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小兒水腫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溢肌膚,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腫,小便短少的一種常見病證。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陽水和陰水。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陽水多見於西醫學急性腎小球腎炎,陰水多見於西醫學腎病綜合徵。
病因
小兒水腫的發生,外因為感受風邪、水濕或瘡毒入侵,內因主要是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由於小兒感受風熱、風寒,或患乳蛾、丹痧、瘡瘍病後,加之稟賦不足或素體差異,內、外因相合導致水液代謝異常,水濕瀦留髮為水腫。.
病機
感受風邪 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熱、寒、濕邪,從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經,使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失職,風遏水阻,不能下輸膀胱,風水相搏,流溢肌膚,發為水腫,是為“風水”。
濕熱內侵 肌膚患有瘡瘍癤癰、丹痧疹毒,由風毒則內歸於肺,由濕毒則內歸於脾。風濕熱毒外襲肌表,內歸肺脾,肺失通調,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引起水腫。肺脾氣虛肺脾不足,亦是發生水腫的重要因素。蓋肺為水之上源,有通調水道之功,且水由氣化,氣行則水行;脾為土髒居中焦,有運化水濕之能,為水之堤防,脾健則水濕自能運化。小兒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點。若素體不足,肺虛通調失職,氣不化水,脾虛運化失權,土不制水,以致水不歸經而橫溢肌膚,產生水腫。
脾腎陽虛 腎為水髒,與膀胱互為表里,為水之下源,主溫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兒素體不足,腎常虛,或水濕內侵,影響脾陽運化,脾虛及腎,命門火衰,無以溫化水濕從膀胱而去,所謂關門不利則聚水發生水腫,是為陰水。
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
(一)陽水
1.病程短,病前1-4周常有乳蛾、膿皰瘡、丹痧等病史。
2.浮腫多由眼瞼開始,逐漸遍及全身,皮膚光亮,按之隨手而起,尿量減少,甚至尿閉。部分患兒出現肉眼血尿,常伴血壓增高。
3.嚴重病例可出現頭痛、嘔吐、噁心、抽風、昏迷,或面色青灰、煩躁、呼吸急促等變證。
4.實驗室檢查,尿常規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可見顆粒管型和紅細胞管型,尿蛋白增多。
(二)陰水
1.病程較長,常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2.全身浮腫明顯,呈凹陷性,腰以下腫甚,皮膚蒼白,甚則出現腹水、胸水,脈沉無力。
3.實驗室檢查,尿常規蛋白顯著增多。
鑑別診斷
小兒水腫在臨床上應區別是急性腎小球腎炎,還是腎病綜合徵,對於指導治療和了解預後是有重要意義的。
急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急性腎炎,是一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後免疫反應引起的急性瀰漫性腎小球炎性病變,臨床以血尿、少尿、水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
腎病綜合證簡稱腎病,是由於腎小球濾過膜的通透性增高,導致大量血漿白蛋白從尿中丟失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水腫為其特徵。
辯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陰陽虛實 凡起病急,病程短,水腫以頭面為重,皮膚光亮,按之即起者多為陽水,屬實;起病緩慢,病程長,水腫以腰以下為重,皮膚色暗,按之凹陷難起者多為陰水,屬虛或虛中夾實。
2.辨常證、變證 凡見水腫,尿少,精神食慾尚可者,為常證。水腫見有尿少、胸滿、咳喘、心悸,或見神昏譫語、抽風痙厥,甚則見有尿閉、噁心嘔吐、口有穢氣、衄血者,均為危重變證。
治療原則
水腫治療,以通利水道為基本法則。陽水屬實,應以祛邪為主,治以發汗利尿,清熱解毒等法;陰水屬虛,治以扶正祛邪,健脾宣肺,溫陽利水。如陽水由實轉虛,應配合培本扶正之法;陰水復感外邪,則應注意急則治標,邪去方治其本。出現重危變證,當審因立法,積極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搶救。
分證論治
(一)常證
1.風水相搏
證候:水腫大都先從眼瞼開始,繼而四肢,甚則全身浮腫,來勢迅速,顏面為甚,皮膚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發熱惡風,咳嗽,咽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
洽法:疏風利水。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皮、杏仁、桑白皮、生薑、大棗。
2.濕熱內侵
證候:面肢浮腫或輕或重,小便黃赤短少或見尿血,常患有膿皰瘡、癤腫、丹毒等瘡毒,煩熱口渴,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淡滲利濕。
方藥:五味消毒飲合五皮飲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桑白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陳皮。
3.肺脾氣虛
證候:浮腫不著,或僅見面目浮腫,面色少華,倦怠乏力,納少便溏,小便略少,易出汗,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法:益氣健脾,利水滲濕。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玉屏風散加減。
常用藥:黨參、黃芪、白朮、山藥、蓮子、薏仁、茯苓、砂仁、防風、黃芪、白朮、甘草。
4.脾腎陽虛
證候:全身浮腫,以腰腹下肢為甚,按之深陷難起,畏寒肢冷,面白無華,神倦乏力,小便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治法:溫腎健脾,化氣利水。
方藥:真武湯加減。
常用藥:附子、補骨脂、白朮、茯苓、白芍、生薑。
(二)變證
1.水氣上凌心肺
證候:肢體浮腫,尿少或尿閉,咳嗽,氣急,心悸,胸悶,煩躁夜間尤甚,喘息不得平臥,口唇青紫,指甲發紺,苔白或白膩,脈細數無力。
治法:瀉肺逐水,溫陽扶正。
方藥:己椒藶黃丸合參附湯加減。
常用藥:葶藶子、大黃、椒目、防己、人參、附子。
2.邪陷心肝
證候:頭痛,眩暈,視物模糊,煩躁,甚則抽搐、昏迷,舌紅,苔黃糙,脈弦。
治法:平肝潛陽,瀉火熄風。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羚角鉤藤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梔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甘草、當歸、生地、柴胡、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白芍、川貝、竹茹、茯苓。
3.水毒內閉
證候:全身浮腫,尿少或尿閉,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口中氣穢,腹脹,甚或昏迷,苔膩,脈弦。
治法:辛開苦降,辟穢解毒。
方藥:溫膽湯合附子瀉心湯加減。
常用藥:大黃、黃芩、黃連、陳皮、半夏、附子、生薑、竹茹、枳實、甘草。
藥物外治
1.紫皮大蒜1枚,蓖麻子60粒。共搗糊狀,分兩等份,分別敷於雙腰部及足心,包紮固定。每2日換藥1次,7次為1療程。用於陽水。
2.商陸100g,麝香1g,蔥白或鮮生薑適量。將商陸研極細末,每次取藥末3-5g,蔥白1根,搗爛成糊狀,取麝香粉0.1s,放入臍內,再將調好的藥糊敷在上面,蓋上油紙、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一般3—5天見效,7天為1療程。用於腹水。
轉歸預後
陽水發病較急,若治療及時,調護得當,易於康復,預後一般良好;陰水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容易反覆發作,遷延難愈。
預防調護
預防
1.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2.預防感冒,保持皮膚清潔,徹底治療各種皮膚瘡毒。
護理
1.發病早期應臥床休息,待血壓恢復正常,其他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可逐漸增加活動。
2.水腫期應限制鈉鹽及水的攝人,早期少尿和高度水腫的患兒,應暫時忌鹽,至小便增多,水腫漸消,可給予低鹽飲食。
3.腎炎或腎病時,應儘量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
4.密切觀察患兒水的進出量、血壓、水腫、神志等情況,早期發現水腫變證。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小兒腫滿,由將養不調,腎脾二髒俱虛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腎虛不能傳其水液,脾虛不能克制於水,故水氣流溢於皮膚,故令腫滿。”
《類證治裁·腫脹論治》:“因濕熱濁滯,致水腫者,為陽水。因肺、脾、腎虛,致水溢者,為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