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雙評價及其規劃編制套用研究

國土空間雙評價及其規劃編制套用研究

《國土空間雙評價及其規劃編制套用研究》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土空間雙評價及其規劃編制套用研究
  • 作者:曹根榕,顧朝林,張曉明 等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03070251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科學的“雙評價”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和前提。《國土空間“雙評價”及其規劃編制套用研究》基於“生態為底,底線管控,實用科學”的原則,在市縣層面深化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中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研究架構,在瀋陽市、溫州市、興安盟兩市一盟進行了“雙評價”和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和實踐,尤其是科學劃定並最佳化國土的生態網路空間、永久農業和農村空間、城鎮增長邊界和建設空間,在土地利用調查空間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基於圖斑單元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方法嘗試,實現了國土空間“雙評價”和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圖書目錄

目錄
代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新時代規劃體系的確立 1
1.1.1 新時代規劃體系的地位和作用 1
1.1.2 “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以及實施和監督的確立 2
1.2 “雙評價”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基礎 3
1.2.1 新時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逐步落實 3
1.2.2 “雙評價”在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中的基礎性地位逐步確立 3
1.2.3 自然資源部對“雙評價”技術指南的編制和各地的實踐 5
1.3 研究意義和目標 6
1.3.1 研究意義 6
1.3.2 研究目標 7
1.4 “雙評價”研究綜述 9
1.4.1 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關研究 9
1.4.2 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相關研究 19
1.5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相關研究 24
1.5.1 “雙評價”在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套用研究 24
1.5.2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與“雙評價”問題研究 25
1.6 既有研究總結和討論 26
第2章 市縣“雙評價”指南和試點成果研究 29
2.1 “雙評價”指南編制歷程 29
2.2 基於指南的市縣“雙評價”試點成果 33
2.2.1 青島市“雙評價”試點 34
2.2.2 重慶市“雙評價”試點 34
2.2.3 鶴壁市“雙評價”試點 34
2.2.4 “雙評價”試點成果總結 35
2.3 當前市縣“雙評價”研究存在的問題 36
2.3.1 以“工具”價值為主導,評價方法的科學性有待最佳化提升 36
2.3.2 “雙評價”之間的關係模糊不清 37
2.3.3 市縣層級“雙評價”內容要素體系不完整 37
2.3.4 空間尺度轉換和格局分異研究不足 37
2.3.5 “雙評價”成果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套用的局限性 38
2.4 市縣“雙評價”最佳化方向 38
2.4.1 加強“雙評價”的基礎理論研究 39
2.4.2 最佳化“雙評價”研究架構和評價方法 39
2.4.3 完善“雙評價”內容要素 39
2.4.4 強化“雙評價”與國土空間規劃之間的套用銜接 40
2.5 本章小結 40
第3章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要素研究 41
3.1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要素研究 41
3.1.1 各系統要素 42
3.1.2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要素體系框架 45
3.2 市縣“雙評價”要素研究 48
3.2.1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要素 48
3.2.2 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要素 50
3.3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與“雙評價”要素邏輯關係研究 51
3.3.1 因果邏輯關係 51
3.3.2 遞進關係 54
3.4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要素指標構建 55
3.5 本章小結 56
第4章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方法機制研究 58
4.1 市縣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機制研究 58
4.1.1 承載主體 58
4.1.2 承載客體 59
4.1.3 表徵結果 60
4.1.4 評價框架 62
4.2 市縣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方法機制研究 64
4.2.1 評價重點 64
4.2.2 評價方法 64
4.2.3 評價閾值 66
4.2.4 評價流程 66
4.3 “雙評價”之間邏輯關係研究 67
4.3.1 狀態型承載力評價與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邏輯關係 68
4.3.2 空間型承載力評價與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邏輯關係 68
4.3.3 規模型承載力評價與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邏輯關係 69
4.4 “雙評價”之間邏輯關係重構 69
4.5 本章小結 71
第5章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研究架構 73
5.1 總體研究架構 73
5.2 三類空間“雙評價”研究架構 75
5.2.1 生態空間評價研究架構 75
5.2.2 農業空間評價研究架構 77
5.2.3 城鎮空間評價研究架構 79
5.3 基於市縣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研究架構的評價結果 80
5.4 本章小結 81
第6章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成果及套用研究 83
6.1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成果套用研究 83
6.1.1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成果套用 83
6.1.2 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成果套用 84
6.2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對“雙評價”需求研究 85
6.2.1 國土空間規劃總體需求 85
6.2.2 空間格局層面 87
6.2.3 空間布局層面 89
6.2.4 土地利用層面 90
6.2.5 指標傳導層面 90
6.3 本章小結 91
第7章 生態空間評價及套用 92
7.1 研究架構和數據來源 92
7.1.1 研究架構 92
7.1.2 數據來源 93
7.2 生態空間評價 94
7.2.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 94
7.2.2 生態脆弱性評價 97
7.2.3 生態網路的構建 102
7.2.4 生態網路結構分析 121
7.3 生態空間評價套用 124
7.3.1 生態紅線的劃定和調整 124
7.3.2 生態網路最佳化 126
7.3.3 水源涵養區劃定 129
7.4 本章小結 137
第8章 農業空間評價及套用 138
8.1 研究架構和數據來源 138
8.1.1 研究架構 138
8.1.2 數據來源 138
8.2 農業空間評價 139
8.2.1 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 139
8.2.2 農業生產承載規模評價 150
8.2.3 農業生產保護區評價 152
8.3 農業空間評價套用 175
8.3.1 永久農村地區的劃定 175
8.3.2 重要農業生產基地的劃定 183
8.4 本章小結 187
第9章 城鎮空間評價及套用 189
9.1 研究架構和數據來源 189
9.1.1 研究架構 189
9.1.2 數據來源 190
9.2 城鎮空間評價 191
9.2.1 城鎮建設承載規模評價 191
9.2.2 城鎮增長邊界劃定 196
9.2.3 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 204
9.3 城鎮空間評價套用 219
9.3.1 城鎮建設用地擴張模擬 219
9.3.2 城鎮發展方向及優先開發建設地區的選擇 221
9.3.3 最佳化城鎮建設用地規劃布局 223
9.4 本章小結 225
第10章 基於“雙評價”和圖斑單元的國土空間規劃 226
10.1 研究架構和研究區域 226
10.2 國土空間規劃的土地利用布局原理 227
10.2.1 基於效率和價值導向的土地利用布局原理 227
10.2.2 國外空間規劃相關案例 228
10.3 土地利用總體變化評價 229
10.3.1 土地利用變化總體概況 229
10.3.2 耕地總體變化情況 230
10.3.3 牧草地總體變化情況 232
10.3.4 林地濕地及水域總體變化情況 234
10.3.5 各類用地變化情況總結 235
10.4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評價 237
10.4.1 土地資源評價 239
10.4.2 水資源評價 239
10.4.3 生態評價 240
10.4.4 連片度評價 242
10.4.5 合理性綜合分析結果 243
10.5 國土空間土地利用變化類型分區 244
10.5.1 土地利用相對穩定區 244
10.5.2 土地利用變化區 245
10.6 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調整 245
10.6.1 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調整情景 245
10.6.2 基於情景的興安盟國土空間規劃 246
10.7 本章小結 253
參考文獻 255
名詞解釋 270
索引 27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