代時期,又稱為“哈羅川”。居於遼河地區的契丹興起,向西南擴展,建立遼朝,設雲州天德軍節度使,統轄振武、富民兩縣,隸西京道。金代設豐州,屬西京路。
元代,仍設豐州,屬中書省大同路。故自遼朝至明代東蒙古土默特俺答汗入居時,這一地區被人們稱為豐州灘或豐州川。
明初,大敗北元,明朝將其防區推進到狼山、陰山和大青山一線,在豐州灘設豐州和雲內州。永樂(1403—1424)末,西蒙古瓦剌勢盛,逐步控制全蒙古,並向南進。正統十四年(1449),在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大敗明軍,俘明英宗。明朝被迫將其防線南撤,設九邊重鎮,修築長城,放棄了河套及豐州灘一帶,該地區遂被瓦剌占據。瓦剌首領也先卒後,成為東蒙右翼駐牧區。嘉靖(1522—1566)初,俺答汗率土默特部入居豐州灘,收納大批漢族兵民,發展畜牧業,興辦農業、手工業,修建大板升、庫庫河屯等城鎮。又與明朝停止戰爭,建立通貢、互市關係,使豐州灘成為富冠北疆的草原明珠。從此,豐州灘易名為土默川,並沿用至今,成為內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