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腎虛,不能上溫脾陽,脾失溫煦,運化失司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根據病變臟腑不同,其證候類型及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命門火衰 脾陽不足證
- 常見發病部位:臟腑
是指腎虛,不能上溫脾陽,脾失溫煦,運化失司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根據病變臟腑不同,其證候類型及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命門火衰,脾陽不足證,中醫病證名。是指腎陽虛,不能上溫脾陽,脾失溫煦,運化失司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根據病變臟腑不同,其證候類型及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本證常見於經行泄瀉、上胞下垂。病因稟賦不足或久病傷腎,或年老腎虧,或房事...
1.命門火衰 脾陽不足證 經行泄瀉 臨床表現:經行或經後,大便泄瀉,或五更泄瀉,經色淡,質清晰;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治法:溫陽補腎。方劑:健固湯合四神丸。針灸瀉法:神闕、天樞、足三里、公孫、腎腧、命門。2.命門火衰 脾陽不足證 上胞下垂 臨床表現:自幼雙眼上垂,無力...
脾陽虛,中醫症候名,又稱脾虛寒症,是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以食少、腹脹腹痛、便溏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症候。病因病機 本證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因過食生冷、外寒直中、過用苦寒,久之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 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
脾陽虛證,中醫病證名,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以食少、腹脹腹痛、便溏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又名脾虛寒證。病因 本證多因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因過食生冷、外寒直中、過用苦寒,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陽虛衰,溫運失職,寒從內生,水谷失運,水濕不化。臨床表現 ...
腎陽虛損對腎的生理功能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殖機能減退而男子陽痿、早泄、精冷,女子宮寒不孕;二是水液代謝障礙,腎陽虛衰,氣化無權,開合失度,則發為水腫,或尿頻、尿閉;三是水谷精微化生減弱,因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脾腎陽虛,則運化功能失職,可見下利清谷、五更泄瀉等。病因 多由素體陽虛,或...
中焦虛寒證,是一個病症名稱。病因 本證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來,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病機 脾陽不足,不能溫煦脘腹四肢,則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寒得熱散,故疼痛得溫則減,且喜熱飲。脾陽不足,運化水谷精微及水濕作用減弱,水濕不化,清濁不...
方中補骨脂是主藥,善補命門之火,以溫養脾陽,輔以肉豆蔻暖脾澀腸,佐以吳茱萸、生薑以溫中散寒,五味子斂酸固澀,另加大棗健脾養胃,諸藥合用,成為溫腎暖脾、固腸止澀之劑,用於“五更瀉”每獲良效。 若形寒肢冷等腎陽虛症狀較明顯,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強其溫腎暖脾之力;若久瀉不止,身體虛弱,...
本證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來,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臨床表現 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喜熱飲,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納食減少,或泛吐清涎,或浮腫,或婦女白帶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弱。脾陽不足,不能溫煦脘腹...
脾陽虛常是脾氣虛進一步發展的病理結果,亦可因過食生冷,或過服寒涼藥物,直接損傷脾陽而成。脾陽虛常累及腎陽而成脾腎陽虛之候。脾陽虛不僅有脾氣虛的表現,且常表現為溫煦機能減退,寒從中生。脾氣下陷或中氣下陷、氣虛下陷,多由脾氣脾陽不足,中氣虛損,或久泄久利,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因而使脾氣虛衰,...
陽虛常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陽虛則生寒,症狀比氣虛重,並出現里寒的症狀。陽虛之中,以心、脾、腎的陽虛為多見。由於腎陽為人身之元陽,所以心、脾之陽虛日久,亦必病及於腎,而出現心腎陽虛或脾腎陽虛的病變。(1)心陽虛證候: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或紫暗,...
泄瀉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飲食所傷,或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樣為主證的病證。一般根據病因病機運用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的方法治療。病因病機 泄瀉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中主髒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
(一)命門火衰,脾陽不足 症狀:自幼雙眼上垂,無力抬舉,視物時仰首舉額張口,或以手提瞼。治法:溫腎陽,益化源。方藥:右歸飲加減。常用藥: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肉桂、附子、杜仲、炙甘草、人參、白朮。(二)脾虛失運,中氣不足 症狀:上胞下垂,晨起病輕,午後加重。症重者,眼珠轉動不靈,...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肢體,故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陽虛不能溫煦於上,故見面色晃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脾腎陽虛,寒水內盛之象。2 痰飲 痰和飲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以致水液停滯所產生的病證。(1)痰證:痰證是指水液凝結,質地稠厚,停聚於臟腑,經絡,組織之間而引起的病證。常...
用於心腎不交、心煩失眠;與大黃配伍,用於脾陽不足、大便不 通;與丁香配伍,用於腎陽不足、脘腹冷痛;與當歸配伍,用於沖任虛寒、寒凝血滯、 經閉痛經;與熟地黃、附子、肉蓯蓉、巴戟天、石斛、麥冬配伍,用於下元虛衰、痰 濁上犯之喑痱證;與熟地黃、山茱萸、附子、山藥、枸杞子配伍,用於腎陽不足、命 門火衰...
錢伯煊婦科醫案》:“此例屬於經行泄瀉,主要病因由於命門火衰,未能蒸發脾陽,脾弱不能統血,血虛肝失所養,失其疏泄之常。通過辨證,病在肝脾腎三經,主要在於脾腎,故治法以溫補牌腎為主,疏肝調氣為輔,病情始初並不見效,後再採用補中益氣,以升清陽,溫補腎陽,以壯命火立法,諸恙逐漸得以向愈。”
在病理情況下,由於某些原因,腎陰和腎陽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而又不能自行恢復時,即能形成腎陰虛和腎陽虛的病理變化。腎陰虛,則表現為五心煩熱、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夢交等症狀;腎陽虛,則表現為精神疲憊、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遺尿失禁,以及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等性功能減退和水腫等...
3.脾腎陽虛 主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浮腫明顯,納少腹脹,便溏,舌淡胖,有齒痕,脈沉。多見於腎臟損害後期,或使用環磷醯胺等藥物之後。分析:本證多因病久陰損及陽,陽氣衰微,收攝蟄藏功能失職所致。腎陽不化,陰水下聚,故見浮腫明顯。命門火衰,不能暖體養神,故見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脾陽不振,水濕...
川續斷、黑桑椹;腎陽不足,藥用熟附子、肉桂、巴戟天、鎖陽、山萸肉。對於血證,他認為寒則澀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常用藥物,如蘇子、降香、沉香、旋復花、生代赭石、左牡蠣、杏仁、川貝母等。治血症重視化瘀,常選醋制花蕊石、三七、桃仁、紅花、牛膝、醋炒大黃、薑黃、蒲黃、炒五靈脂等。總之,對於血證主張...
脾腎陽虛 腎為水髒,與膀胱互為表里,為水之下源,主溫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兒素體不足,腎常虛,或水濕內侵,影響脾陽運化,脾虛及腎,命門火衰,無以溫化水濕從膀胱而去,所謂關門不利則聚水發生水腫,是為陰水。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 (一)陽水 1.病程短,病前1-4周常有乳蛾、膿皰瘡、丹痧等病史。2.浮腫...
1 腎陽虛衰 2 脾胃虛弱 二十五、慢性胃炎 肝胃氣滯 虛實相兼、寒熱錯雜 濕熱互結 二十六、胃潰瘍 脾胃虛寒 濕熱痰瘀互結 肝胃不和 肝鬱脾虛 二十七、食管癌 瘀血內結、陰虧血虛 肝鬱氣滯 痰濁瘀血 二十八、高脂血症 痰瘀互阻 腎虛為本、痰濁血瘀為標 肝腎虧虛、脾胃失調 二十九、脂肪肝 痰濕內阻 痰瘀互...
在強調陽氣對於人體作用的前提下,徐氏認為,歷代對腎和命門常相提並論,實際上,頗多內傷雜病辨證為命門火衰的病人,與所謂腎陽虧虛的見證多屬一致,而所謂補命火的藥物,又多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徐氏擅用溫補腎命藥物,在臨證處方中使用附子一味藥物的尤為多見。認為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載一百十三方中,...
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腎陽的作用,故適用於命門火衰、畏寒肢冷、陽萎、尿頻等症,常與溫補肝腎藥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對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瀉,可與山藥、白朮、補骨脂、益智仁等同用。2.用於久病體弱、氣哀血少,陰疽色白、漫腫不潰或久潰不斂之症。本品能振奮脾陽,又能通利血脈...
3.1 痰毒凝聚證 該證多由腎陽虛弱,脾陽不振,運化失司,聚津為痰,清陽不升,痰濁上擾,痰毒凝結而成。症見: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身重倦怠,舌強嘔吐,語言蹇澀,視物模糊,痰多胸悶,舌胖,苔白膩,脈弦滑。治宜化痰解毒為主,配合溫補脾腎,給予滌痰湯加減。藥物組成:半夏、陳皮、蒼朮...
5.附子理中丸每服2-3g,1日—4次。用於脾腎陽虛瀉。單方驗方 1.蒼朮、山楂各等份,炒炭存性,研末。每次—2g,1日—4次,開水調服。有運脾止瀉之功,用於濕濁瀉、傷食瀉。久瀉脾陽傷者加等份炮姜炭粉,用於脾虛瀉。2.杏仁滑石湯杏仁、滑石、半夏各10g,黃芩、厚朴、鬱金各6g,橘紅4g,黃連、甘草各3g。
1腎陽虛衰57 2脾胃虛弱57 二十五、慢性胃炎 肝胃氣滯59 虛實相兼、寒熱錯雜59 濕熱互結60 二十六、胃潰瘍 脾胃虛寒60 濕熱痰瘀互結61 肝胃不和61 肝鬱脾虛62 二十七、食管癌 瘀血內結、陰虧血虛62 肝鬱氣滯63 痰濁瘀血63 二十八、高脂血症 痰瘀互阻64 腎虛為本,痰濁血瘀為標65 肝腎虧虛、脾胃失調...
腎為人體生命的根源故稱先天之本,腎藏精,主發育、生殖、生髓、通腦。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陽氣足可溫熱膀胱、行氣化水,膀胱固攝有權,開合有度;腎陽氣虛則命門火衰,陰氣極盛,故有“下焦竭則遺溺失禁;腎氣虛則心腎交火,心燥易怒;腎氣虛則骨不健,骨不生髓則腦不健,生長緩慢或胖而不壯,智力低而...
咽痛聲啞,用養真湯。脾陽不旺,不能磨化水谷,用香砂六君子湯等。肝陰虛,吐血兼見虛煩不寐,骨蒸夢遺,宜滋養肝血,清熱除煩,用四物湯加棗仁、知母、牡蠣、阿膠之屬。腎水不足,虛火灼肺,吐血喘咳,足痿骨蒸,痰血癆瘵,宜滋補腎陰,用地黃湯、左歸飲等。如足痿、骨蒸,用大補陰丸以滋陰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