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水生無脊椎動物)

海蜇(水生無脊椎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蜇(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hǎi zhé ㄏㄞˇ ㄓㄜˊ(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五十厘米,最大可達約一米五,膠質較堅硬,通常青藍色。觸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許多瓣片。廣布於我國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並可入藥。

海蜇,俗稱為水母、石鏡、蠟、樗、蒲魚、水母鮮和海(蟲宅zha)等。海蜇屬缽水母綱,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種腔腸軟體動物,體形程半球狀,可食用,上面呈狀,白色,藉以伸縮運動,稱為海蜇皮,下有八條口腕,其下有絲狀物,呈灰紅色,叫海蜇頭。

腔腸動物。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五十厘米,最大可達一米,膠質較堅硬,通常青藍色,觸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許多瓣片。廣布於中國南北各海中。尤其是浙江沿海最多。可供食用,並可入藥。

海蜇(Rhopilema)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科,海蜇屬的統稱。營海洋漂浮生活。成體傘部隆起呈半球狀,體傘表面光滑、中膠層厚。傘徑300~600毫米,最長可達1米。傘緣有八個缺刻,各有14~22個舌狀緣瓣。無傘緣觸手。口腕八條,三翼型。每條口腕約有150~180條絲狀物和30~40條棒狀物。大型的口消失,依靠緣瓣上的小型吸口吸食小型動植物。內傘有發達的環肌。中國沿海廣泛分布,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8~9月成群出沒海面。可人工培育,並已人工放流以增加其資源量。可供食用,並可入藥。傘部俗稱“蜇皮”,口腕部俗稱“蜇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蜇
  • 拉丁學名:Rhopilema
  • 別稱:紅蜇、面蜇、鮓魚
  • :動物界
  • :刺胞動物門
  • :缽水母綱
  • :根口水母目
  • :根口水母科
  • :海蜇屬
  • :海蜇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洋、紅海
  • 英文名:Jellyfish
形態特徵,整體,傘部,生活習性,食性,生活環境,棲息環境,避險能力,毒性原理,毒性症狀,案例,蜇傷統計,預防蜇傷,分類學,繁殖情況,人工養殖,品種分類,養殖技術,苗種培育,海蜇的生態混養,經濟效益,營養價值,藥用價值,其他價值,食譜,海蜇加工技術現狀,

形態特徵

整體

海蜇體呈出像蘑菇狀,分傘部和口腕兩部分。傘部(即海蜇皮)超過半球形,直徑300~600毫米,最大可長到1米。外傘部表面光滑,中膠層厚,晶瑩剔透。傘緣感覺器8個,每1/8傘緣有緣瓣16~22個。據報導,2013年8月,漁民姜哲辰捕到一隻450斤的海蜇,號稱“海蜇王”。

傘部

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50厘米,最大可達1米,膠質比較堅硬,一般為青藍色;乳白色的觸手;八枚口腕,缺裂成許多瓣片。
內傘部有發達的環狀肌,間輻位有4個半圓形的生殖下穴,其外側各有1個生殖乳突。內傘中央由胃腔向傘緣伸出16條輻管,輻管側生許多分枝狀小管,並彼此相連,且各輻管中部由l條環管連線,形成複雜的網管系統。傘體中央向下伸出圓柱形口腕,其基部從輻位有8條三翼形口腕。肩板和口腕處有許多小吸口、觸指和絲狀附器,上面有密集刺絲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觸及小動物時,可釋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
口腕(即海蜇頭)各翼生有若干棒狀附器。吸口捕吸食物,是胃腔與外界的通道。傘下8個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癒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盤的次生口)。通體呈半透明,體色多樣,白色、青色或微黃色,多呈紫褐色或乳白色;傘部和腕部的顏色通常是相似的,但也有時兩部分顏色完全相異。

生活習性

海蜇水母體在海洋中浮游生活,棲息於近海水域,尤其喜棲河口附近,分布區水深一般在3~20米,有時也達40米,水溫8~30℃,適宜水溫13~26℃,鹽度12‰~40‰,適宜鹽度14‰~32‰,喜棲光強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環境,在靜水浮游速度4~5米/分鐘,風向、風力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對海蜇的水平分布有明顯影響。海蜇為生活在近海營浮游生活的暖水性水母,自泳能力較弱。靠發達的內傘環狀肌有節律的伸縮,擠壓下傘部的海水而獲得前進的動力,依傘頂部的方向作緩慢遊動,隨波逐流。喜棲息於半鹹水、底質為泥、泥沙的河口附近海域,對淡水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乾旱的年份可隨潮進入河道。在風平浪靜、多雲、陰天或黎明、傍晚,一般都浮在水的上層或表面;遇有大風、強光照射或夜晚則活動於水的下層。海蜇的中央口及口腕基部癒合,依靠口腕和肩板上眾多的吸口及其周圍的觸指上的刺細胞捕吸食物和防禦敵害。主要以小型浮游甲殼類、硅藻、纖毛蟲以及各種浮游幼體等為食。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幼蜇切除口腕後,一周即能再生。其螅狀體切成數段後能形成多個生長正常的螅狀體。海蜇的肩板和口腕周圍常有水母蝦(Latreutes anoplonyx)和玉鯧(Icticus pellucidus)共生,當有敵害接近時,蝦立即躲入其內,引起海蜇傘部收縮,瞬間潛入深水,逃避敵害。

食性

海蜇在浮浪幼蟲階段不攝食,至變態為4觸手螅狀體幼蟲時才開始攝食。觸手是捕食器官,以小型浮遊動物為食。碟狀幼體具有1個方形口,攝食小型浮游生物;隨著生長發育口腕形成,大約發育到傘徑20毫米時,中央口封閉,為幼蜇。幼蜇至成長為成體階段的攝食,是以口腕和肩板上出現的許多吸口來攝食小型浮游動物。其餌料種類很多,主要為橈足類、枝角類、介形類、漣蟲類、端足類、纖毛蟲類、貝類幼體和其他浮遊動物幼體。

生活環境

海蜇對水溫的適應範圍為15~32℃,適宜水溫20~24℃;對鹽度的適應範圍為8~32,適宜鹽度18~26。喜棲光強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環境。

棲息環境

海蜇水母體在海洋中營浮游生活,棲息於近岸水域,尤其喜居河口附近,分布區水深一般5~20米,有時也達40米。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沿岸和俄羅斯遠東海域。中國沿海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部灣的廣闊海域都有海蜇分布。

避險能力

海浪空氣摩擦面產生的次聲波衝擊聽石,刺激著周圍的神經感受器,使海蜇在風暴來臨之前的十幾個小時就能得到信息,從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把海蜇的聲波傳送器官做試驗,結果發現能在15小時之前測知海洋風暴的信息。

毒性原理

海蜇毒液蜇傷人體後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傷,如海黃蜂水母,刺絲可分泌類眼鏡蛇毒,對人類危害最大,蜇傷後5分鐘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含有“催眠毒素”,這種毒素是由多肽及蛋白和小分子含氮物組成的,蜇傷人體後,患者多日才能消除傷痛。中國沿海常見有隨寒流漂浮於黃海一帶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海蜇毒素在刺絲囊內貯存和分布,1克刺絲囊含有5500萬個單刺絲囊,一般在捕撈後,經加工處理其毒性可迅速消失。動物試驗證實,海蜇毒素對哺乳動物的心情傳導系統,對甲殼動物的心臟均有損害作用,並可致鼠類小腸平滑肌收縮。研究發現,海蜇毒素為四氨絡物、5-羥色胺及多肽類物質,有較強的組織胺反應。其擴張血管及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較5-羥色胺分別大10及15倍,還可使平滑肌收縮,或發生超敏反應,導致嚴重的肺水腫及過敏性休克,人被海蜇蜇傷後因毒性大小和毒素多少以及個體敏感程度不同而症狀各異。

毒性症狀

人體皮膚薄嫩處最易蜇傷,一般可在數分鐘出現觸電樣刺痛感,數小時後傷區逐漸出現觸電樣刺痛感,數小時後傷區逐漸出現線狀排列的有紅斑的血疹,癢而灼痛,輕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強的患者局部可出現紅斑水腫風團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壞死。患者全身表現可有煩躁不安、發冷、腹痛、腹瀉、精神不振及胸悶氣短。重者多咳喘發作,吐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並伴有脈數無力、皮膚青紫及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徵象。若搶救不及時,這類蜇傷病人可在短時間內死亡。

案例

1987年7月29日,大風將大批海蟄吹進北戴河海濱浴場。海蟄長長的觸手猶如少女的頭髮,圓圓的“腦袋”美玉般可愛,一收一縮地游泳更是瀟灑動人,許多浴客被其迷惑,紛紛用手去抓住它、抱它。然而,正是在這“親密的擁抱”中,600多人被蟄傷了;一位叫李雲芬的女青年中毒極深,經搶救無效而死亡。
2014年8月11日,從牡丹江到大連旅遊的男子和友人到星海灣浴場遊玩。在海邊聽到呼救,游過去後發現是一名女孩,身旁有個大海蜇,有撐開的帳篷那么大,他勇敢地推開海蜇,自己卻被蜇傷。當晚,男子搶救無效離世。

蜇傷統計

中國海域廣闊,每年7~9月均有相當數量的海蜇蜇傷病例發生,以前主要為捕撈海蜇的漁民,在海濱游泳戲水的被蜇傷患者。如秦皇島海濱近幾年蜇傷病人達3400多人。據旅遊勝地北戴河海濱醫院統計,自1989年5年來,共收治被蜇傷病人3030例,其中引起暴發性過敏性肺水腫者占0.3%,有4例死亡(均伴嚴重休克)。

預防蜇傷

預防海蜇蜇傷最重要之處在於避免與海蜇接觸,尤其是作業漁民要做好個人防護,切勿麻痹大意。捕撈時儘量用工具而不直接接觸海蜇須,有特異敏感體質的人應禁止下海作業。海濱旅遊地在海蜇汛期應設浮標欄網,並在海邊建立醒目宣傳警戒標誌,並配合防傷害的科普教育宣傳廣播,以提高遊人自我防護的知識和能力。下海游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發現海蜇千萬不可碰觸,更不能捕撈,因在海上一旦發生意外,更不易搶救。一旦被海蜇蜇傷,傷者切不可驚慌,只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一般都能較快好轉和痊癒。反之,如果被蜇傷者舉措失當或大意麻痹,則易出現溺水、跌傷或因救治不及時而發生危險和加重病情。
醫務人員提醒:千萬不要抓捕、觸碰海水中漂著的海蜇。一旦被海蜇蜇傷,不要用淡水沖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釋放毒液,應儘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膚上的觸手或毒液,可用碳酸氫鈉(小蘇打)或明礬清洗傷處。若損傷面積大,全身反應嚴重者,要及時去醫院治療。

分類學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刺胞動物門 Cnidaria
綱: 缽水母綱 Scyphozoa
目: 根口水母目 Rhizostomeae
科: 根口水母科 Rhizostomatidae
屬: 海蜇屬 Rhopilema
種: 海蜇 R. esculentum
種群分布
海蜇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沿海都有廣泛分布,中國習見的海蜇有傘面平滑口腕處僅有絲狀體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狀物的棒狀海蜇,以及傘面有許多小疣突起的黃斑海蜇黃斑海蜇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沿海,有一定毒性。真海蜇在黃海、東海、渤海都有,毒性較小,通常青色海蟄毒性較大些。在澳洲有著名的有毒海蜇——方水母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沿海,人若觸及其觸手,30秒鐘後便會死亡。
1.海蜇
傘徑300~500毫米,最大個體達1米,重約40多千克。外傘表面光滑,膠質層厚實,每1/8傘緣有14~20個舌狀緣瓣。無觸手。感覺器8個,分別位於主輻管和間輻管的末端,在每2個感覺器之間有10~20個緣瓣。感覺器的兩側各有1片呈葉狀的小緣瓣,又稱感覺緣瓣。內傘由許多以胃腔為中心點、作同心圓環、以覆瓦狀排列的環肌。環肌呈紅褐色、深褐色、金黃色或乳白色。沒有輻肌。在內傘間輻位上有4個腎形凹陷的生殖下穴,穴內側有膜隔開,不與外界相通。每個生殖下穴外側有1個表面粗糙的乳狀突起。口腕基部1/2處外側著生8對肩板,下端為口盤,並在口盤處分出8條口腕。肩板側扁形,外側三翼形,每個翼上都有許多皺褶,又稱縫合褶;褶上生有許多指狀附屬物和小吸口。翼片上也生有許多絲狀物。口腕亦呈三翼狀,內側一翼片較大,為主翼,外側翼片較小,為副翼;各翼皺褶上著生有許多指狀和紡錘形附屬物,並有許多小吸口和觸指。腕的末端有1條粗壯而長大的棒狀附屬物。口腕部各小吸口呈喇叭狀,由小管與腕管相通,由腕管通入胃腔。胃管系統發達,自中央胃腔向內傘延伸出16條輻射管,其中4條主輻管從胃柱伸出,4條間輻管從胃膜上界伸出,8條縱輻管與主輻管和間輻管相間排列。在內傘的l/2處有l條退化的環管,此環管在幼體期尤為明顯,並與各輻管相通。在環管內側的主輻管、間輻管均有多條分枝相連構造網狀管,縱輻管不分枝。在環管外側的16條輻管均分枝,並向傘緣延伸出相互連線的構造呈網狀。
此種成體一般為乳白色,因為發達的環肌具有多樣色素細胞,致使傘部呈紅褐色、青藍色、淡黃色和褐色。另外,由於棲息地點不同,也常造成顏色的差異。此種主要分布於我國的東北沿海。
2.黃斑海蜇
與海蜇很相似。主要區別為:外傘部表面有許多短小而尖硬的疣突,並有黃褐色的斑點。每1/8傘緣有8個長橢圓形的緣瓣。口腕上著生的棒狀附屬物較短小,附屬物的末端呈球形或棒狀。生殖突很大,為卵圓形,基部表面有尖刺狀的突起。
傘徑一般為250~350毫米,傘徑多為半球狀,傘部中央較肥厚、結實,傘緣較薄。8個感覺器的內窩處有放射肋,平衡棍末端有褐色色素。16條輻管均延伸至傘緣。各輻管側分枝相互連線成複雜的網狀管結構。口腕8個,三翼狀,有許多末端膨大的槌狀附屬物。有8對肩板,其上有許多絲狀附屬物。生殖下穴4個。
成體為乳白色,外傘表面散布有許多黃色的小斑點。此種為熱帶種類,多分布於福建廣東等南方沿海。
3.棒狀海蜇
個體較小,傘徑40~100毫米,傘高50毫米。外傘十分光滑,很薄。每1/8傘緣處有14~16個略呈圓形扁平的緣瓣。沒有生殖突,肩板很小。垂管特別短,口腕長約35毫米,基部3毫米,腕盤直徑12毫米,著生於口腕部的棒狀附屬物較稀少,末端棒狀附屬物長約10~12毫米。絲狀附屬物不發達,只著生於肩板上。環管不發達,內環網狀系統寬而明顯,內邊輪廓大致與胃腔平行。感覺管分枝或呈網狀。此種在我國僅分布於廈門一帶海區。
4.沙海蜇
為大型水母類,傘徑180~980毫米,呈半球狀,外傘表面密布細小的顆粒。緣瓣數目變化較大,通常1/8傘緣有14個。8個感覺器。輻管16條,末端分枝相互連線成網狀。內傘有發達的環肌。口腕8條,基部癒合,游離端向外展開,其末端二分叉,側面分枝長,口腕著生許多絲狀附屬物。4個彼此分離的生殖下穴,沒有生殖乳突。生活時,傘部呈褐色,附屬物呈深褐色。此種為偏冷水性種類,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黃海南部、東海北部。

繁殖情況

海蜇的生活周期歷經了受精卵→囊胚原腸胚浮浪幼蟲→螅狀幼體→橫裂體→蝶狀體→成蜇等主要階段。除精卵在體內受精有性生殖過程外,海蜇的螅狀幼體還會生出匍匐根不斷形成足囊、甚至橫裂體也會不斷橫裂成多個碟狀體,以無性生殖的辦法大量增加其個體的數量。
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營浮游生活的有性時代和營固著生活的無性時代水螅型,兩種生殖方式互相交替進行,即所謂世代交替生殖。
螅狀幼體營固著生活,從秋季至來年夏初的七八個月時間,螅狀幼體能以足囊生殖,即足囊萌發出新的螅狀幼體。當水溫上升到13℃以上時,螅狀幼體以橫裂生殖(無性生殖)方式產生出有性世代的碟狀幼體。初生碟狀幼體2毫米~4毫米,營浮游生活。在自然海域經二三個月生長後成水母成體。

人工養殖

在中國,海蜇漁業有悠久的歷史,最高年產量可達5.8萬噸。但是,由於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資源量年變動極大,有時多得來不及加工處理、任其躺在海灘上,有時卻無影無蹤無覓處。

品種分類

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屬,主要產於中國沿海,朝鮮和日本有少量分布,蘇聯遠東海域曾有記錄。海蜇屬有4種。其中海蜇、黃斑海蜇和棒狀海蜇3種,中國均有分布。

養殖技術

海蜇的人工養殖技術
  1. 池塘的選擇
  2. 選擇離海邊比較近,進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換水)的池塘。
  3.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資源以便調整水的鹽度。
  4. 池塘的大小在20畝以上為宜,越大越好。
  5.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為最宜。
  6. 岸邊的坡度應該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緩應該在岸邊水深0.5米處加圍網或塑膠布,以防海蜇搶灘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進排水
  1. 進水口應該有圍網,防止雜魚、雜蝦等敵害生物的進入,圍網的網目應該在40~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應該設有圍網,網目應該和入水口的網目相同,防止排水時跑苗,圍網的面積應該大一些,依據具體池塘大小而定。網目的大小可以隨著海蜇的生長而逐漸增大,排水時水流儘量緩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網上而發生死亡。
  2. 進水10天以後方可放苗,進水後根據情況可適當肥水,保證浮遊動物有一定的數量。
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1. 對水質進行檢測,主要是水溫、鹽度、pH值等。此項工作應該由技術人員來完成,可求助於育苗廠家,一定要準確,這關係到放苗後的成活率。
  2. 將養殖池塘的水溫、鹽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廠家,看室內外池塘的水質條件差別大小才能斷定是否能放苗。適宜海蜇養殖的水溫範圍是15~35℃,最適是22~28℃;鹽度的適宜範圍是8‰~36‰,最適範圍是18‰~30‰。
  3. 岸邊坡度太緩的池子應該在放苗前在岸邊0.5米水深處加圍網或塑膠布。
放苗
  1. 放苗時間應該選擇在天氣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無風、無陽光直射的天氣。
  2. 放苗的密度應該嚴格控制在300隻/畝以下。密度過大會造成缺氧、生長緩慢、長不大等現象。具體的放苗密度應該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質情況及換水條件等相聯繫,條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條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則可能導致養殖失敗。
  3. 蜇苗運輸時應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溫。
  4. 放苗時把苗倒進一個比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內的水,讓苗適應一段時間(10~20分鐘)後再放入池中。
  5. 最好將苗直接運到池塘中間,均勻、緩慢的潑灑入池內,操作不可急躁,以防傷苗。
養殖管理
海蜇養殖基本上採用的是不投餌的方法,因此換水(補充水體的天然餌料)對海蜇養殖非常重要。
  1. 放苗後如果天氣正常,水質條件正常,7天之內不需換水,7天之後可少量換水(每次不超過20%)
  2. 海蜇養殖前期(10~20天)換水條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換水,應該遵循少換、勤換的原則。進、排水最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樣會對苗產生傷害(如苗粘在網上而導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傘徑長到5厘米之前。
  3. 遇到壞天氣如大風、大雨,最好不要換水,以免環境變化太大而對海蜇的生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4. 換水前應該對所要換的新水的溫度及鹽度進行測量,和池子內的差別不能太大,鹽度變化幅度不能超過10‰,超過這個數量不能換水。
  5. 池水的鹽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間,對於那些附近有淡水資源的池塘,應該充分利用淡水調整池水的鹽度。在適宜的區間內保持相對比較低的鹽度對海蜇的生長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勻,不能因為局部鹽度過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6. 隨時觀察海蜇的活動及生長情況,監測水質變化及水中浮遊動物的量。
餌料生物的數量。
在海蜇的池塘養殖前期,池塘內浮游生物充足,但到了養殖後期,池塘內浮游生物的數量已不能滿足生長需要,此時應進行肥水。
進行肥水主要採用3種方法:
一是雞糞掛袋肥水,用發酵好的雞糞10 kg /袋,掛袋150個/㎡。當水透明度達到40 cm 時, 立即取出雞糞袋,以免池塘內的水質過肥;
二是氮肥肥水,氮肥按照22. 5 kg /h㎡比例投放到水中;
三是磷肥肥水, 按30 kg /h㎡的比例投放磷肥於水中。此外,也可採用人工投放天然輪蟲、鹵蟲或枝角類等, 進行活體投餵。在海蜇養殖密度較大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投餵磨碎的魚糜,為海蜇提供餌料。但該方法必須沿著池塘四周跟蹤海蜇投喂,並堅持“少投勤投”的原則。
水質管理。
在池塘養殖海蜇時,為了保持池塘的水質,水體必須經常換。通過換水,不僅為海蜇的生長提供足夠的餌料生物,而且可以保證水體肥活嫩爽,對海蜇的生長起到刺激、促進作用。換水必須堅持少換、勤換,避免大排、大灌。池塘中的海藻對水質的保持也非常重要,應該定期清除養殖池中的海藻。
研究表明,可以通過人工接種小球藻培養池塘優勢種群,改善池塘環境,培養海蜇的天然餌料,降低養殖成本。
保持水體理化因子平衡。
研究發現,海蜇沉底死亡時的溶解氧小於3mg/L,氨氮值大於374.45 Lg /L,此值可認為是引起海蜇死亡的閾值。只有當水溫在18~28 e 、鹽度18~28j、pH 值7.5~8.5、溶氧\1.5 mg /L時,海蜇活躍,攝食量增大,生長迅猛。因此,要注意調節水體的理化因子在適當的範圍內。當水溫溫差不超過3 e 、pH 值穩定在7.5~8.5、氨氮值小於0. 2 mg /L升時,即可放苗。
水體的初級生產力。
研究發現,海蜇養殖過程中,水體的初級生產力除主要受海水透明度影響外,還受光照、鹽度和營養鹽等因素的影響。根據透明度與初級生產力成正比的關係,在一定的範圍內,要通過注入淡水提高水體的透明度,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50 cm,以保證有充足的初級生產力,促進海蜇的快速生長。

苗種培育

  1. 準備工作
  2. 育苗池用來蓄養種蜇與培養幼體,大型的容器都可以,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3. 附著基用於螅狀體附著,任何堅硬無毒的物質皆可,規模生產最好用波紋板。
  4. 其他鹵蟲孵化最好有專用的水泥池。加溫及進、排水系統沒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產環境都可達到要求。
  5. 親蜇的來源
    親蜇的來源一共有兩種:一種為全人工培養型,主要適用於從自然海區采捕親蜇十分困難的地區,如浙江沿海等。另一種為自然采捕性成熟的種蜇,根據采捕地點不同又分為自然海區采捕和在人工放養的蝦池內捕撈兩種。相對於種蜇質量來說,無論是懷卵量還是個體大小,後一種都要比前一種好。而且從近兩年養殖狀況來看,養殖池采捕的海蜇由於種蜇間親緣關係而產生了嚴重的退化現象,表現為個體大小不均,小蜇居多。
  6. 產卵與孵化
    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溫下,未受精的卵經3~5小時解體;受精卵經一段時間開始卵裂,然後發育為早期浮浪幼蟲。
  7. 人工孵化程式
  8. 蓄水和水處理:種蜇進池前將水池刷洗乾淨,注入新海水,作為孵化池。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來絡合重金屬離子,有有利於提高孵化率。
  9. 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為佳。親蜇密度適宜,有利於雌雄個體之間相互誘導性產物排放。
  10. 抽樣鏡檢:移入親蜇後,應不斷從池底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產卵,是否出現卵裂。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抽樣觀察一次,直到發現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為止。
  11. 孵化胚胎全部變為浮浪幼蟲後,使用體積法定量。正常情況下孵化率在90%以上。
浮浪幼蟲變態、附著和管理
  1. 浮浪幼蟲左旋自轉,經過一段時間變態為螅狀體。前端附著形成足和柄部,後端形成口和觸手,如變態時未遇到附著基,則在浮游狀態下變態,柄部向上倒懸浮於水面。柄端具粘性細胞,接觸附著基時易於附著。浮浪幼蟲變態為螅狀體後,絕大多數附著於波紋板下側。在螅狀體附著後應適時添加新鮮海水。
  2. 幼體培育池加滿水後,一般採取以下四條管理措施:
    第一 控制光照,防止雜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以提高螅狀幼體成活率;
    第二 保持溫度,秋未池內水溫降至10℃以下後,室內應有保暖設施,以維持池水溫度在5~10℃為好,春季當室內水溫上升至適宜溫度時,螅狀幼體開始出現橫裂生殖,隨後釋放蝶體幼體;
    第三 適時投餌,以輪蟲、撓足類無節幼體、鹵蟲無節幼體等為餌料,投餵頻次依水溫及攝食狀況而定,一般每日1次即可。螅狀幼體飽食後呈淺黃色,飢餓時呈蒼白色,故投餵頻次和投餌量可根據螅狀體體色深淺酌情增減,主要以鏡檢為準;第四、適時換水,螅狀幼體個體小,少動,耗氧量低,代謝產物較少。在20℃以下,水溫低,代謝慢,沒有必要頻頻換水。換水時用虹吸法從池底吸出有沉澱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鮮海水。
  3. 螅狀體的體側長出一條匍匐莖,以其末端附著,形成新落足點。原柄部末端逐漸脫離附著點。形成足囊的過程可連續進行,一般個體可形成一到十幾個足囊。足囊形成後,在適當條件下,可從自頂部萌發出新的螅狀體。新螅狀體在生長中和長成後,同樣可形成新足囊並萌發出一代螅狀幼體。
碟狀幼體培育
螅狀體在次年溫度上升到適宜溫度時,開始出現橫裂個體。數目與螅狀體的大小密切相關,一般在1個~7個左右。初生碟狀體無色、半透明,直徑2~4毫米。經7~10天的生長,傘徑達10毫米,為中期蝶狀體或稚蟄,經15~20天的生長,傘徑達20毫米左右,成為幼蜇。
碟狀體培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定時、定量投餌:碟狀體在飽食以後一般要用3~4小時才能將食物消化掉,所以一般每4個小時投餵一次,同時根據肉眼觀察與鏡檢作少量調整。
  2. 換水:碟狀體培育階段溫度高,攝食量大,產生的代謝產物及殘餌很容易敗壞水質。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換水,換水量在碟狀體培育初期為每天半量,分兩次完成。在中、後期全量換水(水質不好時可以每天換全池水兩次),換一次全池水不可將池水一次排乾,應分三到四次完成。
  3. 充氣:初生碟狀體的輻緣瓣和網管尚未發育,浮游能力很弱,絕大多數個體沉降於池底。一般採取微充氣的方法推動其浮游、攝食和生長。人工控制條件下,碟狀幼體至稚蜇階段的成活率,一般可達90%以上。至幼蜇階段的成活率,可達85%以上。
出售
當幼蜇生長到2厘米以上時,即達到售出規格,應以體積法定量後出售。
我們利用對蝦養殖池進行海蜇立體生態養殖試驗,採取接種肥水定向培育基礎餌料,使用光合細菌改善水質等手段,最佳化養殖環境。同時進行多品種搭配養殖,既充分利用水體,又提高了綜合養殖效益。
材料與方法
①池塘選擇:利用池塘 500畝,平均水深達2m以上。進排水暢通,池四周有攔網設施。
②消毒:用生石灰200kg/667㎡消毒,以殺滅敵害生物及病原體。
③進水:用80目篩絹網進水30cm,並用含氯32%的漂白粉30×10-6消毒。
④放苗:投放傘徑1.5cm以上苗種。利用育苗室和土池結合進行暫養。暫養期間投餵優質的豐年蟲無節幼體、輪蟲、枝角類等。
⑤海蜇收穫:第1茬海蜇商品規格達到3kg/個左右時,用大扣網捕獲;第2茬海蜇根據市場行情可養至4~5kg/個上市;第3茬海蜇可提前上市,這樣不會影響貝類收穫。
方法小結
①徹底清除外海帶來的有害藻類,利用人工接種的小球藻作為池塘優勢種群,大大改善了池塘環境,起到了淨化水質的作用,又能培養出優質的浮遊動物作為海蜇、貝類的良好餌料,不用人工投餵飼料,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
香港海洋公園水族館內的太平洋海刺水母香港海洋公園水族館內的太平洋海刺水母
②自然海區污染比較嚴重,利用人工培養的光合細菌來改善水環境,使海蜇、、蝦、貝有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可提高養殖效果。
③在養殖海蜇的同時,底播縊蟶、文蛤、雜色蛤,放養河豚魚、牙鮃、對蝦等進行立體混養,可充分利用水體和餌料生物,提高了經濟效益。

海蜇的生態混養

1 混養方式。
海蜇養殖過程中進行生態混養,不僅提高了產量,減少了病害。目前,混養的種類主要有海蜇與海參、海蜇與對蝦等混養方式。在養參池中,橈足類昆蟲與未夏眠的幼參爭奪餌料和生存空間,有些橈足類如猛水蚤還能用發達的口器撕裂幼參,若其大量繁殖會使幼參數量銳減;猛水蚤、劍水蚤等可用發達的口器撕裂體質弱的海參,受傷的表皮由於損傷感染而引起潰爛解體,同時釋放出大量的H2S,容易造成海參大面積感染、中毒死亡。而海蜇正是以橈足類等小型浮遊動物為攝食對象,且攝食量很大。大量的橈足類昆蟲被海蜇攝食,不僅減輕了其對海參的傷害,提高了海參的成活率,同時也為海蜇提供了充足的餌料來源,有利於海蜇的生長。另外,海蜇與日本車蝦、南美白對蝦、貝類等底棲生物混養也比較成功,雖然它們食性略同,但因其棲息的水層不同,互不干擾,只要在養殖過程中注意加強肥水即可。此外,在海蜇養殖的同時放養文蛤、雜色蛤、河豚魚、牙鮃等進行立體混養,可充分利用水體和餌料生物,提高了經濟效益。
2 混養池的要求。
混養池水質指標必須與蜇苗育苗室水質指標相同或接近;混養池的面積要大,一般應在3.3h㎡以上,以便設定攔網,減少海蜇靠岸搶灘造成的體表磨損或死亡; 水要足夠深,一般在1.5m以上。因為風浪較大和光照太強時海蜇都要下潛,且海蜇個體越大下潛越深,因此水體必須有足夠的水深,有利於海蜇的生長和存活。
3 海蜇養殖注意事項
海哲養殖過程中,造成海蜇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手撈網捕獲方法落後;海蜇病害引起的海蜇死亡;個別性成熟早的海蜇產卵後體質衰弱而下沉溶化,敗壞水質,引起海蜇死亡。海蜇從開始溶化到全部溶化的過程與個體大小關係不大, 在8 d之內就會全部溶化掉。因此,要及時處理死亡的海蜇,同時加強對海蜇病害的防治,改進海蜇的捕撈方法。

經濟效益

營養價值

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據測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質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鈣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種維生素以及豐富的膠原蛋白與其他活性物質,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海鮮食品。海蜇還是一味治病良藥,是很多中藥處方的重要成份,據《本草綱目》記載:有氣味,鹼溫無毒,主治婦人勞損、積血帶下、小兒風疾丹毒、燙火傷,眾多的經驗藥方以及研究報導表明:海蓄對高血壓、慢性氣管炎、哮喘、胃潰瘍、風濕等多種病症有很好的療效,有些含海蓄成份的藥方用於癌症治療,據報導海蟹還具有消除疲勞和養顏美容的功效。我國醫學認為,海蜇有清熱解毒、化痰軟堅、降壓消腫之功效。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其商品價值海蜇頭貴于海蜇皮。
根口水母科(海蜇科)動物海蜇和黃斑海蜇的口腕部。兩種海蜇又稱樗蒲魚、水母、海蜇頭。分布於中國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沿海一帶。獲得後,用石灰、明礬浸制,榨去體內水分,取口、腕部洗淨,鹽漬。用時再以清水漂洗乾淨。
食用
《食林廣記》:中國是最早食用海蜇的國家,晉代張華所著《博物志》中就有食用海蜇的記載。
《食用做法》:食用做法方面,由於海蜇性平,營養豐富,基本是老少皆宜,諸無所忌。多痰、哮喘、頭風、風濕關節炎、高血壓、潰瘍病、大便燥結的病人更適合多吃海蜇。海蜇的做法有很多,煮、清炒、水氽、油氽等均可,切絲涼拌即一道美食涼拌海蜇絲效果更佳,清脆爽口。但食用新鮮海蜇時要注意,新鮮海蜇有毒,必須用食鹽、明礬醃製,浸漬去毒,濾去水分,然後再烹調。
海蜇可食用,口感爽脆,營養極為豐富。 海蜇每1000克含水分650克,蛋白質123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40克,灰分187克,鈣1820毫克,磷微量,鐵95毫克,硫胺素0.1毫克,核黃素0.4毫克,尼克酸2毫克,維生素B101毫克,維生素B200.4毫克,煙酸2毫克。每公斤乾海蜇含碘13200微克。
新鮮海蜇切完盛入盆中,加老醋、鹽、味素、蒜泥、麻汁、香菜末、香油,還有的放點熟芝麻,食用用湯匙,口感軟滑彈潤,酷似涼粉。不僅居家常食,在星級酒店的餐桌上有經常用這個貌似涼粉的海蜇羹。
選購
一般說來,海蜇越陳質量越好,質感又脆又嫩。新海蜇潮濕,柔嫩,無結晶狀鹽粒或礬質,色澤較為鮮艷發亮;陳海蜇卻與此相反。挑選海蜇時,注意不要選風乾的,海蜇風乾後再用水泡也不能恢復原狀,而且發軔變老,象皮條似的咬不動,嚼不爛;同時,也不要挑選經雨淋的海蜇,因為它容易腐爛。
明礬是海蜇三礬加工過程中必須使用的脫水劑,但太多的明礬會造成鋁殘留過高,食品標準要求鹽漬海蜇明礬含量應為1.2%~2.2%,比率合適的明礬也能較好地保證產品的口味、提高產品質量、延長產品的保質期。有些生產者將沒有完全處理的二礬海蜇產品作為成品銷售,這種海蜇皮外觀呈半透明凍膠樣,並有軟酥的白色麻腐狀,用手輕壓擠一下,有液體溢出;這種海蜇頭外觀呈棕紅色,中心有軟而白色的凍膠樣物質,味澀、滑,不可食用。
在氣候炎熱的地區加工海蜇時,為防止海蜇腐爛,經常會加入硼砂和硼酸作為防腐劑,這兩種物質是國家不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硼砂能使人產生中毒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血痢和腹痛。亞硫酸鹽或硫酸鹽作為漂白劑被一些海蜇加工企業用來祛除海蜇頭血和紅衣,而二氧化硫可導致氣喘等過敏性反應,部分人群攝取這種防腐劑後或會感到頭痛及噁心。針對這些不安全因素,中國正在實施有關鹽漬海蜇質量標準。
優質海蜇皮:應呈白色或淺黃色,有光澤,自然圓形、片大平整、無紅衣、雜色、黑斑、肉質厚實均勻且有韌性的最好;無腥臭味;有韌性;口感鬆脆適口。
劣質的海蜇皮:皮澤變深、有異味,手捏韌性差,易碎裂。
優質海蜇頭:應呈白色、黃褐色或紅琥珀色等自然色澤,有光澤,只形完整,無蜇須,肉質厚實有韌性,且口感鬆脆。
劣質海蜇頭:呈紫黑色,手捏韌性差,手拿起時易碎裂,有異味和膿樣液體。
有生產者用褐藻膠等為原料生產人造海蜇皮,人造海蜇皮(絲)與天然海蜇皮雖然外觀相似,但無天然海蜇皮的營養成分。
[性能]味甘、鹹,性平。能清熱化痰,消積,潤腸,降血壓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和煙酸、鈣、磷、鐵、碘、膽鹼等成分。
靜脈注射海蜇製劑能降低家兔血壓。又可使兔的耳廓體表血管及蛙的周身血管舒張。
[用途]用於陰虛肺燥,熱痰咳嗽、喘息;瘰癧痰核;食積痞脹;大便燥結。現代用於高血壓病,頭昏頭脹等。
[用法]煎湯,蒸、煮食,或涼拌。
【歸經】歸肝、腎經。
【功效】清熱,化痰,消積,通便。
宜:中老年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哮喘,痰多黃稠者宜食;高血壓病,頭昏腦脹,煩熱口渴,以及大便秘結者宜食;單純性甲狀腺腫患者宜食;醉酒後煩渴者宜食。
忌:海蜇性平,諸無所忌。
[附方]
1 蜜蒸海蜇:海蜇100g,切碎,以蜂蜜或冰糖30g,拌勻。蒸熟食。
海蜇炒豆芽海蜇炒豆芽
本方以海蜇清燥化痰,蜂蜜潤肺止咳。用於陰虛肺燥,痰熱咳嗽,咽乾痰稠等。
2海蜇煮荸薺:海蜇60g,切碎;荸薺100g,去皮。加水一同煮熟,並待水將乾為好。除去海蜇,將荸薺分數次服食。
源於《本草綱目拾遺》。本方以海蜇、荸薺消化積滯,棄海蜇以利於小兒服用。用於小兒飲食積滯。
3雪羹湯:海蜇120g,荸薺360g(連皮)。加水煎至濃稠。空腹頓服或分2次服。
源於《古方選注》。用於陰虛痰熱,大便秘結。用於原發性高血壓,在臨床上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對早期患者更為適合。
當今世上知名菜餚海蜇雞柳、海蜇炒豆芽、海蜇湯冬瓜、蹄筋海蜇煲、香灼海蜇、芝麻海蜇湯、鴨條海蜇、苦瓜海蜇、酸辣蜇頭。
老醋蟄頭老醋蟄頭
食用注意事項
早在明代,漁家就已經懂得新鮮海蜇有毒,必須用食鹽、明礬醃製,浸漬去毒濾去水分,方可食用。然而,古往今來,南粵海邊漁家為貪海鮮美味,食鮮海蜇而引致中毒者也屢見不鮮。另外,海蜇也和其它海產品一樣,很容易受到諸如嗜鹽菌等細菌的污染,致使涼拌海蜇絲引致細菌性食物中毒。廣東省江門市一家大酒店就曾發生過一起73人因食涼拌海蜇而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事故。
夏季是腸道疾病容易發生和流行的季節。前車之鑑,生拌海蜇絲務應認真處理,操作過程中要注意衛生,做好防蠅、防塵、防污染等工作,最好是切絲之後再用涼開水反覆沖洗於淨,晾乾,以預防食物中毒。
海蜇(水生無脊椎動物)

藥用價值

100克海蜇絲的脂肪含量也很低,吃一盤海蜇絲相當於只吃了一個半蘋果,而且又大大滿足了你的口腹之慾。海蜇富含蛋白質、鈣以及多種維生素,尤其含有人們飲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的營養食品。
據《本草綱目》記載,海蜇具有清熱解毒、化痰軟堅、降壓消腫等功能,對支氣管炎、哮喘、高血壓、胃潰瘍等症均有療效。此外,海蜇有促進上皮形成、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消痰散氣、潤腸消積等功能,同時還能清腸胃,保障身體健康。
中藥材
【出處】《食物本草會纂
海蜇雞柳海蜇雞柳
【拼音名】Hǎi Zhé
【別名】石鏡(《異苑》),水母(《廣韻》),蠟、樗蒲魚(《本草拾遺》),水母鮮(《蟫史》)。
【來源】為海蜇科動物海蜇的口腕部。8~9月間,海蜇常成群浮游于海面,有時被衝擊而擱淺在海灘上。捕撈時,先用長標刺穿其傘體,然後用網捕獲。捕得後用石灰、明礬浸制,再榨去其體中水分,洗淨,鹽潰,一般傘部和口腕部分開加工,口腕部俗稱海蜇頭,傘部俗稱海蜇皮
【原形態】
體呈淡藍色,分為傘部和口腕兩部。傘體厚而高,形如半球狀。直徑通常為25~30厘米,大者可達50厘米。傘緣有8個缺刻,內各有感覺器1個。各感覺器間具緣瓣20個,口腕8個,各自分歧,其上方有8對褶皺的肩板。各口腕和肩板邊緣上有許多長的附屬器,每個口腕末端各有一棒狀附肢,內通管道。生殖腺4個,馬蹄形,位於間幅。在生殖腺下腔,各有1個小形的膠質突起。傘部內面的內傘上有很發達的同心圓環肌,可看到網狀的消化循環系。
生長於河口附近和泥質海底的海水中,8~9月間常成群浮游于海面。
【生境分布】分布中國東南沿海,如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地。
【化學成份】
海蜇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4克,灰分18.7克,鈣182毫克,磷微量,鐵9.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4毫克,尼克酸0.2毫克。每公斤乾海蜇含碘1320微克。
新撈獲的海蜇,含水極多,固體物很少。例如一種海蜇,含水分98.95%,只含有機物1.004%,灰分0.04%。海蜇還含有膽鹼
【藥理作用】將海蜇頭洗淨,加微熱使之溶成1克/1毫升的原液,灌注離體蟾蜍心臟,能減弱心肌收縮力;阿托品可對抗之,毒扁豆鹼則可一定程度加強之,故似有乙醯膽鹼樣作用。同法製作的海蜇煎液,以0.8~1.0毫升/公斤靜脈注射於麻醉兔,可以降低血壓,並使小腸容積增加(舒張血管),腎容積縮小(可能由於腎缺血)。以此煎液灌注於兔耳血管及蛙全身血管後,亦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臨床上用雪羹湯(海蜇與荸薺合劑)治療各期高血壓,療效滿意及進步者達82.6%,可長期服用而無毒性與副作用,對早期患者更為適合。
【炮製】入清水內浸漂,經常換水,除淨鹹味及砂子,切碎用。
【性味】
鹹,平。
①《本草拾遺》:味鹹,無毒。
②《綱目》:鹹,溫。
③《醫林纂要》:鹹,平,滑。
【歸經】《本草求真》:入肝、腎。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消積,潤腸。治痰嗽,哮喘,痞積脹滿,大便燥結,腳腫,痰核。
①《本草拾遺》:主生氣及婦人勞損,積血,帶下;小兒風疾,丹毒,湯火(傷)。
②《醫林纂要》:補心益肺,滋陰化痰,去結核,行邪濕,解渴醒酒,止嗽除煩。
③《本草求原》:安胎。
④《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消痰,行瘀化積,殺蟲止痛,開胃潤腸,治哮喘,疳黃,症瘕,瀉痢,崩中帶濁,丹毒,癲癇,痞脹,腳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以姜、醋拌食。
【注意】《本草求原》:脾胃寒弱,勿食。
【附方】
①治痞:大荸薺一百個,海蜇一斤,皮硝四兩,燒酒三斤。共浸七日後,每早吃四錢(個),加至十個止。(《同壽錄》)
②治小兒一切積滯:荸薺與海蜇同煮,去蜇食薺。(《綱目拾遺》)
③治陰虛痰熱,大便燥結:海蜇一兩,荸薺四枚。煎湯服。(《古方選注》雪羹湯
【各家論述】《歸硯錄》:海蜇,妙藥也。宣氣化瘀,消痰行食而不傷正氣。以經鹽、礬所制,入煎劑雖須漂淨,而軟堅開結之勛,則固在也。故哮喘、胸痞、腹痛、症瘕、脹滿、便秘、滯下、疳、疸等病,皆可量用。雖宜下之症而體質柔脆,不能率投硝、黃者,余輒重用海蜇,隨機佐以枳、朴之類,無不默收敏效。凡水鄉農人,多患腳氣,俗名大腳風,又名沙木髏。一腫不消,與尋常腳氣發過腫消者迥殊,治之輒無效,此因傷絡瘀凝,氣亦阻痹,風濕熱雜合之邪,襲入而不能出也。故病起必胯間結核而痛,憎寒發熱,而漸以下行至足。初起宜亟用蔥白杵爛,和蜜罨胯核痛處,濃煎海蜇、地栗二物(無地栗時以萊菔代),俟海蜇化盡,取湯吞當歸龍薈丸三錢,俾即消散為妙。若已成者,以川黃柏一斤,酒炒研末,海蜇一斤,勿漂,煎烊,加蔥須自然汁和勻,泛丸如綠豆大,茅根湯日送三錢,外用杉木刨花煎濃湯入朴硝一兩頻洗,日以藍布浸鹽滷(濕敷)。善清濕熱,散風毒,凡洗鵝掌風、腳氣並良也。忌一切辛熱發物,尤忌蠶蛹。

其他價值

海蜇不僅可藥用、食用,還可作為寵物飼養,很多商家喜歡將海蜇的幼體放在鬥魚杯進行銷售,但多數養不長,要想養好杯裝海蜇,一定要定期用瓶蓋輕輕地避開幼蜇取出海水,更換人工海水至三分之一,換水時不能有氣泡,杯中最好不要放置裝飾物、其他動物,會影響幼蜇的壽命,幼蜇的食物以水母液體飼料、豐年蝦為食,投餵時,取適量餌料,直接投入杯內。

食譜

涼拌海蜇皮
原料:海蜇,紫甘藍,黃瓜
做法:
  1. 海蜇皮放涼水中泡一下,洗淨,切條
  2. 紫甘藍,黃瓜分別切絲
  3. 蒜末,醋,生抽,香油,適量鹽兌成調味汁
  4. 所有材料拌勻,放冰櫃冷藏後食用
海蜇黃瓜
原料:海蜇300克、黃瓜1根、鹽適量、醋適量、糖適量、麻醬適量、香菜適量、蒜適量
做法:
  1. 超市購買海蜇絲300克
  2. 用開水抄過後泡在涼水裡備用
  3. 黃瓜一根
  4. 用刀切成粗絲
  5. 將海蜇絲撈出放在黃瓜絲上面,將蒜切成碎末放在海蜇絲上面
  6. 香菜切成碎末,放在海蜇絲上面,將麻醬放入適量的鹽,用水拌好,倒在香菜上面,放糖和醋攪勻即可。
海蜇雞柳
原料:海蜇皮4兩(約160克),雞肉6兩(約240克),蒜頭2粒,芫荽少許,油1湯匙。
做法:
  1. 海蜇皮用水浸2天(每天要換水2至3次),切絲,放入熱水中燙一燙,取出,瀝乾水分。
  2. 雞肉切絲,加入醃料拌勻,醃20分鐘,泡嫩油。
  3. 蒜頭去衣拍裂;芫荽洗淨瀝乾。
  4. 燒熱油1湯匙,爆香蒜肉,雞絲回鑊,拌勻芡汁料埋芡,迅速炒拌,加入芫荽、海蜇,兜勻上碟。
海蜇湯冬瓜
原料:速凍海蜇 75克、冬瓜 750克、胡蘿蔔 300克、瘦肉 225克、姜 2片、鹽 適量
做法:
  1. 海蜇洗乾淨,氽燙後再沖洗乾淨。
  2. 冬瓜洗乾淨,切厚塊。
  3. 胡蘿蔔去皮,洗乾淨切塊。
  4. 瘦肉洗乾淨,氽燙後再沖洗乾淨。
  5. 煲滾適量水,下海蜇、冬瓜、胡蘿蔔、瘦肉、薑片,煲滾後以慢火煲2小時,下鹽調味即成。
錦繡海蜇絲
原料:海蜇絲300克,青椒5克,紅椒5克,雞肉50克 、鹽3克,味素2克,雞精2克,米醋5克,香油8克
做法:
  1. 海蜇用清水沖洗去泥沙和鹽分,切絲。
  2. 青、紅椒絲焯水備用;雞肉煮熟,撕成絲。
  3. 海蜇與椒絲、雞肉絲一同放入盆中,加鹽、味素、雞精、香油、米醋拌勻,裝盤即可。
撈汁海蜇皮
原料:海蜇皮、紫皮洋蔥、黑木耳、撈汁
做法:
  1. 將海蜇皮、紫皮洋蔥切成適量大小,與黑木耳一起整齊擺在湯碗內,加入撈汁,將菜品完全浸泡即可。
  2. 可以適量加入鮮檸檬片、芝麻、香菜碎、泰椒圈來補充口味。
  3. 可根據個人喜好,適當添加香油、辣椒油等調味品輔助調味,口感更佳!

海蜇加工技術現狀

2. 1 傳統海蜇加工技術 傳統的海蜇加工方法是把海蜇頭和海蜇皮分離,再進行/三礬二鹽0加工。
首先,把剛捕到的鮮海蜇,立即放入瓷缸或帆布袋內,按鮮海蜇體重0.2% ~0.6%的比例,配製明礬,用水溶解,醃漬2 d,使鮮蜇收斂,排出水分,此謂/初礬0。再按初礬蜇皮的體重,加鹽12%~20%,加礬0.5% ~ 0.8%,再醃漬7~ 10 d,進一步排除水分,此謂 “二礬一鹽”。再按二礬蜇皮體重,加鹽20%~30% ,加礬0.2% ~ 0.3%,再醃漬10 d。這樣經過3周,使蜇皮含水分降到8%~10%,即成為初級加工產品。明礬是強脫水劑,明礬中的Al3+ 對蛋白質的凝固作用很強,食鹽除有脫水作用外,主要是防腐,兩者合理配比用量,對海蜇色澤、厚度、鬆脆、成品率等質量指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總的原則是,礬的使用量逐步由多到少,而鹽的用量逐步由少到多。需要注意的是,海蜇蜇頭必須放置一段時間,待血污滲出後(即棒狀和絲狀附器等爛掉後),再進行初礬處理。
2. 2 常見的海蜇產品及加工工藝 除了傳統的醃製海蜇皮以外,國內外近幾年開發了多種海蜇食品。
海蜇絲軟罐頭,可作為人民民眾日常生活的小食品,方便即食食品。
其製作工藝為:原料驗收˃浸泡˃沖洗˃切絲˃沖洗˃瀝水˃調味˃稱量裝袋˃封口˃殺菌冷卻˃裝箱˃入庫。
要求:海蜇用清水浸泡24 h,其間換水2~ 4次,直至沒有滷味,然後用流動水沖洗乾淨。
海蜇純粉,其工藝流程:原料驗收˃浸泡沖洗˃粗切˃離心脫水˃細切˃乾燥˃包裝˃檢驗˃入庫。
特點:可選用等級稍差一些的新鮮海蜇作為加工原料,若採用醃製的海蜇,則須反覆提泡沖洗,充分除去滷味。
»海蜇膏,其工藝流程為:原料驗收˃浸泡清洗˃粉碎˃調製˃濃縮˃裝罐˃排氣密封˃殺菌冷卻˃檢驗˃裝箱˃入庫冷藏。
海蜇口服液,其工藝流程為:原料驗收˃浸泡沖洗˃粉碎˃水解˃水解液的精製˃過濾˃殺菌˃一罐裝˃檢驗˃成品。其技術關鍵為水解操作,可採用酶水解、鹼水解和酸水解等方法。此外,還可利用海蜇為原料,研製生產海蜇膠囊、海蜇保健酒等,從而為海蜇的深加工利用提供多種途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