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喀蒙古

外喀爾喀一般指本詞條

喀爾喀蒙古是16世紀中葉以後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布於喀爾喀河(哈拉哈河)得名。明代譯為“罕哈”,清代譯為“喀爾喀”。

15世紀末葉,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統一東部蒙古後,將漠南、漠北原來各不相屬的大小領地合併為6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喀爾喀萬戶屬左翼,共十二部。內五部居喀爾喀河以東,巴圖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勒楚博羅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哷森札札賚爾琿台吉。

巴圖孟剋死後,內五部逐漸南徙,清初編旗,屬內札薩克蒙古(內蒙古);格哷森札札賚爾留居故地,仍號所部為喀爾喀,轄地逐漸擴大,據有漠北地區,其主體是札剌亦兒部屬民。1691年,喀爾喀蒙古通過多倫會盟歸順清朝,亦編旗,分為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後來又增加賽音諾顏部,是為喀爾喀四部,屬外札薩克蒙古外蒙古)。當代蒙古國80%的人口都是喀爾喀蒙古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喀爾喀蒙古
  • 外文名:Mongolia Khalkha
  • 別名:漠北蒙古、罕哈
  • 所屬地區:東亞
  • 地理位置:東接呼倫貝爾,西至阿爾泰山,南臨大漠,北與俄羅斯接壤
  • 政府駐地烏里雅蘇台將軍庫倫辦事大臣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氣候
  • 方言:喀爾喀蒙古語
  • 時代:清朝蒙古
  • 四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賽音諾顏部
地理,歷史,初步形成,三汗登場,向清進貢,歸順清朝,獨立與建國,

地理

喀爾喀蒙古的區域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戈壁,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

歷史

初步形成

元朝滅亡以後,蒙古朝廷退回草原,在蒙古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大小遊牧集團,或稱“兀魯思”,或稱“土綿”(萬戶)。15世紀初,蒙古分裂為東西蒙古。西蒙古又稱衛拉特人(瓦剌),遊牧在杭愛山以西、天山以北的草原,東蒙古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境內。蒙古大汗在東蒙古。蒙古大汗達延汗即位以前,在東蒙古中央地帶已經形成了六個大萬戶,但是除了大汗所在的察哈爾萬戶,其餘萬戶都在異姓貴族統治之下。達延汗經過長期的鬥爭,結束了異姓貴族對各部的世襲統治權,同時將自己的子孫分封到六萬戶,在東蒙古確立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直接統治。
達延汗共有十一子。達延汗將其第六子阿勒楚博羅特與第十一子格哷森札札賚爾分別分封到喀爾喀萬戶的左翼和右翼。喀爾喀萬戶早在達延汗或者更早的時代就遊牧在今哈拉哈河流域(“喀爾喀”是“哈拉哈”的不同漢語音譯,該萬戶以河得名)。16世紀中葉,喀爾喀左翼隨蒙古大汗打來孫南下大興安嶺駐牧,所部號稱“山陽喀爾喀”,即清朝所謂“內喀爾喀五部”,實際上脫離喀爾喀萬戶而自為一部。入清後,該五部或設立札薩克旗,或編入八旗蒙古,均不再冠以“喀爾喀”名號。右翼領主格哷森札札賚爾從哈拉哈河流域向西面發展,與兀良哈萬戶接壤,並與之發生了矛盾。16世紀二三十年代,蒙古大汗卜赤率領各部征討並瓜分兀良哈萬戶,格埒森扎分得了原兀良哈萬戶的牧地和部分屬民。其結果,喀爾喀萬戶的勢力一直延伸到杭愛山,盡有漠北草原。16世紀末17世紀初,喀爾喀萬戶分布於東自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河、西至杭愛山、北自貝加爾湖、南抵南蒙古北部的廣袤地區,即蒙古國的大部分領土。
格埒森扎死後,其七子分其遺產,形成七個遊牧集團,習慣稱“七和碩喀爾喀”或“七鄂托克喀爾喀”(“和碩”和“鄂托克”均為當時蒙古社會組織名稱)。清代所說的“喀爾喀”,就是指這部分蒙古人。格埒森扎七子分掌喀爾喀左右二翼,右翼為格埒森扎長子阿什海達爾汗琿台吉、次子諾顏泰哈坦巴圖爾、六子德勒登昆都倫及末子薩姆鄂特歡及其後裔諸兀魯思;左翼為三子諾諾和偉征諾顏、四子阿敏都喇勒和五子達來(無後)及其後裔諸兀魯思。

三汗登場

自16世紀末至17世紀30年代,喀爾喀左翼和右翼先後出現了三個汗左右二翼分成三個汗部。
喀爾喀蒙古(外喀爾喀)
喀爾喀蒙古世系圖
在喀爾喀首先稱汗的是阿巴岱汗。格埒森扎三子諾諾和,號偉征諾顏,為喀爾喀左翼之長,阿巴岱即其長子。他在1580年自稱“”賽音汗“(好汗)。1586年,他又被三世達賴喇嘛授予“瓦齊賚汗”(金剛手汗)。其孫袞布又自稱“土謝圖汗”(可依靠之汗),從而形成了土謝圖汗部
喀爾喀右翼長賚瑚爾被阿巴岱汗立為汗。阿巴岱死後,左翼勢力一度衰微,賚瑚爾汗之子素巴第乘機擴大影響力,1596年在塔喇尼河畔舉行的全喀爾喀貴族會盟上被推舉為“札薩克圖汗”(有統治權之汗),從而形成了札薩克圖汗部
大致在1630年前後,後金攻漠南蒙古,林丹汗屬下的烏珠穆沁、蘇尼特、浩齊特等部為逃避戰亂,投奔了林丹汗的盟友和連襟碩壘濟農,與他的屬下和阿巴哈納爾等部一起,推舉碩壘為“共戴馬哈撒嘛諦車臣汗”,簡稱“馬哈撒嘛諦車臣汗”或“車臣汗”(賢明之汗),從而形成了車臣汗部
喀爾喀先後有了三位大汗,全喀爾喀也隨之分裂為三個汗部。阿巴岱汗時期,喀爾喀萬戶出現形成統一汗國的跡象,但因其去世和左右二翼的長期分裂而未果。後來三汗鼎立,喀爾喀分為三部,互不統屬。

向清進貢

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歸屬於清朝。此後,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魯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後向清朝遣使納貢。崇德三年(1638),喀爾喀分別派使來盛京(今遼寧瀋陽),向皇太極呈表稱臣,獻上“九白之貢”,即每年進貢白馬八匹,白駱駝一頭。皇太極大喜,他曾打算參照漠南蒙古設四十九旗例,在漠北亦設若干旗,不料突然病死,而未推行。另一方面,喀爾喀蒙古在1640年與衛拉特四部會盟於塔爾巴哈台,締結《蒙古衛拉特法典》,聯合一致地對抗清朝,使喀爾喀與清朝的關係趨於惡化。
1646年,喀爾喀車臣汗碩壘策動蘇尼特貴族騰機思反清,額爾克楚虎爾等虜掠巴林部人畜,左翼二汗聯兵抗擊清軍,右翼俄木布額爾德尼等搶掠歸化城土默特部落。清廷針對喀爾喀部的新動向,派豫親王多鐸領兵鎮壓了騰機思之亂,擊敗了喀爾喀聯軍,並採取恩威並施,拉攏分化的措施,最終迫使喀爾喀服罪認輸,恢復九白之貢。1655年,清廷初次定立喀爾喀八札薩克,分別是左翼的土謝圖汗、車臣汗、丹津喇嘛、墨爾根諾顏和右翼的畢希勒爾圖汗(札薩克圖汗)、額磷沁羅卜藏、車臣濟農、昆都侖托音,為實施多年後在喀爾喀推行盟旗制度、徹底收服喀爾喀奠定了基礎。

歸順清朝

康熙年間,喀爾喀的札薩克圖汗部和土謝圖汗部之間發生紛爭,請求清廷仲裁。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皇帝派出理藩院尚書阿喇尼(又作阿爾尼)和大喇嘛等到土謝圖汗部庫倫伯勒齊爾會盟。阿喇尼在會盟時,向與會蒙古貴族王公傳達皇帝的話:不要再以兄弟之親互相吞併了,要盡解前怨,命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將所附人民各歸扎薩克,“令其和協,照舊安居”。但兩部紛爭旋即又起,札薩克圖汗沙喇被察琿多爾濟殺害,漠西衛拉特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乘機插手,於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向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大舉進攻。察琿多爾濟戰敗後,不得不在投俄和投清之間作出抉擇,哲布尊丹巴一世(察琿多爾濟之弟)認為:“北方名俄羅斯之黃契丹可汗之朝,雖雲康平大國,而佛法未興,衣襟左向,不可與之。南方黑契丹可汗之朝,平安康樂,且佛法流通。再滿洲可汗之服飾,有如天衣,且其質料,乃屬天龍之寶物,絲絨錦緞,無一不全,誠大有福之可汗也。我輩如去彼方,必享國泰民安之福。”在他的倡議下,喀爾喀蒙古歸順清朝。
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清康熙帝為加強長城以北的邊防和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在多倫諾爾(今多倫)與內外蒙占各部貴族舉行會盟(多倫會盟)。當時烏蘭布通之戰剛結束,康熙帝親自主持內外蒙古克圖王公大會,包括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等都到會。康熙帝檢閱了八旗兵,會上通過幾項決定:
  • 規定喀爾喀蒙古須遵行清朝的法令;
  • 給喀爾喀蒙古王公以汗、郡王、貝勒、貝子等爵號,取消原有的濟農、諾顏等名號;
  • 在喀爾喀蒙古推行盟旗制度,設立34旗(嘉慶年間增至86旗);
  • 正式承認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格根為外蒙古大喇嘛,確立其宗教地位。
此次會盟標誌著喀爾喀蒙古被納入清朝版圖,屬於外札薩克蒙古,簡稱外蒙古雍正年間,喀爾喀親王額駙策棱擊敗準噶爾部有功,清廷從土謝圖汗部分出二十一旗隸屬於額駙策棱的賽音諾顏部(意為好官人),從此賽音諾顏部始為大札薩克,與三汗部並列,稱為喀爾喀四部。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歸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賽音諾顏部、札薩克圖汗部由烏里雅蘇台將軍統轄。

獨立與建國

1911年(宣統三年),以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杭達多爾濟為首的蒙古王公和上層喇嘛,在俄羅斯帝國的協助下宣布“獨立”,私自與俄羅斯帝國簽訂《俄蒙協約》(即《庫倫條約》)。
同年10月,日本的走狗、白匪頭子溫甘倫男爵(羅曼·費多羅維奇·溫甘倫·馮·施特恩貝格),帶著他的800名將士組成的騎兵師進入蒙古境內,利用蒙古人民對徐樹錚軍事獨裁統治的不滿情緒,騙取了蒙古封建王公和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民民眾的支持。1921年2月3日,溫甘倫的匪軍擊潰了中國駐軍,占領了庫倫。2月15日,溫甘倫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了“蒙古皇帝”的寶座,成立了所謂的“自治政府”,政府的成員由溫甘倫指派。溫甘倫的罪惡目的是利用這個傀儡政府,把外蒙古變成未來的反蘇戰爭基地。因而,反蘇備戰和供養其軍隊的沉重苛捐雜稅,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種勞役,全部壓在蒙古勞動人民頭上。蒙古人民越來越看清了溫甘倫匪幫及其扶植的傀儡政府的反動本質,甚至一部分封建主也對溫甘倫表示不滿。蒙古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的條件成熟了。
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個月後蒙古取消君主立憲政體,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從1924年起,外蒙古政府宣布對外閉關,斷絕了同中國的一切來往,加上千里大漠的阻隔,它境內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除了蘇聯政府,鮮為外界所了解,西方稱之為世界上一個神秘的國度。但是,蒙古人民革命黨和蒙古人民,對於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革命鬥爭,抱有深切的同情,並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例如,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到達陝北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溝通與蘇聯的聯繫,在蒙古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其領土建立了國際交通線,輸送往來人員和檔案。當時有一些中共領導幹部,就是通過這條交通線,來往於中蘇之間。不過這條交通線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它要跨越沙漠戈壁和無水草原。
1919年初,外蒙古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蒙古人民革命領袖蘇赫巴特爾喬巴山,在庫倫先後成立了兩個革命小組。不久這兩個革命小組合併為一個統一的革命組織,即蒙古人民革命黨,領導蒙古人民起來鬧革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1920年夏,在中國由英美操縱的直系軍閥,打敗了執政的親日本的安福系軍閥,這就使日本帝國主義失去了在蒙古進行陰謀擴張的安福系走狗。因此,日本決定利用被蘇俄紅軍擊潰後逃竄到中國東北的白匪軍殘餘部隊,在蒙古為自己攫取地盤。
對於蒙古的獨立,當時的中國政府未予承認。1924年,中國政府與蘇俄政府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仍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享有領土主權。但由於中國國內爆發了北伐戰爭,北洋軍閥忙於打仗,解決懸案的談判不了了之。
蒙古的國際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確立的。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達成了關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雅爾達協定》,美、英為了促使蘇聯早日出兵迫使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一致同意蘇聯提出的在協定第一條寫上“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美國答應為實現此項條款,說服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國民黨政府為了使蘇聯做出不得援助中共的承諾,不得不接受事實。1945年10月,國民黨政府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到外蒙古“觀察”全蒙古人民公決獨立的投票。投票從10月10日開始,至10月20日結束,參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贊成獨立的489291人,其餘為棄權票。也就是說明99%的選民贊成獨立。最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46年1月5日發布正式公告,宣布外蒙古獨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繼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率先與新中國建交之後,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6日同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1950年初,中國和蘇聯在談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蘇方希望在條約中強調“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地位”問題。據說當時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主席對中方主持談判的周恩來總理說,外蒙古的獨立已成事實,既然蘇聯人堅持,那就由他們吧,但不要在友好條約中體現出來。
中蒙兩國建交以後,友好關係與日俱增。1960年5月2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副總理兼外長陳毅訪問蒙古,於31日簽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中蒙經濟技術援助協定》,並發表兩國政府聯合聲明。以後,兩國有關部門交換地圖,談判劃定蒙古獨立以來一直未定的中蒙邊界。1962年12月,蒙古部長會議主席澤登巴爾和部長會議副主席扎格瓦拉爾來華訪問,於26日簽訂了兩國邊界條約。之後,中蒙之間進一步發展了友好往來,中國政府儘自己所能給予蒙古各方面的援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