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清光緒年間,“洋務運動”中,清政府在唐山市大城山南側的喬屯鎮開辦了開平礦務局。為了把煤炭運往最近的北塘海口裝船運出,解決煤炭運銷問題,開平礦務局於1881年6月9日,動工修建了胥各莊至唐山之間的一小段鐵路——唐胥鐵路。這段全長僅9.67公里、但採用了國際通用1.435米標準軌距的鐵路,成為中國鐵路建築史的正式開端。
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起自唐山,止於胥各莊(今河北省唐山市
丰南區),長9.3公里。現為北京至瀋陽鐵路的一段。於1881年5月開工興建,11月完工。軌距為1435毫米,採用每米重15公斤的
鋼軌。唐胥鐵路建成伊始,
清政府以
機車行駛震及皇帝陵園為由,只準許以騾、
馬曳引車輛,次年(1882年)改用機車牽引。這條鐵路有利於當時開平煤礦的煤運。1887年唐胥鐵路延修至
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工程介紹
開始施工
1881年6月9日,中國第一條鐵路——唐山至胥各莊鐵路,歷經磨難終於動工興建。7月1日,
開平礦務局總工程師、英國人白內特的夫人在唐山釘下了第1枚
道釘,11月工程告竣。唐胥鐵路全長9.3公里,每米軌重15公斤,共耗銀11萬兩。
由於這段鐵路用騾馬牽引貨車,所以被世人稱為“馬車鐵路”。1881年開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莊鐵路,真正成功並保存下來加以實際套用的第一條鐵路,從而揭開了中國自主修建鐵路的序幕。
標準鐵路
唐胥鐵路——中國最早的標準軌鐵路
中華鐵路,師夷之技,源唐胥始,
於龍號起,幾多艱難,歷經風雨。如果說如今縱橫在中華大地上的鐵路網是中國的龍脈,那么這條曾經只有9.7公里長的唐胥鐵路就是這龍脈之源。
歷史翻到了19世紀中葉,一場突如其來的
暴風雨改變了整個世界。曾經不可一世的清王朝被這場暴風雨卷向了無可挽回的衰落。這個飄搖的王朝已然成為一條被蛀空的朽木,即便如此,它卻承載著太多“不可承受之重”。
西方的船堅炮利,一種陌生而遙不可及的意識形態,讓沉迷於大煙泡幻境中的中國人久久心悸。復興,成了那時一批先鋒者竭力作為的動機。雖然,他們的行為曾被史學家評價為“物”上的復甦,但是不可否認,歷史正是在那些實實在在的“物”上開始轉彎。
而當我們翻開史料,去觸摸那些或明或暗的“物”的符號時,卻恍然發現,竟然有一些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就像唐山機務段火車頭紀念碑上鐫刻的一行文字中所言:“中華鐵路,師夷之技,源唐胥始,
於龍號起,幾多艱難,歷經風雨。”而這些“物”的符號已經在我們的漠視中作為歷史轉彎的坐標沉默了百年……
一波三折
唐胥鐵路一波三折
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丟失了眼角的一抹自信。世界原來這般大,雙眼看不到的空間原來還生存著那么多強盛的人群。“放開眼來看世界”成為當時一句叫得很響的口號。而真正放開了眼,現實未免殘酷,實際的一切與往昔頭腦中的一切竟然是天壤之別。
岌岌可危的王朝中,一批先鋒人物開始懂得自救,興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
洋務運動。
新式工業企業的建立與發展,對煤炭的需求量空前增加,清廷
洋務派積極籌辦新式煤礦來保障煤炭的供應。
實業家唐廷樞
1877年,中國早期實業家
唐廷樞,奉力主
洋務的
直隸總督
李鴻章之命,籌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採用近代採煤技術的煤礦———
開平礦務局,改寫了中國近千年的土窯採煤史。
開平煤礦的建立,煤炭產量的逐年遞增,直接需要建立適應煤炭外運的便利交通。1879年李鴻章奏請清政府修建一條唐山至
北塘的鐵路,以便用鐵路將煤炭運至北塘後,再經水路外運。
但修建鐵路的構想,立即遭到清政府
頑固派的強烈反對。開平煤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於1880年開鑿了一條從
蘆台到胥各莊長達35公里的“
煤河”來解決煤炭的外運。
當煤河開鑿到胥各莊時,凸起的地勢使繼續開鑿無望,
李鴻章只好再次上奏,把鐵路縮短,僅修唐山到胥各莊一段,與煤河相連線。為避開清朝頑固派的反對,在築路奏請中特別聲明只修以騾馬為牽引動力的“快車馬路”。幾經周折,清政府才勉強同意,允許修建唐胥鐵路。
1881年6月9日,自唐山起至胥各莊(今丰南縣)一線的唐胥鐵路開始鋪軌,採用1.435米的軌距和每米15公斤的鋼軌,這條鐵路是在清政府
洋務派主持下,由
開平礦務局負責集資修建。9月,全長9.7公里的唐胥鐵路竣工,開始試運行。11月8日正式通車。1886年,成立中國自辦的第一個鐵路公司———開平鐵路公司,收買唐胥鐵路後開始展築,並獨立經營鐵路業務。1887年,唐胥鐵路展築至
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
李鴻章等巡視並主持通車儀式。路方特備花車一輛供來賓乘用。1894年天津至
山海關間通車,改稱津榆鐵路唐胥鐵路,及由唐胥鐵路向東西兩個方向延伸形成的唐蘆(台)、
唐津(天津)鐵路、
唐古(冶)、唐灤(
灤縣)鐵路以至最後形成的
京山鐵路,至今已走過了120個春秋。
鐵路建成
唐胥鐵路的建成,在
洋務派與
頑固派的紛爭中,雖然經歷了一波三折,但最終還是伸向了遠方。只有9.7公里長的唐胥鐵路結束了中國沒有鐵路的歷史,同時也拉開了中國鐵路建設的序幕。
龍號機車
1.2萬次播放
02:54
千古笑柄!晚清“馬拉火車”確有其事,原因讓人笑掉大牙
命運多舛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閉關鎖國的清王朝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鐵路這等新鮮事物,懵懂中夾雜著些許偏見,
機車也跟著有了一些新的稱謂諸如火輪車、火輪還有輪車。1881年6月9日,“龍號機車”也是中國製造出的第一輛蒸氣機車噴氣運行了。
然而,由於清廷在諭旨中明文規定,不準在鐵路上使用
蒸汽機,以免大聲呼叫。於是便出現了運輸工人用驢、馬拉著煤車在鐵道上滑行的可笑之舉。不久之後,胥各莊鐵路修理廠的技術人員自己動手設計,利用廢棄鍋爐大膽進行改造,試製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為堵住
頑固派之嘴,工人們在機車頭上刻了一條龍,稱之為“龍號”機車。這台蒸汽機的引力僅有100多噸,體形也不大,全長只有5.73米,每小時只能行駛5公里,並不比驢馬車快多少,但它宣告了鐵路和火車這件新生事物在中國大地上的出現。
1882年由於開平煤礦的產量由1881年的3600噸猛增到38000噸,馬拉驢拖實在是力不勝任。
金達又重新設計和指導製造了另一台
機車,這台機車設計較前輛要規範得多、製作也比較全長5.69米,只有三對動輪而沒有導輪和從輪。牽引能力為100噸,時速30公里。
外國技師
當時的
開平礦務局英籍總工程師薄內之妻仿照
史蒂芬森1829年設計的著名
機車“火箭”號為之命名為“中國火箭”號。參與製造的中國工匠並不太喜歡這個名字,他們希望這輛由他們打造的機車能帶有中國的味道,便在車頭兩側各鑲嵌了一條金屬刻制的
龍,又給它起了個極富東方色彩的名字“龍號機車”。
在人們的簇擁中,“龍號機車”一聲長鳴,拉響了中國鐵路史上的第一聲汽笛,劃破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沉寂。“龍號機車”行駛了幾個星期,起初並沒有引來什麼麻煩。但不久便被清廷命令停駛,一停就是幾個星期。原來訊息終於傳到了北京,“都中言官復連奏彈劾,謂
機車直駛,震動
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奉旨查辦,旋被勒令禁駛”。
事實上,
清東陵在距唐山50公里外的
遵化馬蘭峪,所謂震動無從談起,無非是保守派反對修鐵路的藉口。所幸製造和讓機車行駛的
金達是個英國人,再加上清政府剛剛建立的北洋海軍艦艇急需燃料煤,因此經過
開平礦務局和
李鴻章的疏通斡旋,“龍號機車”停了些許日子,又可以噴氣運轉了,以後便一直使用,直到從英國運來了兩個車頭。
“
龍號機車”退役後曾存放在北京
府右街交通陳列館,當時還可以生火行駛,以供觀瞻。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領北京後,將該館遷移到
和平門內的一條胡同里,以後這台中國製造的著名
機車便離奇地失蹤了。
源遠流長
伴隨著“龍號
機車”拉響汽笛在唐胥鐵路上奔向遠方,唐山機務段依傍而生。如今的唐山機務段,再也觸摸不到任何屬於歷史的塵封。找到120年前唐胥鐵路的一條枕木,一個鉚釘都只能是一種奢望。而眼前縱貫南北的數排鐵道上,每一根鋼軌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簇新的電氣機車在鐵道上風馳電掣,規範化操作的現代化鐵路運營讓人很難想像曾經那吐著白煙的“龍號機車”是怎樣在只有9.7公里長的唐胥鐵路上奔跑的,但是“龍號”已經融化在每個職工心中,成就了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鐵路千瘡百孔,能通車的鐵路總里程僅為11000多公里,而且46%分布在
東北地區。當時,唐山機務段的前身
古冶機務段所處的京山線,是連線我國東北和關內的唯一鐵路,是東北入關的咽喉要道。重要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唐山機務段承擔責任的重大。
無論在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中,60年代的
抗美援越戰爭中,還是在70年代支援坦尚尼亞和
尚比亞以及“十年文革”中支援外局恢復運輸秩序,唐山機務段都秉承“龍號精神”以“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為口號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期間也湧現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援朝職工中最著名的要數“三打三拉”的英雄
機車組特等
戰鬥英雄劉恩忠。1951年3月19日夜,劉恩忠架載滿戰略物資的機車在鐵道上飛馳,敵機窮追猛打,一節車廂被擊中起火,冒著油罐車隨時可能爆炸的危險,他毅然下機車從列車上分離下起火的一節,再次運行。就這樣,車連續被擊中三次,他也冒著喪命的危險摘下了三節車廂,最終保證了列車大部分物資的安全到達。這樣的故事,這樣的英雄人物,每個唐機人都能隨口說出一大串,先輩樹起了“龍號”精神,是這種精神使唐機人克服了經濟困難、唐山大地震的衝擊和壓改搬遷轉線等重重困難。 如今的每個普通職工,更是力爭把“龍號”精神發揚光大。“在唐機工作了五年,從老同志那了解了龍號精神,我理解的這種精神就是自尊自強,熱愛這份工作,鑽業務、技術過硬、踏實肯乾、規範作業、高質量的完成任務!”正在檢修
機車的職工王巨龍對記者說。
時間已經流轉到21世紀,屬於歷史的坐標已經隨時間在眼前灰飛湮滅,或許只有這種化為精神傳承在每個職工心中的龍號方能淵遠流長……
車站歷史
胥各莊站
天津至
山海關之間的鐵路線上,有個不起眼的小站———胥各莊站。每當我來到這裡,就會勾起許多思緒。
清朝末年,
洋務派創辦了開平煤礦(
開灤煤礦的前身),並於1881年修通唐山一號煤井至胥各莊約10公里長的鐵路,史稱唐胥運煤鐵路。次年,
唐山站建成,鐵路才開始兼營客運。因此,胥各莊站享有我國運營歷史最長的火車站之美譽,至今已有127歲的高齡了。
相鄰兩站
當初,胥各莊站與煤河(運煤的人工運河)碼頭相連,唐山原煤在該站倒裝船隻後,再經水路運至天津等地,故胥各莊站也是我國最早的鐵路、水路貨運中轉站。1883年,唐山產煤達75000多噸,國產原煤已取代進口煤炭,占領了天津市場。小小的火車站,每日車船如梭,為世人矚目。1884年6月27日的《捷報》刊文贊道:“滿載的煤船向天津進發……胥各莊,是目前中國最有趣的地點之一。”
我國的第一個鐵路工廠也誕生在這裡,當時稱胥各莊修車廠,1888年才遷至唐山,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北車集團
唐山機車車輛廠。1881年,該廠的工人憑藉英籍工程師的一張圖紙,利用開礦機的舊鍋爐,製造出我國第一台蒸汽
機車,名為“
中國火箭號”,運行於唐山至胥各莊之間的鐵路線上。從此,小站又多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地震影響
1976年,唐山、
丰南一帶發生了大地震,胥各莊就處於震中的丰南縣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胥各莊站是我國鐵路遭受地震最強的一個小站。當時,整個車站瞬間變成廢墟,線路、信號、通信、電力設備全部癱瘓。然而,小站是摧不垮的。10天之後,震後第一列火車從這裡進站、發出,一展小站戰天鬥地的風采。
1996年,全路千餘座小站停辦客運業務,胥各莊站也位列其中。此時的胥各莊站仍在使用震後臨建站房(見圖),已使用了20年之久。它那起脊式全木結構的造型,格外古樸堅固,成為鐵路地震臨時建築中的一個典範。
歷史的輪迴是如此巧合。如今的胥各莊站又回到了建站之初———一個小小的貨運站。然而它是中國鐵路史上冠有眾多“之最”的小站,一個久遠、神奇、雋美的小站。
修建背景
修建原因
1874至1875年間,
直隸總督兼北洋事務大臣
李鴻章先後派人到直隸磁州和湖北興國勘探礦藏。1876年11月,他又派
唐廷樞到唐山開平一帶勘察,發現了蘊藏豐富的煤,於是首先開辦煤礦。
1878年8月,
開平礦務局正式開辦,“未出數月,出煤極旺”。為了把煤從
礦區運到最近的海口裝船運出,唐廷樞在1879年稟請李鴻章準許礦務局修築唐山到北塘口的運煤鐵路。李鴻章對修築鐵路很感興趣,他早在1874年上奏清廷的《籌議海防折》中,就認為“南北洋七省,自須聯為一氣,方能呼應聯通”,何況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一日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可惜他的主張,“其時文相目笑存之,廷臣會議,皆不置可否”。
籌建初期
接到
唐廷樞的
稟奏,
李鴻章機敏地感到這正是實現他築路計畫的好機會,於是便立即上奏朝廷,請修鐵路,以便運煤。清政府也深知中國的機械
船隻,以煤為命,所以很快就批准
開平礦務局自修鐵路。李鴻章便聘請開平礦務局工程師、英國人
金達負責督修。誰知正在籌辦之時,突然又奉旨收回成命,築路計畫再次流產。
鐵路不讓修築,開平礦務局只好開掘運河運煤。可是運河只能挖到胥各莊,因為胥各莊到
礦區那段路地勢高陡,河水上不去。礦務局再次請修鐵路,這次奏明只修胥各莊到唐山之間的一小段。因清廷怕震驚了
東陵的先王神靈而禁止使用
機車,所以特別聲明,路成之後,火車用騾馬拖拉。清政府才算批准了這個奏請。
修建計畫
鐵路既修,首要的問題是確定
軌距。為了省錢,有人主張採用2英尺5英寸,有人主張採用日本式的3英尺6英寸,但是英國工程師
金達力主採用4英尺8英寸半的
標準軌距(1.435米)。他認為這條礦山鐵路日後一定會成為中國巨大鐵路系統中的一段,如果採用窄軌,雖然省錢,卻會對以後修路帶來不良影響。經過一番爭論,金達的主張占了上風。金達之所以堅持採用英國標準,自然是為今後英國與其他國家爭奪中國築路大權而打下基礎。
名字由來
胥各莊站在北京鐵路局所轄的七灤線上據《豐潤縣誌》載:相傳明朝永樂年間,趙氏先祖由
玉田縣彩亭橋遷至
王禾莊,後兄弟分家,其弟被王禾南邊的人家招贅為婿,後來這裡形成了村落取名為婿嫁莊,即男嫁女娶之意。又因諧音演化成了“胥各莊”。1881年開灤運煤河道通航至此。接著,這裡修築了我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山)胥(各莊)鐵路。胥各莊修車廠製造出我國第一台蒸汽
機車“龍號”機車。清光緒八年在
胥各莊鎮修建了胥各莊火車站,胥各莊站由此而得名。
1994年11月10日,
京山壓煤改線開通後,胥各莊站由過去京山線上的中間站,變成了七灤線上的區段站,主要承辦貨運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