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四肢血栓性淺靜脈炎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臨床上可分為3類:
1.化學藥物刺激引起的淺靜脈炎
靜脈內注射各種刺激性溶液,如高滲性葡萄糖溶液,各種抗生素,烴化劑,有機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淺靜脈內膜上,釀成化學性刺激,繼而出現明顯的炎性反應。
2.導管長期留置於靜脈內
常可使靜脈壁遭受直接損傷,致血栓形成,並迅速出現炎症反應,常見於大面積燒傷,嚴重創傷及大手術等危重病人。
3.下肢靜脈曲張
無論是屬於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的屬支,由於靜脈血淤滯,足靴區皮膚常因營養性變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張的靜脈受缺氧和炎症性損害,導致血栓性淺靜脈炎。
臨床表現
1.有反覆靜脈穿刺、靜脈內注射藥物、高滲溶液或下肢靜脈曲張病史。
2.病變靜脈區呈紅腫索條狀,明顯疼痛和壓痛,局部皮溫升高。急性炎症消散後,索條狀物硬度增加,皮膚留有色素沉著,一般無全身症狀。
3.若病情反覆發作、此起彼伏者,稱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以小腿和足部淺靜脈炎為多見。
由於受病變累及的都是中小淺靜脈,管腔內雖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會引起靜脈血液障礙,整個肢體腫脹較少見。臨床上表現往往是在肢體或軀幹淺靜脈附近的一個區域內,驟然出現多數散在紅色結節,有疼痛和觸痛並與周圍有炎症的皮膚粘在一起,病變外形呈線狀,病變靜脈觸之是一條堅硬索狀物,可分批出現,本病的特徵是:結節很快消退,大多數僅持續7~18天后,索狀物逐漸不明顯,最終消失。全身可出現低熱,白細胞總數增高,血沉加快等反應。
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升高,可達20×109/L。
2.都卜勒超聲
明確病變範圍,有無深靜脈受累。
3.必要時可行病理檢查。
4.高凝因素的篩查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同型半胱氨酸、抗心磷脂抗體等。
5.CT及腫瘤指標
用於篩查遊走性淺靜脈炎是否合併腫瘤。
診斷
結合病史、局部表現及可靠的影像學證據,診斷多不困難。
治療
1.一般治療
(1)預防為主,病後及手術後應儘早進行肢體活動,避免久立或久坐。
(2)長期靜脈輸液應定期更換注射靜脈。
(3)已發生血栓性靜脈炎,需臥床,抬高肢體30°至疼痛及水腫消失。
2.藥物治療
(1)抗凝治療,局限性淺靜脈炎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療,廣泛或進行性淺靜脈炎及深靜脈血栓應給予抗凝治療。
(2)疼痛嚴重者可給予止痛劑治療。
(3)有炎症者可給予抗生素治療,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應給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4)中藥治療。
3.局部治療
(1)可給予局部熱敷、熱療等治療。
(2)局部可使用鮮馬齒莧搗爛外敷或外敷金黃膏。
(3)慢性靜脈淤滯引起水腫者可著彈性襪。
4.手術治療
多用於疼痛等症狀較重,導管置入引起的化膿性淺靜脈炎,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等疾病嚴重時。
預防
1.在寒冷季節和在有空調的房間中適當保暖,這對於脈管炎患者來說十分重要。寒冷將使血管收縮,血流量更加減少,缺血引起的症狀愈加嚴重。
2.防止創傷,及時治療。創傷不僅加重血管損傷和痙攣,而且使已處於缺血狀態的肢體抗感染力下降,傷口不易癒合。因此,避免足部碰撞、壓傷,一旦發生外傷或足部黴菌感染應及時治療。
3.患肢鍛鍊,功能鍛鍊不僅可以防止肌肉萎縮,而且使肢體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側支開放,保持肢體活動能力。
4.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流動速度緩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引起血栓形成,治療上可多飲水,同時糾正基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