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況
吳川美譽:吳川市2004年被國家輕工部授予“中國
羽絨之鄉”,2007年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中國
塑膠鞋之鄉”,被國家體育局授予“體育之鄉(足球、游泳)”,梅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黃坡鎮被文化部命名為“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吳陽鎮被文化部命名為“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被廣東省授予“詩詞之鄉”,還被世人們譽為“建築之鄉”、“粵劇之鄉”、“木偶之鄉”、“泥塑之鄉”等等。
吳川,名人才俊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抗日愛國將領
張炎將軍,抗日愛國將領
李漢魂將軍。
吳川,發展潛力巨大。國道325線橫貫東西全境,境西10餘公里可達南方大港湛江港和飛機場,境北10餘公里有水東港。籌建中的茂(名)海(安)鐵路和廣湛高速公路分別從該市經過,交通十分方便。境內有可直航港澳的國家二級裝卸口岸黃坡港,有萬噸級泊位的漁商兩用港口博茂港。
歷史沿革
吳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裡繁衍生息。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定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8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公元982年(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歷史。
2000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總人口822482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2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
梅菉、
博鋪、
海濱、
塘尾、
大山江)、12個鎮(
蘭石、
覃巴、
吳陽、
中山、
黃坡、
振文、
樟鋪、
板橋、塘㙍、
長岐、
淺水、
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0個鎮(蘭石、覃巴、吳陽、黃坡、振文、樟鋪、塘㙍、長岐、淺水、王村港),其中黃坡鎮合併了中山鎮,塘㙍鎮合併了板橋鎮。
商業文化
吳川商幫,是指敢為人先,不甘落後和誠信勤奮的吳川人自發崛起的商業群體。“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是吳川商幫形成的前提,他們都是根據各自特色來經營各行各業,並且對社會有著很強的敏感影響力,吳川的商幫形成是吳川人始終堅信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激勵自己願意從小事做起,不怕付出艱苦努力的人,才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的結果,吳川人的創業精神,是中國崛起最具影響力的榜樣。
吳川三絕
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飄色、泥塑)”,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飄色)”。吳川泥塑2007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飄色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飄色 吳川飄色,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錄。吳川飄色乃“三絕”之首。據黃坡鎮的民間藝人陳壽全生前回憶:清末,吳川黃坡的四鄉八村常常舉行游神賽會,出現了表現戲劇片斷的化裝遊行,俗稱“地色”,引人注目。為取勝其他村莊,他與父親別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裝遊行,在一個木箱上,設計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蓮花上迎風飛飄,故稱為“飄色”。這套飄色展出後,游遍黃坡,轟動全縣,是為吳川飄色起源。
泥塑 吳川慶賞元宵有製作泥塑展覽的傳統,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展,可追溯到梅菉發達的磚瓦陶瓷器工業。相傳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間,梅菉瓦窯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磚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樣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觀眾。此後,梅菉在元宵期間就普遍開展泥塑展覽活動,這些泥塑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神話故事以及喜慶風俗的片斷。如《
三顧草廬》、《
西廂待月》、《
八仙過海》、《岳飛報國》等。吳川泥塑造型優美、塑工精細、形神兼備,是頗為精美的藝術品,蜚聲海內外。
花橋 花橋原是隔海村居民為過江進城鬧元宵而搭起的橋。據說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連成的,後因浮橋危險,改用竹木搭橋。在舊社會,人們懷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條橋,免不了磨肩擦背,於是又改搭男女二橋,還把女橋蓋住,裝飾一番,越裝越美,便成了“花橋”,相傳至今,紅男綠女相擁雀躍,熱鬧非凡。為安全起見,2000年以來,已改用通往江心島的鋼筋水泥大橋裝飾,橋長數百米,寬約十一米,橋邊擺滿鮮花,插滿彩旗,掛滿名人書畫,裝上彩燈,甚是雄偉壯觀。
歷史名人
吳川人才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進士鞠杲、林廷,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解放後有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先生等。
吳川歷史上計有進士十八人,翰林二人,欽賜翰林三名,舉人一百六十六名。如宋進士霞街始祖林永、李屋巷始祖李凌雲,元江淮指揮使劉承忠將軍,明進士林廷獻,清狀元林召棠,粵東七才子之一林聯桂,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瓊州督撫彭玉將軍,清廣東水師提督竇振彪將軍,名標儒林傳之吳懋清,清才子李文泰。
李凌雲:李屋巷李族始祖,南宋解元。李凌雲高中解元後,恬淡不仕,承父教鞭,重建“極浦亭”,隱居設帳,傳播文明。
劉承忠: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揮使,劉承忠率領鄉民奮勇撲滅江淮地區蝗災,立下大功。元亡後,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尊他為“劉猛將軍”,建廟祭祀。
麥為儀:(1695~1762年)綽號劏狗六爹,吳川塘尾鎮院村麥屋人。六爹為清乾隆歲貢生(秀才)、廣東有名的阿凡提式人物。是一位機智勇敢、膽略過人、見義勇為、才思敏捷的大學者,一生敢於與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及神鬼作鬥爭。
林懷蘭:吳川明代名醫。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編印的《辭源》釋“番薯”一詞的註解:“其本出於交趾(今越南),吳川人林懷蘭嘗得其種以歸,遍種於粵,因不患凶旱。電白縣有懷蘭祠,題曰番薯林公廟。”
彭子衡:(1832~1883年)即彭玉,吳川振文大寨彭屋村人。曾任深圳大鵬九龍協副將、瓊州督撫,告授武顯將軍晉授“振威將軍”。彭玉一生仗義疏財,賑濟災民,興辦學校,據《吳川縣誌》載:彭玉曾數次用火輪船運米回吳川平賣賑災,救人無數。
易傅伯:(1707~1767年)名易中,吳川板橋鎮上杭村人。1740年中武進士,他一生豪爽仗義,舉粵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聲名大振。易中詩文亦佳,有著作傳世,可謂文武全才。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號市南,吳川市吳陽鎮霞街村人。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癸未科狀元及第,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道光十三年,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後回鄉寄廬於金蓮庵,終老泉林。
陳蘭彬:(1816~1895年)字荔秋,吳川黃坡鎮黃坡村人,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鹹豐三年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是首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期間,他致力為華工爭取權益。1872年帶領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學生官費赴美留學。
龐雄:(1891-1911)字蘇漢,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吳川人,早年投入新軍,1910年春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失敗,東渡日本,歷經南洋各島。1911年初歸國,參與籌備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同年4月29日被俘,直認革命不諱,遂遇害。
張炎:(1902-1945年)又名巨炎,字光中,吳川塘綴樟山人。原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時任第四軍中將軍長。後被蔣介石密令委人殺害,解放後毛主席簽字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
李漢魂:(1895~1987年)字伯豪,號南華,吳川縣黃坡鎮嶺頭村人。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曾任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國民黨廣東省黨部主任委員、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內政部長等職,可謂出將入相。
文物古蹟
吳川,文物古蹟眾多,有聞名遐邇的吳川八景;有新石器時代梧山嶺貝丘遺址;有晉代茂山書院;
有宋朝梅錄祖廟、極浦亭;有明朝吳川縣遺址、吳川學宮、雙峰塔、巷門寨東炮台遺址;有清朝狀元林召棠故居、吳川縣城南門、陳蘭彬故居;有民國名將李漢魂故居、張炎將軍故居等。
新石器時期遺址:梧山嶺貝丘遺址,在吳川市長歧鎮黎屋村南梧山嶺西坡。初步鑑定為距今五千至一萬前,文物普查隊1983年發現。遺址面積350多平方米。文化層高1.3米。該遺址證明了吳川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生息。
古代遺址:塘尾鎮隅村南蛇嶺東漢生活遺址,吳陽鎮那良村的宋代貝丘遺址,長岐嶺頭村下廟嶺宋代窯址,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烏嶺南朝墓群,黃坡鎮那羅嶺尾村背東北的那拉嶺隋唐墓群,覃巴鎮沙田村南的大墩塘宋墓群等等。
芷寮古港: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國的近千年間的我國南方大港,縣誌記載:“此地富庶曾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銀赤坎”之說。芷寮港遺址位於吳陽街南端,在芷寮村與橋頭村兩地交錯點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梅錄祖廟:位於梅錄頭村西南邊,始建於宋代,公元1762年和1838年(道光18年)迭修。90年代修葺翻新,現基本完好。廟為三進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頂,穿斗式梁架結構。前進兩廊卷棚頂,為琉璃瓦面,多柱支撐。門額刻有“梅麓祖廟”四字。
吳川學宮:坐落於吳陽中學內,始建於元朝,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原有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由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五座建築物組成。歷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屬宮殿式建築、磚瓦木柱結構。文革後僅存學宮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雙峰塔:座落在吳陽鎮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代萬曆二十七年),吳川縣令周應鰲於江海迥流處建此風水塔,又因特思山、麗山遠揖塔前,故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仿樓閣式磚樓,高23.15米,首層直徑9.8米。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極浦亭:座落在吳陽鎮中街內,始建於1241~1252年間(南宋淳祜年間),是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之所。極浦亭原建築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屬清代祠堂式形制,總面積485平方米。極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築風貌。
林召棠故居:位於吳陽鎮霞街村,建於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一廳兩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1平方米。狀元故里霞街保存有狀元故居、狀元古井、狀元坊、狀元紀念館、林氏大宗、“高賢里”牌坊等建築物。
陳蘭彬故居:座落在黃坡鎮黃坡村,建於公元1875年(清代光緒元年),二進磚木四合院式結構,面積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漢魂故居:座落於黃坡鎮嶺頭村,建於抗戰時期,占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多間建築,主間設有勤園、儉園,配有值班室、涼亭、花園等,貫通布衣一巷、二巷,規模較大,整齊美觀。當地人亦稱“伯豪園”。
張炎故居:座落在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1984年,張炎故居被定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美食文化
爛鑊炒粉:吳川梅菉坡尾村製作的特色美食,色香味俱全,久享盛名,人們只要品嘗它,就會讚揚吳川的美食,爛鑊炒粉是吳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吳川第一炒”之美譽。
吳陽沙螺:吳川地處海濱,水產品極其豐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聲遐邇。吳陽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鑒江河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湯甜潤可口,吳陽沙螺粥尤為美味。
芷寮蟹:芷寮蟹,因其產於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於鑒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體肉質嫩美,頂部膏結如子,有“米蟹”之稱,每年農曆二月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羨山珍羨海鮮”。
吳陽海蜇:海蜇,原名水母,吳川人俗稱海蜇為“撈”,吳陽沿海的海蜇最為出名。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
蟛蜞汁:吳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滯化積,是當地人極喜愛的佐餐醬品小食,也是饋贈遠方親友極富地方風味的珍稀禮品。吳川蟛蜞主要繁殖於吳陽的芷寮、限口和黃坡、中山沿海一帶的灘涂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春耕的田野上長滿灰綠色的田艾,一般採摘頂部田艾芯,然後曬乾製成田艾絨,用煮好的田艾絨紅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用白糖、花生、瘦肉、椰絲等作餡,放在植物葉上蒸熟即為田艾米乙,吳川田艾米乙尤以黃坡出名。
吳川八寶飯:吳川八寶飯於1922年在吳川梅錄鎮創製的。參照宮廷八寶飯,根據吳川的物產條件,結合當地民眾的口味習慣,創製出吳川風味的八寶飯,按吳川的風俗習慣,多數宴席都要上八寶飯。
黃坡蒜頭:黃坡鎮位於鑒江平原,具有製作蒜頭特厚的天候。醃製的蒜頭選用黃坡鎮出產的優質白蒜,去掉鬚根,放置大缸內,倒入濃醋、鹽浸三四天,然後撈起另置缸內放淡醋、紅糖、白糖浸十幾二十天,成品蒜辣醋香撲鼻。
吳川麻通:吳川糖果生產中的獨特名優產品,成品粗如甘蔗,長7~8公分,中空充滿泡沫,入口鬆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製作,在吳川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其製作技術長期秘傳,直至60年代才公開。
吳川瓦煲狗肉:狗肉是馳名粵西的風味食品,吳川的瓦窯煲狗肉,更以其獨特的香滑味濃而壓倒同行。吳川瓦窯煲狗肉歷史悠久。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
蘇村番薯:“吳川番薯貴過米。”這是許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話。吳川長岐鎮蘇村種植的番薯尤為出名,蘇村的地理環境獨特,土壤里各種鈣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產而且味道獨特。
禾花雀:禾花雀被廣東省列為首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之一,嚴禁捕殺。吳川市蘭石鎮是粵西聞名遐邇的禾花雀棲息地,在
《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實施後,成立了禾花雀自然保護區。為了保持
生態平衡,這道曾經的“吳川名菜”理應消失,也必須消失。
地圖信息
地址:義學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