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體系

國學,是基於中國文化並對人們思維方式產生影響的系統學術理論。

《國學體系》是根據中國八千年文化史所累積下的囊括各個方面的國學智慧,統和分析確立彼此之間關係後建立的《國學之樹》系統模型。是對整箇中國國學智慧進行整體分析和精研滲析的思維工具,是指導人學習國學、探索國學、研究國學的核心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學體系
  • 外文名:Chinese learning system
  • 發起人:清華大學中
  • 實質:國際太極易協會共同研發
發起人,模型,模型解讀,國學根源,國學主幹,國學枝脈,國學之葉,國學樹皮,國學之樹,著作權歸屬,

發起人

國學之樹體系由清華大學中國管理研究中心、新易國際和國際太極易協會共同研發。由清華大學中國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文勝老師帶領孫虹鋼、張寶祥、黃衛東、宮春濤、黃曉雷、朱鈞等20人的學術團隊全力奉獻,通過對中國豐富的古代國學思想全面研究、探源、全面整合,成功研發了“國學之樹”體系。該體系成功的幫助了數以萬計的人士,認識國學,學習國學,是中國國學初學者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維工具。

模型

模型解讀

中國文化經過八千年的沉澱積累,形成一個豐富龐大的智慧寶庫,不少單獨學科的著作一個人花一生時間都不可能遍閱,由於信息量過大,極容易使人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拘泥細節迷失方向的弊端。清華大學中國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文勝老師帶領孫虹鋼、張寶祥、黃衛東、宮春濤、黃曉雷、朱鈞等20人的學術團隊正是深切體會到其中弊端給國學學習研究帶來的深刻影響,秉持中國國學、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理念,始創《國學之樹》系統模型,去繁就簡,提綱挈領,用一棵大樹來做形象類比,為中國國學愛好者和中國國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便捷通途。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國學之樹》體系。
一個國學大樹分為:樹根、樹幹、樹枝、葉和花、樹皮和大樹成長的歷程。

國學根源

一棵樹能否枝繁葉茂,能否基業長青,最關鍵的是根系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這個根就是被史學家,哲學家,稱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支撐這個大樹生長的是其發達的根系,這也是國學的本源。
“儒釋道三教同源,源於易經”,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國歷史上的幾乎所有聖賢智者都把《易經》奉為至寶,被歷朝歷代稱為群經之首、最高智慧;她不僅造就了輝煌的八千年中國文明,而且為計算機二進制、物理量子力學、人類遺傳密碼等現代科技領域作出重大貢獻,並成為古今中外企業管理成功之道和致勝模式的核心思維根基。

國學主幹

國學之樹的主幹是由三大宗教與哲學組它們分別是儒、道、釋三大主流思想與宗教。它們是國學之樹的支持系統, 構成了這棵樹的主幹。深刻影響中國人的 思想與行為。
儒:儒家是中國影響最深的哲學思想,並從漢代開始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一直在各個時代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及法律等各個層面,其學派創立者孔子的哲學思想根源都是從《易經》中獲取的,史記中就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的刻苦學習記載”,論語中也有“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孔子慨嘆。
道:道家及道教,是中國本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宗教學派,被很多朝代的統治者所尊崇與奉行,尤其以唐朝最為明顯,唐朝由於國姓為李,所以定尊李耳為教主的道教為國教,道家及道教最重要的著作《道德經》讓很多人覺得深奧,尤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最為經典的哲理,讓人無法參透,但如果你有《易經》的基礎,這句話及這部五千文就非常清晰易懂了,當然,道教尤其是道觀中隨處可見的太極八卦的符號就更是《易經》體系的圖形和模型了。
釋:佛教,我們都知道這是外來文化,起源於古印度,後傳播到世界各地,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當然最初是不被人們所接受的,因為佛教主體思想修的是“空”的境界,而我們已有的儒家和道家都主張的“有”,兩者本身是對立的,這種矛盾使得佛教很難進入漢文化地區,所以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融入儒家和道家及《易經》的思想和內容,進而慢慢的使大家所接受,又由於佛教是勸人向善積德安順的,所以被各個時代的皇帝所認可,用以維護穩定的統治。

國學枝脈

國學之樹生機勃勃,象徵中國思想體系 中的各百家學術。這些學派眾多,比如:墨、法、兵、謀、名、農、雜、陰陽,構成了這棵大樹的繁枝細乾,使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墨:墨家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哲學派別之一,創始人為墨翟。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鉅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思想對哲學、政治、倫理、認識論、科學、邏輯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貢獻,並提出十大主張:兼愛、非攻、尚同、尚賢、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
法: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地一派。他們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並提出了 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慎到、商鞅、申不害、李斯、韓非子等。
兵:兵家,古代對軍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稱。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孫臏、吳起、尉繚、公孫鞅、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兵家著作《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吳子》、 《六韜》、《尉繚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謀:謀家,即鬼谷子學派。鬼谷子,真名王詡,又名王禪,歷史上極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縱橫家的鼻祖,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鬼谷子的著名弟子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
名:名家,提倡“正名實”,“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名家強調事物應該“名乎其實”,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確的軌道。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邏輯學。
農:農家學派,戰國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派別。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進行總結,並闡述其樸素辯證法思想。
陰陽:陰陽家是流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學派,齊人鄒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記》稱其:“深觀陰陽訊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大體而言,鄒衍的陰陽家思想表現在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試圖進一步的發展,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國學之葉

國學之樹亭亭如蓋,秀美無比的身姿,正是因為其美麗茂盛的綠葉。這些不可缺少的葉子就是國學中的藝術表現形式,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以及各地的民俗藝術讓中國成為美學的國度、藝術的殿堂。
琴:古代弦樂器,最初是五根弦,後加至七根弦(亦稱“七弦琴”;通稱“古琴”);某些樂器的統稱。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
棋:指圍棋,中國古時有“弈”、“碁”、“手談” 等多種稱謂。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推測起源時間為大約公元前6世紀。這是一種策略性兩人棋類遊戲(也有聯棋或團隊對戰模式,有兩人對兩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多人等形式),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圍棋是中國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反應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在中國發展最廣的藝術,是中國的國粹,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遊戲之一。
書:書法,是漢字文化圈裡獨有的藝術形態,是中國為世界貢獻的藝術瑰寶。書法產生於漢字發明之後。據文獻記載,漢字是由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的。
畫:繪畫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也可能和書法同時出現(古人說“書畫同源”)。文獻最早提到的專業畫家是帝舜的妹妹“夥首”。中國畫歷史悠久,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詩:是為吟詠言志的文學題材與表現形式,漢代以後《詩》則專指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詩人一般泛指寫詩的人,在文學意義上講,應是在詩歌創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人。詩的題材繁多,一般分為古體詩和新體詩,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樂府、趣味詩、抒情詩、朦朧詩等。詩的創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
詞:詞也是一種詩的別體,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歌:有感而發、因情而動、行文自由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指歌詞在文藝學分類上的名稱。是否能夠入樂,是歌和詩的根本區別。
: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國學樹皮

國學之樹健康生長,是因其外衣的庇護。樹皮就有如我們人體的皮膚一樣,提供給全方位的保護與保養。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學體系,充滿中國哲學的思想與智慧結晶。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資訊理論內容。

國學之樹

國學之樹的成長伴隨著時間的延續與空間的延伸,正如中國歷史一樣,朝代傳承的興衰成敗能讓我們以史為鑑獲得成功的智慧,更見證了中國文化勃勃生機與強大的生命力,國學的繼承與傳承也是歷史賦予這個時代的使命與願景。
史學: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著作權歸屬

《國學體系》理論體系由清華大學中國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文勝老師帶領國學管理團隊完成。著作權歸新易國際與許文勝老師及團隊共同享有,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任何團隊和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複製、模仿、盜用、傳播本體系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