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晉卿

吳晉卿

吳晉卿,字晉卿,南宋名將。德順軍隴乾(今甘肅靜寧)人,遷居水洛(在今甘肅莊浪)。少時沉毅有志節,善騎射。北宋末年從軍,曾擊敗方臘起義軍。建炎初,因戰功累遷原源路副總管。張浚為相時,用為都統。金兵攻漢陽,劉子羽招他援救,他夜馳三百里趕到,金將撒離喝驚其用兵神速,望風而逃。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任秦鳳副總管兼知鳳翔府。富平之戰宋軍失敗後,他與弟璘扼守和尚原(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擊敗進攻漢中的金軍。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改守仙人關,屢敗金軍。官至四川宣撫使。後病死於防地。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少年參軍,富平之戰,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英年早逝,歷史評價,後世紀念,廊廟,墓碑,吳玠墓碑,

人物簡介

吳玠,(1093-1139),南宋名將。字晉卿。德順軍隴乾(今甘肅靜寧)人,遷居水洛(在今甘肅莊浪)。少時沉毅有志節,善騎射。北宋末年從軍,曾擊敗方臘起義軍。建炎初,因戰功累遷原源路副總管。張浚為相時,用為都統。金兵攻漢陽,劉子羽招他援救,他夜馳三百里趕到,金將撒離喝驚其用兵神速,望風而逃。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任秦鳳副總管兼知鳳翔府。富平之戰宋軍失敗後,他與弟璘扼守和尚原(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擊敗進攻漢中的金軍。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改守仙人關,屢敗金軍。官至四川宣撫使。後病死於防地。
吳晉卿

人物生平

少年參軍

吳玠少年時性格沉毅,知曉兵法善於騎射北宋末年入伍從軍。靖康初年,西夏犯邊,吳玠率百餘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英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在軍中初露鋒芒建炎初,憑藉戰功多次升遷至涇原路副總管。
吳晉卿

富平之戰

公元1128年(建炎二年),金兵西路軍出大慶關(今陝西大荔縣東),進犯陝西,直趨涇原。吳玠受陝西制置史曲端之命率軍迎擊,一鼓擊退金兵於青溪嶺,後又奉命東進,收復華州(今陝西華縣)。第二年,吳玠升遷為忠州刺史,曾奉命鎮壓宋江餘部起義軍,直擊首領史斌。宣撫處置史張浚督巡川陝,聽說吳氏兄弟勇略,十分器重,於是任命為統制。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秋,金兵大舉進攻南宋江淮形勢異常緊張,張浚為牽制金軍,以減輕東南之壓力,於是集結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秦鳳路經略使孫偓、涇原路經略使劉琦、環慶路經略使趙哲以及統制吳玠等“五路之師”於山西富平,令劉錫為統帥,欲與入陝金軍決戰。宋營方面對於如何應戰起了爭執,劉錫因眾將意見不合,尚在遲疑之際,兀朮卻親統金兵猝然而至,移土擔柴,填澤鋪路,很快泥淖被夷為平地,金騎縱轡而過,兀朮與金將婁恃分左右兩翼進攻宋營。吳玠、劉琦身先士卒,接戰左翼兀朮,奮勇衝殺,兀朮部眾雖經百戰,也不免有些膽怯。而戰於右翼的趙哲卻“擅離所部,將士望見塵起,驚遁,軍隊於是大潰。”這樣,右翼之敵乘隙援應兀朮,吳玠、劉琦因兩面被夾擊,腹背受敵而敗陣。
吳晉卿

和尚原之戰

富平之戰後,吳玠受命為都統制、整編殘部,退至鳳翔地區,與弟璘扼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陝西寶雞縣西南),“積粟繕兵,列柵築壘”,想要死守。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金人沒立自鳳翔,烏魯折合自大散關率數萬騎兩路會師和尚原。玠僅以數千軍卒駐防原上,敵眾我寡,而且軍儲匱乏,是堅持抵抗,固守陣地,還是退入漢中以避敵鋒芒,吳玠毫不猶豫地採取了前者,慷慨勵士:“我在此,敵不敢越我而進,保住陣地,方保蜀地無虞。”當時烏魯折合令強勁騎兵先期進至北山,玠利用有利地形,分軍兩隊,先率一隊與金兵鏖戰,到日中,雙方均已疲憊,吳玠便將休息的一隊生力軍投入戰鬥,宋軍如虎添翼,奮勇衝殺,金軍不支,傷亡很大,敗走數十里。後三日,沒立犯箭筈關,玠回師反擊,沒立立腳未穩,於是遭到慘敗。
四太子兀朮驚聞敗報,震怒異常,親督10萬之眾,進抵寶雞一線,結連珠營,壘石為城,企圖打開入川門戶。大軍壓境,軍情險惡,吳玠恐其部下驚駭,於是召集將士,以忠義之言勉勵他們,“諸將感泣,歃血而誓,願效死力”。10月,金軍對扼守和尚原的宋軍發起攻擊。玠命諸將“選硬弓強弩與戰,分番迭射”,“弩如雨注”(即用床子弩)。同時又遣別將,從小道繞出敵後,斷敵糧道。再派遣弟璘引騎兵3000設伏於原北的神岔溝。果然不出吳玠所料,沒過幾天金軍因糧道被襲,退軍至神岔溝,璘率兵夜襲,連破金營10餘座,兀朮身中流矢,“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須髯遁歸”於燕山,派大將撒離喝留駐陝西,兵屯鳳翔,與吳玠相持。

饒鳳關之戰

後來,完顏兀朮見和尚原打不下,就讓撒離喝來打饒鳳關,吳玠便用火球,成功守住饒鳳關(見《兩宋風雲》)。

仙人關之戰

公元1132年(紹興二年),吳玠兼宣撫處置司都統制,節制興(陝西略陽)、文(甘肅文縣)、龍(四川平武)三
吳玠吳璘紀念館壁畫[3]
州軍馬,命其弟璘固守和尚原,派遣熙河總管關師古收復熙河諸州,自率主力駐軍河池。其間,金將撒離喝“盡發五路叛卒,自商州侵入。 ”派遣降將王彥琪移師秦州,威脅仙人關(今甘肅徽縣南,系入川要道),牽制吳玠,自率主力抄小道涉險東來,進襲金州(今陝西安康)。公元1133年(紹興三年)春,因防禦不力,金州失守,金軍乘勝進逼漢中。當時,劉子羽調知興元府(今陝西南鄭),聽說金州淪陷,即命田晟守饒鳳關,急召吳玠入援。玠即刻點兵自河池出發,連夜奔襲300里,至饒鳳關當即投入戰鬥。吳玠親自指揮軍兵,弓弩猛發,兼用大石推壓,堅守六晝夜,金兵屍積如山,關隘仍固如磐石。最後由於金將以重金召募死士五千人,環繞關後,輕兵夜襲,兩面夾攻,吳玠不得不退保西縣,劉子羽也火燒興元積貯,退屯三泉,後玠赴三泉會和劉子羽,知道他的兵馬不足300人,於是調撥千人給子羽,幫助其守三泉,而自己回軍仙人關。嗣後,吳、劉二將多次用游騎襲擾金營,金軍因遠離後方,餉運不濟,只得還軍。吳玠因功勳卓著,加封檢校少保。
公元1134年(紹興四年)秋,金帥兀朮與大將撒離喝等急於“圖蜀”,率師10萬長驅南下。吳玠為了防止金兵深入腹地,命弟吳璘放棄和尚原,退守仙人關,並於關右置寨紮營,分守要隘,互為犄角之勢。金兵鑿崖開道,循嶺東下,猛力攻關,激戰一整天,因宋軍拒險死守,始終不能破關。第二天,玠、璘兄弟乘金軍疲憊,揮師反擊,直搗敵營,金軍死者無數,大將韓常左目中箭,敵人不能支撐,於是領兵連夜逃遁。吳玠乘勝督軍奮擊,命統制官王浚引軍疾馳敵後,設伏河池,扼其歸路,又大敗金軍。金連年累戰,未能入蜀,反損兵折將,“遂還鳳翔,授甲士田,為久留計,自是不復輕動矣。”吳氏兄弟因屢勝金軍,聲威大震,名揚隴蜀,朝廷詔授吳玠為檢校少師,川陝宣撫副使,授吳璘為定國軍承宣使。
吳晉卿

英年早逝

吳玠與敵對壘數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德順軍子弟兵,長期扼守秦鳳要塞而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為了減輕民眾負擔,幾次淘汰冗員,緊縮開支,實行屯田,又調戌卒修治褒城(今勉縣)廢,開發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深得隴蜀人民的擁戴。公元1139年(紹興九年),高宗皇帝因為吳玠功高,授開府儀同三司,晉升為四川宣撫使。但由於長期鞍馬之勞,不久吳玠就病卒於防地仙人關,年僅47歲,諡號武安,[2]作廟於仙人關,號思烈。淳熙中,追封涪王。

歷史評價

·脫脫宋史》:“等玠善讀史,凡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積久,牆牖皆格言也。用兵本孫、吳,務遠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勝。御下嚴而有恩,虛心詢受,雖身為大將,卒伍至下者得以情達,故士樂為之死。選用將佐,視勞能為高下先後,不以親故、權貴撓之。.......,晚節頗多嗜欲,使人漁色於成都,喜餌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方富平之敗,秦鳳皆陷,金人一意睨蜀,東南之勢亦棘,微玠身當其沖,無蜀久矣。.....吳玠與弟璘智勇忠實,戮力協心,據險抗敵,卒保全蜀,以功名終,盛哉!.......然玠晚頗荒淫,璘多喪敗,豈狃於常勝,驕心侈歟!”
·《草廬經略》:“吳玠用兵,本孫吳,務遠略不求近利,故能保必勝,而蜀賴以安。”
贈吳將軍南行---岳飛
我有一寶刀,深藏未出韜。今朝持贈南征使,紫蜺萬丈乾青霄。
指海海騰沸,指山山動搖。蛟鱷潛形百怪伏,虎豹戰服萬鬼號。
時作龍吟似懷恨,咻得盡剿諸天驕。蠢爾蠻蜑弄竿梃,倏聚忽散如群猱。
使君拜命仗此往,紅爐熾炭燎氄毛。奏凱歸來報天子,雲台麟閣高瞧嶢。。
噫嘻! 平蠻易,自治勞,卒犯市肆,馬躪禾苗。將躭驕侈,士狃貪饕。
虛張囚馘,妄邀金貂。使君一一試此刀,能令四海烽塵消,萬姓鼓舞歌唐堯。
紹興四年二月十日書贈吳將軍南行飛
(錄自黃邦寧《岳忠武王文集》卷八)
出處
湯陰岳廟中有這首詩歌的刻石,是河南學政錢唐許乃釗於道光二十三年秋八月摹刻的。
許乃釗在跋中說:“此幅在前明為王弇州舊藏,後由孫退谷少宰家歸榮恪郡王南韻齋。此從榮邸借摹上石,敬立湯陰廟中,以志景仰。”

後世紀念

廊廟

至今隴川仍留有吳氏的廟祠二十餘處,戰地遺址、遺蹟三十餘處,共六十餘處,如莊浪吳王廟天水名將廟,徽縣忠烈祠,寶雞吳公祠鳳縣涪王祠、閬中錦屏山書刻等。
吳玠吳璘紀念館
吳玠深知能控扼蜀口、固守東接梁洋水陸衝要,南系四川喉襟要害之地的興州,皆得益於嘉陵江漕運,故於紹興六年(1136)冬十月,奏封嘉陵江神為“善濟侯”。時為川陝副使吳玠言:“江自鳳州之梁泉,歷興、利、閬、果、合、恭以入江。正系餉軍,漕運水路,望加封爵。”後獲宋廷“從之”,正式允準,始建江神廟於興州。時吳玠正置司興州,親督建此廟。因而,江神廟供奉的原本就是嘉陵江神“善濟侯”和奏封嘉陵江神,並主持興建江神廟的吳玠,因此也稱吳王廟。

墓碑

甘肅徽縣城關東北隅橫翠一山,古曰鐘樓山,今呼吳山。宋故將軍吳玠之墓及“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碑”便座落在這裡。吳山原有墓葬封土壕兩座。一座已沒有了墓葬痕跡:另一座在碑之正東約九米處,狀呈圓形,高1.4米,底徑9.3米,底部用石塊築起約40厘米。
吳晉卿

吳玠墓碑

“宋故開府吳忠烈墓誌碑”座東朝西,高2.96米,寬1.53米,厚0.31米,碑額下面篆刻“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10個大字,正文楷書共20行,每行70餘字,大部已剝落不可辯。據碑文自敘:“吳玠卒歸葬於德順軍水洛城北原先榮之地”,但當時(紹興九年三月)宋金和議初成,六月玠卒,原準備歸葬故鄉就刻了墓碑。而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舉入寇。因此,吳玠末及歸葬故鄉而葬天河池。
解放初,墓區建築毀壞殆盡,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傾斜,無人管理。1963年2月11日,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整個吳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護之列。1978年將墓碑復正,並建碑亭,加強了保護。1985年,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碑亭進行了重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