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索圖盟

卓索圖盟

昔日的卓索圖盟,位於今遼寧省西部、河北省的東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域包括2部6旗,即今阜新北票朝陽凌源平泉、赤峰喀喇沁旗、寧城等市縣和建平縣南部地帶。

據史書記載,清朝初年,朝廷為了制約和籠絡蒙古民族,將蒙古地域劃分為6盟、49旗。除了少數旗由滿洲八旗領轄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薩克掌管治理。

各盟的盟長由清朝皇帝欽命。卓索圖盟的盟長,皇上欽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吐默特王兼任,盟址設在朝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卓索圖盟
  • 位置遼寧河北、內蒙古接壤地區
  • 民族:蒙古族
  • 地域:2部6旗
簡介,會盟歷史,管轄部旗,卓索圖盟,喀喇沁左旗,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

簡介

1931年版本《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卓索圖盟”是內蒙古東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宮所在,清亦築避暑山莊於此。後建朝陽、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圖,在吐默特右翼境內。吐默特、喀喇沁部喀木喀旗會盟於此。
1935年編、1981年重版《辭海》中述,卓索圖是內蒙古六盟之一,領喀喇沁、吐默特2部,共6旗,附喀爾多羅貝勒牧地,會盟於吐默特右翼境內卓索圖地方,因稱卓索圖盟。全盟緊依長城遼寧省之柳條邊外,東起朝陽、豐寧凌源灤平,以至承德皆是。
經多方考證,“卓索圖盟”之名源於蒙古語“召蘇勒圖”,意為驛站。這是因為古代的朝陽境內,曾設有軍事、政事交通驛站,被稱為“召蘇勒圖”。另外,這個地區多為少數民族長期占據,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吐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
由於蒙古民族長期過著遊牧生活,或為躲避戰亂經常遷徙,他們暫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稱為“召蘇勒圖”,後諧稱今名。清初建盟時,盟以地名。“卓索圖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併入昭烏達盟

會盟歷史

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會盟於卓索圖地方,稱卓索圖盟。
清順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屬卓索圖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愛山遷入的巴勒布水圖喀爾喀左翼,附於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屬卓索圖盟。至此,卓索圖盟為2部5旗。
1914年,民國政府成立熱河特別行政區,卓索圖盟屬之。
1928年9月,設定熱河省,卓索圖盟屬之。
1933年,日軍侵占了熱河省全境和內蒙古東部地區,東部蒙古地區會盟製取消,代之以省領旗,統屬偽國務院興安局。至此,卓索圖盟不復存在。

管轄部旗

卓索圖盟

後金天聰九年(1635)至清康熙年間,陸續把歸降的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編為5個扎薩克旗。5旗會盟於土默特右旗境內的卓索圖(今遼寧省北票縣境內),稱卓索圖盟。
位於內蒙古東南部。地域相當於今天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寧城縣和遼寧省朝陽地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以及河北省平泉縣北部、承德、圍場的一部分。卓索圖盟統攝喀喇沁三旗、土默特二旗。

喀喇沁左旗

天聰九年編,色棱為扎薩克。旗地位於卓索圖盟南部 。地域大體相當於今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凌源縣建昌縣

喀喇沁右旗

天聰九年編,蘇布地之子固嚕思齊布為扎薩克旗地位於卓索圖盟西北部,跨老哈河。旗地在康熙四十年(1701)以前,東接敖漢旗西部(今遼寧省建平縣北部),西鄰正藍旗察哈爾界(今圍場縣西部),北起翁牛特右旗,南到熱河東北(今河北省承德東北)。
大體相當於今天赤峰市喀喇沁旗寧城縣和河北省圍場縣、承德市、平泉縣及遼寧省建平縣的一部分。康熙四十年以後,又有變化。康熙四十四年後,該旗所餘地區不過赤峰市喀喇沁旗和河北省平泉、圍場二縣的一部分以及遼寧省建平縣的一小部分。

喀喇沁中旗

旗地位於喀喇沁左旗和喀喇沁右旗中間,西部和北部嵌入喀喇沁右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和河北省平泉縣北部),東部和東南部與喀喇沁左旗(今遼寧省凌源、建昌西部和西北部)相銜接,正南方與熱河(今河北省承德)相連。大體相當於今天的赤峰市寧城縣和河北省平泉縣、遼寧省建平縣的全部或一部。

土默特左旗

上層統治者本與喀喇沁部同宗,皆為元臣折里麥後裔。位於卓索圖盟東北部,是卓索圖盟五旗中唯一的平原地帶。地域大體相當於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和通遼市庫倫旗東南部。

土默特右旗

上層統治者與歸化城土默特同祖,為達延汗後裔。旗地北接奈曼旗,西北與敖漢旗相連,西和喀喇沁右旗東南部(今建平縣西部)交界,東和土默特左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接壤,南繞柳條邊牆。大體相當於今天遼寧省朝陽、北票二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