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禮,婚禮結構,三書,婚前禮,問名,納吉,納徵,正婚禮,拜堂,沃盥,對席,餕余設袵,婚後禮,婦見舅姑,婦饋舅姑,舅姑饗婦,舅姑饗賓,廟見成婦,典型風貌,“藍本型”,“發展型”,“理想型”,章服制度,禮服,親迎儀式,禮器準備,名詞釋義,家宴準備,備註,當今復興,相關新聞,杭州,常州,北京,武漢,
六禮
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這是經典的六禮結構,但後世時有增簡。增則多在“六禮”環節的基礎上添加副儀節及雜俗,如催妝、送妝、鋪房等;簡則多簡併了幾項正婚前的禮儀,如宋代朱子撰《家禮》,因時俗將六禮並為“納采”“納幣”“親迎”三儀。
婚禮結構
完整的婚禮包括婚前禮、正婚禮和婚後禮。
婚前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和請期等禮儀。
正婚禮包括親迎、婦至成禮、合卺和餕余設袵等禮儀。
婚後禮(成婦禮)包括婦見舅姑、舅姑醴婦和婦饋舅姑等禮儀。
三書
後世
談婚論嫁,“六禮”常常和“三書”一起搭配出現。“三書”並非周制婚禮的內容。“
三書”是聘書、禮書和迎親書。
聘書:即訂親之書,男女雙方締造。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即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信(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即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婚前禮
納采即議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採用雁作為贄見禮物。以雁為禮有三種象徵意義:
1. 雁為候鳥,秋天南飛,春天北歸,來去有時,從不失時節,所以用雁來象徵男女雙方信守不渝。
2. 雁為隨陽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遷徙飛行時成行成列,領頭的是強壯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隨其後,從不逾越。將這個原則用於嫁娶,長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終,象徵忠貞和白頭偕老。
納采後來有所發展,也有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
問名
男家徵求女家同意後,接著進行問名之儀節。回來後占卜決斷成婚與否、吉凶如何。問名一般是索要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時辰等信息,發展到後世,稱換庚帖。這一過程也相當於訂婚。古語“男子稱名,女子
稱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輕易示人的。問名的意義可見非同小可了。
納吉
問名的目的,是為納吉作準備。《儀禮·士昏禮》載: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就是說,男方問名後,以龜甲來占卜男女雙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將占卜吉利的結果,派使者帶著雁到女方家報喜,後世稱為訂盟,儀式如同納釆。納吉之後,婚姻就算正式確定。後來民間把納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雙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剋,八字是否相配。納吉和納采一樣,也用雁。
納徵
納徵禮往往是婚姻六禮的關鍵,《儀禮·士昏禮》載:“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意即派遣者納送聘財以成婚禮,故稱完聘、大聘或過大禮。納徵以後,婚姻進入正式準備階段。周朝聘禮“凡嫁女娶妻,
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轂圭,諸侯加以大璋”。周制婚禮的聘禮取其象徵意義,不像後世那樣看重經濟價值。幣,意為彩色絲,後世所謂的“彩禮”就源於這個典故。可見先秦的彩禮是很簡單的,士大夫僅僅只用不過五兩彩絲加上一對鹿皮。但到了後世,彩禮的內涵就要實際多了,還包括飾物、
綢緞、牲畜或現金等物。聘禮開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難有定數。至此,
周禮取聘禮的象徵意義變為取義取利兼圖。隋唐聘禮固定為九種,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棉絮、長命縷、乾漆等,各項物品皆有祝福夫妻愛情永固的意義。
定成婚吉日的禮,由男方決定,然後正式通知女方。後代婚禮在演變中發展出來催妝,送妝,鋪房,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
父親醮子,新郎接受賜酒一飲而盡,便動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長在家廟設筵,在門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贄禮。彼此揖讓登堂,女婿再拜。
,照顧她上車。然後新郎親自駕著馬車,讓車轉三圈,才把馬車交給車夫,自己乘坐另一輛馬車走在前頭。到了家門口,新郎先下車來等候,新娘車到達後,新郎帶領新娘進入家中,新娘
入宅,婚前禮即告一段落。
正婚禮
正婚禮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後,所舉行的正式結為夫婦的儀式。主要有拜堂(周制婚禮沒有這一項)、
沃盥、
對席、同牢合卺和餕余設袵幾項。
拜堂
周制婚禮沒有夫婦拜堂之禮。司馬光《書儀》:“古無婿婦交拜之儀,今世俗始祖見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廢也。”可知宋代
交拜之禮已經流行。元代拜堂,於夫婦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禮,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後夫婦交拜。這就是如今流傳下來的三拜之禮。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潔手潔面。漢族傳統禮儀非常強調潔淨的意識。周制的沃盥禮節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對席
新婚夫婦交拜禮畢,要相對而坐,謂之對席。對席的位置,男西女東,意以陰陽交會有漸。
“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婦交杯而飲,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換了杯子而已,並非很多誤導人的古裝劇那樣挽著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為二,合之則成一器。剖分為二,分別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來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為二,象徵夫婦由婚禮將兩人合為一。所以,夫妻共飲
合卺酒,不但象徵夫妻合二為一,永結同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這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合卺禮流傳到後世,發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酒筵由簡到繁,但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
餕余設袵
這是通常所說的合床禮,正式成為夫妻。新娘脫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脫服由男侍接受,新郎親脫新婦之蓋頭,此時侍人持燭而出。此後男女雙方正式結為夫婦。
婚後禮
婚後禮,使新婦成為男家的一分子,與男家的親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稱“成婦禮”。成婦禮主要有三:婦見舅姑、婦饋舅姑、舅姑饗婦。
婦見舅姑
妻稱丈夫的父親為“舅”,稱丈夫的母親為“姑”,成婚後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婦拿著盛著棗、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寢門外等待。盛有“棗”取早起之意,“栗”取顫慄之意,“
腶修”取振作之意。
婦饋舅姑
根據《
禮記》,“婦饋舅姑”之禮是隨著“婦見舅姑”之後的,新婦親自侍奉公婆進食,待二老食畢,婦要象徵性地吃公婆的餘食以示恭孝。之後有“舅姑饗婦”之禮
另有一說,“婦饋舅姑”指的是新婦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房燒飯做菜,以饋舅姑。以示自此後將主持中饋,以盡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譴小姑嘗”的描述。該俗應是後世的演變發展。
舅姑饗婦
根據《禮記》,“舅姑共饗婦以
一獻之禮。舅洗於南洗,姑洗於北洗,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歸婦俎於婦氏人。”公婆共同以“一獻之禮”來款待新婦。公公在庭中所設的南洗洗爵,婆婆則在北堂所設的北洗洗爵,酬酒後一獻禮成,新婦把酒爵放置於薦的東邊。飲酒完畢,公婆先從西階下堂,然後新婦從阼階下堂。有司把婦俎之牲交與女家送親的人,以便向新婦的父母復命。 “婦饋舅姑”之後,公婆以“一獻之禮”酬新婦,以示長輩的關懷。
一獻之禮: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稱為“獻”;次由客還敬,稱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觶或爵後,先自飲而後勸賓客隨著飲,稱“酬”,這么合起來叫作“一獻之禮”。在“獻”的環節中,有洗爵的步驟。公公在洗爵於南,婆婆洗爵於北。
一獻禮成後,分別下階。《禮記·昏義》記:“厥明,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
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階,婦降至阼皆,以著代也。”按照舊時的民居結構,西階為賓位,阼階為主位,新婦從阼階下來,表示從此之後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舅姑饗賓
根據《禮記》,“舅饗送者以一獻之禮,酬以束錦。姑饗婦人送者,酬以束錦。若異邦,則贈丈夫送者以束錦。”舅姑共饗婦之後,公公又以“一獻之禮”來款待送親的人,酒至酬賓,又以一束錦相贈。婆婆酬勞女送親者,酬賓時亦以一束錦相贈。如果是與別國通婚,則另外贈送男送親人一束錦。
廟見成婦
廟見禮為“新婦祭行於祖先”——婚後三個月,夫家擇一日,率新娘至
宗廟祭告祖先,以表示該婦從此正式成為夫家成員。自此,成婦禮(暨“婚後禮”)完成。
“成婦”“成妻”之辨。
“成婦”是指成為男家的媳婦,“成妻”則指作為一個男人的妻子。
汪中,鄭珍,等清儒仔細考證了《儀禮·昏禮》的
儀節和稱謂,又從《曾子問》分析訂婚和解除婚約的種種可能性,目的在於探究:婚姻關係何時成立?因為他們關心的是一個當時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室女守貞”。“室女守貞”就是所謂的“望門寡”。當一個女子訂了婚,還沒過門,未婚夫就死了。這樣的一個“許嫁女”,能否另許夫家?還是得嫁去夫家奉養公婆,過繼個孩子承繼香火?與該男合葬?基本上,主張室女守貞者,表示他們認為成婦重於成妻,一旦訂了婚(納聘),婚姻就成立;反對者則堅持有親迎合體之實,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婦關係才成立。在清朝,因“室女守貞”獲頒牌坊的數量很多,經考證,“夫”之稱謂的出現,得等到親迎之夜,婿入婦之寢房、婦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時才出現。換言之,“夫婦”一詞的成立要等到行過親迎禮、喝了交杯酒、有“合體”之實時才成立。既然沒有夫妻之實,又何來守寡、
殉葬、侍養公婆?(節選自台灣學者 張壽安《我的清代禮學研究》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5輯)
實際,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當的地位。而按照後世的邏輯,若新婦在未告廟之前去世,只能歸葬於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員的地位,那么“室女守貞”、“
殉夫盡節”、“未嫁奉養夫家”等習俗,不就非常沒有道理嗎?清代大行其道的“貞潔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這種陋習,實為中國文化中的變異成分,並不合乎華夏禮義。
典型風貌
雖然婚禮儀程的結構保持穩定,但就婚禮的風貌演變來看,變化還是相當明顯的,故此,本文將按照兩種風格將它們分類區別:
“藍本型”
“藍本型”的周禮婚制——莊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周制婚禮,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於禮樂開國的西周,發揚於君子風範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終為華夏婚禮之藍本,最終蔚成燦爛的雲霞。
那時候的婚禮還叫做昏禮。沒有
奢侈的聘禮,沒有鋪張的排場,也沒有喧鬧的筵席。昏禮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那時候的昏禮簡樸乾淨,沒有後世繁縟的挑蓋頭、鬧洞房這類繁雜的玩意兒,夫妻“
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後攜手入洞房。次日拜見舅姑,三月後告見家廟,從此,新婦正式融入夫家家族。昏服也不是人們誤解的大紅一片,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顏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徵著天的、最神聖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遠去的女兒;夫家也三日不舉樂,安慰著思念雙親的新娘……整個儀式寧靜安詳。但安靜細緻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許這就是我們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黃昏中開始的那個安靜優美的儀式,映照出一個久違的文明氣息——那是純正、優美而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
“發展型”
“發展型”的後世婚禮——喜慶熱鬧。
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
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 唐陸暢《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
此類是指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的後世漢族婚禮。其中混雜了許多非漢族來源的婚俗禮儀,有諸多變異,故此稱為“發展型”。
婚禮是什麼時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經不得而知了,也許是因為漢代以後的戰亂,夜晚不安全的緣故,也許是因為感染了胡俗習慣,再加上後來的婚禮排場逐漸變大,時間變長,也就逐漸放在了上午,這樣,歡慶的儀式往往持續一天。
與後世婚禮不同,先秦至
兩漢婚禮,女父迎婿於門外,禮節甚重,更別說刁難女婿的事了。唐《封氏聞見錄》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
障車、下婿、
卻扇及觀花燭之事。”自從
昏禮有了賀客和
婚宴開始,婚禮的世俗歡慶氣氛就逐漸擴展。婚禮的歡慶氣氛本是生民常態,同時也來自華夏周邊的風俗浸染。胡俗婚禮多喜慶,後世婚禮的許多雜俗,比如鬧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則來自滿族。根據周禮,婚禮是沒有蓋頭的,但紅蓋頭卻成了世俗婚禮的象徵。儀禮中的婚禮不舉樂,無酒筵酬賓的儀節,只在新房中為新郎新娘專設一席。到後世,宴眾賓客會成了婚禮必不可少的一項,鬧房也成了保留節目。也許,我們更加熟悉的婚禮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縱觀以上兩種漢民族傳統婚禮的模式,不難看出:歷史的悠久,國土的遼闊,文化基因變異的程度自然不會小,畢竟,沒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禮的發展上,
華夏民族的婚制婚儀,吸納了許多外來民族的習俗。歷經多次主動的、被動的民族間交流,經歷多次國運縱橫起伏,華夏婚禮在漫長的時光中慢慢流變。
耐人尋味的是,從歷代禮書的修訂,可以看出古人對這種現象的態度:對周禮婚制的偏好,對世俗婚制的寬容。於是,理想與世俗便兩不相悖,各有市場。這也許就是華夏文化的特點之一吧,古人已經給出了適宜的處理方式,不必苛求統一。我們今天倡議恢復傳統婚禮,作為撰寫者的我們,坦率地說偏好周制婚禮,但在這裡並不苛責新人們的任何選擇。所以,我們將以並行的方式,認真地寫出這兩種婚禮的具體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們選。
“理想型”
“理想型”的周制婚禮——立意高遠。
子之于歸,皇駁其馬。
新結其縭,九十其儀。
—— 《詩經·東山》
我們今天最熟悉的漢族婚禮禮服恐怕就是彩繡龍鳳的大紅吉服、大紅蓋頭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時也是我們要探究的華夏婚禮的源頭,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我們今天熟悉的大紅婚服其實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確的定製。顏色是心態的反應,從婚服的變化也可以看出華夏婚禮風貌乃至整個文化風貌的演變。
周禮婚制崇尚典雅端莊,有著濃郁的神聖感覺和象徵意義,故此,直到宋代的時候,品官以上的婚禮不論是輿服還是
婚儀都嚴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間最高貴的色彩為之。按照《儀禮·士昏禮》等,將周制婚禮的禮服進行解讀。
章服制度
1.玄纁:
黑中揚赤即為“玄”。“玄”色較之青、赤、黃、白、黑等五正色尤為尊貴而獨居其上。天之色彩即為玄,實為至高無上之色。以玄“象”天,天神尚質,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內涵天道思想;“以玄擬天”“玄乃天道”。而用玄說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設施情況的反應。
纁裳的“纁”色調究竟是什麼?《周禮·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見《易·繫辭》:‘黃帝堯舜
垂衣裳,概取諸乾坤。’乾為天,其色玄;坤為地,其色黃。但土無正位,托位於南方。(南方)火色赤,赤與黃(合),即是纁色。”《楚辭‧九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寫落日依在西山之況),與纁黃以為期。”王逸註:“纁黃,蓋黃昏時也。纁,一作曛。” 這樣看來,纁色應該是橙黃色系,但《說文》卻說是“淺絳”;《爾雅 釋器》:“絳”。故此,纁色應作赤黃色系解。
華夏服制歷來等差分明,而婚禮有特例:士人親迎時車輿服制都可上越一級,不算無禮。按公羊解詁:“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私;士弁而祭於公,冠而祭於私。”婚禮顯然是
私祭,所以士親迎用爵弁服顯然是向上越了一級。同樣的,士親迎的玄端是
侈袂,三尺三的大袖,婚車用
墨車、贄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夫的等級行禮;同理,新娘的等級自然要從夫,也是上越一級。所以,親迎時婿著爵弁玄端,婦著純衣纁袡,而親迎之後夙興見
舅姑的時候,則是士等級的玄端、宵衣了。
3. 佩綬
佩綬為禮服上有一定規格要求的配飾。《禮記·玉藻》載:“古之君子必
佩玉,
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
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
非辟之心,無自入也。”——這是說
玉聲,“采齊”、“肆夏”均為樂曲名。
“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
比德焉。天子佩
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
綦組綬,士佩壖玟而組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授。”——這是說佩玉的級別規格。士婚禮,可以越級假用大夫規格,故佩玉可用“水蒼玉而純組綬”,水蒼玉:根據出土實物,水蒼玉顯現出透明質感,一說其實際為綠寶石;純組綬:黑色發赤黃的組綬。
禮服
1. 爵弁玄端服(大夫級玄端)——用於正婚禮。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
緇衪纁裳,
白絹單衣,纁色韠,革帶(用以佩韠),大帶(素熟絹為之,寬四寸,耳及紳緣邊,外玄而內黃色。),赤色舄(或履),水蒼玉純組綬,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級別)——用於婚前禮和婚後禮。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
黃裳,白絹單衣,爵色韠,大帶(白繒為之,紳部緣黑繒邊。士紳長三尺)。
親迎儀式
父親醮子,賜酒,新郎接受賜酒一飲而盡。
司儀:迎新婦!
便動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司儀隨行)
女方家長在家廟(或家中)
設筵(小酒席),在門外迎新婿。
司儀:送贄禮!
婿以雁做贄禮。(女方母親接收)
彼此揖讓登堂,女婿再拜。
司儀:請新婦!
伴娘入室請新娘.新郎帶新娘向女方父母再拜,三拜.新郎引新娘上車.
新婦到婿家,踏幾下車。
眾友人分兩班排列。
司儀宣布:新人受友人賀!
眾友人以詩歌賀新人。
《詩經·周南·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zhen)。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新人拜謝。眾友人回禮。
眾友人入正堂分班列。
司儀:迎新娘入堂!
婿對婦一揖,請她進門。到正堂前,新婿又揖新婦請入。二人用紅巾相牽,緩緩走進正堂.
執匕人(廚師)要準備好同牢宴,新人入堂後,即可上菜。伴郎伴娘上前收下紅巾,這由
場控負責。
司儀:新郎新娘行沃盥禮!
新婦進入正堂時後,贊者撤掉酒尊的蓋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於尊中,把剩餘的水潑在堂下兩階之間。把
勺子放置於桌上。
媵與御(
伴娘與伴郎)相互交換:伴娘為新婿澆水盥洗,伴郎則為新婦澆水盥洗。贊者撤除酒尊上的蓋巾。執匕人(廚師先生)和執俎人(廚師先生)設宴。
贊,報告新婿饌食已安排完畢。
司儀:新郎新娘行對席禮!
新婿對
新婦作揖請她入對面筵席,然後一起正坐。(伴郎伴娘侍坐一邊,或站)
司儀:新郎新娘行同牢禮!
新郎新娘象徵性進食.贊洗爵,斟酒請新婿飲酒
清口安食,新婿拜而接受,贊答拜。又請新婦飲酒安食,禮節如上。贊進肉以佐酒,新婿新婦嘗肉,飲乾杯,皆拜。贊答拜。接過
酒爵,第二次服侍新婿新婦飲酒,禮節與第一次相同,不進餚佐酒。
司儀:新郎新娘行合卺禮!
第三次飲酒,以卺酌酒,新婿新婦合卺而飲,卺以
紅絲相牽相連,飲半卺杯交(是交換
酒杯,並非挎著胳膊)換而飲盡。
贊洗爵,尊中斟酒,置爵於地(或桌)一拜。新婿、新娘皆答拜。贊坐地祭酒,然後飲乾杯,一拜。新婿、新婦皆答拜。撤去筵席食物.
喝完酒後雙雙起立,站成一排,共拜天地(八拜),然後夫妻對拜(一拜)。
眾友人賀詩《詩經·唐風·綢繆》。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今夕何夕,見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新人拜謝之。友人回禮。
司儀帶新人按照親友關係的親疏,一一敬酒謝禮!每到一桌須報:新人致謝親友!
答謝親友完畢,新人回坐,司儀回坐。
司儀:餕余設袵!(伴郎伴娘先入寢室)
禮器準備
紅燭一對
大雁一隻,可以活的也可以木雕之類
銅爵一對
銅盆一張
木勺一支
紅線一條(用來綁銅爵)
紅巾一條(新郎牽新娘拜堂用)
几案一張
席一張
名詞釋義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寬八寸(20cm左右),長一尺二寸(約30cm),前面小後面大,顏色與雀頭相似,大約是黑紅色,用收持笄固定於
頂髻。《士冠禮》載:“皮弁笄,爵弁笄,緇組紘,纁邊。”鄭玄註:“纁邊,組側赤也。”可見新郎爵弁帽的帽帶的顏色應是黑色而滾淺紅色邊。
玄端:玄端為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長二尺二寸,因為古布幅二尺二寸,則每幅皆成正方,故稱端。又因其無章彩紋飾,造型正直
端方,故稱“玄端”。所謂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臨祭,可以
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響有過於深衣者。
纁裳緇衪:玄端禮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邊。裳用的緇邊,應當是一寸半。
韠(bi4):蔽膝,一般採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質。儀禮中只簡略地提到“纁色韠”而已。《禮記·雜記下》載:“長三尺,下廣二尺,上廣一尺,會去上五寸。紕以爵韋六寸,不至下五寸。純以素,紃以
五采。”鄭玄註:“會,謂領上縫也。領之所用,概與紕同。在旁曰紕,在下曰純。素,生帛也。紕六寸者,中執之,表里各三寸也。純、紕所不至者五寸,與會去上同。紃施諸縫中,若今之時絛也。”可見新郎蔽膝的顏色為:上面六分之五橘紅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紅色滾邊,滾邊之內側又微微露出五彩色絲。
舄(xi4):單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層木底的鞋,在古時比較尊貴的鞋,多為帝王大臣穿。應該比較硬。
充耳:冠圈的兩側還用絲絛各懸掛一顆珠玉,直達耳孔處,名謂瑱(tian4),俗稱“充耳”。充耳並不塞入耳內,而是懸掛在耳際,象徵意義是時刻提醒
戴冠者切勿輕信饞言。
玄冠:士階層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長七寸,高四寸,前
高廣,後卑銳,無笄有纓,形如覆杯,皂色絹為之。”
正婚禮時著純衣纁袡禮服,頭戴“次”,以“纚”束髮,插著一尺二長的笄。母親誡女時給她腰間繫上叫做“縭”的
帨巾。新娘登車時由
從者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塵
罩衣。
婚後禮同夫婿見舅姑的時候則穿普通士人女的“
宵衣”(婚後禮)。
純衣纁袡: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袡:衣邊。
《士昏禮》“純衣纁袡”之“純”,鄭玄注云“
絲衣”;而亦有認為是顏色的觀點——
王引之《經義述聞》認為“純”通“黗”,當讀tun2(黗),《說文》:“黗,黃濁黷也”,《廣雅》“黗,黑也”,《廣韻》“黗,黃黑色也。”黗與純聲、義相近,古字亦通。《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
綦組綬……” 若訓“純”為絲,則於文不類矣。
故此,現有人總結,色理明則以絲解釋,絲理明則以色解釋。《士昏禮》中提到“女
從者畢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為“絲質”;《周禮媒氏》云:“純帛無過五兩。”注云:“純,實緇字也。”絲理自明,故為色為之。 次:一種編好的
假髮,戴用時和自己的頭髮梳在一起。
纚(xi4):束髮用的布帛。寬二尺二(約50厘米),長六尺。
帨巾:也叫縭,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婚禮中,由母親將其系在即將出嫁的女兒身上,稱為“
結縭”。《詩經·豳風·東山》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宵衣:即綃衣,黑色,婦女助祭之服。姆於此執禮事亦得服之。綃:生絲。以生絲織繒亦曰綃。
黼(fǔ):繡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間的花紋。
新婦的髮型究竟何樣?簡單的纚、笄如何裝飾?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么纚呢?根據彼時的資料,可知當時女子有以飄帶束在發端使其飄垂的習慣,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綢直如發……彼君子女,捲髮如蠆……匪伊垂之,帶則有餘;匪伊卷之,發則有旟。”
求婚使者:玄端(使者:媒使)。
新婦父親:玄端。
“姆”:“
宵衣”,髮飾用纚、笄。(姆,即以婦道教女子的女師。)
新婦從者:袗玄,領有黻紋。繡著花紋的單層披肩,纚、笄。(從者:即從嫁的
侄娣。)
納采環節:男方準備,大雁一隻,作為贄禮;女方準備,於禰廟堂上戶西布設筵席(西為上),幾設定於右方。
問名環節:男方準備,大雁一隻,作為贄禮;女方準備:①甒醴(甒:盛酒的有蓋的瓦器,口小腹大底小,較深;醴,甜酒。)②觶1隻(飲酒器。
圓腹,侈口,圈足,大多數有蓋。春秋時代的觶為長身、
侈口、圈足,形狀像觚。③小匙1把,角質。④脯醢。(脯:肉干。醢:肉醬。)⑤籩、豆。(均為有高足的食盤。籩:用竹子編制而塗以漆;豆:用木質刻制而塗以漆(也有用銅和陶製的,
陶豆又稱為“登”)。籩因是竹編品,不能存放濕類食品,專門用於盛放棗、桃、芡、脯、脩、糗餌等乾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醃菜、肉醬之類的濕物。)
納吉環節:男方準備,大雁一隻,定帖一份(如果婚姻能敲定的話)。
納徵環節:男方準備,玄纁二色的束帛五匹(一說玄三纁二),鹿皮一雙。周禮要求,帛和鹿皮必須已經加工,可直接用以製作衣物。
請期環節:男方準備,①書寫吉日的紅紙。②大雁一隻。③一些有象徵意義的禮品,具體沒有限制和要求。
親迎環節:男方準備:①家宴 ②照明用的
燭炬若干、親迎的墨車、帶幃幕的
彩車等。③大雁等
贄見禮。
家宴準備
寢門外的東邊
陳放三隻鼎,面向北(北為上位),鼎中所盛之物為除去蹄甲的小豬,合左右體盛
於鼎中;舉肺脊、祭肺各一對;魚十四尾,除去尾骨部分的乾兔一對。兔臘必須新鮮,魚要體肉完好的鯽魚。(舉肺:行禮所用肺有2種,一為舉肺,
離割之,食時可祭可嚌(嘗),故又稱作離肺、嚌肺。二祭肺,刌(cǔn)切之專用於祭,故又稱刌(cǔn)肺、切肺。祭時舉肺、祭肺皆有,食則只用舉肺。)
醯醬兩豆、肉醬四豆,六豆共用一巾遮蓋。
黍稷四敦。敦是專門盛黍、稷、稻、粱等糧食作物製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態是由鼎和簋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呈一個渾圓的球狀或橢圓狀。
酒尊設在室中北牆下。玄酒(水)置於酒尊的西面。用粗葛布為蓋巾,酒尊上放置酒勺,勺柄都朝南。
篚:放在酒尊南邊,內裝四隻酒爵和合卺。
俎:祭祀時切割或陳列牲畜之用具。為四條腿,前後腿下端加一橫木,使俎腿不直接著地,由橫木承接
沃盥環節:男方準備,匜,盥。匜用來澆水,流水洗手,水接在盥里。
婦見舅姑環節:女方準備,一籃棗、栗,一籃腶修。
備註
士昏禮,事情都在早晨和黃昏時舉行,必在禰廟中受命。
對已經許嫁的女子,要為她舉行表示已成年的
笄禮,用醴法,稱呼她的表字。與國君同高祖以內的同族女子,都要在國君宮中接受三個月的婚前教育。如果高祖廟已經遷毀,則在大宗之家接受婚前教育。
當今復興
歷史上因為西方文化衝擊,傳統婚禮文化曾經在一段時期被大眾所淡化。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民間開始出現了一股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潮,並且方興未艾。作為中國歷代傳統婚禮文化之始的周制婚禮從一種禮儀文化制度化身為一種禮儀文化形態,並開始重新走進今天人們的生活。成為了新人婚禮樣式的一種新選擇。
在實踐當中,復興的周制婚禮成為以古典主義為主要特徵的當代新興、時尚的婚禮形態。不同於西式婚禮,也不同於一般以清、民國風格為主的所謂中式婚禮。以周禮為藍本,以典雅、尊貴、莊敬為氣韻,追本溯源,成為真正體現華夏經典文化傳統的民族婚禮。
在華夏民族的傳統中,周制婚禮被視為禮樂文明的根本所在,被視為人倫關係和社會秩序的起點,被視為人與自然陰陽相和諧而化生萬物的本源。只有這樣的婚禮,才足以同新人之間堅貞、深沉的情感相般配,才能同我們自身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傳統相般配。
從社會推廣的實際來看,正因為周制婚禮已經超越了最初的禮儀制度,變成了一種文化形態,很多人也以這種文化形態的屬性合乎邏輯的定位為今天漢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很多場合看到的重新復興的周制婚禮也被稱為漢文化式樣婚禮,簡稱漢式婚禮。
從最初制定禮儀制度,到之後延續千秋歷代,直至今日,做為復興的漢文化式樣婚禮直系源頭。這點也是古人所未曾想到的。而這些禮儀制度及禮儀文化,也是祖先留給今日國人的一份豐厚遺產。
相關新聞
杭州
2006年12月17日下午,杭州一對喜愛漢服的新人在
西湖郭莊舉辦了傳統的周制婚禮。據介紹,周制婚禮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於禮樂開國的西周,發揚於君子風範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期,成為華夏婚禮之原型,後世漢族婚禮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周制婚禮儀式分為親迎、盥禮、同牢禮、
祭酒、
合卺、入室、結髮、結纓等步驟,新郎一般身著黑底紅緣的爵弁玄端,新婦則穿玄色純衣纁袡,分別有
喜娘和
伴娘相隨,並由贊、
司儀、執事等數人主持整個寧靜端莊的婚禮儀式。
常州
2007年元旦,一群年輕人簇擁著一對身著古裝禮服的新人,在常州小河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周制婚禮”。
婚禮司儀“歡歡延陵人”介紹,周制婚禮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於禮樂開國的西周,發揚於君子風範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期,成為華夏婚禮之原型,後世的漢族婚禮均是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成。
新郎“夙夜無偕”來自四川,由於對文學、歷史的熱愛,與新娘“夏雨雲風”相識相戀。他們都認為,“同牢之禮”看來繁瑣複雜,卻表現了夫妻間“不離不棄合二為一”的思想境界,是“莊重中的美好祈願”。在同道中人的支持籌劃下,他們決定完全按照周制婚禮程式舉辦婚禮。
當天傍晚5點半,新郎身穿黑底紅緣的爵弁玄端,新婦穿著玄色純衣纁袡,舉行了同牢禮、祭酒、合卺、入室、結髮、結纓等儀式。在贊者“鬱郁其盛,夫妻結髮……慕其相隨,羨其孔嘉……”的祝頌中,儀式宣告結束。
當天,共有30多位親朋好友見證了這場婚禮。許多親戚雖然似懂非懂,但大家認為與觥籌交錯、喧鬧嘈雜的婚慶場面相比,這樣端莊寧靜的婚禮讓人耳目一新。
北京
2008年1月19日晚,北京一對新人舉行了一場莊重典雅的漢民族傳統婚禮——周制婚禮,新人服飾、現場布置和儀程設計,均以自周流傳至秦、漢的婚俗為依託。
與唐後風情婚禮不同的是,整場婚禮從黃昏時舉禮,禮服亦採用玄纁色系,整場儀式以新人入同牢席、酹酒祭天、食一牲肉,飲一匏酒為核心環節,突出表達了夫妻甘苦與共的傳統婚禮文化內涵,強調了婚禮作為“禮之
大禮” 的神聖性和儀式性。
婚禮中迎新人、接代、親迎醮子、奠雁、拜天地、
同牢合卺、
解纓結髮等環節,無不體現了濃濃的古韻,充滿傳統文化神聖、獨特的魅力。
主辦方漢衣坊禮儀總監表示:如今隨著傳統文化復興的趨勢,經過摸索實踐後的產品已相當成熟,漢衣坊的傳統婚禮系列產品已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而周制婚禮則似乎更受新人偏愛。
武漢
通過演員現場展示,兩千年前新人拜天地、飲交杯、揭蓋頭場景仿佛穿越到眼前。 男方以大雁為贄禮,女方坐馬車上門,男女互牽繫有同心結的紅繩入堂,撒谷豆祈福,三拜行禮、解櫻結髮……這一儀式與傳統印象中坐花轎、敲鑼打鼓、
鳳冠霞帔的中式婚禮,差別甚大。
復古婚禮十分流行。婚慶策劃人武漢天驕聖典婚慶表示,2000多年前的周制婚禮比較適合崇尚文化、不甘落俗的新人。周制婚禮”就是採用周朝禮儀制度的婚禮儀式。這是我國傳統婚禮原型,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漢代傳承周朝禮儀體系較完整,漢代“周制婚禮”也完好呈現出“周制”風貌。
鑒於完全依照史料所載還原古禮有過於寧靜、冗長之虞,故推出的周制婚禮,均在充分保留
傳統婚俗的同時,加入現代表達元素,使在場賓客感到新穎別致的同時,又不失熱鬧喜慶。儀式歷時40分鐘。
而傳統婚禮的深厚文化底蘊,則主要通過所用
器物及司儀主持風格加以體現。本次周制婚禮,就是遵循這一思路為新人量身定做的,也可算是周制婚禮的又一成功之例。
據新人說,穿上自己民族的禮服——漢服,為自己舉辦一場漢民族傳統婚禮,在越來越多代表民族傳統的東西被重新表達的今天,是件十分有意義的事。莊重、質樸的周制婚禮儀式上的神聖,對“孝敬父母”、“夫婦之義”、“人倫之本”等民族精神內涵的深刻闡述,都是時下泛濫的
西式婚禮所遠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結婚是人生大事,每一對新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禮舉辦得特別,讓眾人在見證他們幸福時刻的同時,也留下珍貴的回憶。昨天,莞事記者就參加了一場別具一格的婚禮,一起來看看。 婚禮現場,新娘新郎進場,乘馬在廄、抹之摧之、君子萬年、福祿餒之。
隨著禮者的整齊致賀聲,身著漢服的新娘和新郎一起走進現場,漢服周制婚禮正式開始。
周制婚禮首先要新郎新娘清洗雙手以示新生活的開始,然後同桌舉筷食肉,以表二人從今往後將同心協力,接著兩位新人飲盡交杯酒再行結髮禮。
據婚禮司儀介紹,漢服群成員,就是在新娘頭上剪一縷頭髮,新郎頭上剪一縷頭髮,然後綁在一起,用一個香囊裝好,交給新娘,也是一個永久的紀念和收藏,經過這個禮儀之後,才能叫作結髮夫妻。
新娘告訴記者, 就中國來說,傳承幾千年,所以我們只是做一種復興,因為我們這個婚禮是非常嚴肅的,其中的含義,是夫妻必須要長長久久 美美滿滿的。
最後,這對新人在眾多親朋好友的注視下拜堂。雖然整個婚禮儀式寧靜優美,但卻令人印象深刻。
據現場一位朋友介紹,感覺很感動,特別是這樣一個新穎的婚禮,其實我們都不知道漢式婚禮是怎么樣的,今天算是了解了。
另一位朋友表示:“我覺得非常好,一種返璞歸真的流行,我覺得比較新鮮。”
周制婚禮不舉樂不慶賀,其儀式注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婚禮雖然簡樸乾淨,但既能見證新人的幸福,又傳承了文明,果然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