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

比德

〖比德 Bede Venerabilis 〗

享有“可尊敬的”稱號的比德(Bede Venerabilis,約673—735)是最早出現在英國歷史上的卓越學者、歷史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德
  • 外文名:Bede
  • 職業學者、歷史家
  • 籍貫:英國
  • 稱號:可尊敬的
  • 生活時間:公元672或673年
義項一,英國史學之父,生活時代,學習歷程,個人成就,義項二,君子比德,“與梅同疏”,“與蘭同芳”,“與竹同謙”,“與菊同野”,“與蓮同潔”,義項三,詞語,

義項一

英國史學之父

他在中世紀早期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奮力撰述,著作等身,為英國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確實是值得尊敬的。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編年史家,神學家。7歲入修道院。30歲任神甫。畢生居住在修道院中,從事宗教活動和撰述。史學成就卓著,被尊為英國史學之父

生活時代

比德誕生於公元672或673年,正值英國歷史上的“七國時代”。他的故鄉在韋爾河(Wear)畔,屬於七國中的北方大國諾森伯利亞(Northumbria)。在七歲時被送入建立在他家鄉的韋穆(Wearmouth)修道院,託付給修道院長比斯克普(Biscop)扶養。不久他轉入與韋穆修道院結為一體而且相距不遠的賈羅(Jarrow)修道院,在此後的五十多年裡一直居住於此。
比德

學習歷程

比德在賈羅修道院的生活“除了研習宗教經典,奉行宗教儀式以外,經常以“攻讀、教授和寫作為樂”。修道院裡有一個圖書室,經最初幾任修道院長的熱心蒐集,藏有大量的基督教典籍和異教的古典作品。比德自幼受到良好的修道院教育,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並略通希伯來文,可以在這所圖書室里盡情瀏覽。他深入研究《聖經》和教父著作,沿襲愛爾蘭教會傳統對這些典籍進行注釋。這項工作占用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他廣泛涉獵古典著作,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維吉爾等人的作品都曾在他的著作中被援引。他擔任的一項繁重工作是主持修道院所屬的一所學校並從事授課。修遭院中有修士六百人,另外還有大量外來者前來受業。比德為此也付出了大量辛勞。
然而,比德始終以極大興趣從事寫作。他在教會史第5卷第24章中列舉了自己畢生的著述成果,計三十六種(一說三十七種)。著述的大部分是對《聖經》的闡釋,有些是對聖徒的記述,還有一些以天文、曆法、音樂、哲學、語法、修辭、算術、醫藥等為內容的作品,則是供聽課者學習的教材。歷史著作主要有兩種,一是《英吉利教會史》,另一是《修道院長列傳》,另外還有一封給埃格伯特(Egbert)的信,在比德著述中都成為傳世之作。

個人成就

比德早年的著作是一些關於《聖經》的注釋。731或732年用拉丁文完成巨著《英吉利教會史》。記述公元前54年至公元731年的英國歷史。此書主要記載基督教在英國的傳播。同時涉及當時英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比德的紀年方法以傳說中的耶穌基督誕生之年為基準,其前標為“B.C.”(意為基督誕生之前),其後標為“A.D.”(意為“我主紀年”)。此種紀年方法通用至今。在編寫過程中,比德詳盡收集資料,把耳聞目睹的事實記述下來。他治學態度嚴謹,注意辨別真偽。該書是一部最早而又比較翔實的英國史。《英吉利教會史》留傳下來約160種手抄本,在阿爾弗雷德大王時代,此書被譯成古英文。
比德的辛勤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以多方面的成就被後人譽為“英吉利學問之父”。他的講學和著述推動了當地的學術風氣。諾森伯利亞成為歐洲在7、8世紀時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區。
英吉利教會史》是比德最重要的成果,撰於暮年,此時他在各方面都已成熟。此書除以開頭的半卷篇幅追記羅馬不列顛時期外,下餘部分敘述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以後的歷史,直到731年為止。這段歷史雖然距離比德生活的時代並非遙遠,而且最後幾十年還屬同時,但因時局混亂,地區阻隔,文化衰微,史料很少流傳。作者為蒐集材料,煞費周章。他在書的前言中列舉了許多教會人士從不列顛各地區,甚至遠自羅馬教廷為他提供資料。作者本人除利用前人著作之外,也盡力在本地區徵集口頭或文字材料。這就使得大量珍貴史料憑藉這本名著保存下來。
1899年,比德被教皇利奧十三尊為聖徒

義項二

君子比德

中華民族在對自然美的欣賞上,幾千年來經常把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聯繫,認為花品和人品具有同值性,花草樹木一直就被比於君子之德。這種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孔子除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比德名言而外,對於花木的比德,就曾說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荀子·宥坐》)這同樣是從人的倫理道德觀點去看自然現象,把自然現象看作是人的某種精神品質的對應物。一些花木具有和人相似的清高絕俗的品格個性,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月令廣義》)。正因為松柏歲寒而不凋,後人就把它們比德於君子、丈夫、英雄,寓以正直長青之意,崇高景仰之情。梅、蘭、菊、竹又有“四君子”之說,與梅同疏、與蘭同芳、與竹同謙、與菊同野、與蓮同潔,點出了不同的花具有不同的德行情性。

“與梅同疏”

梅和炎黃世胄有著悠久的淵源關係。《詩經》已多次提到梅。爾後,人們品梅,有“橫斜、疏瘦、老枝奇怪”的“三貴”之說,又有“四貴”之說:貴疏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合(含苞將開而不放)不貴開。“疏”的內涵是豐富的,它風神灑落,骨格清瘦,姿影橫斜,暗香浮動,獨步早春而不同於尋常花木……這都可囊括在“疏”的意韻之中。

“與蘭同芳”

說文解字》解釋道:“蘭,香草也。”以蘭比德,在先秦時代就很流行。《孔子家語》對孔子的話作了這樣的闡發:“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這是說在當時不遇於時而自抱堅貞。在屈原楚辭》中:“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芝蘭成了心靈美和客觀事物的美的象徵。蘭花原生深山幽谷之中,不與群芳爭艷,即使無人,也依然含苞吐露。它寸心雖然不大,卻能容得郁香,芬芳四溢,被稱為“天下第一香”。

“與竹同謙”

竹的比德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堅貞可以配松柏,勁挺可以凌霜雪,消瘦可以伴寒風,淡泊可以拒蜂蝶,高節可以入雲霄,虛心可以友頑石……在中國藝術史上,竹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審美對象,詩人喜愛吟喔,畫家樂於揮寫。畫竹名家鄭板橋在《題畫竹》中還說:“竹稱為君,石呼為丈。賜以嘉名,千秋無讓。空山結盟,介節貞朗……”這是滿懷深情所寫的“竹石贊”,也可看作是對一兩千年來積澱在人們審美心理中的竹文化以及石文化的歷史總結。

“與菊同野”

歲華將晚,草木變衰,唯菊傲睨霜露,秀髮東籬,如幽人韻士,雖寂寥荒寒,仍不改其樂。菊是詩人喜愛的歌詠對象,如果說楚辭中的春蘭秋菊還只是偶爾出現的形象,那么,晉代則已成為範式,關於菊花的詩賦銘頌大量湧現,“春茂翠葉,秋嚁金華”之辭,不一而足。然而在陶淵明筆下,卻淡然出之。《飲酒》詩寫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十個字就把菊的性格和環境——“野”、人的神態和情趣——“悠”勾畫出來了。

“與蓮同潔”

以蓮比德,最著名的莫如周敦頤這位自號濂溪先生的宋代哲學家,在其《愛蓮說》中這樣寫道: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著。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子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把菊、隱逸、陶淵明聯在一起,這可概括為一個“野”字;把牡丹和富貴者聯在一起,這可概括為一個“麗”字;把蓮、君子乃至自己聯在一起,強調的是一個“潔”字。
這樣,就把自然植物的清雅特質和君子絕俗的品格德行牢牢地綰結在一起了。

義項三

地名,即貴州水城縣的一個地方名,據水城縣志記載,“德”字明清時記作“底”,民國時期稱作五甲地。包括現在的比德苗族彝族鄉化樂鄉。解放後1951年叫比德鄉,後改為比德區,包括現在的比德、化樂、貓場、吹聾、牛場、立火六個鄉。1990年撤區並鄉,分為現在的比德鄉和化樂鄉。

詞語

【詞目】比德
【拼音】bǐ dé
【釋義】
  1. 指結黨營私的行為。《書·洪範》:“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 孔 傳:“民有安中之善,則無淫過朋黨之惡、比周之德。” 蔡沉 集傳:“比德,私相比附也。”
  2. 同心同德。《國語·晉語八》:“君子比而不別。比德以贊事,比也。”
  3. 謂德行、德教可與之比擬、比配。《史記·孝武本紀》:“天子既聞公孫卿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采儒術以文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