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正德二年十二月二十日(1508年1月22日,格里曆為2月1日),蒙古草原上誕生了一對孿生姐弟。他們的父親叫
巴爾斯博羅特(明朝稱為阿著),母親叫博同哈屯,祖父是蒙古中興之汗——
達延汗,祖母是蒙古一代巾幗英堡尋店雄滿都海可敦。按照當時的蒙古風俗,他們出生後舉行了盛大的“瑪理雅兀特”喜宴。他們的父母和嘉賓們希勸懂臭為姐姐取名叫“孟袞”(意為銀),弟弟取名“阿勒坦”(意為金),按照明朝時期的漢語音譯,被稱為“俺答”。
俺答降生之時,正值祖父達延汗為統一蒙古而戰之際。正德四年(1509年),右翼永謝布領主
亦不剌、鄂爾多斯領主滿都賚阿忽勒呼(府轎戲榆明朝以其領地名稱為阿兒禿廝)謀殺了達延汗派駐右翼的
濟農、俺答之伯父
烏魯斯博羅特,起兵反抗達延汗。那時俺答正與父母及兄長袞必里克(明朝根據其後日的官職濟農譯稱“
吉囊“)寄居於姐夫右翼滿官嗔(
蒙郭勒津)領主
火篩家中,火篩與妻子也失格公主(巴爾斯博羅特的同母異父姐姐)聞變後,決定通知巴爾斯博羅特逃離右翼,回到達延汗那裡,但是巴爾斯博羅特逃走時只帶了夫人和長子,俺答依然留在右翼,被寄養在當地官員星凱烏爾魯克和額伯凱烏由罕夫婦家中。星凱烏爾魯克聽說亦不剌打算加害俺答的訊息後,連忙派妻子額伯特烏由罕和同部落的希爾馬魯特烏爾魯克等帶著俺答逃到察哈爾的達延汗處,他們晝伏夜行,風餐露宿,精心保護年幼的俺答,終於使俺答和祖父達延汗平安相會,這是正德五年(1510年)的事。
同年,達延汗發兵討伐右翼叛黨,亦不剌等戰敗後遠遁青海。其後達延汗改派巴爾斯博羅特為管理右翼三萬戶的濟農。正德十二年(1517年),達延汗去世,巴爾斯博羅特繼承汗位,但按照慣例應由達延汗長孫
卜赤(博迪)繼位,所以巴爾斯博羅特迫於壓力,在兩年後就傳位給博迪,旋即去世。他死後,對其六子進疊紙狼行分封,其中以繼承濟農之位、駐紮
鄂爾多斯的袞必里克和控制
十二土默特的俺答實才背辨力最強。
南征北戰
俺答起初駐紮於開平(今內蒙古
正藍旗)一帶,不久後率土默特部眾逐漸遷徙到大青山麓的
豐州灘地區(今內蒙古
呼和浩特),該地也因此被稱為“
土默川”。俺答很早就嶄露頭角,跟從其兄袞必里克南征北戰,以掠奪更多的人畜和物資。嘉靖二年(1523年)曾有蒙古軍隊攻打大同,明總兵
杭雄不能抵禦,據說就是俺答的軍隊。其後,俺答與其兄袞必里克在嘉靖五年(1526年)侵犯井坪、嘉靖六年(1527年)侵犯葛峪、嘉靖八年(1529年)深入朔州,嘉靖十二年(1533年)入援
大同兵變。不過在嘉靖前期,俺答對明朝的騷擾並不嚴重,當時他與其兄袞必里克的主要精力放在對付蒙古內部敵對勢力——漠北兀良哈和青海瓦剌上。
嘉靖三年(1524年),
兀良哈萬戶圖類諾顏和格哷巴拉特丞相與俺答的叔父
格哷森札札賚爾統領的
喀爾喀萬戶發生衝突,俺答與卜赤汗一道率軍征討,在巴勒吉(今蒙古國肯特省巴爾即河)大破兀良哈以後凱旋。嘉靖十、十一、十七年(1531年、1532年、1538年),俺答與其兄袞必里克三次北伐兀良哈,最終迫使圖類諾顏和格哷巴拉特丞相等人投降。卜赤汗遂在
八白室前授予俺答“索多”(意為福蔭)之號,授予袞必里克“墨爾根濟農”(意為聰明的濟農)之號。先前被達延汗打敗的亦不剌、
卜兒孩等瓦剌野乜克力部貴族入據青海,俺答與袞必里克也屢屢出兵征伐,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終於平定了青海,擒獲卜兒孩,不過俺答在征戰青海的過程中腿部也負了傷。
由於俺答屢屢用兵獲勝,兼併了大量人口、牧地和物資,因此在蒙古已是首屈一指的力量。俺答的長兄袞必里克巴仔雖有濟農之尊,卻與所俘虜的代州娼妓淫亂,以致疾病纏身,終於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去世。其長子諾延達喇(又譯能言大兒,明人稱之為
吉能)繼承濟農之位,但其能力和威望遠遜俺答。這樣,俺答不僅統率戲迎凝土默特諸部,也以兄長地位指揮自己的諸弟,並將袞必里克遺下的9子(包括濟農)置於自己控制之下,成了右翼三萬戶的實際領袖。蒙古的宗主大汗卜赤面對俺答的強大實力,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俺答從青海歸來後,便在八白室贈予俺答“土謝圖徹辰汗”(意為可依靠的睿智之汗)之號。俺答開創了除蒙古大汗以外的萬戶首領擁有汗號之先例。
威脅明朝
俺答在蒙古諸部縱橫馳騁之際,也需要通過與明朝的貿易來增加自己實力。然而自弘治末年以來,明蒙交惡,互市斷絕。嘉靖十一年(1532年)春,俺答、吉囊在
延綏“求通貢”。所謂“通貢”,就是與明朝建立貿易關係,但明朝並未應允。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派
石天爵和
肯切兩人至大同陽和塞要求“通貢”,稱自己的父親“在先朝常入貢,蒙賞賚,且許市易,漢達兩利。近以貢道不通,每歲入掠,因人畜多災疾,卜之神官,謂入貢吉”,並提出一旦“通貢”,就“即約束其下,令邊民墾田塞中,夷眾牧馬塞外,永不相犯,當飲血為盟誓”。但明廷還是拒絕了他的要求,扣留了肯切,又高價懸賞,稱有能殺吉囊、俺答者封為都督,賞千金。俺答兄弟聞訊大怒,相率揮兵南下,攻擊明朝山西的
朔州、
石州一帶,大掠三關而去。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閏五月,俺答再遣石天爵、滿受禿、滿客漢(肯切之子)至大同,再次提出“通貢”的要求,讓使者“持令箭二枝、牌一面為信誓,請貢市,一請不得則再請,再請不得則三請”,並明言相告,三請不得,則以三十萬眾分兩路攻擊明山西諸鎮。明大同巡撫龍大有誘捕石天爵,擒殺滿受禿和滿客漢。明廷將石天爵和肯切
凌遲於鬧市,並傳首九邊。俺答一如事先所言,自六月起大舉進攻山西,入太原,兵至晉南。僅兩個月,就“掠十衛、三十八州縣,殺擄男女三十餘萬、牛羊豕畜二百萬,衣袱金錢
稱是,焚公私廬舍八萬區,蹂田禾數十萬頃”。明廷將俺答的賞格提高到萬金。此後數年俺答求貢不得,接連發兵襲擊明延綏、大同和宣府等地,使明朝損兵折將,損失慘重,俺答有時也遭到明朝軍民的有力抵抗而蒙受損失。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五月,俺答又派出堡兒塞等三人至大同左衛傳遞蒙文書信,表示自己按照蒙古最隆重的禮節,挑選了白駱駝九頭、白馬九匹、白牛九隻及金銀鍋各一個來“進貢講和”,並約定“自後民種田塞內,虜牧馬塞外,各守信誓,不許出入行竊”。結果三位使者又被大同總兵的巡邊家丁董寶等殺害。明宣大總督
翁萬達痛斥這種做法“大失夷心,橫挑巨釁”,並上疏強調“王者之待夷狄,來則勿拒”,應接納俺答的貢使。但明廷依然不許。邊臣只好巧為周旋,私下“以好言答之”。俺答等便認為“既通好中國,遂散處其眾,不復設備,遇哨探卒亦不殺”。同年秋,俺答又派使臣至邊塞請求入貢,翁萬達再次上疏,又被明廷拒絕。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以後,俺答數十次派人要求“通貢”,而且“詞頗恭順”。然而明世宗不僅拒絕了俺答的要求,還嚴厲斥責邊臣說:“乃敢聽信求貢詭言,輒騁浮詞代為奏聞,殊為瀆罔。”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俺答等率兵至宣府,與明軍激戰,並要求入貢。為避免使者被扣殺,令軍士束書於矢端,射入明軍營。為表明誠意,歸還所掠人丁,並稱“以求貢不得,故屢搶。許貢,當約束部落不犯邊”,最後警告明朝,如不答應入貢,“秋且復入,過關搶
京輔”。明世宗依然拒絕了他的請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率10餘萬鐵騎圍北京三日,明主將
仇鸞採取堅壁之策,任憑俺答劫掠京郊,俺答在飽掠之後揚長而去(
參見詞條庚戌之變)。
俺答儘管在“庚戌之變”中滿載而歸,但戰利品“皆歸於部曲,甚為
創艾”,加上“畜產死,人民疫病”,人心惶恐不安。嘉靖三十年(1551年),俺答派義子脫脫(
恰台吉)至塞上,投書於宣大總督
蘇佑,“鑽刀為誓”,要求入貢並開放馬市。明廷同意開放馬市,命
史道主持馬市,開市於大同鎮羌堡、宣府新開口,後又增開延綏、寧夏等地馬市。俺答為表示誠意並使馬市繼續下去,將從明朝叛逃的白蓮教徒蕭芹等三十餘人械送明方處置。馬市本來是蒙古用馬來交換明朝的布帛,俺答則希望擴大範圍,允許更多蒙古牧民以牛羊交換粟、米、麥等糧食。主持馬市的史道認為可以同意,並報請明廷批准,被明廷拒絕,史道也被召還。嘉靖三十年(1551年)十二月,俺答又開始劫掠大同,明廷下令罷大同馬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俺答派丫頭智到大同要求開市,又被明朝擒殺,丫頭智臨死警告說:“殺我易耳,弟[第]恐中國自是無寧期矣!”九月,明朝又罷宣府馬市,明朝九邊戰端重啟。從嘉靖三十二年至四十五年(1553年—1566年),明方僅邊關大將總兵、副總兵戰死者就有10餘人,軍卒死傷更無從計數。軍費每年增加,僅京師及長城各塞就需四五百萬兩,財政空虛,歲入不能充歲出之半。明世宗甚至為之“終夜繞床,不能安寢”。
實現封貢
俺答在掠奪明朝期間,也有大量明朝白蓮教徒及貧困邊民歸順俺答,俺答讓他們在
豐州灘經營農業,聚居地稱
板升。在投奔俺答的漢人中,白蓮教徒
趙全最受信任,先後被俺答封為把都兒哈、儀賓
倘不浪,不斷慫恿俺答攻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趙全為俺答修建宮殿,並欲尊俺答為“皇帝”,為其規劃的戰略是“據有雲中、上谷,東封居庸,南塞雁門,獨以一面”,進則占據山西,退則回到雲中,與明王朝形成南北之勢。但俺答忙於應付與明朝的戰爭,無暇顧及稱帝之事。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明世宗駕崩,
明穆宗繼位,改元隆慶,
高拱、
張居正入閣輔政。他們切實加強邊防,變消極防禦為積極防禦,調抗倭名將
戚繼光任薊州鎮總兵,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大力整頓邊防,此外還有
譚綸、
王崇古、
方逢時等良臣得到重用,使俺答再難以得手。明朝邊防的鞏固,又使俺答逐漸喪失優勢,從勝多敗少轉為敗多勝少。入邊“雖嘗搶掠些須,人馬常被殺傷,近年各邊時常調兵出搗,殺虜家口,趕奪馬匹,邊外野草盡燒,冬春人畜難過”。自嘉靖末年起,豐州灘等地區連年發生水旱風雪災害,農牧業遭受嚴重損失,連趙全、
李自馨等漢人頭目都暗中同明朝通款,企圖獲赦回國。俺答對明朝的優勢不復存在,在明蒙關係中愈發被動。
隆慶四年(1570年)九月十三日,發生了俺答汗的孫子
把漢那吉投明事件。把漢那吉是俺答第三子鐵背台吉(黑台吉)之子,自幼喪父母,由俺答妻一克哈屯(莫倫哈屯,即“大娘子”)撫養成人,他已娶
把漢比吉為妻,又納兔扯金之女為妾,但此妾被俺答奪去,配與鄂爾多斯部,把漢那吉極為惱怒,於是攜妻把漢比吉及奶公
阿力哥等10餘人至大同鎮所屬平虜衛敗胡堡(今山西
平魯縣境)叩關投明。大同巡撫方逢時接納了他們,並報宣大總督王崇古。兩人計議,認為可以作為籌碼,挾制俺答,遂由王崇古上奏朝廷,主張對把漢那吉“宜給官爵,豐
館餼,飭輿馬,以示俺答”,俺答如果要求放人,就讓他交出趙全等人作為交換,如果俺答不交出趙全等人,就威脅殺死把漢那吉。如果俺答對孫子無動於衷,那就效法漢代在邊境設定屬國的故事,讓把漢那吉招徠舊部,充當明朝守邊屬夷,等俺答死後再議其去向。在大學士高拱和張居正的積極支持下,王崇古的建議得到明穆宗的採納,遂封把漢那吉為指揮使,阿力哥為正千戶,並給予優厚待遇,妥為安置。
把漢那吉投明時,俺答正苦於連年饑荒,擬西掠藏區,途中聞報,忙率兵東返,約諸部南下,想以武力奪回孫子。趙全等也極力唆使俺答訴諸武力,迫使明朝歸還把漢那吉。一克哈屯朝夕哭泣,眼睛都腫了,聽聞趙全之謀,罵俺答說:“
老悖!不
遄死,信漢叛兒(指趙全)反覆,乃欲侵漢,漢士馬強,安能必得志?是速殺吾孫也!”俺答一面遣其子黃台吉為先鋒,揮兵南下,攻入明塞,打算俘虜一名明將來交換把漢那吉,但此時正逢冬天,草枯馬飢,俺答部眾厭戰,前鋒受挫。俺答又擔心雙方戰爭危及孫子性命,這時,方逢時派先前與俺答部眾熟識的譯者鮑崇德前往俺答營中,勸俺答息兵,交出趙全等,以換取把漢那吉。俺答也派使臣前往明營探視把漢那吉,使臣回來後報告稱把漢那吉所受待遇很好。方逢時又將趙全、李自馨等人的投降稟揭交付鮑崇德,鮑崇德再至俺答營,屏退左右,將此些稟揭告訴俺答,俺答大驚,說:“有是乎!太師(王崇古)誠愛我也。”於是決定交出趙全等人。方逢時為表明誠意,將守備苑宗儒的兒子和兩個弟弟作人質,送入俺答營中,使俺答大受感動。俺答召還黃台吉軍,該軍撤出張家口時,遭到宣府明兵的阻截,黃台吉令部屬不予還擊,惟恐破壞雙方的和談。十一月十九日,俺答依約將趙全、李自馨、王廷輔、張彥文、劉四等9人(周元聞變飲鴆死)械送大同左衛,並表示:“我從未發動戰爭,戰爭都是趙全他們挑起的。我孫子投降漢人,這是上天要讓漢人和蒙古人和好。如果大明天子能封我為王,我藉助天子威靈在稱雄於北方首領中,誰敢不聽?我發誓永守北邊,不敢再生邊患。即使不幸死去,我孫子襲封王爵,他的衣食都來自中原,怎么忍心背叛呢?”派使者隨鮑崇德至明,要求封號並開展互市。十一月二十日,方逢時奉旨盛宴招待把漢那吉等,與之餞行,明穆宗賜彩幣四表里、布一百匹,並派人護送。臨行,方逢時對俺答使者囑咐,不要加害阿力哥。把漢那吉夫妻戀戀不捨,哭泣而去。俺答親至河邊迎接,祖孫見面,相擁而哭,隨後派中軍打兒漢等至明營致謝,表示“願世為外臣,貢方物”。
隆慶五年(1571年)二月,宣大總督王崇古將俺答的“封貢”要求上奏朝廷,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8條建議:議封官號、定貢額、議貢期貢道、立互市、議撫賞、議歸降、審經權、戒狡師。三月初,明穆宗命廷臣進行審議,經幾次反覆議論,“廷臣言(封貢)利者十三,害者十七,相持不決”。這時,高拱和張居正出面,力排眾議,全力支持王崇古的建議。明穆宗同意了高拱、張居正和王崇古等人的意見。雙方使臣持書信進行協商,俺答回信承諾信守約定。三月二十八日,明穆宗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此外封俺答弟
昆都力哈(老把都)和長子黃台吉為都督同知,其餘子侄和部下六十三人分別為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千戶、百戶等官,授俺答以鍍金銀印,其餘頒給敕書,按官秩分等級給予豐厚賞賜。俺答等每年向朝廷貢馬一次,每次不超過五百匹,貢使人數不超過一百五十人,其中60人準予進京,其餘留在長城關口,由朝廷給予馬價,另加賞賜,在大同、宣府、山西三鎮(後增陝西、寧夏兩地)的長城附近開設互市市場。五月二十一日,俺答在大同得勝堡塞外的晾馬台召集土默特、永謝布和鄂爾多斯右翼三萬戶諸台吉、官員及部眾大會,在明朝官員參加下,舉行受封儀式,他對天發誓說,八十萬漢人,四十萬,“你們都聽著,聽我傳說法度”,我地“新生孩子長成大漢,馬駒長成大馬,永不犯中國”,當眾宣布了“規矩條約”十三條(
參見俺答汗受封規矩條約),又派使臣帶著貢品向明朝上《北狄順義王
俺答謝表》。雙方各自對促進和議的有功人員作了升賞,俺答給部下有力人員授予“宰桑”或“岱達爾罕”名號;明穆宗也擢升王崇古為兵部尚書、方逢時為兵部右侍郎。
奉佛及去世
就在俺答受封順義王的隆慶五年(1571年),格魯派僧侶
阿興喇嘛來蒙古右翼地區傳教,他利用佛教生死輪迴的教義,迎合俺答欲稱雄草原的心理,尊稱俺答為“大汗”,說他之所以成為人間尊貴的君汗,是他世世修行的結果,是前世君汗(指
忽必烈)的轉世,只要在今生今世廣興佛教與經典,普度眾生,積功德和利益,就能像“轉輪聖王”那樣征服四方,名揚天下。俺答對
八思巴與忽必烈(薛禪汗)二人的交往早有耳聞並一心嚮往,便向阿興喇嘛請教佛法。阿興喇嘛一面講解佛、法、僧三寶及八戒,一面要求俺答拋棄
薩滿教。於是俺答開始皈依藏傳佛教,並向明朝請求佛經和喇嘛僧,明朝認為這是讓俺答“放下屠刀”的好機會,便一一兌現。阿興喇嘛接著向俺答指出,若想遵行忽必烈和八思巴二人所創立的政教二道並行之制,就應請迎佛於西藏拉薩地方,而在西藏由
宗喀巴所建的莊嚴極樂之地(指
哲蚌寺),住有一位識一切者
索南嘉措,他執掌釋迦牟尼之教,他是諸僧之師尊、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他十幾歲的時侯,就顯示了與俺答會見的吉兆,預言清淨的佛教將弘播於東方。那裡還有無與倫比的《
甘珠爾》和《
丹珠爾》。尊貴的大汗要想仿效昔日之八思巴與忽必烈那樣引導佛教,就應該派人向那裡的佛像作供獻,向諸僧作布施,迎請索南嘉措及《甘珠爾》《丹珠爾》諸經。等到佛教弘播、興盛之時,大汗就能像轉輪聖王那樣名揚天下,獲得佛蔭而托生於極樂西天。
在阿興喇嘛的誘導和
切盡黃台吉的敦促下,俺答召集右翼三萬戶領主共同議定,派使臣進藏邀請索南嘉措;同時,為迎請索南嘉措,俺答命其子
丙兔在青海察卜齊雅勒地方(即恰卜恰,在今青海湖東南之共和)建立寺廟。萬曆二年(1574年),俺答派思達隴囊素、威靜宰桑、達雲恰(
恰台吉)、本寶善丁等人為使者,攜帶俺答的書信、金銀珍寶等供獻、大批布施,前往西藏禮佛,謁見索南嘉措,歷十餘月之長途跋涉,到達拉薩,在釋迦牟尼佛前敬獻供品,大行布施,然後誠懇地邀請索南嘉措駕臨蒙古。當時西藏處於噶舉派的
藏巴汗政權的統治下,格魯派受到壓制。索南嘉措試圖藉助蒙古力量來對抗藏巴汗,便借佛旨予以允諾,並讓俺答於牛年(1577年)在察卜齊雅勒廟來見他。達雲恰和思達隴囊素二人得到索南嘉措的明確允諾之後,於萬曆四年(1576年)五月偕索南嘉措的專使、哲蚌寺的戒師尊追桑波返回蒙古。俺答再次召集右翼三萬戶的領主們聚會,決定按照索南嘉措安排的日期,於牛年(1577年)動身赴青海察卜齊雅勒廟隆重迎接索南嘉措的駕臨。同時決定派出第二批使者進藏迎接索南嘉措。他們於萬曆四年(1576年)十一月出發,次年六月抵達拉薩,敦請索南嘉措前往察卜齊雅勒廟,索南嘉措應允,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啟程。同年,察卜齊雅勒廟落成,在俺答請求下,明廷賜名“
仰華寺”。俺答在會見索南嘉措前先出征瓦剌,但被擊敗,然後致書明朝甘肅守臣,要求借道甘肅入青海,明方同意他過境,遂於萬曆六年(1578年)初夏進入青海。與此同時,索南嘉措也到了青海。五月十五日,雙方在仰華寺正式會晤,舉行了大法會。在會上,以俺答為首的蒙古右翼大小領主及部屬拋棄薩滿教,皈依藏傳佛教,並當場有上千人受戒,大量貴族子弟出家為僧。同時,還約定改革殉葬等舊俗,制定戒律。最重要的是確立索南嘉措和俺答的施供關係,索南嘉措贈俺答以“轉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又作“梵天大力咱克喇瓦爾第諾們汗”,意為“梵天大力轉輪法王”)之號,“咱克喇瓦爾第”是“
轉輪王”之意,象徵極有威力的君長;“徹辰汗”即元代譯法之“薛禪汗”,意為“聰睿汗王”,也是忽必烈的汗號。俺答則授予索南嘉措“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稱號,聖識一切為索南嘉措原有稱號,瓦齊爾達喇為梵語
執金剛之意,達賴為蒙語大海之意,喇嘛為葬於上師之所。從此哲蚌寺的轉世系統就被稱為
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就是三世達賴(
根敦朱巴和
根敦嘉措為追認的一、二世達賴)。
在索南嘉措的勸告下,俺答於萬曆七年(1579年)七月東返,十二月回到大板升(歸化城),並修了座寺廟(
大召寺),明廷賜名弘慈寺。其後,俺答患上重病,右翼一群貴族商量:“這佛法有什麼益處?既然不能有益於這位合罕的黃金性命,那么今後又能對別的事有益嗎?這是喇嘛們的騙人行徑。現在就除掉這些僧人吧!”俺答予以制止,表示自己壽數已盡,如同釋迦摩尼涅槃。其後又召來切盡黃台吉說服這些人不得再產生廢佛殺僧的念頭。
萬曆九年十二月十九日(1582年1月13日),俺答去世,享年74周歲。遺孀三娘子和兒子黃台吉派使者高榜實等向明朝三邊總督
鄭洛告喪,鄭洛立即上奏朝廷。萬曆十年(1582年)二月,
明神宗下旨以王禮
賜祭七壇,賞彩緞十二表里、布百匹,以示優恤。俺答死後,先土葬於哈爾古納山陽(即大青山南面)。萬曆十五年(1587年)三月二十六日由其曾孫四世達賴
雲丹嘉措為他舉行火化儀式。
為政舉措
政治
16世紀中葉,蒙古地區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大批漢族人進入漠南地區,舊的習慣法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俺答為了維護封建領主的利益和社會秩序,處理各種刑事犯罪和民族、民事糾紛,俺答召集所屬各部領主,修改原有的習慣法。他先聽從漢人建議,採用《
大明律》,接著制訂了《
俺答汗法典》,並於萬曆九年(1581年)正式公布。由前言和刑律“十三法”兩大部分組成。今人將其刑律劃分為十二章或十三章一百一十五條。前言中肯定了佛教和達賴喇嘛的神聖地位,俺答汗的權力和法典的效力。刑法包括人命案、傷殘案、盜竊案、叛逃案、夫妻家庭糾紛、主奴糾紛、屍體及傳染病案、同使臣和公差有關的案件和處罰條款,也有關於抗災保畜、保護野生動物、扶助救濟他人的獎懲規定。其中除了奴僕致他人死亡兼犯盜竊罪者處以死刑外,其他一律以罰取數量不等的牲畜、“杖責”和“頂替”(賠償受害者喪失的勞動力)處治。其中亦有保護婦女、家庭的法規。與原有的習慣法比較,具有一定的進步性。為俺答汗統治時期最為完整和系統的法令和法規,是研究蒙古當時社會制度、經濟生活、民族關係和蒙古法制史的珍貴文獻。
經濟
畜牧業是蒙古族傳統的經濟產業。俺答討伐瓦剌、兀良哈等部,迫使察哈爾東遷,並將勢力延伸至青海,就是為了獲得大量水草豐美的新牧場。同時,他還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管理。為了避免畜群過於集中而牧場不足,他採取分散牧養的辦法,將其子孫、侄子、女婿等分散到各地,各有領地和牧場,形成“三枝十二部”,既是軍事、行政單位,也是分散牧養的經濟群體。領主的大批牲畜採取兩種方式放牧,一種是由領主們的奴隸放牧,或由承擔賦役的“阿勒巴圖”以服役的形式專門為領主放牧;另一種是領主將牲畜交給屬民牧養,屬民可以分得少量孳生的幼畜以及乳、羊毛等畜產品。後一種是初級的“放
蘇魯克”制度,無畜或少畜的屬民從中得到一些利益,因此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也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這種制度不僅施行於本部屬民,也使用於來投靠本部的無產業蒙古人和漢人。為了保護冬季牧場,俺答在夏季往往率領部眾翻山越嶺到遠離土默川的地方去放牧。值得注意的是在土默特地區已經有了棚養和圈養等方式,這對於抵禦自然災害和防治疫病是積極的措施,使牲畜得以穩定發展,也保護了當地剛剛興起的農業。在《阿達汗法典》中,也制定了10條關於抗災保畜的事項,在暴風雪、遭狼襲擊、火災、沼澤地救出畜群者,都要得到相應獎賞,如“救出牛群者,獎給牛一頭”“救出馬、牛者,獎給山羊一隻”“救出馬群者,獎給馬一匹”“救出綿羊群者,獎給尚好綿羊二隻”,“從沼澤地救出駱駝者,每峰駱駝獎給馬一匹”等。相反,如果造成牲畜死亡者,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如“開玩笑致牲畜死於水中者,罰牲畜二九”。俺答發展畜牧業收到很大成效,擁有馬四十萬匹,駱駝、牛、羊百萬隻。
俺答在蒙古傳統的畜牧業之外,又另闢蹊徑,發展農業,以改善單一遊牧經濟的窘況。而他發展農業主要是利用被他俘虜或來投奔他的漢人。漢人聚居地被蒙古人稱為“板升”(源於漢語“百姓”),而這些“板升”就以經營農業為主。俺答對來投的漢人,不僅給牛羊,也專門給土地,讓他們耕種,甚至掠奪漢族人口,令其種田納租。經過蒙漢族人民多年的開發,豐州灘地區的農業得到高速發展,墾荒萬頃農耕地,耕具有牛有犁,種有麥、谷、豆、黍等穀物,還有瓜、瓠、芥、蔥、韭等蔬菜。如無較大災害,則糧食逐年增加,僅趙全就有積穀二萬餘斛。他們提交蒙古封建主的糧食就更多,以至成為蒙古人的主要口糧之一。在農業興起之前,蒙古領主出徵令戰士殺羊一隻,牽馬二匹,或以革囊盛乾酪為糧。至萬曆年間,俺答汗遣妻子三娘子與恰台吉作戰,“令人治羊駝各一頭,馬五匹,米三斗”。
隨著經濟的發展,俺答開始在豐州灘營建城市。他最初建立的城市是大板升城地點在豐州灘西部,大約在今
土默特右旗一帶。早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汗在興辦農業的同時,就到大同塞下,要求明朝給予“木工、畫工、鐵工,往豐州蓋城”,由於遭到明朝的拒絕,這一宏圖暫時擱置了。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隨著大批漢人進入土默特地區,丘仝等為俺答“造起樓房三區”。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俺答汗主持下,起造五塔和八座大板升,這就是初修的大板升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大同總兵劉漢率三千騎兵,襲擊豐州,將俺答所建之城燒毀殆盡。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趙全、李自馨等為俺答汗重建大板升城,並創起長朝殿九重,因大風,殿梁折斷。翌年,趙全等又大規模地重修和擴建了大板升城的宮殿。隆慶和議後,俺答汗把大板升城授予其把漢那吉主管,作為他的領地,其目的是為了加強把漢那吉的勢力和地位。為了便於同明朝的和平交往,也為了便於控制漠南蒙古各部,俺答另謀更靠近明朝大同而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築新的城堡,也希望把新建的城鎮作為蒙漢貿易的中心,隆慶六年(1572年),俺答模仿北京城(蒙古人仍以元朝習慣稱為“大都”),在大青山之南興建庫庫河屯(意為“青色的城”,即今
呼和浩特舊城)。萬曆三年(1575年),該城竣工,俺答報請明廷賜名,明廷遂賜名“歸化”。萬曆九年(1581年),俺答又在歸化城外興建羅城二十里,奠定了今日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基礎。
文化
俺答本來信奉
薩滿教,迷信巫術,
鐵背台吉夭亡時,其妻
莫倫哈屯擬以一百童子和一百駝崽為之殉葬,他也聽之任之,只是由於眾人之強烈反對,殺至四十餘幼兒時才被迫中止。後來不斷有漢人白蓮教徒投奔,也一度對白蓮教感興趣,並讓教徒蕭芹用“喝城”之術讓城牆坍塌,但法術並未奏效,俺答便對白蓮教失去興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俺答率右翼第四次出征青海時,將俘虜中一千名喇嘛釋放,說明他對藏傳佛教已有好感。隆慶五年(1571年),他在藏傳佛教格魯派阿興喇嘛的勸說下皈依佛教,請明朝將佛經翻譯成蒙古文後頒賜給他,並請送來藏僧。萬曆六年(1578年),他率蒙古右翼貴族在
仰華寺會晤格魯派領袖
索南嘉措,授其“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尊號。俺答率先引進藏傳佛教的目的使自己獲得忽必烈轉世的“轉輪王”之地位,從而稱雄草原,此外,也有利於他控制青海地區。
俺答還根據索南嘉措的建議,使蒙古人的思想、行動納入黃教的規範。首先廢除以人畜殉葬等野蠻習俗,如果殺人殉葬就處死,用家畜殉葬就沒收家產,此外還革除舊的薩滿教祭祀習俗,將原有的薩滿偶像“
翁袞”投入火中,改以守滿月、新月及初八日三日之齋戒。同時鼓勵出家,免僧人從征、從獵、服役、納稅之義務,如毆打喇嘛及僧伽,則毀其犯者之家產。隨後,索南嘉措又將藏傳佛教傳播到察哈爾和漠北喀爾喀,進而遠播衛拉特(瓦剌)。到17世紀時,藏傳佛教已成為蒙古人共同的信仰。
隆慶和議以前,俺答曾聽從丘富的建議,善待並招徠明朝儒士,吸引不少明朝人去投奔,丘富則負責測試這批人,是真儒士就命其統兵。不是的話就令其種田。隆慶和議以後,王崇古派通事叢文光將《
忠經》《
孝經》翻譯成蒙文,講解給俺答,俺答大喜,並命把漢那吉等學習漢字。
軍事
俺答率領右翼三萬戶南征北戰,擁有十萬以上的兵力,甚至有“控弦之士四十餘萬”的說法,總之,他積累了雄厚的軍事實力。向北,他從嘉靖三年(1524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六次越過杭蓋罕山(今
狼山),打敗
兀良哈萬戶,使其遠徙
唐努烏梁海地區,再也無力南犯;向西,他於嘉靖十一年(1532年)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次越過星胡拉(今內蒙古
烏拉特中旗境內,一說賀蘭山某山口),遠征青海,驅逐了盤踞那裡的異姓蒙古貴族
亦不剌、
卜兒孩,征服了畏兀特、
撒里畏兀兒和一些藏族部落,留其子丙兔鎮守青海,使青海成為土默特部領地;向南,連年掠奪明朝宣府、大同等地,並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蹂躪京畿,造成庚戌之變。向西北,他從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後與侄孫
切盡黃台吉五次討伐瓦剌,前三次取得成功,迫使其西遷西域。萬曆二年(1574年)切盡黃台吉被擊敗,其後請俺答出征瓦剌,但明朝兵部尚書王崇古、宣大總督
吳兌等向瓦剌泄露俺答出兵的訊息,導致俺答在萬曆五年(1577年)最後一次出征中失敗。
民族關係
俺答對敵對的蒙古部落進行討伐(
參見“為政舉措-軍事”目錄)。對於掌控
察哈爾萬戶的蒙古宗主大汗(明朝稱小王子),他往往桀驁不馴,“數失小王子貢約,亦相侵伐,同時也戒備察哈爾,侵擾明朝時一般“留兵以護家,防小王子”。”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卜赤汗去世,擁有強大的實力的俺答更加輕視新大汗打來孫(
達賚遜)。在卜赤汗去世不久,雙方便開始了“盜馬仇殺”。權威衰落的打來孫既無力興兵討伐右翼,又不能防止右翼的侵奪,被迫率察哈爾部從
錫林郭勒大草原向東遷徙到遼河套地區。打來孫率部東遷不久,曾約俺答等共同出兵進攻明遼東地區。俺答汗自然不希望察哈爾部在遼東坐大,不僅沒有應徵,而且派使者將打來孫的預謀告訴了明方,並要求明朝和自己一起擊滅察哈爾部。由於明朝對俺答懷有戒備,沒有接受俺答汗的建議,但俺答一直奉行這一方針,直至萬曆二年(1574年),他還向明朝通告察哈爾部的軍事行動。
察哈爾部東遷後,其故地被俺答汗弟
伯思哈兒、長子黃台吉占據。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左右,
朵顏衛都督
影克攜帶成吉思汗母親
訶額倫哈屯之宮帳投奔俺答,並與伯思哈兒、黃台吉聯姻,成為黃金家族的塔布囊,形成了新的喀喇沁萬戶。
在隆慶和議以前,俺答屢屢掠奪明朝,俘虜大量漢人。俺答汗對漢人俘虜的處置前後有很大不同,開始是“老與壯者輒殺之,少者與婦女皆攜去為奴婢”。後來“丁壯有藝能者亦掠,是漸知集眾也”。對於內地的逃亡人口,俺答汗等也予以收留和安置。嘉靖三年(1524年)和嘉靖十二年(1533年),明朝大同鎮兩次發生兵變,失敗後的士卒“多亡出塞,北走俺答諸部”。嘉靖三十年(1551年)前後,內地一些遭到明官方搜捕的白蓮教首領和教徒也逃入土默川。還有不少窮苦的漢族農民、手工業者和士兵,為尋求生計,也紛紛進入漠南地區,與蒙古族雜居。到隆慶和議達成後不久,僅土默川地區就有十萬漢人。對於眾多的漢人,俺答汗等挑選其中的有領導能力的人作為統領,分別隸屬於俺答汗等大小領主,最初由白蓮教首丘富擔任總頭領,丘富死後,又由趙全、李自馨、周元等任大頭領。趙全有眾達萬人,李自馨六千,其餘王廷輔、張彥文等各千人。趙全等又將其眾分割為大板升十一部,小板升三十二部,多者八九百人,少者六七百人,各有頭領。隆慶和議期間,趙全等白蓮教徒被交出,同時俺答與明朝的戰爭也宣告結束。此後,俺答以蒙古所盛產的馬來換取漢地生產的糧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蒙古史籍形容其“打開了取之不盡的大倉之門”“年年月月不斷供我所需,令人滿足稱心如意”。但其實像鐵鍋、農具的交涉一直在繼續,明朝最終同意每年允許俺答買鐵鍋500口,而農具依舊不給。
俺答重新開啟了元亡以後斷絕的蒙古族與藏族的交往,他與藏族關係友好,皈依藏傳佛教,並支持其中的格魯派(參見“為政舉措-文化”目錄),為蒙古族和藏族關係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歷史評價
談遷:俺答有驍騎十萬,其精兵俱鐵兜鍪,長子黃台吉雄黠善用兵。竟以孽孫之故,弭耳帖服。昔
冒頓不愛其子女,倘俺答不顧其孽孫,悉甲臨邊,我雖制勝,夫豈有靳焉?幸不用趙全之計,受餌稱臣,則垂老之年,重內顧而悔狂逞也。
太史公稱衛、霍天幸,予於
昭陵時亦云。
羅桑丹津:格根·阿勒坦可汗用珍寶金銀鑄造西方全能的釋迦牟尼佛甲。他承繼中斷多年的寶貝宗教,他興建被毀滅的國家。他正象古代的
忽必烈薛禪可汗一樣在五色四夷中間美譽流傳。
楊紹猷:明代後半期,在我國蒙古地區出現了一位傑出的蒙古族首領,他就是俺答汗。他是新興的土默特部第一代首領,也是繼其祖父達延汗之後在蒙古史上又一位影響深遠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率先開發豐州灘(今土默川),振興土默特部,使之成為當時蒙古各部中最強盛的部落,稱雄於全蒙古;在他主持下,修建了塞外名城庫庫河屯(今呼和浩特),使之成為漠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他經過不懈的努力,與明朝建立了和平通貢、互市關係,開創了蒙漢友好的新局面;他第一個將藏傳佛教格魯派(簡稱黃教)引入蒙古地區,與格魯派傳人索南嘉措(第三世達賴喇嘛)建立了特殊的關係,對蒙藏關係以及對蒙古族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在16世紀中葉和後半期,南部蒙古歷史上一些最出色的事件,是與歷史上以土默特的俺答汗著稱的達延汗的孫子聯繫著的。俺答汗的統治的特點,首先是改善與中國的正常貿易關係的堅決意圖;而在對內政策方面,則應該指出他在蒙古建立農業和手工業基地的意向。俺答汗也是蒙古封建主們中間宣布喇嘛黃教為國教並為喇嘛教在國內傳播奠定基礎的第一個人。
和田清:俺答和北元各王不同,他看到也先和達延汗的先例,已經沒有奪回漢地的野心,只滿足於做個蒙古霸主,求得年來的夙願貢市於願已足。
人際關係
關係 | 名字 | 備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俺答第一位夫人,稱“矮克哈屯”或“一克哈屯”,明朝意譯為“大娘子” |
| |
| 俺答第三位夫人,稱“克兔哈屯”,明朝意譯為“ 三娘子” |
| | 明朝稱 辛愛黃台吉、黃台吉、乞慶哈,襲順義王位,號徹臣汗 |
| |
| |
| |
| |
| |
| |
| |
| |
| | |
| 俺答有女兒、女婿十餘人,其中可考者有長女啞不害、賽音卓拉(後為 格哷森札札賚爾養女,嫁阿巴哈納爾部首領諾密特默克圖汗,稱阿玉什阿巴海)及女婿比吉、宰生、青山他卜能等 |
|
後世紀念
俺答汗被火化後,從中揀獲無數五色珍珠般的舍利子,三娘子令尼泊爾工匠以寶石、金銀製作了一座大型的舍利塔,將俺答汗的骨灰放入其中。在大召寺西側建造了一座莊嚴的青色宮殿,供奉俺答汗的舍利塔,不過殿、塔已不存。今天的大召寺廣場上有俺答銅像。
藝術形象
明代繪畫《
俺答汗進貢圖長卷與表文》(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東方文獻研究所)繪製了俺答使臣赴京貢馬的沿途風光,圖卷中的俺答及三娘子的圖像應該是最接近本人長相的珍貴肖像。
南征北戰
俺答起初駐紮於開平(今內蒙古
正藍旗)一帶,不久後率土默特部眾逐漸遷徙到大青山麓的
豐州灘地區(今內蒙古
呼和浩特),該地也因此被稱為“
土默川”。俺答很早就嶄露頭角,跟從其兄袞必里克南征北戰,以掠奪更多的人畜和物資。嘉靖二年(1523年)曾有蒙古軍隊攻打大同,明總兵
杭雄不能抵禦,據說就是俺答的軍隊。其後,俺答與其兄袞必里克在嘉靖五年(1526年)侵犯井坪、嘉靖六年(1527年)侵犯葛峪、嘉靖八年(1529年)深入朔州,嘉靖十二年(1533年)入援
大同兵變。不過在嘉靖前期,俺答對明朝的騷擾並不嚴重,當時他與其兄袞必里克的主要精力放在對付蒙古內部敵對勢力——漠北兀良哈和青海瓦剌上。
嘉靖三年(1524年),
兀良哈萬戶圖類諾顏和格哷巴拉特丞相與俺答的叔父
格哷森札札賚爾統領的
喀爾喀萬戶發生衝突,俺答與卜赤汗一道率軍征討,在巴勒吉(今蒙古國肯特省巴爾即河)大破兀良哈以後凱旋。嘉靖十、十一、十七年(1531年、1532年、1538年),俺答與其兄袞必里克三次北伐兀良哈,最終迫使圖類諾顏和格哷巴拉特丞相等人投降。卜赤汗遂在
八白室前授予俺答“索多”(意為福蔭)之號,授予袞必里克“墨爾根濟農”(意為聰明的濟農)之號。先前被達延汗打敗的亦不剌、
卜兒孩等瓦剌野乜克力部貴族入據青海,俺答與袞必里克也屢屢出兵征伐,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終於平定了青海,擒獲卜兒孩,不過俺答在征戰青海的過程中腿部也負了傷。
由於俺答屢屢用兵獲勝,兼併了大量人口、牧地和物資,因此在蒙古已是首屈一指的力量。俺答的長兄袞必里克雖有濟農之尊,卻與所俘虜的代州娼妓淫亂,以致疾病纏身,終於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去世。其長子諾延達喇(又譯能言大兒,明人稱之為
吉能)繼承濟農之位,但其能力和威望遠遜俺答。這樣,俺答不僅統率土默特諸部,也以兄長地位指揮自己的諸弟,並將袞必里克遺下的9子(包括濟農)置於自己控制之下,成了右翼三萬戶的實際領袖。蒙古的宗主大汗卜赤面對俺答的強大實力,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俺答從青海歸來後,便在八白室贈予俺答“土謝圖徹辰汗”(意為可依靠的睿智之汗)之號。俺答開創了除蒙古大汗以外的萬戶首領擁有汗號之先例。
威脅明朝
俺答在蒙古諸部縱橫馳騁之際,也需要通過與明朝的貿易來增加自己實力。然而自弘治末年以來,明蒙交惡,互市斷絕。嘉靖十一年(1532年)春,俺答、吉囊在
延綏“求通貢”。所謂“通貢”,就是與明朝建立貿易關係,但明朝並未應允。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派
石天爵和
肯切兩人至大同陽和塞要求“通貢”,稱自己的父親“在先朝常入貢,蒙賞賚,且許市易,漢達兩利。近以貢道不通,每歲入掠,因人畜多災疾,卜之神官,謂入貢吉”,並提出一旦“通貢”,就“即約束其下,令邊民墾田塞中,夷眾牧馬塞外,永不相犯,當飲血為盟誓”。但明廷還是拒絕了他的要求,扣留了肯切,又高價懸賞,稱有能殺吉囊、俺答者封為都督,賞千金。俺答兄弟聞訊大怒,相率揮兵南下,攻擊明朝山西的
朔州、
石州一帶,大掠三關而去。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閏五月,俺答再遣石天爵、滿受禿、滿客漢(肯切之子)至大同,再次提出“通貢”的要求,讓使者“持令箭二枝、牌一面為信誓,請貢市,一請不得則再請,再請不得則三請”,並明言相告,三請不得,則以三十萬眾分兩路攻擊明山西諸鎮。明大同巡撫龍大有誘捕石天爵,擒殺滿受禿和滿客漢。明廷將石天爵和肯切
凌遲於鬧市,並傳首九邊。俺答一如事先所言,自六月起大舉進攻山西,入太原,兵至晉南。僅兩個月,就“掠十衛、三十八州縣,殺擄男女三十餘萬、牛羊豕畜二百萬,衣袱金錢
稱是,焚公私廬舍八萬區,蹂田禾數十萬頃”。明廷將俺答的賞格提高到萬金。此後數年俺答求貢不得,接連發兵襲擊明延綏、大同和宣府等地,使明朝損兵折將,損失慘重,俺答有時也遭到明朝軍民的有力抵抗而蒙受損失。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五月,俺答又派出堡兒塞等三人至大同左衛傳遞蒙文書信,表示自己按照蒙古最隆重的禮節,挑選了白駱駝九頭、白馬九匹、白牛九隻及金銀鍋各一個來“進貢講和”,並約定“自後民種田塞內,虜牧馬塞外,各守信誓,不許出入行竊”。結果三位使者又被大同總兵的巡邊家丁董寶等殺害。明宣大總督
翁萬達痛斥這種做法“大失夷心,橫挑巨釁”,並上疏強調“王者之待夷狄,來則勿拒”,應接納俺答的貢使。但明廷依然不許。邊臣只好巧為周旋,私下“以好言答之”。俺答等便認為“既通好中國,遂散處其眾,不復設備,遇哨探卒亦不殺”。同年秋,俺答又派使臣至邊塞請求入貢,翁萬達再次上疏,又被明廷拒絕。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以後,俺答數十次派人要求“通貢”,而且“詞頗恭順”。然而明世宗不僅拒絕了俺答的要求,還嚴厲斥責邊臣說:“乃敢聽信求貢詭言,輒騁浮詞代為奏聞,殊為瀆罔。”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俺答等率兵至宣府,與明軍激戰,並要求入貢。為避免使者被扣殺,令軍士束書於矢端,射入明軍營。為表明誠意,歸還所掠人丁,並稱“以求貢不得,故屢搶。許貢,當約束部落不犯邊”,最後警告明朝,如不答應入貢,“秋且復入,過關搶
京輔”。明世宗依然拒絕了他的請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率10餘萬鐵騎圍北京三日,明主將
仇鸞採取堅壁之策,任憑俺答劫掠京郊,俺答在飽掠之後揚長而去(
參見詞條庚戌之變)。
俺答儘管在“庚戌之變”中滿載而歸,但戰利品“皆歸於部曲,甚為
創艾”,加上“畜產死,人民疫病”,人心惶恐不安。嘉靖三十年(1551年),俺答派義子脫脫(
恰台吉)至塞上,投書於宣大總督
蘇佑,“鑽刀為誓”,要求入貢並開放馬市。明廷同意開放馬市,命
史道主持馬市,開市於大同鎮羌堡、宣府新開口,後又增開延綏、寧夏等地馬市。俺答為表示誠意並使馬市繼續下去,將從明朝叛逃的白蓮教徒蕭芹等三十餘人械送明方處置。馬市本來是蒙古用馬來交換明朝的布帛,俺答則希望擴大範圍,允許更多蒙古牧民以牛羊交換粟、米、麥等糧食。主持馬市的史道認為可以同意,並報請明廷批准,被明廷拒絕,史道也被召還。嘉靖三十年(1551年)十二月,俺答又開始劫掠大同,明廷下令罷大同馬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俺答派丫頭智到大同要求開市,又被明朝擒殺,丫頭智臨死警告說:“殺我易耳,弟[第]恐中國自是無寧期矣!”九月,明朝又罷宣府馬市,明朝九邊戰端重啟。從嘉靖三十二年至四十五年(1553年—1566年),明方僅邊關大將總兵、副總兵戰死者就有10餘人,軍卒死傷更無從計數。軍費每年增加,僅京師及長城各塞就需四五百萬兩,財政空虛,歲入不能充歲出之半。明世宗甚至為之“終夜繞床,不能安寢”。
實現封貢
俺答在掠奪明朝期間,也有大量明朝白蓮教徒及貧困邊民歸順俺答,俺答讓他們在
豐州灘經營農業,聚居地稱
板升。在投奔俺答的漢人中,白蓮教徒
趙全最受信任,先後被俺答封為把都兒哈、儀賓
倘不浪,不斷慫恿俺答攻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趙全為俺答修建宮殿,並欲尊俺答為“皇帝”,為其規劃的戰略是“據有雲中、上谷,東封居庸,南塞雁門,獨以一面”,進則占據山西,退則回到雲中,與明王朝形成南北之勢。但俺答忙於應付與明朝的戰爭,無暇顧及稱帝之事。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明世宗駕崩,
明穆宗繼位,改元隆慶,
高拱、
張居正入閣輔政。他們切實加強邊防,變消極防禦為積極防禦,調抗倭名將
戚繼光任薊州鎮總兵,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大力整頓邊防,此外還有
譚綸、
王崇古、
方逢時等良臣得到重用,使俺答再難以得手。明朝邊防的鞏固,又使俺答逐漸喪失優勢,從勝多敗少轉為敗多勝少。入邊“雖嘗搶掠些須,人馬常被殺傷,近年各邊時常調兵出搗,殺虜家口,趕奪馬匹,邊外野草盡燒,冬春人畜難過”。自嘉靖末年起,豐州灘等地區連年發生水旱風雪災害,農牧業遭受嚴重損失,連趙全、
李自馨等漢人頭目都暗中同明朝通款,企圖獲赦回國。俺答對明朝的優勢不復存在,在明蒙關係中愈發被動。
隆慶四年(1570年)九月十三日,發生了俺答汗的孫子
把漢那吉投明事件。把漢那吉是俺答第三子鐵背台吉(黑台吉)之子,自幼喪父母,由俺答妻一克哈屯(莫倫哈屯,即“大娘子”)撫養成人,他已娶
把漢比吉為妻,又納兔扯金之女為妾,但此妾被俺答奪去,配與鄂爾多斯部,把漢那吉極為惱怒,於是攜妻把漢比吉及奶公
阿力哥等10餘人至大同鎮所屬平虜衛敗胡堡(今山西
平魯縣境)叩關投明。大同巡撫方逢時接納了他們,並報宣大總督王崇古。兩人計議,認為可以作為籌碼,挾制俺答,遂由王崇古上奏朝廷,主張對把漢那吉“宜給官爵,豐
館餼,飭輿馬,以示俺答”,俺答如果要求放人,就讓他交出趙全等人作為交換,如果俺答不交出趙全等人,就威脅殺死把漢那吉。如果俺答對孫子無動於衷,那就效法漢代在邊境設定屬國的故事,讓把漢那吉招徠舊部,充當明朝守邊屬夷,等俺答死後再議其去向。在大學士高拱和張居正的積極支持下,王崇古的建議得到明穆宗的採納,遂封把漢那吉為指揮使,阿力哥為正千戶,並給予優厚待遇,妥為安置。
把漢那吉投明時,俺答正苦於連年饑荒,擬西掠藏區,途中聞報,忙率兵東返,約諸部南下,想以武力奪回孫子。趙全等也極力唆使俺答訴諸武力,迫使明朝歸還把漢那吉。一克哈屯朝夕哭泣,眼睛都腫了,聽聞趙全之謀,罵俺答說:“
老悖!不
遄死,信漢叛兒(指趙全)反覆,乃欲侵漢,漢士馬強,安能必得志?是速殺吾孫也!”俺答一面遣其子黃台吉為先鋒,揮兵南下,攻入明塞,打算俘虜一名明將來交換把漢那吉,但此時正逢冬天,草枯馬飢,俺答部眾厭戰,前鋒受挫。俺答又擔心雙方戰爭危及孫子性命,這時,方逢時派先前與俺答部眾熟識的譯者鮑崇德前往俺答營中,勸俺答息兵,交出趙全等,以換取把漢那吉。俺答也派使臣前往明營探視把漢那吉,使臣回來後報告稱把漢那吉所受待遇很好。方逢時又將趙全、李自馨等人的投降稟揭交付鮑崇德,鮑崇德再至俺答營,屏退左右,將此些稟揭告訴俺答,俺答大驚,說:“有是乎!太師(王崇古)誠愛我也。”於是決定交出趙全等人。方逢時為表明誠意,將守備苑宗儒的兒子和兩個弟弟作人質,送入俺答營中,使俺答大受感動。俺答召還黃台吉軍,該軍撤出張家口時,遭到宣府明兵的阻截,黃台吉令部屬不予還擊,惟恐破壞雙方的和談。十一月十九日,俺答依約將趙全、李自馨、王廷輔、張彥文、劉四等9人(周元聞變飲鴆死)械送大同左衛,並表示:“我從未發動戰爭,戰爭都是趙全他們挑起的。我孫子投降漢人,這是上天要讓漢人和蒙古人和好。如果大明天子能封我為王,我藉助天子威靈在稱雄於北方首領中,誰敢不聽?我發誓永守北邊,不敢再生邊患。即使不幸死去,我孫子襲封王爵,他的衣食都來自中原,怎么忍心背叛呢?”派使者隨鮑崇德至明,要求封號並開展互市。十一月二十日,方逢時奉旨盛宴招待把漢那吉等,與之餞行,明穆宗賜彩幣四表里、布一百匹,並派人護送。臨行,方逢時對俺答使者囑咐,不要加害阿力哥。把漢那吉夫妻戀戀不捨,哭泣而去。俺答親至河邊迎接,祖孫見面,相擁而哭,隨後派中軍打兒漢等至明營致謝,表示“願世為外臣,貢方物”。
隆慶五年(1571年)二月,宣大總督王崇古將俺答的“封貢”要求上奏朝廷,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8條建議:議封官號、定貢額、議貢期貢道、立互市、議撫賞、議歸降、審經權、戒狡師。三月初,明穆宗命廷臣進行審議,經幾次反覆議論,“廷臣言(封貢)利者十三,害者十七,相持不決”。這時,高拱和張居正出面,力排眾議,全力支持王崇古的建議。明穆宗同意了高拱、張居正和王崇古等人的意見。雙方使臣持書信進行協商,俺答回信承諾信守約定。三月二十八日,明穆宗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此外封俺答弟
昆都力哈(老把都)和長子黃台吉為都督同知,其餘子侄和部下六十三人分別為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千戶、百戶等官,授俺答以鍍金銀印,其餘頒給敕書,按官秩分等級給予豐厚賞賜。俺答等每年向朝廷貢馬一次,每次不超過五百匹,貢使人數不超過一百五十人,其中60人準予進京,其餘留在長城關口,由朝廷給予馬價,另加賞賜,在大同、宣府、山西三鎮(後增陝西、寧夏兩地)的長城附近開設互市市場。五月二十一日,俺答在大同得勝堡塞外的晾馬台召集土默特、永謝布和鄂爾多斯右翼三萬戶諸台吉、官員及部眾大會,在明朝官員參加下,舉行受封儀式,他對天發誓說,八十萬漢人,四十萬,“你們都聽著,聽我傳說法度”,我地“新生孩子長成大漢,馬駒長成大馬,永不犯中國”,當眾宣布了“規矩條約”十三條(
參見俺答汗受封規矩條約),又派使臣帶著貢品向明朝上《北狄順義王
俺答謝表》。雙方各自對促進和議的有功人員作了升賞,俺答給部下有力人員授予“宰桑”或“岱達爾罕”名號;明穆宗也擢升王崇古為兵部尚書、方逢時為兵部右侍郎。
奉佛及去世
就在俺答受封順義王的隆慶五年(1571年),格魯派僧侶
阿興喇嘛來蒙古右翼地區傳教,他利用佛教生死輪迴的教義,迎合俺答欲稱雄草原的心理,尊稱俺答為“大汗”,說他之所以成為人間尊貴的君汗,是他世世修行的結果,是前世君汗(指
忽必烈)的轉世,只要在今生今世廣興佛教與經典,普度眾生,積功德和利益,就能像“轉輪聖王”那樣征服四方,名揚天下。俺答對
八思巴與忽必烈(薛禪汗)二人的交往早有耳聞並一心嚮往,便向阿興喇嘛請教佛法。阿興喇嘛一面講解佛、法、僧三寶及八戒,一面要求俺答拋棄
薩滿教。於是俺答開始皈依藏傳佛教,並向明朝請求佛經和喇嘛僧,明朝認為這是讓俺答“放下屠刀”的好機會,便一一兌現。阿興喇嘛接著向俺答指出,若想遵行忽必烈和八思巴二人所創立的政教二道並行之制,就應請迎佛於西藏拉薩地方,而在西藏由
宗喀巴所建的莊嚴極樂之地(指
哲蚌寺),住有一位識一切者
索南嘉措,他執掌釋迦牟尼之教,他是諸僧之師尊、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他十幾歲的時侯,就顯示了與俺答會見的吉兆,預言清淨的佛教將弘播於東方。那裡還有無與倫比的《
甘珠爾》和《
丹珠爾》。尊貴的大汗要想仿效昔日之八思巴與忽必烈那樣引導佛教,就應該派人向那裡的佛像作供獻,向諸僧作布施,迎請索南嘉措及《甘珠爾》《丹珠爾》諸經。等到佛教弘播、興盛之時,大汗就能像轉輪聖王那樣名揚天下,獲得佛蔭而托生於極樂西天。
在阿興喇嘛的誘導和
切盡黃台吉的敦促下,俺答召集右翼三萬戶領主共同議定,派使臣進藏邀請索南嘉措;同時,為迎請索南嘉措,俺答命其子
丙兔在青海察卜齊雅勒地方(即恰卜恰,在今青海湖東南之共和)建立寺廟。萬曆二年(1574年),俺答派思達隴囊素、威靜宰桑、達雲恰(
恰台吉)、本寶善丁等人為使者,攜帶俺答的書信、金銀珍寶等供獻、大批布施,前往西藏禮佛,謁見索南嘉措,歷十餘月之長途跋涉,到達拉薩,在釋迦牟尼佛前敬獻供品,大行布施,然後誠懇地邀請索南嘉措駕臨蒙古。當時西藏處於噶舉派的
藏巴汗政權的統治下,格魯派受到壓制。索南嘉措試圖藉助蒙古力量來對抗藏巴汗,便借佛旨予以允諾,並讓俺答於牛年(1577年)在察卜齊雅勒廟來見他。達雲恰和思達隴囊素二人得到索南嘉措的明確允諾之後,於萬曆四年(1576年)五月偕索南嘉措的專使、哲蚌寺的戒師尊追桑波返回蒙古。俺答再次召集右翼三萬戶的領主們聚會,決定按照索南嘉措安排的日期,於牛年(1577年)動身赴青海察卜齊雅勒廟隆重迎接索南嘉措的駕臨。同時決定派出第二批使者進藏迎接索南嘉措。他們於萬曆四年(1576年)十一月出發,次年六月抵達拉薩,敦請索南嘉措前往察卜齊雅勒廟,索南嘉措應允,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啟程。同年,察卜齊雅勒廟落成,在俺答請求下,明廷賜名“
仰華寺”。俺答在會見索南嘉措前先出征瓦剌,但被擊敗,然後致書明朝甘肅守臣,要求借道甘肅入青海,明方同意他過境,遂於萬曆六年(1578年)初夏進入青海。與此同時,索南嘉措也到了青海。五月十五日,雙方在仰華寺正式會晤,舉行了大法會。在會上,以俺答為首的蒙古右翼大小領主及部屬拋棄薩滿教,皈依藏傳佛教,並當場有上千人受戒,大量貴族子弟出家為僧。同時,還約定改革殉葬等舊俗,制定戒律。最重要的是確立索南嘉措和俺答的施供關係,索南嘉措贈俺答以“轉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又作“梵天大力咱克喇瓦爾第諾們汗”,意為“梵天大力轉輪法王”)之號,“咱克喇瓦爾第”是“
轉輪王”之意,象徵極有威力的君長;“徹辰汗”即元代譯法之“薛禪汗”,意為“聰睿汗王”,也是忽必烈的汗號。俺答則授予索南嘉措“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稱號,聖識一切為索南嘉措原有稱號,瓦齊爾達喇為梵語
執金剛之意,達賴為蒙語大海之意,喇嘛為葬於上師之所。從此哲蚌寺的轉世系統就被稱為
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就是三世達賴(
根敦朱巴和
根敦嘉措為追認的一、二世達賴)。
在索南嘉措的勸告下,俺答於萬曆七年(1579年)七月東返,十二月回到大板升(歸化城),並修了座寺廟(
大召寺),明廷賜名弘慈寺。其後,俺答患上重病,右翼一群貴族商量:“這佛法有什麼益處?既然不能有益於這位合罕的黃金性命,那么今後又能對別的事有益嗎?這是喇嘛們的騙人行徑。現在就除掉這些僧人吧!”俺答予以制止,表示自己壽數已盡,如同釋迦摩尼涅槃。其後又召來切盡黃台吉說服這些人不得再產生廢佛殺僧的念頭。
萬曆九年十二月十九日(1582年1月13日),俺答去世,享年74周歲。遺孀三娘子和兒子黃台吉派使者高榜實等向明朝三邊總督
鄭洛告喪,鄭洛立即上奏朝廷。萬曆十年(1582年)二月,
明神宗下旨以王禮
賜祭七壇,賞彩緞十二表里、布百匹,以示優恤。俺答死後,先土葬於哈爾古納山陽(即大青山南面)。萬曆十五年(1587年)三月二十六日由其曾孫四世達賴
雲丹嘉措為他舉行火化儀式。
為政舉措
政治
16世紀中葉,蒙古地區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大批漢族人進入漠南地區,舊的習慣法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俺答為了維護封建領主的利益和社會秩序,處理各種刑事犯罪和民族、民事糾紛,俺答召集所屬各部領主,修改原有的習慣法。他先聽從漢人建議,採用《
大明律》,接著制訂了《
俺答汗法典》,並於萬曆九年(1581年)正式公布。由前言和刑律“十三法”兩大部分組成。今人將其刑律劃分為十二章或十三章一百一十五條。前言中肯定了佛教和達賴喇嘛的神聖地位,俺答汗的權力和法典的效力。刑法包括人命案、傷殘案、盜竊案、叛逃案、夫妻家庭糾紛、主奴糾紛、屍體及傳染病案、同使臣和公差有關的案件和處罰條款,也有關於抗災保畜、保護野生動物、扶助救濟他人的獎懲規定。其中除了奴僕致他人死亡兼犯盜竊罪者處以死刑外,其他一律以罰取數量不等的牲畜、“杖責”和“頂替”(賠償受害者喪失的勞動力)處治。其中亦有保護婦女、家庭的法規。與原有的習慣法比較,具有一定的進步性。為俺答汗統治時期最為完整和系統的法令和法規,是研究蒙古當時社會制度、經濟生活、民族關係和蒙古法制史的珍貴文獻。
經濟
畜牧業是蒙古族傳統的經濟產業。俺答討伐瓦剌、兀良哈等部,迫使察哈爾東遷,並將勢力延伸至青海,就是為了獲得大量水草豐美的新牧場。同時,他還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管理。為了避免畜群過於集中而牧場不足,他採取分散牧養的辦法,將其子孫、侄子、女婿等分散到各地,各有領地和牧場,形成“三枝十二部”,既是軍事、行政單位,也是分散牧養的經濟群體。領主的大批牲畜採取兩種方式放牧,一種是由領主們的奴隸放牧,或由承擔賦役的“阿勒巴圖”以服役的形式專門為領主放牧;另一種是領主將牲畜交給屬民牧養,屬民可以分得少量孳生的幼畜以及乳、羊毛等畜產品。後一種是初級的“放
蘇魯克”制度,無畜或少畜的屬民從中得到一些利益,因此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也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這種制度不僅施行於本部屬民,也使用於來投靠本部的無產業蒙古人和漢人。為了保護冬季牧場,俺答在夏季往往率領部眾翻山越嶺到遠離土默川的地方去放牧。值得注意的是在土默特地區已經有了棚養和圈養等方式,這對於抵禦自然災害和防治疫病是積極的措施,使牲畜得以穩定發展,也保護了當地剛剛興起的農業。在《阿達汗法典》中,也制定了10條關於抗災保畜的事項,在暴風雪、遭狼襲擊、火災、沼澤地救出畜群者,都要得到相應獎賞,如“救出牛群者,獎給牛一頭”“救出馬、牛者,獎給山羊一隻”“救出馬群者,獎給馬一匹”“救出綿羊群者,獎給尚好綿羊二隻”,“從沼澤地救出駱駝者,每峰駱駝獎給馬一匹”等。相反,如果造成牲畜死亡者,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如“開玩笑致牲畜死於水中者,罰牲畜二九”。俺答發展畜牧業收到很大成效,擁有馬四十萬匹,駱駝、牛、羊百萬隻。
俺答在蒙古傳統的畜牧業之外,又另闢蹊徑,發展農業,以改善單一遊牧經濟的窘況。而他發展農業主要是利用被他俘虜或來投奔他的漢人。漢人聚居地被蒙古人稱為“板升”(源於漢語“百姓”),而這些“板升”就以經營農業為主。俺答對來投的漢人,不僅給牛羊,也專門給土地,讓他們耕種,甚至掠奪漢族人口,令其種田納租。經過蒙漢族人民多年的開發,豐州灘地區的農業得到高速發展,墾荒萬頃農耕地,耕具有牛有犁,種有麥、谷、豆、黍等穀物,還有瓜、瓠、芥、蔥、韭等蔬菜。如無較大災害,則糧食逐年增加,僅趙全就有積穀二萬餘斛。他們提交蒙古封建主的糧食就更多,以至成為蒙古人的主要口糧之一。在農業興起之前,蒙古領主出徵令戰士殺羊一隻,牽馬二匹,或以革囊盛乾酪為糧。至萬曆年間,俺答汗遣妻子三娘子與恰台吉作戰,“令人治羊駝各一頭,馬五匹,米三斗”。
隨著經濟的發展,俺答開始在豐州灘營建城市。他最初建立的城市是大板升城地點在豐州灘西部,大約在今
土默特右旗一帶。早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汗在興辦農業的同時,就到大同塞下,要求明朝給予“木工、畫工、鐵工,往豐州蓋城”,由於遭到明朝的拒絕,這一宏圖暫時擱置了。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隨著大批漢人進入土默特地區,丘仝等為俺答“造起樓房三區”。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俺答汗主持下,起造五塔和八座大板升,這就是初修的大板升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大同總兵劉漢率三千騎兵,襲擊豐州,將俺答所建之城燒毀殆盡。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趙全、李自馨等為俺答汗重建大板升城,並創起長朝殿九重,因大風,殿梁折斷。翌年,趙全等又大規模地重修和擴建了大板升城的宮殿。隆慶和議後,俺答汗把大板升城授予其把漢那吉主管,作為他的領地,其目的是為了加強把漢那吉的勢力和地位。為了便於同明朝的和平交往,也為了便於控制漠南蒙古各部,俺答另謀更靠近明朝大同而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築新的城堡,也希望把新建的城鎮作為蒙漢貿易的中心,隆慶六年(1572年),俺答模仿北京城(蒙古人仍以元朝習慣稱為“大都”),在大青山之南興建庫庫河屯(意為“青色的城”,即今
呼和浩特舊城)。萬曆三年(1575年),該城竣工,俺答報請明廷賜名,明廷遂賜名“歸化”。萬曆九年(1581年),俺答又在歸化城外興建羅城二十里,奠定了今日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基礎。
文化
俺答本來信奉
薩滿教,迷信巫術,
鐵背台吉夭亡時,其妻
莫倫哈屯擬以一百童子和一百駝崽為之殉葬,他也聽之任之,只是由於眾人之強烈反對,殺至四十餘幼兒時才被迫中止。後來不斷有漢人白蓮教徒投奔,也一度對白蓮教感興趣,並讓教徒蕭芹用“喝城”之術讓城牆坍塌,但法術並未奏效,俺答便對白蓮教失去興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俺答率右翼第四次出征青海時,將俘虜中一千名喇嘛釋放,說明他對藏傳佛教已有好感。隆慶五年(1571年),他在藏傳佛教格魯派阿興喇嘛的勸說下皈依佛教,請明朝將佛經翻譯成蒙古文後頒賜給他,並請送來藏僧。萬曆六年(1578年),他率蒙古右翼貴族在
仰華寺會晤格魯派領袖
索南嘉措,授其“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尊號。俺答率先引進藏傳佛教的目的使自己獲得忽必烈轉世的“轉輪王”之地位,從而稱雄草原,此外,也有利於他控制青海地區。
俺答還根據索南嘉措的建議,使蒙古人的思想、行動納入黃教的規範。首先廢除以人畜殉葬等野蠻習俗,如果殺人殉葬就處死,用家畜殉葬就沒收家產,此外還革除舊的薩滿教祭祀習俗,將原有的薩滿偶像“
翁袞”投入火中,改以守滿月、新月及初八日三日之齋戒。同時鼓勵出家,免僧人從征、從獵、服役、納稅之義務,如毆打喇嘛及僧伽,則毀其犯者之家產。隨後,索南嘉措又將藏傳佛教傳播到察哈爾和漠北喀爾喀,進而遠播衛拉特(瓦剌)。到17世紀時,藏傳佛教已成為蒙古人共同的信仰。
隆慶和議以前,俺答曾聽從丘富的建議,善待並招徠明朝儒士,吸引不少明朝人去投奔,丘富則負責測試這批人,是真儒士就命其統兵。不是的話就令其種田。隆慶和議以後,王崇古派通事叢文光將《
忠經》《
孝經》翻譯成蒙文,講解給俺答,俺答大喜,並命把漢那吉等學習漢字。
軍事
俺答率領右翼三萬戶南征北戰,擁有十萬以上的兵力,甚至有“控弦之士四十餘萬”的說法,總之,他積累了雄厚的軍事實力。向北,他從嘉靖三年(1524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六次越過杭蓋罕山(今
狼山),打敗
兀良哈萬戶,使其遠徙
唐努烏梁海地區,再也無力南犯;向西,他於嘉靖十一年(1532年)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次越過星胡拉(今內蒙古
烏拉特中旗境內,一說賀蘭山某山口),遠征青海,驅逐了盤踞那裡的異姓蒙古貴族
亦不剌、
卜兒孩,征服了畏兀特、
撒里畏兀兒和一些藏族部落,留其子丙兔鎮守青海,使青海成為土默特部領地;向南,連年掠奪明朝宣府、大同等地,並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蹂躪京畿,造成庚戌之變。向西北,他從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後與侄孫
切盡黃台吉五次討伐瓦剌,前三次取得成功,迫使其西遷西域。萬曆二年(1574年)切盡黃台吉被擊敗,其後請俺答出征瓦剌,但明朝兵部尚書王崇古、宣大總督
吳兌等向瓦剌泄露俺答出兵的訊息,導致俺答在萬曆五年(1577年)最後一次出征中失敗。
民族關係
俺答對敵對的蒙古部落進行討伐(
參見“為政舉措-軍事”目錄)。對於掌控
察哈爾萬戶的蒙古宗主大汗(明朝稱小王子),他往往桀驁不馴,“數失小王子貢約,亦相侵伐,同時也戒備察哈爾,侵擾明朝時一般“留兵以護家,防小王子”。”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卜赤汗去世,擁有強大的實力的俺答更加輕視新大汗打來孫(
達賚遜)。在卜赤汗去世不久,雙方便開始了“盜馬仇殺”。權威衰落的打來孫既無力興兵討伐右翼,又不能防止右翼的侵奪,被迫率察哈爾部從
錫林郭勒大草原向東遷徙到遼河套地區。打來孫率部東遷不久,曾約俺答等共同出兵進攻明遼東地區。俺答汗自然不希望察哈爾部在遼東坐大,不僅沒有應徵,而且派使者將打來孫的預謀告訴了明方,並要求明朝和自己一起擊滅察哈爾部。由於明朝對俺答懷有戒備,沒有接受俺答汗的建議,但俺答一直奉行這一方針,直至萬曆二年(1574年),他還向明朝通告察哈爾部的軍事行動。
察哈爾部東遷後,其故地被俺答汗弟
伯思哈兒、長子黃台吉占據。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左右,
朵顏衛都督
影克攜帶成吉思汗母親
訶額倫哈屯之宮帳投奔俺答,並與伯思哈兒、黃台吉聯姻,成為黃金家族的塔布囊,形成了新的喀喇沁萬戶。
在隆慶和議以前,俺答屢屢掠奪明朝,俘虜大量漢人。俺答汗對漢人俘虜的處置前後有很大不同,開始是“老與壯者輒殺之,少者與婦女皆攜去為奴婢”。後來“丁壯有藝能者亦掠,是漸知集眾也”。對於內地的逃亡人口,俺答汗等也予以收留和安置。嘉靖三年(1524年)和嘉靖十二年(1533年),明朝大同鎮兩次發生兵變,失敗後的士卒“多亡出塞,北走俺答諸部”。嘉靖三十年(1551年)前後,內地一些遭到明官方搜捕的白蓮教首領和教徒也逃入土默川。還有不少窮苦的漢族農民、手工業者和士兵,為尋求生計,也紛紛進入漠南地區,與蒙古族雜居。到隆慶和議達成後不久,僅土默川地區就有十萬漢人。對於眾多的漢人,俺答汗等挑選其中的有領導能力的人作為統領,分別隸屬於俺答汗等大小領主,最初由白蓮教首丘富擔任總頭領,丘富死後,又由趙全、李自馨、周元等任大頭領。趙全有眾達萬人,李自馨六千,其餘王廷輔、張彥文等各千人。趙全等又將其眾分割為大板升十一部,小板升三十二部,多者八九百人,少者六七百人,各有頭領。隆慶和議期間,趙全等白蓮教徒被交出,同時俺答與明朝的戰爭也宣告結束。此後,俺答以蒙古所盛產的馬來換取漢地生產的糧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蒙古史籍形容其“打開了取之不盡的大倉之門”“年年月月不斷供我所需,令人滿足稱心如意”。但其實像鐵鍋、農具的交涉一直在繼續,明朝最終同意每年允許俺答買鐵鍋500口,而農具依舊不給。
俺答重新開啟了元亡以後斷絕的蒙古族與藏族的交往,他與藏族關係友好,皈依藏傳佛教,並支持其中的格魯派(參見“為政舉措-文化”目錄),為蒙古族和藏族關係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歷史評價
談遷:俺答有驍騎十萬,其精兵俱鐵兜鍪,長子黃台吉雄黠善用兵。竟以孽孫之故,弭耳帖服。昔
冒頓不愛其子女,倘俺答不顧其孽孫,悉甲臨邊,我雖制勝,夫豈有靳焉?幸不用趙全之計,受餌稱臣,則垂老之年,重內顧而悔狂逞也。
太史公稱衛、霍天幸,予於
昭陵時亦云。
羅桑丹津:格根·阿勒坦可汗用珍寶金銀鑄造西方全能的釋迦牟尼佛甲。他承繼中斷多年的寶貝宗教,他興建被毀滅的國家。他正象古代的
忽必烈薛禪可汗一樣在五色四夷中間美譽流傳。
楊紹猷:明代後半期,在我國蒙古地區出現了一位傑出的蒙古族首領,他就是俺答汗。他是新興的土默特部第一代首領,也是繼其祖父達延汗之後在蒙古史上又一位影響深遠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率先開發豐州灘(今土默川),振興土默特部,使之成為當時蒙古各部中最強盛的部落,稱雄於全蒙古;在他主持下,修建了塞外名城庫庫河屯(今呼和浩特),使之成為漠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他經過不懈的努力,與明朝建立了和平通貢、互市關係,開創了蒙漢友好的新局面;他第一個將藏傳佛教格魯派(簡稱黃教)引入蒙古地區,與格魯派傳人索南嘉措(第三世達賴喇嘛)建立了特殊的關係,對蒙藏關係以及對蒙古族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在16世紀中葉和後半期,南部蒙古歷史上一些最出色的事件,是與歷史上以土默特的俺答汗著稱的達延汗的孫子聯繫著的。俺答汗的統治的特點,首先是改善與中國的正常貿易關係的堅決意圖;而在對內政策方面,則應該指出他在蒙古建立農業和手工業基地的意向。俺答汗也是蒙古封建主們中間宣布喇嘛黃教為國教並為喇嘛教在國內傳播奠定基礎的第一個人。
和田清:俺答和北元各王不同,他看到也先和達延汗的先例,已經沒有奪回漢地的野心,只滿足於做個蒙古霸主,求得年來的夙願貢市於願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