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林德特、金德爾伯格著經濟學著作)

國際經濟學(林德特、金德爾伯格著經濟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際經濟學》是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林德特、查爾斯·金德爾伯格編著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57年。

《國際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全面論述國際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國際貿易領域和國際金融領域理論,以及國家對這方面採取的具體政策。分析研究的方法是先在國際貿易領域對一國市場的貿易進行供求分析,而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國際金融領域的外匯及國際收支進行分析,最後對巨觀經濟政策和國際生產要素的流動進行了闡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際經濟學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作者: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彼得·林德特
  • 類別:經濟學
  • 首版時間:1957年
  • 字數:459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國際經濟學》共分五編26章。第一編主要闡述國際貿易理論,提出了貿易是怎樣進行的問題;第二編講述貿易政策,提出了什麼樣的貿易政策會帶來利益和給誰帶來利益的問題;著重分析了進口及保護貿易法對國內和國際間產生的影響,專章分析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他卡特爾的情況和問題;第一、二兩編主要是微觀分析,第三編和第四編開始作巨觀分析,主要討論巨觀經濟與金融中心問題,其中第三編探討了外匯市場、國際收支和匯率,第四編評述各國怎樣因本國貨幣遭受種種壓力而受到的影響以及怎樣制訂出反應最佳的政策,並對新的浮動匯率與舊的固定匯率進行了比較評述。第五編則考察了人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的部分國際流動所引起的問題。

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章國際經濟學的研究
第一編國際貿易理論
第二章國際貿易純理論:供給
第三章國際貿易純理論:需求
第四章貿易和收入分配
第五章經濟成長和貿易變動
第二編貿易政策
第六章關稅的基本分析
第七章贊成和反對關稅的論據
第八章其他影響貿易的國家政策
第九章貿易一體化
第十章石油輸出國組織和其他國際卡特爾
第十一章貿易政策和開發中國家
第十二章貿易壁壘的政治經濟學
第三編外匯及國際收支調節過程
第十三章外匯市場
第十四章國際收支平衡表
第十五章匯率和貿易差額
第十六章收入和外匯
第十七章貨幣和外匯
第四編開放經濟的巨觀政策
第十八章政策選擇概述
第十九章固定匯率下的對內平衡與對外平衡
第二十章變動匯率和對內平衡
第二十一章關於固定匯率與變動匯率的爭論
第二十二章世界貨幣的變動性
第五編生產要素的流動
第二十三章國際間勞動力的流動
第二十四章長期有價證券資本
第二十五章直接投資理論
第二十六章直接投資政策

作品思想

國際經濟學的研究
作者認為,國際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是有區別的,因為國際經濟學研究的是許多主權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令人眼花繚亂的、動盪不定的世界經濟形勢構成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每個主權國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政策,並且都十分重視本國的民族利益,因此,雖然國際經濟學不能只著眼於一個國家的利益,但它的確必須逐一地分析不同國家的利益。而且,國際經濟還存在著區別於國內經濟的另一個特點:國內貿易只使用同一種貨幣,而國際貿易則使用不同的貨幣,這就產生了匯率問題。(匯率又稱匯價或外匯行市,它是指一個國家貨幣單位用另一個國家貨幣單位所折算出來的比價。)而匯率又是浮動的,因此,國際貿易越來越容易遭受一種在各國國內不會遇到的價格的天天變動,這就增加了事情的複雜程度。另外,在區別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時,還要區別生產要素(即資本和勞動力)流動性的不同特點。國內的地區間的生產要素流動要比國際間的流動更容易些,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即獲得的收益),在國內可以達到相等,但在國際間則是不相等的。
國際貿易理論
作者指出,一般說來,貿易雖然能使—些集團獲益,但確會損害任何國家內的另一些集團的利益。國際貿易幾乎一定會把社會劃分為貿易獲益者和貿易受損者。因為商品相對價格的任何變動,多半會提高某些生產要素的報酬而犧牲另一些生產要素的報酬。一國經濟的不同部門,使用不同比例的生產要素,如農業部門顯然比任何其他主要生產部門使用更多的農村土地。只要生產要素比例有很大的差別,由國際貿易或任何其他外部力量而引起的產品的相對價格的變動,就會對各種生產要素服務的出售者怎樣獲得報酬產生很深的影響。假定由於開展貿易使美國國內的小麥價格上升而使布下降,那國內生產者就傾向於多生產小麥而少生產布,生產要素髮生流動。這樣,從生產布轉移到生產小麥的過程中,會使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增加而使某些工人(尤其是紡織工人)失業。失業者為了找工作,只能接受較低的工資而使工人減少收入。可見促使相對價格變動的貿易或任何其他外部力量,會使某一集團的情況變好而使另一集團的境況變壞。
貿易政策
作者指出,無論是對各個國家和整個世界來說,通常都能從自由貿易中獲得淨利益。所以大多數經濟學家一致贊成讓各國在幾乎沒有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的情況下自由貿易。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會減少國民福利,它使消費者受到的損失,超過它使生產者和政府(它徵收關稅)獲得的利益。關稅是把從進口產品的消費者身上得到的收入向社會上其他成員進行再分配。關稅對生產者利益的影響可套用實際保護率這一概念來闡明。但是,有一些贊成關稅的論據是可以成立的。所有對關稅的有效辯護,其依據都是存在著有關的“失常現象”,也就是私人成本或利益和社會成本或利益之間的差距。贊成關稅的理由在新建立的政府環境中最為確實:由於國家是那么貧困,政府又是那么落後,以致關稅成為政府籌措基本公共投資和公共設施資金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即使在徵收關稅比不採取任何措施好的情況下,別的一些手段通常比關稅好。
由於關稅在戰後年代已經逐步降低,影響國際貿易的非關稅壁壘政策就成為一種較重要的貿易失常現象。政府官員有許多理由轉向採用進口配額和其他非關稅壁壘。不管這些理由是什麼,對主要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即進口配額的基本分析表明:它充其量也只是不比關稅更壞。如果它造成壟斷權力,或者是私人為了取得合法的進口許可證而耗盡資源,那么,進口配額的代價比關稅更高。作者指出,另一種貿易政策是歧視性的貿易壁壘,即對外國人區別對待的那種貿易壁壘。國際經濟一體化就是一種歧視性貿易壁壘。它的主要形式是和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完全的經濟同盟。對關稅同盟的分析顯示了歧視的福利影響。作為次佳理論的一個例子,並不是走向自由貿易的每一個步驟都能增加福利。特別是對新興的開發中國家,已建議採用幾種貿易政策。出口初級產品的那些開發中國家討論和制定了穩定商品價格的計畫,並組成了提高價格的增加壓力,要它們降低對開發中國家工業製品的進口壁壘。
貿易政策可能會偏離其通常的經濟分析所作出的一美元一票的規定相當遠,因而政治行為的事實及其當前正在發展的理論都使這一點非常明確。甚至在相當寬容地考慮到贊成貿易壁壘的次佳論據以後,政治市場的現實情況也往往會同意對國際貿易設定較高的貿易壁壘,而這些壁壘比要求獲得最大的總經濟福利所進行的能夠認為是合理的貿易壁壘還高。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通常的經濟分析是幼稚的或不相干的。
外匯及國際收支調節過程
作者認為,外匯交易是一國貨幣按議定的匯率換取另一國貨幣的交易。人們可以在即期外匯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或投機。決定即期匯率的方式受到各種匯率制度的影響。在沒有政府干預的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下,匯價變動會使外匯市場獲得供求平衡。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官方購買和拋售某種貨幣以便將其匯率保持在官方規定的波動幅度內。外匯市場上某種貨幣的私人供求取決於多種力量。由於在這些市場上交易的資產是各國的貨幣,外匯市場上的供求與每一國家內的貨幣總需求和總供給是相聯繫的。
如果外匯市場要在匯率變動的情況下保持穩定,如果要使投機者相信匯率穩定具有持久的基礎,外匯市場的交易部門就必然需要顯示出穩定性的徵兆。正因為這樣,了解貨幣貶值能否起到它應起的改善貿易差額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一般情況是,出口和進口的需求彈性越高,貨幣貶值後出現貿易差額改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於產生高需求彈性的情況較之完全無彈性的需求使貨幣貶值導致貿易差額惡化這種特殊情況,適用性似乎要稍大一些。因此,貨幣貶值的結果看來很可能是穩定的、預期中的。如果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同供給彈性相比較是高的,貨幣貶值多半會改善貿易條件;反之,就多半會使貿易條件惡化。
作者指出,會改變對一個國家產品的總需求的變動影響的是進口取決於收入水平這一事實。一國的邊際進口傾向越高,總需求的任何增加就越會溢出,使貿易差額惡化。這種變為進口的漏出量,象變為儲蓄的漏出量一樣,會減少乘數值和抑制額外支出對國民收入最終變動的影響。這也意味著,一國總需求的任何驟增或驟減都對外國收入有影響。傾向貶值能提高或降低國民總收入。只要貨幣貶值不使貿易差額或貿易條件惡化或不導致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它就會提高國民收入。貨幣貶值也會使這個國家國內的收入分配出現轉折。使各類人員的相對收入發生變化,但這種影響多半是暫時性的,很可能只限於一年。
開放經濟的巨觀政策
作者認為,一般情況下,一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國家面臨五種選擇:對不平衡融通資金,使其匯率浮動,實施外匯管制,調整其經濟使之適應固定匯率(用“傳統的處方”——通過經濟緊縮來消除逆差和經濟膨脹來消除順差),或遵循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的準則。只要不平衡是暫時性的並可自行消除,就可採用通過增減儲備對國際收支不平衡融通資金的政策選擇;外匯管制這一政策選擇,即使實行得具有完全理想的效率,多半也會涉及很大的社會成本;而不論是固定匯率制度還是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都需要進行某種國際合作。
在固定匯率下,穩定一個開放的巨觀經濟未必很容易。如果一個國家只有一種控制總需求的政策,那么,能達到這樣一種總需求水平,即它最適合於使國內經濟成為一種能使對外收支保持協調的經濟,這就很幸運了。在匯率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作用是複雜的,但可以找到明確的模式。貨幣政策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在變動匯率下比在固定匯率下更大。究竟是在固定匯率下,還是在變動匯率下更容易使國民收入保持穩定,初步的經驗法則是:如果一國經濟容易受到外部衝擊(如出口需求或資本流動的波動),通常採用變動匯率米穩定經濟更容易些,而在面臨內部衝擊時,通常採用固定匯率穩定經濟就更容易些。作者指出,理論和經驗兩者的結合可以說明:變動匯率會削弱官方的物價紀律並造成更多的通貨膨脹,這一論點大致是正確的。人們考慮究竟是造成還是反對固定匯率,則取決於人們對失業——通貨膨脹困境的看法。變動匯率會使貿易商和投資者遭受較大風險的這個論點至少是值得懷疑的,或許是錯誤的。要維護固定匯率免受任何匯率制度各種衝擊,所需進行的種種調整多半成本很大。變動匯率會產生破壞穩定性的投機,這一論點不論在理論上還是經驗上都無說服力。
世界貨幣的趨勢同一國貨幣的演變相類似,一直在變化。世界已從一種純粹的商品本位,即金本位逐漸發展到可以在龐大的國際金融市場上創建、租借和持有世界紙幣的一種奧妙而複雜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關鍵貨幣儲備的增加使關鍵貨幣國家獲得貨幣發行利潤的好處。為了限制這種貨幣發行利潤問題的出現並通過一個國際機構來控制儲備的增長,於是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賦予它向有臨時需要的國家分配儲備的某些金融機制。但是,這種國際儲備仍占目前世界儲備的很小份額而且遠遠不及私人國際金融市場中的新情況那么關係重大。人們有一個範圍很大的世界貨幣批發市場,這是任何政府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無法隨心所欲進行控制的一個市場。但是,對關鍵貨幣國家,歐洲貨幣市場的出現對貨幣政策的威力並不構成任何明顯的威脅。事實上,它對任何國家的官方都提供了一種額外的秘密儲備。
生產要素的流動
作者認為,人口的流動是國與國之間所發生的流動中最敏感的流動。移民的流入不斷影響著北美和西歐的經濟。移民流動的福利分析能夠識別涉及到的各種主要的利害關係。人們的直覺認為,移居國外的主要獲益者和受損者是移民,他們的新僱主以及留在移民輸送國的工人都能獲得利益;在新的國家中受到競爭的工人和原來國家中的僱主則受到損失。然而,對各國的淨影響可能與直覺知識是不相—致的。移民接受國不僅通過一般的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而且通過公共預算影響成了一個淨獲益者。移民輸送國則在這兩方面都受到了損失,據此,徵收那種補償移民輸送國為其出境移居者所作出的各項公共投資的“人才外流”稅是言之成理。
作者指出,對外貸款的福利經濟學與對外貿易和移民的福利經濟學相似。國際金融領域的自由,意味著較高的世界產值和各國國民產值。從國家範圍來說,受到新的國際競爭威脅的階級,即貸款國內的借款人和借款國內的貸款人,會受到損失。任何一個國家原則上都可以對國際貸款征一項最適當稅收,但是,私人集團總有很多辦法來規避這種稅收和管制。
國際性公司在將來很可能成為促使國際上生產要素報酬均等和傳播技術的一種重要工具,當國際性公司受到有利害關係衝突的兩個國家的管轄時,它可能會利用夾縫避開兩面的利害衝突,或會因兩面得咎或兩面的控制權有牴觸而處於嚴重不利地位。從短期來看,直接投資對投資國國際收支的影響是不利的,但從長期來看,則是有益的。至於要說什麼是合適的模型而不失之偏頗,這個問題則尚待解決。反之,東道國和國際收支得益於短期,而受害於長期,如果是放寬的信貸政策和高關稅助長了直接投資的利潤,那么情況尤是如此。東道國對外國控制當地企業不滿,乃是直接投資政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干預直接投資以求改善國際收支,顯然是一種次佳政策,而最佳之招乃是運用巨觀經濟工具。對直接投資感到憂慮的許多國家都想方設法要求搞合資經營、有選擇地拒絕某些形式的投資、不允許接管現有的公司或者限制進入當地資本市場等,來限制直接投資。它們還可以設法分別通過租藉資本、技術、經營管理等等,來謀取外國投資的種種利益而不受外國的控制。
為保護一些公司不受到雙重的危難一一兩個管轄國都對一筆既定的利潤徵稅或者把一家公司在兩個相反的方向拉來拉去,同時也防止它們在兩個國家的管制制度和徵稅制度之間鑽空子。從長期來看,制定一整套國際管理條例是十分需要的。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協調各國稅率、各項經濟政策、以及對於象跨國公司那種力量的態度,就變得越來越有必要了,這也就意味著國家主權的某種喪失。一種反應將是力圖抑制那種流動和那些國際力量。另一種反應則是設法謀求用各種國際機構和制定國際法規來控制它們,但是,這個過程必然要一項一項地進行,而不是靠編寫一部包括各種規章條例和各種例外的法典。對於已開發國家所達成的種種規章條例,開發中國家必定是持開發中國家決意這樣做的話,那么,它們就會像對待貿易領域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那樣,不予參加,甚至會像在聯合國貿易會議上那樣成立它們自己的組織。

作品影響

《國際經濟學》是論述國際經濟學理論的一本權威性著作,在歐美和一些開發中國家的高等院校均採用此書作為國際經濟學教材或主要參考書。

出版信息

《國際經濟學》首次出版於1957年,其英文版本共出版了七版,該書中譯本由謝樹森、沈錦昶、常勛、章雷四人根據理查特・D・艾而溫公司1982年第七版譯出,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

作者簡介

金德爾伯格,美國經濟學家,1910年出生在紐約城。1932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文科學士學位,1934年和193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文科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並在那裡留住到他1981年退休時為止。其著作主要有《國際短期資本運動》《國際貨幣:論文選集》等。
林德特也是美國經濟學家。他與金德爾伯格多年從事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國際經濟學界享有一定的聲譽,其代表作品有《國際經濟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