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鎮(吳陽(吳陽地名))

吳陽鎮(吳陽地名)

吳陽(吳陽地名)一般指本詞條

吳陽鎮屬吳川市轄鎮,坐落於鑒江下游平原,東瀕南海,西襟鑒江,地處鑒江出海口。全鎮總面積81.6平方公里,人口11萬多人(2016年),下轄19個村(居)委會, 141條自然村。

吳陽鎮乃歷代吳川縣城所在地,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狀元故里,2005年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榮獲“中華詩詞之鄉”稱號。系廣東省中心鎮之一。“吳陽自古多騷客,醉賞流連不欲還”,吳陽乃仙境勝地,有“名勝古蹟冠吳川”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陽鎮
  • 外文名稱:wuyang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湛江市
  • 下轄地區:19個村(居)委會, 141條自然村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碼:524559
  • 地理位置:吳川市中南部
  • 面積:81.6平方公里
  • 人口:11多萬(2016年)
  • 方言粵語-吳化片-吳川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東海朝陽、一覽憑高等等
  • 機場:湛江新國際機場(在建)、湛江西廳機場
  • 火車站:湛江火車站、吳川火車站,塘綴站
  • 車牌代碼:粵G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經濟概況,行政區劃,榮譽,歷史文化,風景名勝,特色古景,文物古蹟,雙峰塔,林召棠故居,吳陽學宮,極浦亭,南城門,中山紀念堂,芷寮古港,唐代古船,風味特產,吳陽沙螺,芷寮蟹,海蜇,吳陽草莓,歷史名人,

歷史沿革

吳陽鎮是吳川古縣城。舊《吳川縣誌》記載:“明洪武間,乃立寧川所,築以土城。”抵禦倭寇干擾,捍衛邊民安全。“永樂元年,始易以磚,成化間砌巨磚,開(城)濠,設四門,東曰鎮海,西曰延華,南曰永和,北曰朝天。至萬曆間,新辟小西門,以納水秀,名曰通川,又稱文明門,為五門矣。”自隋開皇九年(589),廢平定縣,置吳川縣[原平定縣城遺址:在今吳川市黃坡鎮平城羅江圩之東0.5公里的坡上沙崗處。1958年挑沙改土時,挖出舊縣城磚石遺物。坡上村邊有一處叫北門堂,南面有一處叫兵村,也有一處叫兵器庫,縣城之西1.5公里有一條平定村,改置吳川縣後,何時遷徙吳陽鎮,朝代更替,久遠年湮,《吳川縣誌》無文字記述,無從考證。據吳陽上郭吳氏族譜記載:始祖吳保金原籍莆田,宋神宗熙寧庚戌進士,在京供職,授銀青光祿大夫,晚謫高涼參軍,鎮守南海,元祐七年秩滿,卜居吳陽“今城裡”,南宋嘉定年間(1213—1215),吳川縣治遷徙吳陽,保金晜孫敏吾,承祖謙讓至德,動員村民讓地建城,喬遷今之上郭;霞街狀元公林召棠贈上郭吳氏大宗楹聯:縣未立時先有姓,廟重遷處更揚名。縣治遷徙,以供佐證]。吳川縣治吳陽城裡,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至民國27年(1938)之前,除民國15年、16年、27年縣治遷往黃坡,民國30年(1941)遷塘外,吳川縣府直駐吳陽城裡。
吳陽鎮民國初期屬吳川第一區,1937年後屬第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仍屬第三區,1953年,改為第四區。1958年,改稱海燕公社,後改為吳陽公社,1975年5月劃出原銀嶺公社成立塘尾區。1983年9月,改為吳陽區公所,1987年3月,撤區建鎮改稱吳陽鎮。

地理環境

吳陽鎮位於吳川市西南部,距市區梅菉鎮14公里,東鄰塘尾鎮,南臨南海,西與黃坡、中山鎮隔江相望,北沿鑒江與振文鎮分界。全鎮總面積81.6平方公里,南有海岸線長14公里,西有鑒江從沙角漩出南海,吳陽圍沿鑒江東岸築海堤至沙角漩河口,海堤全長15公里。
吳陽鎮

經濟概況

2012全年完成社會總產值14.09億元,財稅收入746萬元,規模工業產值8714萬元,農業總產值6086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68556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8845元。鄉鎮企業主要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網具、建築業等,尤其建築業發達;農業主要有稻穀、香蕉、蔬菜、淡水養殖、三鳥飼養等;海產品豐富,由於鹹淡水交界,所產沙螺、米蟹、海蜇、禾蟲、泥丁別具特色。

行政區劃

街道社區:城裡,西門街,南門街,嶺頭街,中街(5條)
霞街社區:霞街(1條)
上郭社區:上郭,石塹,秧地腳(3條)
白沙社區:朱屋,劉屋,邱屋(3條)
那蒙村委會:那蒙村(1條)
秧義村委會:芝藹村,蛤嶺村,姓李村,秧義村,秧義村兒,較場村,亞拉村,亞伯村,亞灣村(9條)
海山村委會:深水垌,大嶺腳,姓梁村,葉屋,馬兒園,蘆荻竹,邊村,張芳,南慶,東塘村,高地村,坡園村,姓李村,慶哥村,海溝村,中慶,西慶,光升村,亞芋村,成秀村,竹排地,同發村,麥屋園,白水塘村,中間村,深水村,姓徐村,姓韓村,姓周村(29條)
橋頭村委會:平後,朝陽,文屋,譚屋,大井頭,橋北,謝村(7條)
芷寮村委會:曲街,芷寮,上斗門,中斗門,下斗門,北邊村(6條)
文塔村委會:三柏兒村,黃屋村,姚村,塔腳村,坡尾村,垉城村(6條)
限口村委會:限口,趙屋,大垌,埠頭坡,垌兒,李屋,萬屋(7條)
沙角旋村委會:挖兒,村兒,寮東,寮南(4條)
閘口村委會:鄧新,坡頭兒,橫另村,公堂,鄧老,上塘,下垌,東邊坉,中間村,邊埇,姓林村,姓林村兒,涌尾,東邊村,新沙,姓張村(16條)
吳陽金海岸吳陽金海岸
那郭垌村委會:東邊勇,裡屋沙,姓高村,新村,姓吳村,姓凌村,江城頭,下村,長坉,田坉,庚耀村(11條)
新勇村委會:楊屋坡,余新村,中垌黃村,曾屋村,姓吳村,姓文村,寧根村,上能村,姓李村(9條)
水灑村委會:鑊蓋坉,江口村,何屋,那僅,新垌,水灑,馬宵(7條)
三端村委會:達上,達下,薛坉,三東,三西,官歌坉(6條)
那良村委會:那東,那西,那界,安泗(4條)
大坉村委會:大坉,陳坉,文坉,林坉,黃坉,雞坉,黎坉(7條)

榮譽

吳陽鎮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吳陽是歷代吳川縣城所在地,文物古蹟眾多,狀元故里。2005年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中心鎮。有獨具特色的吳川童謠及吳川八景,在吳川八景中吳陽獨占六景。

歷史文化

粵西吳川,有多種民間語言,發音各不相同,以吳陽、黃坡等地最為正宗的吳川話。童謠是原汁原味的方言詩歌,吳川話是古粵語的分支,吳川話至今還相當完美地保留了古漢語的語法和發音,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
吳川童謠之“阿媽去村”(回娘家):
勾廉蛇,老鼠尾,阿媽去村無跟尾,買封糕,等路你。
註:勾廉蛇——壁虎;去村——回娘家;跟尾——跟隨;等路——帶手信。
-
吳川童謠之“點腳泥鰍”(一種遊戲):
點腳泥鰍,同船坐舟,三官坐轎,白蟻行橋,橋兒扭扭,扭到三官大路口,路口拾只死狗,回歸比阿爹送燒酒。
註:回歸——回家;送燒酒——當下酒菜。
這首童謠富有吳川話特色,押古韻,如果用國語念,不但不押韻,還極其拗口,因為國語沒有很好保留古代聲韻,用地道的吳川話(吳陽黃坡話)讀則非常押韻,發的就是古音,可以查閱古韻資料:鰍、舟同屬於《平水韻》下平十一尤;轎、橋同屬於《詞林正韻》第八部;扭、口、狗、酒同屬於《平水韻》上聲二十五有。

風景名勝

特色古景

吳川八景,即指吳川古八景。所謂古八景,是古時的人附庸風雅為景物起個高大上的響亮名號而已,實則是普通的景點。八景有:麗山樵唱、漁翁撒網、通駟垂虹、延華弄月、極浦漁歸、限門飛雪、東海朝陽、一覽憑高。這八景是吳川古八景,隨著環境的變遷,有的已煙消雲散,有的只依稀可辨。著名古代“吳川八景”,吳陽獨占六景,即東海朝陽、一覽憑高、漁翁撒網、極浦漁歸、延華弄月、限門飛雪。歷史變遷,滄海桑田,如今不少景點已經消失,或者僅僅留下遺址。下面介紹位於吳陽境內的古六景:
  • 東海朝陽
東海朝陽(即今的吳陽金海岸),位於鎮東的南海沿岸,18公里的海岸線,碧海銀沙,視野開闊,8平方公里,被聯合國定為“人與生物圈”考察點的防風林帶。是觀海戲浪的好去處,東海朝陽一景古今並無二樣,凌晨漁民出海捕魚,是一道非常美麗的風景線。
  • 一覽憑高
位於吳陽中學(為吳川學宮之聖殿所在地),古代有一小山,山上長滿蓬蒿,山底部周寬六丈,高不到兩丈,登上山頂,朝東南可望見大海帆影,於西北可見江流如帶,景色迷人。後因吳陽中學擴建新教學樓需而平整。
  • 漁翁撒網
位於吳陽文翁嶺,又稱“文翁聳翠”,高近十米,嶺巔四周長滿茸茸茅草,嶺上往東遠眺,即見滔滔南海,蔚藍無際。西即一望田丘,形如網狀,更有帶泥丸小丘陵,布列周圍,又如網泡,因而得名。為李族始祖李穆公、鄉賢李凌雲之墓地,千年祭祀,長盛不衰。
  • 極浦漁歸
位於吳陽霞街黃李村,始建於南宋年間。它地處江口,漁艇縱橫。每當夕陽西下漁船歸來之時,燈光點點,有如繁星滿天,彼時商賈雲集,買魚沽酒,擊掉謳歌,熱鬧非凡。古景已煙消雲散。
  • 延華弄月
位於吳陽城裡村,在吳川學宮傍,有延華池,延華井。池水清澈可鑑,當月亮正空之時,俯視池水,風光雲影,幻成奇觀。
  • 限門飛雪
位於吳陽限門海域,乃鑒江出口及通往湛江之內河口與南海交匯處,為吳川乘船到湛江或遠洋的必經之道。該海域險狹,水流急湍且兩旁有礁石,故稱限門。限門海邊流沙細白,有時風飛浪卷,如雪花飛舞。有時波濤浪涌,巨浪沖天,蔚為壯觀。

文物古蹟

吳陽是粵西著名歷史文化古鎮,是歷代吳川縣城所在地,現存文物古蹟眾多,有始建於南宋的極浦亭、讀書樓;元朝的聖殿(學宮);明朝的雙峰塔、巷門寨東炮台遺址、止寮港遺址;清朝的狀元府、狀元坊。還有城南門、古興隆寺、城隍廟、白衣庵、中山紀念堂等。

雙峰塔

坐落在吳陽鎮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吳川縣令周應鰲於江海迥流處建此風水塔,又因特思山、麗山遠揖塔前,故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仿樓閣式磚樓,高23.15米,首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折上式,各層設假平台,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塔邊稜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各異。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經修葺,難尋舊貌,古韻不存。
雙峰塔古貌雙峰塔古貌
清人吳河光有《雙峰塔詩》云:“直矗川流盡處,高標梵剎空中,忽聽一聲鈴鐸,茫茫雪海天風。”這正是古代雙峰塔景致的寫實。

林召棠故居

在吳陽鎮霞街村,建於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一廳兩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1平方米,占地面積191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狀元故里霞街保存有狀元故居、狀元古井、狀元坊、狀元紀念館、林氏大宗、“高賢里”牌坊等建築物。
狀元坊狀元坊

吳陽學宮

坐落於吳陽中學內,始建於元朝,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原有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由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五座建築物組成。歷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是古代文人讀書學習的地方,屬宮殿式建築、磚瓦木柱結構。學宮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吳陽學宮吳陽學宮
吳川學宮在歷史上享有盛譽,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清代狀元林召棠、我國首任使美大使陳蘭彬等,均曾在此求學。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近代歷史原因,保護不力,學宮現僅存大成殿,如今破舊不堪。

極浦亭

坐落在吳陽鎮中街內,始建於公元1241~1252年間(南宋淳祜年間),是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之所。極浦亭原建築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屬清代祠堂式形制,總面積485平方米。極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築風貌。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極浦亭極浦亭

南城門

南城門又名永和門,位於吳陽鎮城裡村南路口,建於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原為土城;公元1340年(永樂元年)改用磚砌建成;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湖廣按察使、嶺南西道員分巡僉事陶魯用巨磚建成城牆,設四城門。1938年為避免日本飛機尋找轟炸目標,吳川縣長劉應時下令拆城,南城門因當時來不及拆毀而保留下來。是吳川歷史的見證。
南城門南城門

中山紀念堂

位於吳陽鎮城裡村,為民國時期建築,紅磚、鋼筋水泥洋式結構建築,四周為廊,高約10米,總面積420平方米,民國期間為紀念日本侵華國恥而建,現基本保存完好。

芷寮古港

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國的近千年間的我國南方大港,停泊來自海內外的船隻不下千艘,帆檣數里。縣誌記載:“此地富庶曾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銀赤坎”之說。芷寮港遺址位於吳陽街南端,在芷寮村與橋頭村兩地交錯點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清雍正版的《吳川縣誌》載:“芷寮為海口市泊所集,每歲三月後,福、潮商艘鹹泊於此……”,因長期沙泥淤塞,清末已廢。

唐代古船

位於吳陽鎮沙角漩寮東村對面海域,1982年吳川文物普查的中發現,同時,還徵集到漁民在沉船上取到的銅柱、銅釘、銅片。據1988年出版的《吳川縣文物志》稱,“該沉船未作打撈清理,積沙之下遺存情況不明”。專家鑑定為唐代沉船,至今仍未打撈。

風味特產

吳陽沙螺

吳川地處海濱,水產品極其豐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聲遐邇。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吳陽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鑒江河口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湯甜潤可口,正如狀元林召棠《西施舌》詩中所說:“就中西施舌,江瑤難為侔。” 吳陽沙螺粥尤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產於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於鑒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體肉質嫩美,頂部膏結如子,有“米蟹”之稱,每年農曆二月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羨山珍羨海鮮”的名句。宋蘇東坡當年經過吳陽吃螃蟹,即留下“沒看黃山徒對目,不吃螃蟹空負腹。”的詩句,狀元林召棠也有詩曰“執杯持蟹螯,足了一生事。”
芷寮蟹芷寮蟹

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吳川人俗稱海蜇為“撈”,吳陽沿海的海蜇最為出名。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
海蜇海蜇

吳陽草莓

在吳陽那蒙村起了自助式的草莓觀光旅遊業。一般在草莓成熟時,果農開放草莓園,消費者支付一定的費用即可在園內自由採摘草莓,並可在園內享受旅遊、餐飲等其他服務。這種觀光、休閒基地,很好的引導農業向第三產業發展,對果農和消費者來說都是一舉多得,大大的增加了農民收益,將是以後草莓種植的發展趨勢。
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經濟價值較高的小漿果,其果實柔軟多汁、酸甜適口、營養豐富,而且外觀美麗、香氣濃郁,因而在國內外市場備受青睞,被譽為“水果皇后”。

歷史名人

中國自隋、唐開科舉取士以來,至清末廢除科舉的1300多年間,廣東共出過9位文科狀元,廣東出狀元可以說是百年一遇的事情。吳川自古以來才俊輩出,一個小小的縣,就出了1個狀元,18個進士,130多個舉人,現當代還出了2個外交官和3個將軍。廣東9個狀元有6個出自珠三角,林召棠是粵西地區唯一的狀元。 名人還有雲南監察御史吳孔昭、陸軍中將林梅閣、軍長黃國炎,早期同盟會員、寶碧艦艦長黃少東,早期同盟會員黃崑山。
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號芾南,吳川市吳陽鎮霞街村人。林公17歲為秀才,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癸未科狀元及第。皇帝閱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道光十三年,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連續15年,弘揚文化;後回鄉寄廬於金蓮庵,終老泉林。著有《心亭亭居詩存》、《文存》、《筆記》等書傳世。
狀元軼事:林召棠告假省親,路經蘇州,蘇州才子一向清高,懷疑他的“狀元”之才,於是以蘇州的關帝廟欠缺一副對聯為由,請林狀元揮毫題對,林召棠看出蘇州才子的意圖,頷首微笑,一揮而就,傳為千古佳話: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
單刀會魯肅,江南士子盡寒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