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比得

宰比得

比德的歷史名城,位於葉門西部的荷台達省,距離首都薩那西南方向約160千米。在沿著紅海的狹長、炎熱的提哈邁平原上,離海岸25公里,在連線荷台達港與塔伊茲城海拔較高的道路邊。在更大範圍內說,它過去坐落於亞丁―麥加的路線上,是印度與麥加間通道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宰比得
  • 外文名:Kill ratio
  • 位於:葉門西部的荷台達省
  • 編號:393-003
  • 簡介宰比德的歷史名城
基本信息,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簡介及歷史,建築特色,

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Historic Town of Zabid
編號:393-003
1993年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這座城是國內軍用建築,它都市化的設計具有傑出的藝術性和歷史價值。除了葉門的首都,從13到15世紀,宰比得因它的伊斯蘭大學而聞名於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

簡介及歷史

宰比德的歷史名城,位於葉門西部的荷台達省,距離首都薩那西南方向約160千米。在沿著紅海的狹長、炎熱的提哈邁平原上,離海岸25公里,在連線荷台達港與塔伊茲城海拔較高的道路邊。在更大範圍內說,它過去坐落於亞丁―麥加的路線上,是印度與麥加間通道的一部分。
宰比德占地135公頃,被包圍在一個橢圓形的防禦工事牆內,仍然是按照其非常早的規劃組織的。城市有許多宗教建築,包括86座清真寺和伊斯蘭學校。街道較寬,其形狀幾乎是環形的,似乎是較早的城牆路線的重造。城堡、大清真寺和Asa清真寺組成了城市景觀的主要焦點。建築由烤硬的覆蓋著白色的刷牆粉的磚塊組成,它為裝飾建築的幾何學的圖畫和書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宰比德在公元7世紀就已存在,7世紀是先知穆罕默德生活的時代,穆斯林力量在提哈邁平原已經建立。吉亞德王朝(公元818~1018年)的建立者伊本·吉亞德將宰比德作為首都。吉亞德平定叛亂後,葉門的全境幾乎都在他一人統治之下,於是他開始動手修建高等教育設施,阿沙艾爾大學就是這時興建的。在以後的200多年裡,作為國的都城及文化中心,宰比德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他修建了防禦工事並構造了運河系統。他的後代建立了大清真寺並擴建了較早的阿薩清真寺。吉亞德王朝於1018年左右結束,雖然此後宰比德再也沒有作為王朝的首都,但作為文化城市仍有很大的發展後勁。神學、法學、醫學、史學、詩學、農學、冶金學等阿拉伯傳統文化和科技,都在這裡得到振興和發展。城市到納賈王朝(公元1021~1156年)和馬赫迪王朝(公元1159~1173年)時遭受了更進一步的損壞。它的防禦工事與宮殿被破壞而且面積也減少了。1228到1454年間統治提哈邁平原和南葉門的阿蘇勒王朝使宰比德再次成為政治和文化中心。阿蘇勒王朝修建了清真寺、伊斯蘭學校、噴泉和道路。他們的建築創新,例如穹頂,已經永存下來。這個時期的建築遺址僅有法蒂尼亞伊斯蘭學校(Fatiniya madrassa)保留了下來。
幾個世紀的這種繁榮,奠定了宰比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堅實基礎。
宰比德的衰落開始於塔希爾王朝統治時期(公元1454~1517年),特別是在第一次奧斯曼征服時期(1545~1638年)。

建築特色

在宰比德有86座清真寺,僅次於薩那(薩那是葉門擁有清真寺最多的城市),“星期五清真寺”是宰比德最大的清真寺。宰比德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是阿沙艾爾清真寺。最有藝術價值的是19世紀建造的納賽爾宮和伊斯坎達爾清真寺,這兩座建築的藝術價值,比城邊的奧斯曼帝國時代的城寨高出許多。
宰比德的民宅很具特色,寬不足2米的小巷像迷宮一樣,幢幢民居仿佛重疊在一起。外觀看似簡樸,但室內裝修和家具都很豪華。
宰比德既是伊斯蘭教世界極其重要、屈指可數的學術之都,也是實施宗教教育的重要城市。這裡有穆斯林學院、學校和清真寺等建築200多處。其建築物強烈體現著宗教色彩,但又不失為極具藝術價值的建築精品。其大學的影響遍及伊斯蘭世界而且跨越了印度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