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

跳高

跳高是田徑運動的田賽項目之一。是一種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越過橫桿落地等動作組成,以越過橫桿上緣的高度來計算成績的比賽項目。

跳高是運動征服高度的運動項目,是人類不屈不撓,勇攀高峰的象徵。也有人稱跳高是一項失敗者的運動。因為每次比賽,運動員在跳過一個高度以後,還要向新的高度挑戰,直到最後跳不過去為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跳高
  • 外文名:high jump
  • 起源:1864年
  •   分類::  田徑運動            
  • 何時加入奧運:1896年,1928年開始設立女子比賽
  • 場地規定:跑道長度不得短於15米
基本信息,歷史由來,歷史信息,技術革命,技術特點,俯臥式技術,背越式技術,背越訓練,身體訓練,彈跳訓練,力量訓練,協調性訓練,技術訓練,心理訓練,恢復訓練,腹滾式,助 跑,起跳,空中姿勢,落地動作,背越式,助跑的技術要素,教學易出現問題,錯誤糾正,運動員選材,世界紀錄,中國跳高,

基本信息

跳高,田徑運動跳躍項目之一。又稱急行跳高。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騰空過桿與落地等動作組成,以其最後成功地越過橫桿上緣的高度計算成績並以此判定名次。
過竿技術有跨越式、剪式(亦稱“東方式”)、滾式、俯臥式和背越式等。跳高運動最初起源於英國,是從體操項目中派生出來的。1864年,英國首先將跳高列入田賽比賽項目,英國人柯奈用跨越式(最原始、最簡單的跳高姿勢)跳過了1.70米的高度。男子跳高於1896年首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女子跳高於1928年開始正式列入奧運會項目。剪式跳高起源於美國[1]。
跳高運動在19世紀60年代在歐美地區開始普及,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列為比賽項目。過桿技術有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背越式等。由於技術類型不同,運動員在完成助跑、起跳、過桿、落地的各動作方法上各有差異。助跑使人體產生向前的速度,增加起跳時的支撐反作用力和加快起跳動作。背越式跳高採用的是弧線助跑,距離長,速度快,動作自然。其他姿勢一般都採用直線助跑,距離短,速度較慢,身體重心低。起跳是人體在助跑後,迅速轉變運動方向向上騰起,為過桿做好準備。背越式、跨越式、剪式跳高起跳時,起跳腿是在遠離橫桿一側起跳。
俯臥式和滾式跳高時,起跳腿是在近於橫桿一側起跳。背越式為曲腿擺動,其他姿勢一般為直腿擺動。背越式過桿時,身體由側對橫桿轉向背對橫桿,然後以手臂、頭、肩順序過桿;髖部在桿上充分伸展成背臥和反弓姿勢。身體過桿後,收腹舉腿,用背部落在海綿包上。俯臥式過桿時,擺動腿先擺過桿,身體在桿上沿縱軸翻轉成俯臥姿勢,隨即轉頭潛肩,起跳腿後伸外翻,最後落地。過桿動作分為“平翻式”和“潛入式”兩種。背越式、俯臥式姿勢因過桿時人體重心離桿較低,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較優越的過桿方式。而背越式又較俯臥式易於掌握。跳高作為一種遊戲活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
在古代日爾曼人中曾盛行過跳躍橫排馬匹的比賽,非洲的圖西人還曾有過利用厚木頭的跳板或石頭踏跳進行的跳高遊戲。跳高作為比賽項目始於愛爾蘭和蘇格蘭。1800年,跳高以列為蘇格蘭運動會的比賽項目。19世紀60年代以後跳高在歐洲和美洲開始普及。在這以後,隨著運動員的速度力量素質的不斷改進和提高,跳高成績也在不斷地提高和發展。
跳高
跳高在世界各地流行很廣,也是少年兒童最喜歡的一種體育活動。有跨越式、剪式、俯臥式和背越式等多種跳高姿勢,最流行的是背越式。人體通過助跑、起跳,以背對橫桿的姿勢越過橫桿並以背先著墊的跳高方法叫背越式跳高。1896年第1屆奧運會和1928年第9屆奧運會,分別將男子和女子跳高列入比賽。最年輕的奧運會跳高冠軍是聯邦德國的女運動員邁法特,她1972年16歲時奪得奧運會跳高冠軍,成績是1.92米。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男運動員是古巴的索托馬約爾,他在1993年跳過2.45米,女運動員是保加利亞的科斯塔迪諾娃,她在1987年跳過2.09米。

歷史由來

跳高是田賽項目之一。過竿技術有跨越式、剪式(亦稱“東方式”)、滾式、俯臥式和背越式等。跳高運動最初起源於英國,是從體操項目中派生出來的。1864年,英國首先將跳高列入田賽比賽項目,英國人柯奈用跨越式(最原始、最簡單的跳高姿勢)跳過了1.70米的高度。男子跳高於1896年首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女子跳高於1928年開始正式列入奧運會項目剪式跳高起源於美國。
跳高跳高
19世紀末,美國東部州運動員創造並採用了這一跳高姿勢,故曾被稱為“東方式”;又因跳時身體各部分成波浪形狀依次越過橫竿,因此也有“波浪式”之稱。滾式跳高亦源於美國。20世紀初,美國西部州運動員創造並採用滾式跳高,因跳時運動員形似滾過橫竿而得名。又因美國運動員霍拉英首用此式創造2.01米世界紀錄,因而又稱“霍拉英式”。俯臥式跳高起於20世紀20年代,40年代時已被普遍採用。最流行的是背越式跳高,而其他幾種跳高方式在大賽中已幾乎絕跡。
跳高作為比賽項目始於愛爾蘭和蘇格蘭。1800年,跳高已列為蘇格蘭運動會的比賽項目。19世紀60年代以後跳高在歐洲和美洲開始普及,運動員的成績不斷提高。為了進一步提高成績,運動員不僅發展速度力量素質,同時還改進過竿技術動作。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前30年提高成績主要靠改進起跳技術,後30年當採用跨越式姿勢跳高的成績達到1.93米以後,跳高的發展主要靠改進過竿技術。19世紀末,美國高等學校的跳高運動員開始採用一些新的、比較省力的姿勢。美國東部各州的運動員用“波浪式”,在較長時間內它也被稱為“東方式”。這種姿勢的特點是運動員助跑時與橫竿成很大角度,迅速起跳後向助跑開始的方向轉體,軀幹最大限度地向下倒,擺動腿在竿後壓腿,由於軀幹和擺動腿下壓,臀部在這一瞬間升得高於橫竿,而在竿上的身體部分好像處在最高的波峰上,因此人們把這種跳法叫做“波浪式”(有的國家稱作“剪式”)。美國西部各州的大學生中流行的是另一種跳高技術。

歷史信息

跳高作為一種遊戲活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跳高運動在各個國家的不同時期都曾廣為流傳。在古代日耳曼人中曾盛行過跳越橫排馬匹的比賽,有人最多跳越過橫排著的 6匹馬。非洲的圖西人還曾有過利用厚木頭的跳板或石頭踏跳進行的跳高比賽。
跳高跳高
跳高起源於古代人類在生活和勞動中越過垂直障礙的活動。現代跳高始於歐洲。18世紀末蘇格蘭已有跳高比賽,19世紀60年代開始流行於歐美國家。1827年9月26日在英國聖羅蘭·博德爾俱樂部舉行的首屆職業田徑比賽中,威爾遜(Adam Wilson)屈膝團身跳越1.575米,這是第一個有記載的世界跳高成績。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臥式、背越式等過桿技術,現絕大多數運動員都採用背越式。跳高橫桿可用玻璃纖維、金屬或其他適宜材料製成,長3.98~4.02米,最大重量2公斤。比賽時,運動員必須用單腳起跳,可以在規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試跳,但第一高度只有3次試跳機會。男、女跳高分別於1896年、1928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跳高作為比賽項目始於愛爾蘭和蘇格蘭。1800年,跳高已列為蘇格蘭運動會的比賽項目。19世紀60年代以後跳高在歐洲和美洲開始普及,運動員的成績不斷提高。為了進一步提高成績,運動員不僅發展速度力量素質,同時還改進過竿技術動作。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前30年提高成績主要靠改進起跳技術,後30年當採用跨越式姿勢跳高的成績達到1.93米以後,跳高的發展主要靠改進過竿技術。
19世紀末,美國高等學校的跳高運動員開始採用一些新的、比較省力的姿勢。美國東部各州的運動員用“波浪式”,在較長時間內它也被稱為“東方式”。這種姿勢的特點是運動員助跑時與橫竿成很大角度,迅速起跳後向助跑開始的方向轉體,軀幹最大限度地向下倒,擺動腿在竿後壓腿,由於軀幹和擺動腿下壓,臀部在這一瞬間升得高於橫竿,而在竿上的身體部分好像處在最高的波峰上,因此人們把這種跳法叫做“波浪式”(有的國家稱作“剪式”)。美國西部各州的大學生中流行的是另一種跳高技術。
跳高 朱建華跳高 朱建華
它的助跑是從起跳腿一側與橫竿成35~55°角,過竿時上體倒向起跳腿,在竿上呈水平姿勢,好像滾過橫竿,因而這種方法叫做“滾式”或“霍萊恩”式(G.霍萊恩是美國第 1個採用這種姿勢並創造世界紀錄的人)。經過不斷改進,1936年美國又發展了一種基本上是新的跳高姿勢──“俯臥式”。從1941年以後的11年內,世界男子跳高紀錄一直為跳俯臥式的美國跳高選手所保持。他們把成績提高到2.11米。1953年,美國跳“滾式”的運動員W.戴維斯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紀錄,成績為2.12米。他雖然採用的是最完善的“滾式”,然而他身高2.04米,身體條件較優越。英國女子跳高運動員T.霍普金斯也採用滾式。而蘇聯女子跳高運動員多採用“剪式”或“俯臥式”。
20世紀60年代, 世界上男女跳高運動員普遍採用“俯臥式”。當時美國的J.托馬斯和蘇聯的В.Н.布魯梅爾之間爭奪很厲害。托馬斯首先征服和超過2.20米。布魯梅爾18歲時就創造了世界紀錄,以後連續幾年提高成績,到1963年將男子跳高世界紀錄提高到2.28米。1968年,在第19屆奧運會上,美國男子跳高運動員R.福斯伯里又採用了一種新的跳高姿勢,人們稱之為背越式(不少國家稱作福斯伯里式)。福斯伯里以2.24米的成績獲得了金牌。此後,這種姿勢在世界各國很快流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6歲女跳高運動員U.邁法特用背越式跳過了1.92米,成為歷屆奧運會最年輕的女跳高冠軍。從此,各國運動員採用背越式跳高的人越來越多。

技術革命

跳高運動,在田徑運動各個項目中,是技術比較突出的一個項目。1800年,跳高就是蘇格蘭高地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一;1864年,在第一次“牛津—劍橋運動會”上第一次出現了“跨越式”跳高的方法。1896年的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上男子跳高也被設為正式比賽項目;1928年阿姆斯特丹第9屆奧運會,女子跳高也被設為正式比賽項目。經過長期的實踐,跳高技術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中不斷發展,跳高姿勢也經歷了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背越式的演變過程。
一、跨越式(1864年) 1864年英國的羅伯特·柯奇首先採用跨越式創造了1.70米的世界紀錄,1890年英國的羅敦又創造了1.97米的新紀錄,30年中提高了27厘米。 其具體技術表現為:助跑方向與橫桿成一定角度,用遠離橫桿的腿踏跳,起跳點距離橫桿垂直面60至80厘米。當人體騰空後,上體前傾,擺動腿擺過橫桿後,向桿下內轉下壓,使臀部迅速移過橫桿,兩臂下垂。過桿時,軀幹向橫桿方向側倒並向起跳腿方向扭轉,兩臂舉起。同時起跳腿迅速向上高抬,完成跨越過桿動作。過桿後,身體側對橫桿,用擺動腿先落地。因為起跳後重心離橫桿較高,故不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但動作簡單易學,多為中國小體育教學以及初學者採用。
二、剪式(1895年) 1895年在“挺身跨越式”的基礎上,改進成“剪式”。1900年在第二屆奧運會上,巴克斯捷爾用剪式越過了1.90米的高度,獲得跳高冠軍。爾後,剪式技術得以盛行。我國跳高女將鄭鳳榮1957年11月曾用剪式技術以1.77米的成績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1963年她又以1.78米的成績再創中國女子跳高全國紀錄。 其具體技術表現為:助跑方向與橫桿垂直,或稍偏向擺動腿一側。踏跳騰空至身體最高點時,擺動腿膝部過桿並向內轉,身體隨之向起跳腿方向扭轉,並沿垂直軸旋轉。擺動腿過桿後,加大內轉動作,大腿下壓,上體加大轉體動作,並向助跑方向傾斜,身體沿垂直軸和前後軸旋轉成水平姿勢,臀部抬高;起跳腿由外側越過橫桿,膝關節伸直,頭部向助跑方向傾倒。在起跳腿成弧形過桿後,繼續下落,下壓的擺動腿向上振起,兩腿成剪絞動作,同時上體和頭部越過橫桿,兩臂向上抬舉,最後用起跳腿落地。因其技術複雜,不易掌握,較少為人採用。
三、滾式(1912年) 這一技術是美國運動員霍拉英(又譯為“G·霍林”、“格歐秀·霍拉茵”)於1912年創造的,因此也稱“霍拉英式”。他用這種姿勢越過了2.01米的高度,從此跳高成績突破兩米大關。 其具體技術表現為:側面助跑,用離橫桿較近的腿起跳。當起跳騰空後,擺動腿過桿,身體向橫桿方向側倒,並在橫桿上成水平姿勢。同時起跳腿同側臂伸向擺動腿,起跳腿迅速提起,膝關節儘量靠近胸部,腳收在擺動腿膝蓋後,在橫桿上形成側臥式,隨著擺動腿同側肩內轉及頭向下轉動,身體迅速沿縱軸旋轉,從桿上滾過,以起跳腿向下伸出落地。因騰空過桿時身體重心離橫桿較“俯臥式”和“背越式”為遠,不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60年代後較少為人採用。
四、俯臥式(1923年) 1923年,前蘇聯運動員伏洛佐夫又創造出“俯臥式”跳高技術,這種新型技術動作很快就被田徑選手們所接受。1941年美國運動員斯蒂斯(又譯為“斯特爾·司蒂斯”)用這一姿勢越過了2.11米後,跳高成績提高很快。我國運動員倪志欽曾用這種姿勢越過2.29米,打破當時男子跳高世界紀錄。1978年前蘇聯的雅辛科(有譯為“亞申科”)又用該姿勢將室內世界紀錄提高到2.35米。 其具體技術表現為:身體各部位在空中以俯臥姿勢依次越過橫桿,側面助跑,用靠近橫桿的腿起跳。騰空後,擺動腿小腿越過橫桿,擺動腿和同側臂沿著橫桿平行方向前伸內旋,肩向內扣,轉體成俯臥桿上姿勢,隨即起跳腿屈膝上收,兩臂靠近軀幹,頭和擺動腿一側肩下潛,髖部迅速扭轉,起跳腿翻轉,使身體儘快越過橫桿。過桿後,以擺動腿和兩臂落墊。該技術因身體重心離橫桿較近,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一種較優越的過桿方式。按過桿時的身體姿勢又分為“平翻式”和“潛入式”兩種。 1.平翻式 俯臥式過桿姿勢的一種。起跳騰空後,擺動腿越過橫桿前伸並內旋,同側臂同時做前伸內旋動作,肩向內扣,身體轉向橫桿。此時起跳腿蹬離地面後自然下垂,然後小腿向後摺疊,身體在桿上成與橫桿平行的俯臥姿勢,擺動腿繼續前伸內旋,頭過桿後下頜內收,起跳腿上收向外平翻,使身體繼續繞橫桿轉動,最後以仰臥姿勢下落。 2.潛入式 俯臥式過桿姿勢的一種。起跳騰空後採用屈腿擺動,擺動腿和同側肩、臂同時前伸內旋,身體轉向橫桿後,以頭和肩帶動身體積極向落點下潛動作,從而使骨盆和起跳腿在桿上抬得更高,以免碰落橫桿,身體則在桿上繼續繞橫桿轉動,過桿後先用雙臂著地,隨之完成屈肘、低頭、含胸、滾動動作,以屈體落地緩衝。
五、背越式(1965年) 1965年18歲的福斯貝里用背越式技術越過了2米的高度,1967年美國的R.福斯貝里用背越式跳過了2.24米,又在1968年墨西哥第19屆奧運會上以相同成績奪得冠軍,爾後背越式也稱“福斯貝里式”。到1984年,我國選手朱建華用此姿勢三次打破世界紀錄,成績分別是2.37米、2.38米和2.39米 。瑞典運動員派屈克.舍貝里1987年又用該姿勢創造了2.41米和2.42米的世界室內、外世界紀錄。截至2007年5月1日,古巴的索托馬約爾保持著室外世界男子跳高紀錄2.45米和室內世界男子跳高紀錄2.43米。保加利亞的科斯塔迪諾娃保持室外世界女子跳高紀錄2.09米,德國的亨克爾保持室內世界女子跳高紀錄2.07米。都是採用背越式創造的。 其技術大家都很熟悉,在比賽中經常見到,表現為:弧線助跑,遠離橫桿的腿起跳,異側臂引臂、擺動腿屈擺內旋,使身體背對橫桿騰空而起,高仰的頭部越過橫桿以後,髖部接著挺起,形成一個反弓形,雙腳急速上提。頭靠前,背靠下,雙腳提起,整個身體依次越過橫桿。以肩背落墊,滾翻緩衝。該技術因身體重心離橫桿較近,甚至低於橫桿高度,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目前最優越的過桿方式,在比賽中被廣泛採用。

技術特點

多數專家和教練員認為背越式與俯臥式這兩種方法都比較先進,主要是根據運動員的個人特點來決定他採用什麼姿勢合適。越來越多的運動員不願學俯臥式,原因之一是背越式技術比俯臥式簡單, 比較容易掌握, 而且各種類型的運動員都可以跳。即使運動員的腿不很長,或者擺動腿的柔韌性較差,只要腿部力量大,有一定的爆發力,便能用“背越式”跳過很高的高度。
美國運動員F.雅各布斯身高1.73米,用背越式跳過2.32米,超過身高59厘米。但是蘇聯運動員В.亞申科創造2.34米的室外跳高世界紀錄和2.35米的室內跳高紀錄,1976年奧運會冠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女跳高運動員R.阿克曼在1977年成為第1個達到2米的女運動員,並獲得冠軍稱號,他們卻都是跳俯臥式的。雖然採用俯臥式的運動員越來越少,但是這種姿勢所達到的成績是很高的。

俯臥式技術

可分為 3個部分:助跑、起跳、過竿與落地。運動員助跑的角度一般為30°~50°。大部分運動員助跑距離比背越式短,常用6~9步直線助跑。為了更好地準備起跳,運動員在助跑最後4步降低身體重心,同時用腳跟落地,步長較大,步頻比背越式慢。助跑的倒數第 2步和“邁步”是俯臥式跳高助跑中的關鍵,運動員在倒數第 2步身體重心降到最低的位置,邁步時特彆強調向前送骨盆,髖關節向前的速度明顯地超過胸部向前的速度。邁步時骨盆超過胸部是俯臥式技術的一個特點。俯臥式跳高在邁步時靠近橫竿的是起跳腿。
跳高跳高
起跳時要注意直腿擺動(也有少數運動員彎腿擺動),兩臂向上擺起,全身向上挺,起跳方向應朝向橫竿中央。起跳後運動員做越過橫竿動作,身體與橫竿平行,同時上體向起跳腿方向轉體。過竿時, 全身沿身體縱軸旋轉,同時起跳腿向胸部收腿,但大腿不能太靠近胸部,小腿收成90°時立即翻腿,大腿應向外側翻轉,因此髖關節需要很好的柔韌性。在一般情況下,運動員容易在這時碰掉橫竿。全身越過橫竿後,準備落地,落地時可單手撐地,也可雙手撐地,或手和擺動腿同時落地,繼而全身側身著地。
俯臥式跳高運動員也有採用弧線助跑的,利用弧線助跑的圓周運動慣性作用更快過竿。但是有人認為直線助跑更好,因為:①步點可以跑得很準;②更易發揮速度。俯臥式跳高對力量、專項力量、大肌肉力量比背越式要求更高。由於運動員過竿是全身同時過竿,因此起跳時擺動腿的擺動動作比背越式大得多,過竿時間比背越式短,所以俯臥式跳法對於速度素質稍差而力量、柔韌性、爆發力好的運動員較為合適。

背越式技術

也可分為 4個部分:助跑、起跳、過竿和落地。背越式助跑距離長 9~12步, 有的甚至更長,先跑直線,最後4~5步跑弧線,要求運動員速度快,跑得自然,類似短跑運動員的跑法。助跑最後4步不降低身體重心,在倒數第2步時才採用腳跟著地。邁步時也要向前送髖,但幅度要比俯臥式小,類似跳遠運動員起跳的動作。起跳與俯臥式不同,跳背越式的運動員要充分地發揮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時要發揮起跳爆發力,擺動腿彎腿擺動。
跳高跳高
一般說來,起跳點的距離要離橫竿遠些,從起跳點到落地點之間的距離也要遠些。背越式起跳最大的特點是必須做旋轉動作。起跳腿是離橫竿遠的腿,起跳時擺動腿向上向外擺,以使運動員向助跑開始方向做旋轉動作。起跳後,轉為背向橫竿。背越式的過竿動作與俯臥式不同,運動員身體橫在竿上,身體各部分依次過竿。過竿時挺腹,全身在竿上處於弧形狀態,頭部、肩部、胸部在竿後急劇下壓,當身體重心達到最高點時,大腿向下並挺胸挺腹,以便順利越過橫竿。
運動員臀部過竿後,開始落地。為避免小腿打落橫竿,運動員收腹、低頭、使大腿很快離開橫竿,小腿向上伸直。落地的順序:肩部—兩臂—背部—腰部。值得提出的是背越式助跑的跑法,目前有的運動員直到最後一步時身體重心仍較高,這適合於體重輕,速度、彈跳力好,送髖、邁步速度快,體型較瘦的運動員。如義大利女子跳高運動員S.西梅奧妮,美國男子跳高運動員D.斯通斯等。
另一種助跑方式與俯臥式助跑近似,在助跑的最後4~5步明顯地降低身體重心,跑動時步幅大,頻率不如上述方式快,這適合於一般力量大、速度不特別快的運動員,如波蘭男子跳高運動員J.弗曉瓦和中國女運動員鄭達真

背越訓練

背越式跳高的訓練有身體訓練技術訓練心理訓練及恢復訓練四方面。
跳高跳高

身體訓練

是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身體訓練水平的發展是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術的基礎,是大負荷訓練的物質保證,是不斷提高運動成績的先決條件。身體訓練有以下內容:速度訓練有一般速度和專項速度。一般速度30—6m反覆跑、100—150m,反覆跑、30—60m追逐跑;專項速度有弧線跑30m計時,全程助跑計時,後四步助跑計時,下坡跑接弧線跑20m,下坡跑度弧線跑20m,,快速擺臂擺腿的模仿練習,快速起跳練習。

彈跳訓練

有自然彈跳力和專項彈跳力兩種。前者的方法有各種行進間跳躍!跨步跳、單足跳20—30m,計時、四步助跑五級跳";後者有帶助跑4—5步的跳躍,計時30—60m,跳躍及各種跳深、跳欄架、跳台階、綜合跳等。

力量訓練

有一般力量素質訓練和專項力量素質訓練兩種。前者的訓練方法有助木舉腿、高抬腿走、實心球練習等;後者的訓練方法有負重弓箭走、負重蹬台階4cm,負重半蹲起、及利用其他器械練後群肌、小肌群力量。

協調性訓練

有各種體操技巧練習,各種繞欄、跨欄跑,各種球類運動等均能提高運動員的靈敏和協調能力。技術訓練跳高技術是影響運動成績的最重要因素。只有掌握合理的技術,才能充分發揮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潛力,取得好成績。

技術訓練

在教學和訓練中反覆進行,技術訓練中應包括學習掌握跳高的基本技術和一些主要環節的動作,但應側重於進一步改進技術細節,不斷完善整個技術的節秦,提高技術水平。在訓練中應採用簡化的練習和專門輔助手段,各個技術環節分別練習,逐一改進,並進行大量的完整技術練習,進一步增強肌肉感覺和體會技術動作。只有不斷地在突破某些技術環節的基礎上,再進行完整的技術訓練才能提高運動成績。在技術訓練時,更強調根據運動員個人特點在技術細節上有所創新,如:對彈跳力好的運動員要求多練跳躍,發揮自己的長處;對有一定基礎的運動員強調大強度,時間短而有效的訓練方法。
跳高跳高

心理訓練

在激烈的比賽中,運動員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比賽成績。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保持最佳競技狀態。心理訓練有感知覺訓練、表象訓練、集中注意力訓練、意志訓練、自信心培養五種。

恢復訓練

在訓練中不僅要與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還必須因人而異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漸進地提高心理訓練水平,逐漸培養和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恢復訓練隨著運動員水平的不斷提高,優秀運動員的負荷越來越大,故恢復過程也顯得十分重要。主要的恢復訓練方法有:教育學手段與方法,醫學生物學恢復手段,心理恢復的手段和方法,同時應對恢復訓練的水平進行必要的測定。

腹滾式

腹滾式跳高主要包括助跑、起跳、空中姿勢和落地動作四個步驟:

助 跑

助跑是速度的發揮與控制。助跑速度太快,則不能有充分的起跳準備,更缺乏非常巨大的腿力將水平動量大部分改為垂直動量;速度太慢,則不能產生應有的水平動量,因此速度分配為跳高助跑特有的本質。腹滾式助跑用在向前較小,改變成向上速度較多,故步伐要注意輕鬆且富彈性,身體重心走弧線,腳跟要著地,經腳跟傳到腳掌、腳尖,多套用踝關節屈伸的動作。助跑有兩大目的:產生水平速度,把水平動量改為垂直動量和把身體置於在起跳時,對垂直蹬地最有幫助的位置。跑速非常慢時,可作到45度的起跳角度;而速度愈快時,要保持45度愈不可能。角度愈大,起跳的距離要加長,影響垂直速度。
1.助跑速度:助跑速度的產生由兩種因素決定:一為助跑距離,一為助跑時間。助跑距離 18 公尺,約跑 9~11 步。整個助跑可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前段為5步至7步;後段較短,為4至5步,開始助跑時採用站立式起跑,或走幾步或慢跑幾步後踩站立式起跑線後起跑,步數算法以站立式起跑線為準。站立式起跑法較為穩定,後一種跑法可以緩衝,避免一開始時之立即緊張。前段助跑的動作要把擺動腿屈曲前擺,支撐腿充分後蹬,上體保持一定前傾,兩臂配合腿的動作前後擺動,隨著助跑速度的加快,助跑的步長逐漸加大;不過要注意微呈彈躍步。
進入後段時,身體重心不能下降,最後三步時,身體重心遂開始下降,為了有效地準備起跳,跑的動作應有變化,擺動腿以臀關節為軸心提起大腿,大腿之膝關節帶動小腿積極前擺,小腿藉自己動量而邁出,腳跟先著地而迅速地滾動到前腳掌,按著後蹬,上體保持正直或稍前傾,兩臂配合腿的動作加大前後擺動的幅度。
進入起跳點前兩步時,是助跑過渡到起跳的重要階段,助跑速度也在這時刻達到最快速度,身體重心也降到最低點,經過此階段的保持進入最大助跑速度和重心高度起跳。最後一步身體應後傾,臀部位置要放低,使跳者能大力而快速地將水平動量改為垂直動量,造成最有利的起跳前姿勢。最後一步步幅約比第二步短20~30公分,其動作重點是放在精力的保存,而非產生速度。因此,最後一步應下振,增加工作距離。若此時,髖、膝、踝三關節仍然伸直,則下肢伸肌沒縮有收的餘地,故須彎屈,但彎屈度不大。若彎屈大大時,身體重心會過度下沉,同時使大小腿由屈而做圓運動,既費時又減少向上速度,影響跳躍高度。
2.助跑方向:腹滾式起跑採用斜跑方向、斜跑之助跑與橫竿所成的角度,可大亦可小,視個人速度習慣而有個別差異。助跑方向可能對起跳時之部分旋轉,及垂直、橫一水平、中一水平軸周圍之比例影響很大。事實上,助跑動作是連線跳者之起跳,及空中連續動作,因此習慣一旦養成,任何劇烈地改變起跳方向,必然會妨礙成績。斜線助跑對跳高有利,可增加起跳時擺動之活動面,身體重心達到高點以前,身體某些部位擲在竿上或竿下成為可能。然而,助跑之斜面太小時,則跳者靠著橫竿跑,不管身體過竿與不過竿都會在較高位置上之任何一點撞到橫竿。其次為倒體要在起跳時完成,擴大向橫竿傾斜,減少有效彈性。一般適當的助跑角度大約在30~40度之間。
3.助跑步點的測量:應先明了助跑的步數,後決定步幅,進而定助跑距離,以及方向。步點的測量可先套用跑步,從起跳點成30~40度之傾斜,向相反方向跑出去。最後一步起跳腳的落地點作為助跑的起點,然後從這起點反覆地向起跳點跑幾次,並作校正。若在紅磚粉或煤渣跑道上練習,可藉釘鞋印修正,甚為便利。助跑步點穩定後,可用走步、腳掌長或皮尺測量下來,測量時必須兼顧角度、方向,便利以後套用。

起跳

起跳是決定高度的關鍵,是將水平動量改變為垂直動量,僅留部分水平動量越過橫竿。從力學的原理來看,起跳是向前的力量與起跳腿前撐時得到的反作用力所造成的向上合力。因此跳躍角較大。起跳是從助跑的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成垂直部位開始,到起跳腿躍離地面瞬間的動作。
1.起跳腿踩地:從助跑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成垂直時開始,到起跳腳以全腳掌支撐時為止。助跑最後二步時,擺動腿向前跨出以腳跟著地,很快滾動到腳尖,同時骨盆迅速前移,至支撐垂直部位時,身體重心降低到最低,膝關節彎屈最大,使膝關節之屈肌和伸肌收縮加大,彈性質儲存能量,以利重心垂直上移的有利條件,當骨盆前移通過支撐垂直部位後,擺動腿開始迅速有力地蹬地,使骨盆向前向上移動而超過肩部,起跳腿同時屈膝向前,以髖關節帶動大腿,然後伸小腿,腳跟沿著地面向前跨出,在身體重心已經具有向上移動時,很快地以腳跟著地跨出起跳點,並迅速過渡到全腳掌支撐,減小起跳腿的制動作用,加快了身體重心向前向上移動的速度。擺動腿和兩臂要與起跳腿協調配合,擺動腿在它迅速有力地後蹬結束後,起跳腿向前伸出,在要落地而未下落時開始起擺,這時骨盆迅速向前移,擺動腿則儘量留在後面,充分拉長髖關節之屈肌群,以利快速而大幅度的前擺。隨著起跳腿放在起跳點,骨盆在向前向上移動的同時,完成繞橫軸轉的動作,它加快擺動腿在骨盆的帶動下加速向前擺動。進入最後一步,擺動腿作為起跳腿時,維持上體正直或稍前傾的姿勢,隨著擺動腿完成滾轉和起跳腿邁向起跳點,兩臂同時拉向身後,以利往前上方擺動。2.起跳腿撐頂:起跳腿全腳支撐到膝關節彎屈至最小角度時為止。由於助跑的快速,以及擺動腿邊伸前擺的轉動慣量,使起跳腿膝關節被迫彎屈緩衝巨大的動量,並使整個身體好像壓緊的彈簧,存儲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形,此時髖關節要保持挺直,身體重心逐漸向上移動,擺動腿繼續以髖關節帶動大腿加速向前擺動。當膝蓋擺過起跳腿後,腳尖蹺起快速蹬伸小腿,成垂直向前上方擺起,邊擺上邊伸小腿兼重角速度和轉動慣量,使角動量加大,利用此角動量來加大向上的瞬發力。
3.蹬伸起跳:為了身體能在空中行旋轉而過竿,起跳腿在蹬伸時全身應稍向橫竿傾斜,使身體重心偏離蹬地反作用力的作用線。擺動腿直腿向前向上擺動,同時帶出髖部(同側);身體稍微轉向橫竿。兩臂擺動時,擺動腿同側的肩膀要稍高於起跳腿一側的肩膀,產生了身體圍繞矢狀軸和縱軸的旋轉瞬發力,使身體在起跳後能從垂直姿勢變為水平姿勢,以較低的重心俯臥在橫竿上,並繞縱軸而過竿。

空中姿勢

起跳後身體向上升高,雖然對重心的提高沒有作用力,但對改變身體重心的飛行路線,卻有很大關係。雖然身體重心的高度都一樣,但因為空中姿勢的不同,而使過竿的成績有很大的差異。
起跳身體一旦進入空中後,身體便失去支持,沒有著力點的動作是無法改變身體重心之飛行軌跡,身體仍然要沿著起跳時決定的投射線進行運動。在空中,跳者擁有在動量軸周圍旋轉的全部角動量,對於旋轉和平衡控制有利,對於落地的準備尤為有用。在空中的身體,如果身體的一部分往一邊的旋轉軸運動,必然產生對邊旋轉軸上之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運動。
1.倒體:最好的過竿姿勢,重心仍然在竿上,倒體動作是藉重心不變,將竿上身體部位向下作用,導致竿下部位反作用來過竿。跳者在竿上的重量愈大,身體姿勢愈高,則倒體動作愈差。相反地,跳者在最高點時,竿下的重量較大,愈靠近地面,則產生之倒體動作越好,因為身體各部位顯然已過橫竿。腹滾式的倒體是利用縱軸為重心軸,產生繞縱軸旋轉,在空中最高點時,跳者雙臀和腹部因頭、上軀幹、雙臂及擺腿位置較低的結果,對著重心相對的提高,經濟而省力。
2.空中產生的動作:起跳腿之離心蹬地產生起跳旋轉,旋轉再轉至擺腿及手臂之角動量;空中水平軸附近之旋轉很明顯,而且垂直軸周圍也發生旋轉,這兩種旋轉同在橫竿的方向上,橫水平軸周圍旋轉是一種較少相似的旋轉形式。在某些腹滾式中,擺腿擺動產生的角動量大於跳者在起跳腿周圍之向前旋轉的補償性動量,因而跳者離開地面伴有繞橫軸之向後旋轉,或一點也不發生旋轉。腹滾式之動量方向和橫竿約成30~40度角,並稍微傾向砂坑,因此在整個跳躍中,跳者動量軸和縱軸成一明顯的角度,也就是說,跳者縱軸沿動量軸旋轉的錐體很大腹滾式起跳後,起跳腿短暫懸掛著,臀部保持很高,幫助擺腿很快轉過橫竿,然後產生反作用力來移動軀幹,使軀幹和動量軸更接近,成為一條直線。擺腿擺向後成為與橫竿較平行的姿勢,旋轉和倒體因而得到速度。頭和胸部僅剛能過竿之高度過竿,並立即落在主軸下,雙臀和雙腿則相對提高,超過動量軸之高度後產生旋轉腹滾式的姿勢是根據人體結構而產生的跳高方式。正常人的姿勢是腹部、臀部彎屈,在骨盆、髖關節的活動範圍內,作向前改變姿勢容易,角度改變比較大,動作自然,故身體過竿比較容易。

落地動作

落地動作是考慮落地的部位,以較大的身體部位著地,或以能產生屈伸的肢體來著地,增長著地時間,吸收力量,使身體安全著地。以往腹滾式著地,以右手、右肩、背後、右腳四點順序著地,套用關節的分節運動來逐漸緩衝著地力量,但採用翻轉的方式過竿著地。

背越式

助跑的技術要素

(一)技術特點
背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點是弧線助跑,助跑線一般為“J”其優點是:
跳高彈跳力訓練跳高彈跳力訓練
1.助跑的預備段是一條直線或曲率很小的線曲,因此全程便於加速和發揮速度。
2.向弧線過渡時比較平緩自然,可以避免停頓或減速。
3.弧線曲率由大變小,使身體逐步加大內傾。
4.最後一步與橫桿約成20度至30度角,以保證人體在騰空後,有一個適宜的相對於橫桿的垂直位移距離。
(二)助跑技術
助跑的任務是獲得必要的水平速度,並為提高起跳效果和順利地越過橫桿創造條件。背越式跳高一般採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線助跑段與弧線助跑段。
1.直線助跑技術:近似於短路途中跑技術,跑進時身體重心高而平穩上體適當前傾,後蹬充分有力,前擺積極抬腿,兩臂協調配合大幅度擺動;
2.弧線助跑技術:身體逐步內傾,加大外側腿臂的擺動幅度,保持頭、軀幹成一直線向內傾。助跑的整個過程應有明顯的加速性和較強的節奏感,尤其是最後幾步逐漸加快,到最後一步最快。

教學易出現問題

助跑弧線的曲率不當:
在學習弧線助跑中,經常會出現助跑弧線不正確的問題,主要會出現以下幾種錯誤:
錯誤1:在助跑中,身體內傾不是逐漸加大,而是一開始進入弧線時,身體內傾最大,跑至最後兩步時身體反而直立起來,表現在助跑路線上有跑直線的不合理現象。
錯誤2:在助跑中,身體內傾沒有變化,表現在助跑路線上有跑圓弧的不合理現象。
錯誤3:在助跑中,身體內傾由大變小,表現在助跑上有繞彎的不合理現象。產生上述錯誤的原因:學生未能掌握好弧線助跑的技術,形成正確的弧線並依靠本體感覺來控制身體內傾的變化。
檢查錯誤的方法:檢查學生的助跑步點及路線是否正確,可以按照弧線助跑的技術要求,對每一步進行檢查,通常每一步跑進方向的轉折(一般稱轉折角)應逐漸加大。

錯誤糾正

1.起跳前減速,甚至有停頓現象
【產生原因】
助跑節奏不穩定,起跳前降低重心太多,放腳時過分前伸,上體後仰產生較大制動。初學者由於技術不熟練,有怕桿心理也會造成在起跳前減速或停頓。
【糾正方法】
反覆在桿前做助跑起跳練習,注意助跑後幾步身體重心平穩,最後一步起跳時放腳要快。可用皮筋代替橫桿克服害怕心理。
2.起跳時身體過早倒向橫桿【產生原因】
跳高跳高
由於助跑最後1~2步不能適度保持身體內傾,過早地向橫桿方向轉體,注意力過分集中在騰空動作上,過早做過桿成橋的姿勢。
【糾正方法】
加強桿前弧線助跑練習或跳上海綿墊等練習,注意起跳前的身體內傾和起跳垂直向上的動作及擺腿擺臂的方向。
3.起跳時擺動腳擦地
【產生原因】
擺腿時蹬伸用力不夠,大小腿摺疊不夠,小腿過早踢出。
【糾正方法】
採用弧線連續上步快速而有力的蹬擺起跳,擺腿用力蹬地後立即上收、小腿摺疊,以髖帶腿向前上方擺出。
4.放腳不正確
【產生原因】
助跑弧線小或在弧線上突然跑切線甚至最後1~2步跑成直線,造成起跳放腳時膝關節向外撇與橫桿成平行。不僅影響起跳方向,也易使踝、膝關節損傷。
糾正方法】
加大助跑弧線,防止弧線上跑切線(弧線跑五步)。注意放腳步的方向。
5.擺腿起跳時臀部後坐
【產生原因】
邁步起跳時髖送不出去,擺腿時沒有以髖帶腿。另外,由於髖關節靈活性差,送髖擺腿動作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糾正方法】
邁步起跳時擺動腿積極地送髖,起跳腳著地時髖快速移上支撐點。另外,加強髖關節靈活性練習。
二、 弧線助跑中常見錯誤動作,產生原因和糾正方法 1.最後兩步倒體過早
【產生原因】
弧線跑的概念不清,助跑弧線太小,速度過緩,助跑距離太短。弧線上保持身體內傾至最後一步快速由內傾轉成垂直掌握不好。
【糾正方法】
建立正確弧線助跑概念,觀摩優秀運動員技術錄像及正確示範。注意弧線跑時身體傾斜角度應由小--大--零的合理變化。加大助跑弧線練習,反覆做全程助跑練習等。2.助跑加速不勻,節奏紊亂,致使起足失敗
【產生原因】
助跑步點不準確,缺乏節奏感,學生對橫桿有恐懼感,注意力不集中。
糾正方法】
調整助跑距離,找出最適宜的助跑步點,採用劃線、設標記、聽節拍等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可用橡皮筋代替橫桿克服恐懼心理。
3.助跑速度過快,致使跳不起來
【產生原因】
可控速度掌握不好,腿部力量差,支撐能力不夠。
【糾正方法】
控制跑的速度和節奏,加強腿部力量訓練。
三、過桿落地時常見的錯誤動作、產生原因及糾正方法 1.坐著過桿,做不出送髖動作
【產生原因】
騰空後害怕肩背著墊,不敢做兩臂外展和頭後仰的動作,起跳後擺動腿放不下來,髖送不出去。
【糾正方法】
可採用墊上送髖,倒體成橋,原地高台過桿和助跑過桿等練習。
2.身體與橫桿斜交叉過桿
【產生原因】
起跳前倒體太早,影響了沿縱軸轉體,擺動腿沿橫桿擺的動作用力不夠。
【糾正方法】
採用桿前助跑起跳,起跳時注意擺動腿的擺動方向和防止倒體過早的動作。3~5步助跑起跳擺動腿觸高物並沿縱軸轉體90~270度,擺動腿用力向內擺。3.大腿後側和小腿擦落橫桿
【產生原因】
起跳後挺髖仰頭下潛和大小腿摺疊上擺不夠,過桿時收展不及時。
【糾正方法】
桿前做原地背越式過桿練習,注意體會空中挺髖動作和過桿時收腿的時機。
4.頭肩先著墊
【產生原因】
落地高度過高(墊子太低)。過早收大腿,喜歡後滾翻。
【糾正方法】
加高海綿墊,做原地背越式過桿練習,注意糾正落花流水地位置不正確和落地時身體過於放鬆的錯誤。
5.落地時雙手先撐地
【產生原因】
害怕肩背著墊,騰空時失去身體平衡。
【糾正方法】
墊上後倒肩背著墊練習,在較高的起跳位置做有桿或無桿的原地背越式練習。

運動員選材

教練員怎樣從身體形態方面去挑選好苗子(胡鴻飛
跳高運動員的身體形態一定要身材高、身體修長、腿細長、重心高。他們成年時的預測身高,男子應在1.90米以上,女子應在1.75米以上。
但在選苗時,不應該單純去追求他的身體高度,因為有些少兒個子雖然很高,可是體型卻是“三長兩短”,即頭長、頸長、腰長的三長,腳短、小腿短的兩短。
至於我在選材過程中用什麼方法選擇身高體型都符合優秀跳高運動員苗子的呢?現在介紹如下:
(1)先丈量少兒的身高,再丈量他們的坐高,身高減去坐高,等於腿長腿長坐高二者相減,如果是正數,這就是說他們的腿長超過他們的坐高。如朱建華,在1974年11月測量時,他身高1.56米,坐高0.76米,腿長0.80米,二者相減,等於4。
從男子來看,二者相減等於零,也屬優秀。而女子,如果兩者相減等於負五,那也屬於優秀。
有時候,學校介紹來的學生很多,一時來不及用上述方法丈量,那么就可以讓學生席地而坐,兩腿屈起,兩手抱腿。這時,凡是雙膝過肩的學生,其腿長一定大於坐高,而身體重心一定是較高的。
(2)在腿長大於坐高的學生中挑選小腿長於大腿的學生。一個優秀的跳高運動員,必須以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為指導思想,而小腿長的運動員就能達到“快速”的要求。反之,則達不到這個要求。
測量時,只要讓學生挺胸站立,兩腳略分開,身體下蹲。學生下蹲後身體向後倒下,這就可以肯定他大腿比小腿長
(3)檢查骨盆和雙腿。要求學生雙手向前伸直,身體前屈,雙手下垂觸足尖。此時,教練員可以在後面觀察學生的骨盆是否狹小,雙腿是否呈X型或O型,臀部是否緊縮。因為骨盆狹小的人今後不會成長為體形粗壯的人。兩腿呈X型或O型的人,今後跳躍蹬地時,力量分散,不會集中在軀幹上。而臀部緊縮則說明他肌肉不鬆弛、有力、有彈性。所以教練員要挑選骨盆小,臀部緊縮,但不是X型或O型腿的苗子。
(4)觀察少兒的踝關節。踝關節細、且跟腱處有深凹的人,其靈活性一定很好。
(5)察看學生的腳。對跳高運動員腳的要求是足弓深,足不太大,因為這兩點對運動員快速起跳有利。
總之,一個優秀的跳高運動員必須具備身材高,體型修長,腿長,重心高,小腿比大腿長,骨盆狹小,臀部緊縮,兩腿不呈x型或O型,踝關節細,跟腱處深凹,足弓深,足不大等條件。這些因素除了在青春發育期的變化之外,基本上都屬於不可變的因索。學生一旦長大定型之後,教練員無法用人為的訓練方法去加以改變,所以選材時一定要仔細觀察,謹慎從事。

世界紀錄

男子世界紀錄古巴索托馬約爾保持室外世界跳高紀錄2.45米和室內世界跳高紀錄2.43米。
女子世界紀錄保加利亞科斯塔迪諾娃保持室外世界跳高紀錄2.09米,瑞典的伯格奎斯特保持室內世界跳高紀錄2.08米。

中國跳高

中國的跳高運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水平很低。1949年,男子跳高全國紀錄為1.875米,女子為1.40米.1949年後,跳高運動蓬勃開展,成為田徑運動比較普及的項目之一,男女跳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提高很快50年代男子出現了一批跳過2米的運動員.著名女運動員鄭鳳榮1957年跳過1.77米,超過當時美國M.麥克丹尼爾和羅馬尼亞的I.巴拉斯共同保持的1.76米世界紀錄,在跳高歷史上第1次由中國女運動員打破世界紀錄,60年代,中國男子跳高的技術水平提高也很快,倪志欽運動健將福建泉州人,1960年9月以2.05米的成績首次打破男子跳高全國紀錄。1962年又以2.20米的成績名列當年世界跳高第二名。1965年以2.25米的成績列當年男子跳高世界第一位,距世界紀錄只差3厘米。1966年在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倪志欽以2.27米的成績奪得金牌。1970年11月8日在湖南長沙的田徑比賽中他又以2.29米的成績打破蘇聯В.Н.布魯梅爾保持的2.28米的世界紀錄。
賀龍向跳高運動員鄭鳳榮頒獎賀龍向跳高運動員鄭鳳榮頒獎
中國跳高運動雖然開展於20世紀前葉,但是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後,跳高運動才獲得迅速發展.到1956年,男女跳高紀錄分別達到1.95米和1.61米。1957年中國優秀女運動員鄭鳳榮採用剪式跳高姿勢以1.77米的成績打破了1.76米的女子跳高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田徑史上第一個創造世界紀錄的運動員。
1970年倪志欽他以2.29米的成績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紀錄.使中國跳高運動水平又一次出現飛躍。同時女子跳高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1965年中國有5名運動員進入了世界前10名.70年代後期,由於背越式技術的引進,中國出現了一批優秀跳高運動員,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朱建華
朱建華,中國上海人,中國著名跳高運動員,前世界紀錄保持者。身高1.93米,體重70公斤。於1983年6月到1984年6月間,連續三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紀錄,將其從2.35米提高到2.39米。他在18歲時飛身越過2.30米的高度,這個成績打破了倪志欽保持達十一年之久的2.29米的亞洲男子跳高紀錄,相當於當年世界第五名的水平。1983年9月22日在第五屆全運會預賽中,跳過2.37米的高度,首次打破世界紀錄,事隔三個多月後的全運會決賽中,又以2.38米的成績再次打破世界紀錄。同年在第五屆亞洲田徑錦標賽上獲跳高冠軍,在赫爾辛基第一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獲第三名。世界1984年在聯邦德國埃伯斯塔特舉行的國際跳高比賽中,以2.39米的優異成績第三次打破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中國跳高運動的整體水平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跳高運動技術水平提高得這么快,是由於努力學習與研究外國先進經驗,密切結合中國運動實踐,在身體訓練、技術訓練運動量安排與全年訓練安排等方面,逐步創建了中國的訓練方法和適合中國跳高運動員特點的各種練習。在大膽摸索,走自己道路的思想指導下,鄭鳳榮1956年初貫徹了大運動量訓練原則,1957年在繼續貫徹這一原則的同時又加大了強度,採用對她最合適並經過改進的剪式技術,成績提高非常快。1955~1956年提高16厘米,1957年又提高16厘米,從而打破了世界紀錄。倪志欽在跳高訓練時研究了蘇聯運動員布魯梅爾的特點並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形成了獨特的技術風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