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條件
莆田市二中新校區,均按國家
示範性高中標準配置, 占地面積233.7畝,可容納5000人。 建有教學樓13259平方米(教室90間)、學生宿舍26500平方米(500間)、圖書館3170平方米、辦公樓4800平方米、實驗樓6635平方米、綜合樓7800平方米、交流中心2956平方米、食堂5500平方米、體育館5600平方米、標準游泳池一個、淋浴房550平方米、籃球場16個、雨蓋跑道1120平方米、人工湖景觀2000多平方米、標準體育場一個、配電房及其他附屬設施工程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 教育教學設備均按國家示範性高中要求配置,總投資約1.6億, 為
興化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位於莆田市
荔城區 荔城北大道。
新建總建築面積13284.77㎡, 其中:地上總建築面積10225.79㎡,地下總建築面積3058.98㎡,建設一幢國中教學樓,一幢國中教學綜合樓,一幢國中教學附屬樓,一幢國中綜合樓;配套建設道路、廣場、塑膠跑道塑化草皮及校園綠化提升等。
莆田二中是跨三個世紀的 超百年名校。 新校區於2004年2月動工, 2005年3月順利搬遷。 學校占地面積233.7畝,按教學、生活、運動三個功能區域設計建設,20多幢建築布局合理,可容納5000人。
發展歷程
清光緒四年(西元1878) 美國 基督教衛理公會興化年議會和美以美會 美國傳教士 美國人謝錫恩等合設培元書院於城廂 坊巷, 系興化境內第一個新式學堂, 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改名培元西學堂,遷址城廂區倉後巷, 美國傳教士美國人 蒲星氏 任監督(校長), 光緒三十三年培元學堂改稱哲理中學堂。 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興化年議會設福音書院於城關坊巷,教讀《聖經》、“四書”、教會史。 民國3年(西元1914)福音書院改稱興化道學校,民國22年,西元1933年和哲理中學合併。
1952年學校由
莆田縣政府接辦,改名莆田第二中學。黃益三任校長。孟津、林文藩先後任黨委書記。1949年以後,學校蒸蒸日上,又興建了科學樓,教學法樓(東風樓,勝利樓)等,擴大了運動場,分上中下三片,師生人數逐年增加,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建國後的前十七年(1949-1966),培養高中畢業生達3000多名, 等於建國前70年的總和(1879-1949年),辦學成績突出,社會聲譽極佳。
1948年
莆田哲理中學--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前身70周年校慶,當時國民政府副總統
李宗仁為該校 題詞賀電、國民政府
行政院院長孫科見圖片,--《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建校130周年校慶慶典刊 紀念冊》--崢嶸歷程、開放傳統。 莆田二中校內檔案
1956年,被評為福建省省重點中學。1950年以前師生每年組織下鄉支農, 學以致用,既拓展了視野,又得到鍛鍊,受到農民的歡迎,得到社會讚譽。“文革”期間,莆田二中校址被占。 1969年,莆田二中被迫停辦。經心繫教育有識之士多方奔走呼告,七十年代初遷址莆田市城廂區西郊楊梅山重建。
1973年,黃金溪奉調來莆田二中主持重建校園工作。在一片
楊梅上上師生同心協力,幾經艱苦奮鬥,校園從小到大,從簡陋到完備,復甦迅速,後來居上。經十幾年重興復業,校園占地六十四畝,校舍建築面積達一萬四千多平米,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綠樹、紅花相應成趣,同舊址相比,新校園地盤更大,風景秀麗,居市區而靜謐,是師生教學、生活的樂園。
福建省政府和社會力量的關心和支持是這個時期學校迅速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2005年3月學校搬遷於莆田市荔城區
西天尾鎮溪白村新校區。學校占地面積233.7畝,可容納5000人,學生全住宿。建有教學樓13259平方米(教室90間)、學生宿舍26500平方米(500間)、圖書館3170平方米、辦公樓4800平方米、實驗樓6635平方米、綜合樓7800平方米、交流中心2956平方米、食堂5500平方米、體育館5600平方米、標準游泳池一個、淋浴房550平方米、籃球場16個、雨蓋跑道1120平方米、人工湖景觀2000多平方米、標準體育場一個、配電房及其他附屬設施工程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教育教學設備均按要求配置,總投資約1.6億。1926年閩中第一個黨團混合支部在莆田二中(國中部
哲理中學)建立。哲理“十烈士”載入中共閩中黨史史冊。投筆從戎的學子眾多,軍銜中將2個,少將8個,有“哲理十將軍”之稱。
師資力量
百年歷史積澱,莆田二中形成了“誠信、勤奮、嚴謹、進取”的優良傳統,形成了明晰的辦學理念:“傳承百年積澱、著眼民族未來、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合格人才”;辦學目標:“辦國內一流示範學校,培養‘合格+特長’的學生”。狠抓“三風”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有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辦學水平不斷上新台階,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莆田二中截至2011年現有教職工239人,其中特級教師1名,高級教師63名,一級教師75名,福建省省部級骨幹教師11名,福建省省學科帶頭人9名,福建省省學科理事4名,莆田市市骨幹學科帶頭人53人,共有教學班48個,學生2507人。2005年以來,莆田二中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單位”、被教育部定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被共青團中央評為“活躍的中學生課外生活”先進學校、被南京軍區、福建省人民政府評為“
軍民共建先進單位”、被評為福建省“省級綠化紅旗單位”。學校多次被評為精神文明先進學校。2006年以來該校學生獲福建省級以上一等獎學科競賽或創新大賽有13人次,福建省級二等獎有33人次,福建省級三等獎有45人次,莆田市級以上獲獎共435人次。截至2010年向清華、北大輸送19位品學兼優的學生。
辦學特色
體育強校,百年傳統
早在1898年,莆田二中前身
哲理中學蒲魯士等美籍校長將西方體育引進來,從那時起,哲理中學就把體育列為正課,開設了籃排球、田徑、體操等項目。1908年,校長曾學理還兼任體育教師,親自教授田徑知識與技術等,決定每學期舉行一次校運會,規定每位學生選報兩個項目參賽。在當時,這些體育項目活潑新穎,成為師生課餘最喜愛的活動,體育很快在校內形成群體活動,從中湧現一批體育尖子,到二、三十年代,哲理中學在莆田最早湧現體育新星。1921年夏,
程天泗等四位學生被縣裡選派參加全省聯合運動會分別奪得
跳高第一、二名,1925年
吳德懋代表中國參加第七屆
遠東運動會,獲得五項全能冠軍,為祖國爭得唯一一塊金牌。由於幾任校領導重視體育工作,
哲理中學從三十年代起幾經發展,在全縣乃至全省,已成為一所體育強校,在體育比賽中,一直名列前茅,“旋風”排球隊成為聲震全省的一支勁旅。1934年省運動會,哲理學生林啟仁榮獲
十項全能冠軍和標槍第一名,唐元柳獲標槍第三名。 40年代,威震京滬的莆田田徑訪問團以哲理中學為主力,歷時56天,連戰皆捷,轟動全國體壇,成為中國體育史上破天荒的壯舉。
1946年夏,美軍一支籃球隊途經莆田,一到就下“挑戰書”,該校“旋風”隊昂然迎戰,二戰皆捷,打得美軍目瞪口呆,當時莆田城可謂萬人空巷,大快人心。哲理中學為莆田體育發展首開先河,堪稱“田徑之鄉”的發祥地。
建國以後,在黨的領導下,莆田二中更加重視體育工作,田徑活動開展更為普遍,名將高手也層出不窮:跳高三星
王國忠、黃壽鏘和陳文藻先後打破舊中國紀錄;陳鐘元又獲第一屆全運會跳高冠軍;60年代
李玉鳳的腳踏車競技多次打破全國紀錄,榮獲亞洲
新興力量運動會兩項冠軍;李元璋作為“文革”後第一批田徑健將,是國家隊跳遠名手,多次訪問歐、亞、非三洲,為國爭光;鄧建才也被選進國家田徑集訓隊……。所有這些,使莆田二中成為名聞遐邇的體育強校,1973年學校遷入新址後,體育又有新發展,出現“領導重視、教師關心,社會支持、學生自覺”的生動局面,學生體育鍛鍊達標率達93%,先後被共青團中央授予“活躍的中學生活先進學校”,被國家體委、教委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集體”、“
霍英東發展體育基金會學校獎”,被
中國田徑協會授予85-87年“全國
雛鷹起飛獎”,96年國家體委、國家教委授予“全國推行《
國家體育鍛鍊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單位等。同時,體育尖子輩出,1984年在全國第三屆中學生運動會籃球分區賽獲男子組第五名和
精神文明獎;1986年獲全國“田徑之鄉”實踐田徑分區賽第一名(總評第二名),1987年蟬聯冠軍;男籃在全國第三屆中學生運動會中獲精神文明獎;1997年全國少年籃球賽獲第四名。十幾年來,學校派出學生參加全國賽,54人獲前八名,112人成為國家二級以上運動員,其中運動健將級運動員各3名,為高等院校輸送271多名合格體育新生,被省教委、省體委定為“培養高水平運動員”試點學校。 1991年9月,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來莆田二中視察時,欣然親筆題詞:“全面發展,學有特長”這是對
學校體育工作輝煌的歷史與注重師生素質提高的肯定,也是對從“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指明了方向。 自1988年起至今,莆田二中學生體育達標率,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近三年來超過94%,這是推行“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育人目標、提高素質教育的豐碩成果。同時學校還始終把體育教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在培育學生心理素質上下功夫,如莊嚴升國旗制度;奧運健兒事跡報告會;重大活動中大型的體育比賽;培養“團結、競取”精神的600位師生參加的藝術周拔河、桌球、負重跑、籃球、排球賽,“五一”、“五四”以“亞運”、“奧運”為主題的歌詠比賽;火炬環城越野跑、石室岩與東圳水庫春遊計千人次,“六一”節800多人參加的遊園活動中繞圈、打籃球、打桌球、跳木馬賽;暑假學生幹部夏令營中爬山、游泳賽,一年一度1千多位高一新生為期一周的軍訓;培訓400多位女生組成的藝術團體操為
莆田縣首屆藝術節獻演;徒步行軍考察江口僑鄉;與貧困鄉的平海
東湖中學“手拉手”活動;“愛我二中、美該校園”的簽名活動和建設校園的勞動鍛鍊等等。通過這些豐富多樣、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著力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從體育角度不斷開掘美育的廣度與深度,錘鍊與培育他們成為具有壯美體魄。身心健康的“四有”新人!2005年又獲得貫徹全國《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教學管理
歷史氛圍
莆田二中有豐厚歷史積澱,有濃郁人文陶養的氛圍,傳承百年文化,開掘人文教育並注入新的內涵是莆田二中的優良傳統,學校緊緊抓住人文教育的特點,即以傳授人文知識、培養
人文精神為主的一種人性和教養的教育,以人格完善為最終
教育目的的教育。為了促進學生人性境界提升、
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的實現,根據當代中學生心理特點,首先進行百年二中
歷史教育,所有新生第一節課在莆田二中校史展覽館上,以直觀的圖片、文字資料讓他們感受二中濃郁的人文環境,重點突出之前的莆田二中學子是如何的自立、自主、自強,是如何的以天下為己任。在他們的心田中種下了我是莆田二中人的自信與驕傲種子。莆田二中堅持以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塑造“全人”,激勵成才為目的,以學科思想教育、
主題班會、各類報告、學校黨總支所開辦的學生業餘黨校以及團委所辦團校為載體,在學生中開展分層次教育,即在高一年段強化文明養成教育,高二年段重點抓遵紀守法教育,高三年段重點開展理想、前途、人生觀的教育。2009年以來聽黨課的學生有1000多人,寫入黨申請書的有400多人,發展具備條件的學生14人為預備黨員。各個年段中特彆強化學生自立、自主的意識,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學生有自己的廣播站,有自己的校刊,有自己眾多的興趣小組、社團組織。莆田二中只架設平台,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教師只起到“旁觀”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動手規劃、組織、實施。莆田二中始終以平等的態勢對待學生。除設立校長信箱外,每學期定期舉行一次“學生和校長對話”,期中、期末各舉行一次“學生與老師對話”,讓學生積極建言獻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學生們正是通過親身實踐,了解校情、校規;在自我管理、自我反思、
自我監督的過程中,逐步樹立了主人翁的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在協助學校管理的過程中,實現
自我教育。在高中三年中為學生由“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作了鋪墊。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學校多次獲得“福建省文明單位”、“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福建省整頓校園治安先進單位”、“福建省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福建省先進團校”、“全國青少年‘走向新世紀’讀書教育活動組織優秀獎”、“福建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福建省‘邁好青春門走好人生路’主題競賽活動先進學校”、“福建省五四紅旗團委”、“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學校”、“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師德先進集體”、“福建省花園式單位”等榮譽。近幾年,湧現省、市先進班級12個,省三好學生、省優秀幹部22人。
三大工程
人才的培養依靠教育,教育的創新信賴於老師,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隊伍,要要求教師改變舊的教育觀,樹立適應素質教育的質量觀、人才觀;樹立“給一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求長流”的觀念;樹立
終身學習的觀念;樹立自覺搞好科研,變被動育人的“教書匠”為主動實踐的“研究者”的觀念;才能啟迪學生學習的靈感,去演繹學生變“學會”為“會學”的教育者風采。為此該校實施“三大工程”,即“師德工程”、“師訓工程”和“青年工程”。 “百行德為首”由於老師從事的是育人工作,因此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更高,根據新時期的情況,師德建設突出為人民服務,把責任心、愛心、民主作為師德建設的核心,堅持奉獻精神,由於堅持實施“師德工程”,二中教師的職業道德為社會所承認,近幾年該校工作均上一個新台階,並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的肯定,這都全體教師團結拼搏、努力奉獻的結果。 在以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為標誌的當今社會,知識更新的周期短,時間快,該校的師資培訓也不斷創新。實現了三大轉變,即從學歷培訓向能力培訓轉變,從
脫產培訓向
校本培訓的轉變,從單純理論培訓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轉變。學校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強化繼續教育,近三年學校脫產進修專升本8人,半脫產進修21人,其中本科研究生5人,同時又利用暑假進行專業理論與實踐培訓,一部分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培訓,另一部分由該校輪訓,並派一些骨幹教師出外取經,以強化教師專業培訓,挖掘教師的自身潛質,盤活人才資源。 青年教師是學校的希望和未來,該校青年教師占50%,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訓,是該校可持續發展迫切的一項重要工作。首先提供展示本領的舞台,任人唯才,壓擔子,讓剛畢業的老師帶各級各類的競賽班、興趣小組;三年之內讓他們跟班上高三,明確向他們提出要求:一年出樣、三年像樣,五年榜樣。其次是讓中青年骨幹教師帶人,通過骨幹教師
示範課,備課組的
集體備課、
說課、聽課、
評課等形式,縮短青年教師摸索的過程,提高青年教師業務能力。近三年該校青年教師參加省說課比賽獲一等獎2名、三等獎3名,莆田市在該校舉行課改匯報課,5位青年教師
公開課均受到市進修學院有關專家好評,化學組教師陳春發,生物組教師
朱玲玲剛分配到校就帶化學奧賽,生物奧賽第二年學生就獲省一等獎,語文組的許家豪參加省級以上演講比賽多次獲獎,我市教育局設立的“園丁獎”,獲獎的2/3是青年教師。
科學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創品牌,學校領導堅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通過民主的程式,制定一系列有二中特色的規章制度,依法維護權益,保證師生的權益不受侵犯,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育人環境。 ①實行教職工聘用制度。通過學校量化評分,對教職工給予客觀考評定位,讓能者上,庸者留崗待訓,懶者高職低聘。近幾年該校對7位不能勝任教學的老師實行留崗不聘,這無疑給教師隊伍增加了壓力,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熱忱,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2002年底,經教代會通過三個議案“教師待崗輪換制”、“班主任和課任老師量化評分細則”和“教職工超工作量津貼”,2004年初又經教代會通過“莆田二中教師教育、教學
工作評價議案”、“莆田二中班主任工作量化評分說明”這些舉措極大地調動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②實行民主管理,增加管理透明度。學校重大決策、教職工的切身利益、學校的規章等制度均經教代會通過。建立班長
周記,記錄學生對學校管理、教師的教育和教學意見和建議,對後勤服務的意見等,通過了解調查及時給予答覆和解決。建立對話制度,增進了解,達到管理的目的,定期舉行學生與校長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教師與家長對話,這樣溝通思想,消除了隔閡,克服了障礙,使領導和師生想到一起,這樣學校的向心力更大了。校務公開制度,學校的管理既要管各項工作,又要接受教師的監督,這是學校領導取信於師生搞好工作的前提。學校堅持對人事、招生、基建、採購、教師切身利益、學生意見等進行公開,一切透明的運作,密切幹群關係,師生關係。學校獲得了“福建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表彰。 ③改革評價機制,促進全面發展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如何對教育教學進行科學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近年該校上下不斷進行探索。以“四個有利”作為指導思想——有利於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有利於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個性發展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形成;有利於教育教學管理與操作的科學、規範、簡便、易行。據此,在教育上制定了《莆田二中學生德育評價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廣泛徵求師生的意見,發出《莆田二中關於開展學生思想品德測評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可操作的《學生思想品德測評內容及指標》、《獎懲情況》、《思想品德測評量化》,並開展系列實效性的活動,在過程中準確、客觀、預見性地對學生思想品德進行
科學評價,改變了過去千人一面,沒有個性的現象,學生變的個個鮮活。在教學上不斷完善《莆田二中關於最佳化教學過程改革框架》,與新課程改革接軌,突出強調學生的參與程度,民主氛圍,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多元解讀,關注不同學生的發展,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評價,該校也加大改革力度,制定了《莆田二中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評價方案》、《莆田二中班主任工作量化評分說明》、《莆田二中班主任課任教師量化評分細則》等制度,每學期二次的學生與校長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校長信箱,每學期讓學生無寄名從14方面對教師進行評價等。創設讓學生說話的平台,讓學生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教師不斷調整教育教學的內容及方法,師生雙主體的教育思想得到全面貫徹。全面實施
學分制,組織全體教師專題學習新課程改革的評價要求,制定了《莆田二中關於實施學分制的總體規劃》及《莆田二中學分制方案》,對必修課、選修課、
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具體的量化,採用多元的考核體系,以人性化、生活化、創造化作為改革考試內容的指導思想,既重視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不重考試結果,看重他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最大限度地發揮考核對於教學活動的導向、反饋、診斷、激勵等功能,考試的辦法也是靈活多樣,不都是嚴肅、正規的考試,有公開的、辯論式的、實踐式的,著重學生思想整個過程及各種能力的體現,充分挖掘、尋找學生的潛力特長,鼓勵揚長避短,淡化考試的選擇和分等的功能,真正面向全體,全面發展。 ④改革分配製度,建立激勵機制,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教代會通過了“莆田二中教職工超工作量津貼方案”、“莆田二中教職工崗位津貼及獎懲若干規定”,全面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果,按多勞多得原則,把教職工的責、權、利相結合,打破平均分配的傳統做法,拉開檔次,獎勤獎優,這樣,極大地調動全體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主要是通過課堂來進行的,學生的思想品德、各學科的基礎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通過課堂來實現,可以說“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關鍵環節還是在課堂,實踐告訴我們,如果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不變,教學方法不變,生動活潑的教材也會變成枯燥無味的教條,活的教材也會教死,正如國家
總督學顧問陶西平所說的那樣,“沒有課堂教學面貌的根本改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質教育”。所以,我們著力於課堂的教學改革。
知名校友
莆田二中為祖國各戰線培養數以萬計人才。現健在的資深科學院院士
黃維垣、
俞永新,飛彈、衛星發射首席氣象專家詹麗珊都畢業該校。培養了400多位教授、博士。27位大學校長、黨委書記。80年後畢業的博士、教授超過50人。
蒲魯士(1864~1918)號叟堂, 美國烏省泉田城新曆克頓鄉人,美國何省衛斯里神學大學道學博士。1890年起奉派來莆傳道,當時廢科舉,興學堂,他和夫人蒲星氏創建該校前身西學堂,設體育、英文、數學、格致等課程,籌建舊址校舍,促進學校發展,薄星氏曾三次出任該校校長。其外孫曼頓博士為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作過努力,受到
周恩來總理的會見。
康爵(1895~1944),字修其,號耕冰,涵江張井村人,曾在該校執教。師從
蔡元培、
傅斯年、
黃炎培諸名家,博通經史。創辦涵江圖書館,藏書逾萬冊,為莆田“鄉賢書畫藝文展覽”提供大量藏本,並為之編撰提要。他纂著頗多,尤長“目錄學”,所著《古今方誌總目》最為宏巨,蔡元培題跋贊其“蒐集既博,體例亦精”。
余文光,莆田縣城內人,男,1901年出生,國中在莆田哲理中學就讀,1922年畢業於
香港大學醫學院;在校獲得港大最高獎榮譽,被選為該校學生聯合會秘書,文光以醫學學士和外科學雙學士畢業於香港大學,任莆田聖路加醫院院長兼附屬醫學校校長,文光從醫60年,1923年赴英國
劍橋大學醫學院,次年獲得劍橋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為
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民國15年(1926年)返莆田,任莆田聖路加醫院院長兼附屬醫學校長;他在1927年2月 至 1949年8月間, 專職和兼職擔任莆田哲理中學校醫 。莆田聖路加醫院附屬學校校長由院長兼任。1932年二度留英攻讀F·R·C·S學位,獲英國
愛登堡皇家外科學院院士博士學位,民國22年(1933年)底回莆田;仍任莆田聖路加醫院院長 。1936年,他第三次去英國,入
倫敦大學,在
貝爾哈姆醫院著名教授譚那指導下,再讀六個月的外科學,繼而赴美國,在梅耶醫院進修六個月,期間,他為發展莆田聖路加醫院募集五萬美元巨款,後再回莆田;仍任莆田聖路加醫院院長.。
宋增矩(1886~1967),號矩民,又號湖民,城廂區人,清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莆田最後一科秀才,入福建高等中學堂學習英語,又考入
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英語系,為莆田最早獲得學士學位者之一。1942年起任哲理國文教師,是一位知名地方文史學家。
朱維乾(1893~1995),莆田黃石鎮人,男,1918年從北京師大畢業,又赴
香港大學攻讀教育學。先後在廈門、上海和該校任教。1949年起,經老友
陳國柱推薦,一直在福建師大任教,並精心治史,修訂《莆田簡志》,寫成七十萬字的《
福建史稿》,是一位著名的福建地方史專家。
歐元懷(1893~1978),字愧安,城廂區人,男,該校畢業後於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
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
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處、上海
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1946年為該校名譽校董,並任校友會(原同學會)會長。
林景潤(1897~1946),莆田
三江口新浦村人,男,字琴雨,早年從該校畢業後,入
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系,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並先後在美國
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
耶魯大學深造。回國後,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後又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教學法行政學,被該校授予榮譽博士。1928年出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曆近二十年。1946年病故於美國。
宋尚節(1901~1944),莆田笏石坑北村人,1920年經蒲魯士介紹,從該校赴美國韋斯里大學學習,三年修完四年的課程學分,獲理化系獎金和榮譽獎,又進入
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院攻讀化學,被選為該校國際學生會會長,1924年獲科學會的金鑰獎和化學碩士學位,1926年3月取得化學博士,成為莆田留學生中獲得博士第一人。同年9月,轉至紐約和神學院研讀。1927年回母校任高中化學教師。
吳德懋(1902~1942),城廂區南門人,莆田體育先驅者,也是中國體育巨星。1923年該校畢業後進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深造,次年在全國第三屆運動會上,獲五項和
十項全能冠軍;1925年,在
馬尼拉舉行的第七屆
遠東運動會上,又以五項全能第一名,為中國奪得僅有一項冠軍。後回東南大學任教,並為家鄉增益體育人才做出色貢獻。
程天泗(1903~1980),
仙遊縣人,18歲時代表該校出席省級運動會,屢創佳績,先後進集美高師、南京中央大學體育系深造,1930年起回莆任教,與
翁祖烈、劉劍成等老師一起,建莆田體育場,培養一批批國家級優秀體育人才,是莆田“田徑之鄉”奠基人之一,1958年起獲選為國家級田徑載判員,省政協委員。
陳文杞(1904~1941),莆田常太歧尾村人,男,1923年該校培元畢業。1927年莆埔軍校第五期畢業生,抗日戰爭時,轉戰各地,屢立戰功。1941年被選派
陸軍大學深造,他毅然要求重返前線,領兵奔赴黃河防線,守衛
中條山,多次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有久,升任第二十七師少將師長,在一次率部堅守陣地的戰鬥中,終因寡不敵眾,中彈陣亡,年僅37歲。
陳天章(1906~1930)莆田新縣外坑村人,男,化名柯芹。1922年考進哲理,接受革命思想,是
陳國柱建立黨團混合支部時的首批團員,1926年6月轉為中共黨員,先後任中共莆田特委、縣委組織委員等,1929年,根據縣委決定,他到沃柄一帶創建了閩中第一支工農游擊隊,並任隊長。同年夏,他領導的山區游擊隊與陳兆芳(亦為哲理校友)領導的沿海游擊隊合併為莆田工農游擊隊,率領20多名隊員襲擊江口鹽兵,奪取槍彈,鎮壓惡棍。1930年游擊隊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3軍207團時任政委(後改為省工農紅軍游擊隊閩中第二支隊),同年12月25日,率部在蘆葦村除霸時被反動派包圍,在突圍中負傷被捕,在押往荔城途中,仍宣傳革命。26日下午,威武不屈,在城南橋頭從就義,年僅25歲。
葉煥武(1908~1980),莆田城內今梅峰街人,從哲理畢業,後從
福建協和大學畢業,精通英、日語。壯年赴馬來西亞開設怡和公司,熱心教育等公益事業,並挺身而出拯救在海外遇難的同胞,晚年倡建興安會館,為馬亞西亞興安會館總會帶頭捐建大學貸學金。母校百年校慶時,組織校友捐贈彩電等物品,臨終前還囑咐校友熱愛母校,是一位得高望重的僑領。
林振夏(1926~1994),莆田華亭人,從哲理畢業後,1949年入復旦大學新聞系深造。福建日報總編輯,高級編輯。先後被選為中央福建省委委員、政協常委、省新聞協會副會長等。1994年病故後,省報成立專門委員會出《林振夏文集》傳世。
李玉鳳(1940~1986),莆田江口人,女,原系歸國僑生,年僅16歲就連獲全國女腳踏車賽兩次冠軍,1958年選進福建省體工隊。1966年在高棉亞注洲
新興力量運動會上,奪得女子腳踏車千米計時賽和三千米追逐賽兩塊金牌,後任省體工隊腳踏車教練,培養出不少運動健將等國家級運動員。
歷任領導
莆田二中歷任領導沿革表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謝錫恩,美國人 阮國興, 薛承恩
| 倡辦者
| 1878-1890
|
蒲魯士,美國人
| 創辦人
| 1890-1893
|
蒲星氏,美國人
| 校長
| 1893-1898 1904-1905 1909-1916
|
高德理
| 校長
| 1899-1904
|
章哲明
| 校長
| 1905-1909
|
程奮鵬 曾學理 愛立樞
| 校長
| 1916-1918
|
章文新
| 校長
| 1918-1927
|
| 該校首任華人校長
| 1927-1929
|
黃俊英
| 校長
| 1930-1949.08
|
宋慶嵩
| 代理校長
| 1949.09-1950.08
|
黃益三
| 校長
| 1950.09-1969.12
|
| 副校長
| 1952.10-1953.08
|
孟 津
| 第一校長黨支部書記
| 1954.05-1956.07
|
王慶忠
| | |
朱金先 | | |
戴文鎖 | 校長 | |
曾加華 | 校長 | 2015年- |
近年榮譽
2007.01
| 莆田市綜治辦、教育局、公安局授予“平安校園”
|
2007.03
| 莆田市教育局授予“2006年度學校安全工作先進集體”
|
2007.04
| 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2004-2006年度文明學校”
|
2007.06
| 莆田市委教育工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
|
2008.3
| 第二十三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
|
2008.9
| 福建省奧林匹克教育特色學校
|
2008.10 | 第二屆莆田文學節校園文學創作 優秀組織獎 |
2008.11
| 教育部科研興教先進單位
|
2009.04
| 莆田第二中學數學教研組“五一先鋒崗”
|
2009.04
| 福建省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
|
2009.05
| 省體育特色學校與傳統體育學校
|
2009.08
| 09年福建省重點體育傳統校田徑比賽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
|
2009.8
| 福建省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
|
2008.2009
| 連續兩年獲省“五一先鋒崗”榮譽稱號
|
2009.08
| 第十屆省(2006—2008年)文明學校
|
2009.09
| 全省五四紅旗團委
|
2010.01
|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先進單位”
|
2010.01
|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十一五”課題一等獎
|
2010.05
| 省模範職工之家
|
2010-2013
| 地理科普教育基地
|
2010.11
| 化學教研組獲“五一先鋒崗”榮譽稱號
|
2010.11
| 福建省“誠信教育進校園活動先進單位”
|
2010.9
| 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多媒體學習平台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套用》實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