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

解剖學

解剖學是涉及生命體的結構和組織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可以分為動物解剖學植物解剖學。解剖學的主要分支有比較解剖學組織學人體解剖學

在解剖學研究中,研究大體器官常利用剖割的方法,組織、細胞、胞器的觀察則會利用顯微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剖學
  • 學科:生物學分支學科
  • 分類:動物解剖學和植物解剖學
  • 相關人物:醫學家蓋倫
  • 研究方向: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
  • 最小單位:細胞
基本介紹,醫療價值,相關著作,古代解剖學,發展簡史,早期,中國早期,中國後期,西方,現代,全球發展簡介,

基本介紹

解剖學的革新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要想查清病因和有效治療,首先應了解、熟悉正常人體的結構,解剖學就是了解正常人體結構的學科。古代埃及人死後屍體被製成木乃伊,埃及人在長期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解剖學知識。但那時他們對人體十分迷信,對人體的許多結構都作了神秘的解釋。受宗教的影響,這種做法使得埃及人非常厭惡人體的解剖,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就中斷了對人體解剖觀察,用對動物的解剖代替它。
公元2世紀古羅馬時期的醫學家蓋倫,雖然很了解解剖學的重要意義,但他只是把從動物得到的解剖知識套用到人體,因此有許多錯誤。比如,他認為人的肝臟像狗的一樣有五葉,肝是靜脈的發源地,心臟的中膈上有許多看不見的小孔,血液可以自由通過等等。蓋倫的解剖著作,在很長一段時期曾被奉為經典,中世紀的教會又嚴禁解剖屍體,致使人們無法糾正這些錯誤。
16世紀的維薩里直接觀察人體,他在巴黎求學時,曾偷過絞刑架上的犯人屍體,還曾把一個死人頭骨藏在大衣內帶進城,放到自己床底下,甚至帶領學生盜過墓。法國的宗教裁判所注意到了他的“異端”行為,他為此不得不到義大利去繼續學醫,畢業後很快晉升為解剖教授。他的著作《人體的構造》,於1543年出版。在這本著作中,他遵循解剖的順序描述人體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經的自然形態和分布等。《人體的構造》一書的出版,意味著近代人體解剖學的誕生,它的意義如同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為天文學開創新紀元一樣,是生物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人體斷層解剖學圖譜人體斷層解剖學圖譜
生物學包含了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兩方面的研究。解剖學是研究人體的結構,而生理學是研究人體的功能。人體結構非常複雜,所以解剖學內容包含不同的層次,從最小的細胞到最大的器官,以及器官之間的關係。大體解剖學是在整體觀察和解剖過程中,用肉眼對人體器官進行研究。細胞解剖學則是藉助於特殊設備如顯微鏡和特殊技術觀察細胞及細胞內結構。
人體解剖學的分科:
1、按研究方法分:
(1)大體解剖學:①系統解剖學②局部解剖學
(2)顯微解剖學
(3)特種解剖學
2、按研究觀點分:
(1)描述解剖學
(2)功能解剖學
(3)進化解剖學:比較解剖學和人類體制學
(4)發育解剖學:胚胎學和年齡解剖學
3、按套用目的分:

醫療價值

人體結構非常精巧,大多數器官都有大量的儲備能力,即使受到損傷,仍能正常運行。例如, 肝臟要破壞2/3以上,才能出現嚴重損害,切除一個葉肺,只要其他肺功能正常,人也能存活。有一些器官只要很小的損傷就能導致功能失常。如腦卒中時,損傷了少量的腦組織,患者就可能不能說話,肢體不能活動,也不能保持平衡。心臟病發作,損害心臟組織,可能只輕微損害心臟的泵血能力,也可能導致死亡。
疾病影響解剖,解剖的改變能引起疾病。組織異常增生,例如癌症,能夠直接破壞正常組織或壓迫正常組織,引起破壞。又如阻斷組織的供血,可造成組織壞死(梗死)如心肌梗死或腦卒中(腦梗死)。
因為解剖學和疾病之間關係密切,檢查身體內部結構的方法已經成為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主要依賴手段。首次重大突破是X線的發現,使醫生能看到身體內部結構,不需經外科手術就能檢查內部器官。另一個重要進展是計算機體層攝影(CT),這種技術是X線與計算機的結合。CT掃描產生身體內部結構詳細的二維圖像。
產生內部結構圖像的其他方法還包括超聲掃描、磁共振成像(MRI),其原理是利用原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和放射性核素成像技術,其方法是將有放射活性的化學物質注入體內進行檢查。與外科手術相比,這些檢查都是無創性的,而外科手術則是有創性的。

相關著作

1.《泰西人身說概》和《人身圖說》是明末耶穌會士翻譯的兩部西方解剖學著作。已過時但經典解剖著作。
2.《格氏解剖學(第39版)》自1858年問世以來一直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最權威的解剖學著作。經過39次修訂、再版,其內容不單純講述人體巨觀結構的大體解剖學,還涉及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內容,特別是結合解剖學知識介紹了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外科手術,大大拓寬了解剖學的理論內涵和套用範疇。很適合研究者
3.《奈特人體圖集》奈特是世界美術史中非常卓越的解剖學畫家,他畫的圖簡潔、逼真、易懂又不失真實,很適合初學者。

古代解剖學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以問答形式介紹了當時中醫學的理論知識。《靈樞.胃腸篇》講道: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谷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經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傅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上文中的“小腸”應為西醫的十二指腸、空腸,“迴腸”應為西醫的迴腸、結腸上段,“廣腸”應為西醫的乙狀結腸、直腸。但是上文“小腸”、“迴腸”、“廣腸”之間的分界線說得比較含糊,無法用西醫解剖術語精確表述,各段長度數據僅供參考。而且其中的“丈”、“尺”、“寸”等單位合在公制長度單位多少還有待分析。不過人們發現這些疑問可以暫時跳過,可以從消化道各段長度比例入手另闢蹊徑。
成人食道長度與下消化道長度(胃以下到肛門)的比值是固定的,根據現代解剖學數據,成人食道長約25cm,下消化道長925cm,二者比例是1:37。而《靈樞》中食道長1尺6寸(“咽門……至胃長一尺六寸”),下消化道長5丈5尺8寸(“小腸……長三丈二尺。迴腸……長二丈一尺。廣腸……長二尺八寸”),二者比例是1:35。多么的接近!這說明《靈樞》中的數據是經過實測的,而且是準確的。
事情還沒有結束。如果按食道長1尺6寸合25cm分析,《靈樞.胃腸篇》里的一尺合15.6cm,;而如果用下消化道長5丈6尺8寸合925cm分析,《靈樞.胃腸篇》里的一尺合16.29cm。而南京博物館所藏出土於安陽的商代骨尺長度為16.95cm。考慮到解剖學個體差異以及遠古時代度量衡的精確度,再加上從西周到現代55種“尺”沒有一種小於22.7cm,可以肯定,《靈樞.胃腸篇》里的長度是商朝的原始數據,而且以後沒再重新測量過!

發展簡史

早期

人體解剖學的發展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是前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實踐和積累知識而發展起來的。解剖學的知識可從古代的中國、印度和埃及的一些書籍中見到,這些知識也僅是當初在祭祀、狩獵屠宰和戰爭負傷時偶然觀察獲得。當時蒐集有關人體結構的知識的主要動機是以研究和治療人體疾病為目的,後來才發展為專門的學科。

中國早期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200-300年)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就有關於人體形態的記載,秦漢時代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對死囚的屍體進行實地解剖,並進行記錄。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不但擅長醫術,而且對人體結構有較深的了解,能用麻醉劑施行外科手術。晉代針灸大為發展。王叔和著《脈經》和皇甫謐著《甲乙經》有許多內臟度量衡的記載。宋代王唯一鑄銅人,分臟腑十三經和旁註腧穴,是人體模型的創始。宋代宋慈著《洗冤錄》,對人體骨骼胚胎等有較詳細的記載,並附有檢骨圖。清代王清任著有《醫林改錯》一書,對古醫書中錯誤進行訂正,尤其對內臟的記載甚詳。但是,由於長期封建社會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束縛,解剖學的研究未能得到較快的發展,人體解剖學在近代大大落後於歐美,1930年我國出版了較早的一本解剖圖譜。
解剖學(脊神經的組成和分布模式)解剖學(脊神經的組成和分布模式)

中國後期

商朝晚期到西周,人殉、人祭的規模逐漸減少,尤其是周公改制後更是大大減少,春秋時期凡用人殉人祭者都受到譴責,甚至人俑都遭非議,孔子就有“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評論。另外暴屍現象也不為社會所容,收葬無主屍體是政府的職責。這種情況下,大規模解剖屍體的機會大大減少了。戰國以後的封建社會,解剖屍體除了仵作偶爾能幹乾,其他人膽敢妄動必遭嚴懲,甚至被凌遲處死。這種情況下大規模解剖屍體幾乎不可能。清朝的名醫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里有關解剖學的見解均來源於觀察被野狗所噬食的荒野棄屍,野狗咬破的可以看看,但是只要自己一動手,性質就變了。西方醫學史上也有類似的情況。這或許是醫學的悲哀,或許是社會的進步?一句話真難說清楚啊!

西方

西方醫學對解剖學的真確記載,是從古代希臘名醫希波可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開始的。他對頭骨作了正確的敘述,但卻把神經和肌腱混淆起來。希臘的另一位學者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是動物學的創始人,他把神經和肌腱區別開來,指出心是血液循環的中樞,血液自心流入血管。但他把動物解剖所得的結果移用於人體。蓋侖(Galenus,130-200)是古羅馬的著名醫生和解剖學家,寫了許多關於醫學和解剖學的著作,指出血管里保存的血液,而不是空氣,發現脊神經是按區域分布的。
但他研究的材料只限於動物。在中世紀宗教統治一切的時代絕對禁止解剖人的屍體,以致使解剖學上的一些錯誤見解達千餘年之久。15世紀文藝復興以後,科學和學術上開始了獨立研究和創作的新時代,人體解剖學也有了巨大的發展。
達文西人體解剖圖達文西人體解剖圖
具有科學家和藝術家之稱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510),也曾解剖過屍體,並留下了人體解剖後的草圖,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比利時的醫生維薩里(A.Vesalius,1514-1564),他是近代解剖學的創始人,於1543年出版了《人體的構造》巨著,創立並奠定了人體解剖學的基礎。
17世紀哈維(W.Harvey,1578-1657)發現了血液循環的原理。馬爾丕基(M. Malpighi,1628-1694)證明了動脈與靜脈的溝通,並進一步研究了動、植物的微細構造。19世紀達爾文(C. Darwin,1809-1882)的《物種起源》和《人類起源和性的選擇》,為探索人體形態結構的發展規律提供了理論基礎。扎果爾斯基(1764-1846)提出功能決定器官形態的見解。他們對解剖學的發展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現代

進人二十世紀,醫學的發展又促進了解剖學研究的深入,隨著胸外科、肝外科等各種內臟外科手術的開展,對器官內血管和管道等的形態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電腦輔助的X-線斷層圖(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和超聲斷層圖的套用,也對斷面解剖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血管縫合手術的提高,顯微外科的開展,乃有顯微外科解剖學的建立。人體解剖學在不斷地發展著,尤其是近數十年來,物理學、生物化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發展,多學科綜合研究的進行,更由於生物力學等邊緣學科的建立與發展,解剖學等形態學的研究也有引向綜合性學科的趨勢,那種純形態學研究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一些新興技術如示蹤技術、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細胞培養技術和原位分子雜交技術等在形態學研究中被廣泛採用,使這個古老的學科喚發出青春的異彩,尤其是神經解剖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全球發展簡介

大家知道,殷商時代醫學有所發展,甲骨文中有多種疾病的記載。而且當時人殉、人祭之風盛行,奠基、喪葬、祭祀殺人最多一次超過2000,而且砍頭、斷肢、剖腹……手段極為殘忍,而殉難者的遺體大多隨意棄置,奴隸的幾乎沒有任何社會地位,與牲畜無異。這種情況下,對這些屍體進行解剖研究不會有任何輿論阻力,甚至不排除有活體解剖的可能性。《靈樞.胃腸篇》中的數據很可能就是這樣得到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