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中醫病證名,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以食少、腹脹腹痛、便溏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又名脾虛寒證。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臨床表現,治法,常用方劑,常用中藥,針灸療法,預防調護,

病因

本證多因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因過食生冷、外寒直中、過用苦寒,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陽虛衰,溫運失職,寒從內生,水谷失運,水濕不化。

病機

脾陽虛衰,運化失職,故腹脹納少;陽虛則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陽虛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陽虛不溫四末,故形寒肢冷;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至肢體浮腫,滲注於下則婦女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氣虧虛、寒濕內停之症。

辨證要點

本證以食少、腹脹腹痛、便溏與虛寒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臨床表現

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白少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清稀量多,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治法

溫中健脾。

常用方劑

小建中湯,附子理中湯。

常用中藥

桂枝、炙甘草、大棗、芍藥、生薑、飴糖、人參、附子、白朮、乾薑

針灸療法

1.針刺: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一次,取脾俞、胃俞、內關、中脘、足三里等穴。久病體虛加關元。
2.灸法: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用艾條或隔姜灸,每日一次。

預防調護

少吃生冷飲食,不過用苦寒之藥,在脾氣虛時,就及時進行調理治療,防止發展為脾陽虛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