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瀚劇產生在內蒙古包頭市(主要是土默川地區),是在二人台基礎上創建的一個新興地方戲曲劇種,因唱腔音樂吸收了西部地區蒙古族民歌漫瀚調的成份而定名。漫瀚劇的音樂聲腔以二人台聲腔為基礎,已設計了“口調”、“樓調”等新的曲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漫瀚劇
- 產生區域:內蒙古包頭市
- 創建基礎:二人台
- 創建時間:1982年
- 創建單位:包頭市民間歌劇團
- 代表劇目:《豐州灘傳奇》
概述,描述,藝術特徵,形成發展,劇作,《豐州灘傳奇》,新《契丹女》,劇團介紹,
概述
漫瀚劇,產生在內蒙古包頭市,是新創劇種。1982年包頭市民間歌劇團以《豐州灘傳奇》為實驗劇目,在二 人台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其他劇種的優點,在劇本、音樂、表演各個方面進行 創建新劇種的嘗試。《豐州灘傳奇》演出後,在區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因唱腔音樂吸收了西部地區蒙古族民歌漫瀚調的成份而定名。《豐州灘傳奇》於1982年參加全區匯演,不久應文化部邀請進京匯報演出。包頭市文化局召開了關於漫瀚劇的學術討論會,來自北京和自治區的專家學者對這一新創劇種予 以充分肯定,自治區文化廳正式宣布劇種命名。包頭市民間歌劇團又創作排演 了《三十歲的女經理》、《北國情》等新的劇目。
描述
藝術特徵
漫瀚劇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潮誕生的新的地方戲曲劇種。“漫瀚”為蒙語漢譯音,意為“沙原”。它是以蒙古二人台為母體,吸收多種藝術營養而創建的。其宗旨為“博採眾家之長,化為自身血肉,保持發揚個性,開拓自家道路”。 漫瀚劇在大量吸收借鑑晉劇、京劇等劇種的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的同時,保持了地方傳統表演藝術二人台的特色,又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成為祖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株艷麗的塞外山花。
形成發展
1980年,吉林省在二人轉基礎上創建的新劇種——吉劇來包頭演出,使包頭的藝術工作者受到了很大的激勵和啟發。同年6月,經過包頭日報社和文化局創評室的共同策劃,在《包頭日報》上發起了關於二人台發展問題的討論,並首先發表了李野等同志的四篇文稿,包頭市的許多藝術工作者和二人台愛好者參加了這次討論。正是在這次討論中,許多同志提出了在二人台基礎上創建一個新劇種的主張。
1982年4月,自治區文化局召開了二人台藝術改革經驗交流會。5月,包頭市也召開了二人台藝術改革座談會(即:“青山會議”)。當時的包頭市委副書記劉啟煥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明確指出:“二人台在發展中,變成一個新劇種,這個劇種是戲曲”。還提出了搞試點。辦實驗劇團的主張。自治區會議的《紀要》歸納與會同志的共識:“二人台應當由目前不成熟、不完備的劇種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內蒙古西部地區藝術特色的,成熟的、完備的地方戲曲劇種”。從而提出了“振興二人台,創建新劇種”的口號,把創建新劇種和二人台的改革發展分成了兩件事,並縣城建議包頭市承擔創建新劇種的任務。
1982年8月,包頭市人民政府根據市文化局的報告,批准將原來的包頭市民間歌劇團(二人台劇團)改建為包頭市地方戲實驗劇團,新劇種的創建正式起步了。
劇團建立後,首先提出了新劇種建設的指導原則,這就是“博採眾家之長,化為自身血肉,保持發揚個怕,開拓自家道路”這樣四句話。實踐證明,這“二十四字”指導原則是正確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他們又把創建新劇種的體會概括為另外四句話:“劇本是基礎,音樂是關鍵,唱腔是中心,演員是決定因素”,並提出創建新劇種要“過三關”即音樂關、劇本關和演員關。
創建新劇種的工作是從重點突破音樂關開始的,當時在劇團領導的親自參與下組織了音樂攻關級。一是對中國戲曲音樂共同的客觀規律和藝術規範進行了學習和研究;二是對解放後二人台韻改革正反兩上方面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探討;三是對解放後新創的劇種(主要是吉劇)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進行了學習和借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對二人台90餘首傳統唱腔進行科學的、細緻的好析,並一一造表登記。在此基礎上,初步選擇了“以板式變化為主導,兼用專曲”的音樂體制,並設計了“口調”和“樓調”聲腔以及五類十種板式的大致輪廓。並將這個既具有二人台音樂特色又初具戲曲音樂規範的音樂體制套用到一批或大或小的實驗劇目,主要套用於漫瀚劇的奠基劇目《豐州灘傳奇》,獲得很好的評價。經過幾年的實踐,漫瀚劇的音樂體制發展為“以板式變化為主導,以曲調組合為基礎,兼用專曲”的綜合體制,初步規範了實施這一體制的“五板”(五種基本板式),“六腔”。
1986年早春,漫瀚劇《豐州灘傳奇》(編劇:李野、王寶順、姜言富、長岐,導演:果肇昌、張景亮,藝術指導:石磊,音樂設計;張春溪、陳懷智,舞美設計:丁裕民,主要演員:張鳳蓮、劉永勝、陳青、盧誌慶等)應文化部特邀晉京匯報演出,獲得中央領導同志、文藝界、新聞界和首都觀眾的廣泛讚譽,從而正式宣告了漫瀚劇的誕生。
同年9月,在包頭成功的舉辦了首屆漫瀚劇學術討論會,吳祖光、李超、何為、王蘊明、張先程、馬栓柱等出席了會議,會議期間,自治區黨政領導劉雲山、趙志宏、張燦公及文化廳趙錫鈞廳長專程來包,代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文化廳,正式為漫瀚劇命名,包頭市地方戲實驗劇團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漫瀚劇團。
劇作
新劇種誕生後,漫瀚劇團在市文化局的有力領導下,繼續不懈地進行劇種的藝術建設和藝術研究,確定漫瀚劇的美學追求為蒙漢兩族聚居區所特有的“塞上風韻”和“草原情趣”。
自《豐州灘傳奇》演出獲得成功,宣告漫瀚誕生後, 相繼創作排演的劇目有《北國情》、《三十三歲的女經理》、《魂系中國》、《契丹女》、《東瀛女》、《忠烈碑》等。其中在《北國情》基礎上修改加工定稿的《契丹女》於1992年赴泉州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並再次晉京匯報演出和參加第三屆中國戲劇節,應邀赴西安參加第四屆古文化藝術節演出,獲得成功。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新劇目獎。《契丹女》的藝術成就標誌著漫瀚劇正在逐漸走向成熟。此後創作排演的《東瀛女》參加了全國現代戲交流演出,《忠烈碑》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戲劇節。
《豐州灘傳奇》
1982年包頭市民間歌劇團以《豐州灘傳奇》為實驗劇目,在二人台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其他劇種的優點,在劇本、音樂、表演各個方面進行創建新劇種的嘗試。《豐州灘傳奇》演出後,在區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包頭市文化局召開了關於漫瀚劇的學術討論會,來自北京和自治區的專家學者對這一新創劇種予以充分肯定,自治區文化廳正式宣布劇種命名。包頭市民間歌劇團又創作排演了《三十歲的女經理》、《北國情》等新的劇目。
新《契丹女》
包頭市漫瀚劇《契丹女》劇組受到法國文化部、巴黎市政府、中國文化中心的邀請,將於今天啟程赴法國參加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的演出。同時受到邀請的還有香港京劇團、梅花獎代表團等另外5家代表團,《契丹女》劇組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家受到邀請的劇組。
《契丹女》由包頭市漫瀚劇團創作於1994年,是漫瀚劇的代表作品。它以遼宋戰爭為背景,講述了金沙灘一戰後,楊四郎闖出重圍、隱姓埋名被召為遼國駙馬、後南歸探母的故事。此劇曾先後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
為赴法演出,劇組對劇目進行了重新修改排演,演職人員由原來的100多人精減到18人,故事情節也更加精煉、樸實,地方特色更加濃郁。此劇由包頭著名漫瀚劇演員張鳳蓮將領銜主演。她曾獲得梅花獎、文華獎。
劇團介紹
本著“文明演戲走正路,獻身漫瀚苦耕耘”的集團方針,以《豐州灘傳奇》、《契丹女》為優秀代表劇目的內蒙古包頭市漫瀚劇團,先後四次應文化部特邀晉京匯報演出,譽滿京華;先後四下江南,赴福建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南方片)與第三屆中國戲劇節之演出。由於演出的成功,先後獲“優秀劇目獎”兩次;《契丹女》分別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四屆“文化新劇目獎”等;《豐州灘傳奇》、《契丹女》的音樂設計分別在中國戲曲音樂學會舉辦的全國戲曲音樂“孔三傳獎”評獎中兩度榮獲“開拓獎”等獎項;劇種領街演員張鳳蓮榮獲第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劇團共獲國家級獎勵近60項。並被特邀參加“第四屆中國西安古文化藝術節”和“96年廣西國際民歌節”、廣東文化局長接見《忠》劇演職員中山“慈善萬人行十周年”等演出。1996年初,漫瀚劇《東瀛女》參加北京.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獲“優秀演出獎”等6項獎。1997年漫瀚劇《忠列碑》赴廣州參加第五屆中國戲劇節,榮獲97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劇目獎等7項獎。並應文化部邀請晉京匯報演出。幾經個性後的《忠》劇以嶄新的演出陣容獻給2000年全區優秀劇節目展演。劇團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針指導下發揚文明演戲走正路獻身漫瀚苦耕耘的精神,強調精品意識,積極為人民輸送優秀作品,陸續創作、移植、排練、上演了《魂系中國》、《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三十三歲的女經理》、《巧鳳》、《張三李四》、《北國情》等大小劇(節)目數十台,除完成重大演出任務外,劇團正沿著出人、出戲、多演出的道路,在逐步拓寬演出市場的情況下,深入各級機關、工礦、部隊、學校、農村,進行了廣泛的紮根演出,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普遍讚譽與熱烈的歡迎。漫瀚藝術團還於1999年應邀出訪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與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劇種劇團所以有今日,正如《中國文化報》在“漫瀚劇何以生機勃勃”文中所講:“上靠黨領導,下靠一班人,外靠良師益友,內靠一點精神。”
劇團現有演職員180人,其中國家一級演員1名,國家一級導演1名,國家一級作曲2名,國家二級演職員12名;三級70餘名。絕大多數年輕演(奏、職)員系藝術院校畢業生。設有創作研究室、辦公室、演員隊、樂隊、舞美隊、實驗劇場等機構。新建的漫翰劇劇團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成為建設、發展新劇種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