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壁壘

國際貨幣壁壘

國際貨幣壁壘指一國利用金融一體化背景通過對貨幣幣值的操控,間接左右國際貿易要素價格進而達到貿易限制目的的各種手段和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貨幣壁壘 
  • 定義:一國利用金融一體化背景通過對貨幣幣值的操控,間接左右國際貿易要素價格進而達到貿易限制目的的各種手段和措施
  • 類型:經濟術語
由來,特點介紹,表現形式,

由來

國際貨幣壁壘是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為了抑制對華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而利用美元的優勢地位,單方採取的以貨幣幣值的變動,影響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的新型壁壘手段。經濟危機後,美國為扭轉對華貿易失衡局面,不僅在國際貿易中採取多輪反傾銷反補貼措施,而且通過美元單方的大幅貶值,迫使世界各國貨幣均作出相應調整,導致國際貿易要素價格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對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產生巨大影響。這不僅反映在與其直接相關的貨物貿易上,更將對國際技術貿易以及服務貿易產生影響。而目前,國內外不論是對國際貨幣壁壘還是對其在國際貿易影響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探討,均處於空白。

特點介紹

1.兼備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的雙重特性。有關國際貨幣壁壘的屬性問題,國內外學界尚無定論。但就傳統貨幣壁壘的屬性歸類問題,國內的楊樹明教授認為,外匯管制預付款要求、利潤匯出限制等外匯措施應當統一納入金融工具型非關稅壁壘中。楊教授認為外匯管制不僅包括西方經濟學中所涉及的“差別匯率”等傳統貨幣壁壘表現方式,還包括一國通過高估本幣幣值的手段,形成事實上的復匯率制度(multipleex-changerates),進而影響國際貨物貿易的方式。
2.操作的間接性與隱蔽性。貨幣壁壘在具體操作上不同於傳統貿易壁壘。首先,貨幣壁壘並非是以高關稅或通過對進口產品設定標準及條件等方法直接作用於各類貿易要素,而是以金融傳導效應通過一國國內貨幣政策的變動來影響貿易要素的價格,從而間接實現對本國出口產品的補貼或對進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效果。其次,貨幣壁壘操作上的間接性,亦不同於非關稅壁壘中的間接限制方式。傳統非關稅壁壘的間接限制手段,是指以貿易大國預先設定的國際標準為依據,間接實現對技術、高科技等產品的進口制約。而貨幣壁壘則是利用經濟全球化下金融泛國界效應以及貨幣作為信用基礎的交易媒介的本質屬性,對貿易價格實施更為隱蔽的操控,這也為各國應對貨幣壁壘增加了難度。
3.損害範圍的廣泛性和國際性。貨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所有貿易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而貨幣壁壘正是利用各國賴以生存的貨幣之間的比價變動來實現貿易保護。因此其造成的損害並非簡單限制在某國某類商品的範圍內,而是影響到所有貿易國家進行國際貿易的所有產品,包括貨物、技術、服務人員流動等領域,其損害後果也較傳統壁壘而言更為嚴重。由於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國貨幣政策不再只是本國主權範圍內的事務,其變動往往會影響世界所有相關國家貨幣政策的穩定。因此,其損害範圍較之於傳統貿易壁壘而言更為廣泛、更加深刻。
4.多以政治訴求為背景。一切政治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經濟問題。但在國際舞台上,所有的經濟問題背後往往都是以政治訴求為依託,這一點尤其反應在貨幣問題上。以貨幣壁壘的直接匯率影響為例,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民幣升值一事施壓已久。早在2000年,日本中央銀行的理事松本就曾撰文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此後的十餘年間,人民幣升值與否的問題便成為籠罩在中國乃至世界頭頂的陰霾。至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前後,有關這一問題的爭論達到頂峰。僅2007年,美國國會參眾議院提交的有關人民幣升值的法案就達數十份。美國等已開發國家認為,2000年以來全球經濟失衡導致了美國大規模經常項目收支逆差,美元大量流入中國。而這筆資金又通過買入美元債券等形式重新流回美國金融市場,從而引發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美歐等國認為,為防止另一場金融危機,中國應通過人民幣升值縮減經常項目收支順差。在這一連串經濟訴求的背後,隱藏著轉移已開發國家國內矛盾的政治動因,以及“中國威脅論”的輿論壓力。這就使得貨幣壁壘較之於傳統貿易壁壘而言,在實施動機上具有特異性。
5.以國家經濟實力為依託。國際舞台上所有的政治博弈,歸根到底都是各國之間經濟實力的比拼,貨幣壁壘更是如此。儘管每個國家都可以實施該種壁壘,但並非所有國家都能夠如願。正如人人都有選舉與被選舉的權利,但並非人人都有行使該種權利的資格一樣。從表面上看,貨幣壁壘是一國利用對本國貨幣幣值的操控,間接影響其與他國貨幣的匯率比價,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進出口貿易要素價格,實現對進口貿易的打壓,保護本國產業。然而,這種看似簡單的操控手段,卻需要巨大的經濟實力為支撐。儘管,金融一體化進程在不斷加深,然而能夠以本幣幣值的升降對全世界國家產生影響的卻只有美國等主要已開發國家。
6.缺乏法律規制和約束。到目前為止,國際社會對於因一國貨幣政策所引發的國際貿易保護問題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制。它既是一國國內經濟主權的表現,屬於匯率安排自主權的體現;同時又表現為一種貿易壁壘,影響和制約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因此,就國際組織管轄權的角度來看,國際貨幣壁壘既屬於IMF的管轄範圍,又包含在WTO的調整範圍之內。

表現形式

1.能源貨幣。能源貨幣在國際貿易領域存在已久,並被廣泛接受,因此其所形成的壁壘後果常為各國所忽視。然而,能源貨幣從本質上講,是指用以衡量國際能源價格的貨幣。一旦某國貨幣被世界多數國家公認為通用的能源計價貨幣,則該種能源便在無形中被該計價貨幣背後的貿易大國所綁架。正如前一段時間歐元與美元之間圍繞石油展開的貨幣戰爭。由於伊拉克、伊朗、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先後宣布接受歐元計價的石油交易,直接衝擊了美元的信用基礎——石油美元,宣告了“石油歐元”對“石油美元”的挑戰,繼而引發了美國的不安。在表面爭奪戰的背後,實際上是歐美之間對國際石油及石油衍生產品定價權的爭奪。誰取得了勝利,誰就能夠將石油與本國信用掛鈎,並通過本國信用貨幣的幣值操控,左右國際石油價格,進而影響到全球以石油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行業的運營。一旦國際油價上漲,必然令各國諸多行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增加,終端產品的貿易價格上漲,從而變相達到對本國產業的貿易保護目的。石油如此,煤炭天然氣等國際能源亦是如此。
由於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已經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國際大宗商品及主要能源均以美元計價。因而美元的波動將直接牽動國際能源價格的走勢,同時也間接制約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成本及國際貿易步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元的世界貨幣職能在促使其成為世界經濟支柱的同時,也將全球經濟發展的命運與其幣值的變動緊密聯繫起來。這一強幣地位的確立,本身就是一種貨幣壟斷行為。將信用貨幣與世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能源資源聯繫起來,一方面賦予該種信用貨幣以能源壟斷定價權;另一方面,促使該貨幣對應下的已開發國家,充分利用這種壟斷優勢,在國際貿易中為本國獲取不正當的競爭利益。因此,能源貨幣的出現,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講,是經濟強國利用其貨幣優勢地位在國際貿易中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表現,是一種國際貨幣的壟斷行為。其通過本幣的市場優勢地位,對國際能源及能源相關產品的價格實施操控,進而間接控制其他各國各類能源及相關產品的進出口。顯然,能源貨幣是以貨幣手段為國際自由貿易設定壁壘,是一種典型的較隱蔽的貿易壁壘。正視能源貨幣的本質及其作用,是制衡和打破大國能源壟斷的基礎。
2.匯率操控。匯率是國際貨幣壁壘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也是壁壘設定國最為直接的設障手段。通過匯率作用,不僅能夠直接影響到他國的實體經濟,還能夠利用金融市場,對他國的虛擬經濟施加干擾。具體實施途徑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
(1)直接匯率影響。所謂直接匯率影響,是一國以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向目標國施壓迫使其貨幣主動升值,並由此導致該國出口產品價格上漲,出口貿易受阻。其特點是目標國在外部壓力下,自行調整匯率,以達到施壓國的政治經濟目的。以人民幣升值一事為例,日本政府早在2000年就帶頭要求中國的人民幣大幅升值。此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已開發國家也紛紛加入到該行列中,形成了一股人民幣低估論的勢力。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後,這股勢力的呼聲高漲。更有甚者,還將經濟危機的爆發歸結為人民幣被嚴重低估所致。為此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採用了多種方式對人民幣施壓。
(2)間接匯率影響。當主要已開發國家採取政治、經濟等直接手段施壓未能達到其預想的效果時,便會轉而採取間接貨幣手段,即通過本幣的貶值,間接迫使其他國家貨幣升值,從而實現對他國貿易進出口的影響。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對日本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為扭轉這一局面,美、日、德、英、法五國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定》,要求美元對其他貨幣貶值。於是,各國央行紛紛拋售美元。美元在短期內出現大幅貶值,同時促使日元過快升值。結果令日本經濟在此後的數十年中一蹶不振。而此次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多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實施,同樣是在刻意製造美元的快速貶值,迫使其他貨幣相應升值,從而實現各國對美國的出口成本增加,強制擴大美國出口,抑制進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