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學書畫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於浙江省
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
安吉縣)一個讀書人家。幼時隨父讀書,後就學於鄰村
私塾。10餘歲時喜刻
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
鹹豐十年(1860年)
太平軍與清軍戰於浙西,全家避亂於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後死於饑饉。後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後在湖北、安廈霉兆徽等地流亡數年。
同治四年(1865年),中秀才。是年,海上先輩名家
任薰與
周閒合作,為吳昌碩繪畫像。
同治八年(1869年),赴杭州,就學於
詁經精舍,從名儒
俞樾習國小及辭章。編成《朴巢印存》。
廣結朋友
同治十一年(1872年),赴上海,得以認識
高邕之。
光緒六年(1880年),寓
吳雲(平齋)兩礨軒,以《篆雲樓印存》請教,吳云為之刪削,更名為《削觚廬印存》。識吳秋農、
金心蘭、顧茶村、胡三橋、方子昕等。與
楊峴(見山)結為朋友。
光緒八年(1882年),居蘇州。友人薦埋敬艱作小吏以維持生計。與虞山沈石友結為朋友。
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滬,任伯年為作《棕蔭納涼圖》。
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蘇州。時伯年來訪,為之作《
酸寒尉像》,自題詩。施旭臣、
譚復堂為《缶廬詩》作序。
光緒十八年(1892年),
任伯年又為作《蕉蔭納涼圖》。
光緒十九年(1893年),在上海編選壬辰年以前所作詩三卷刊行,題名《缶廬詩》。
光緒二愉腳盼十(1894年),在北京以詩及印譜贈
翁同龢。中日戰爭爆發,參佐
吳大澄戎幕,北上抗日,兵敗繼續為
吳大澄戎幕。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任伯年為作《棕蔭憶舊圖》、《山海關從歸舟軍圖》。十一月,任伯年病歿滬上,作詩哭之並撰聯。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得
丁葆元保舉,任安東縣令,一月即辭去。
致力書畫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日本河井仙郎投之於門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自訂潤格。編選壬寅以前所作詩為《缶廬詩》第四卷,連同前刊三卷,又《別存》一卷合為一冊。
光緒三十年(1904年),移居桂和坊19號,名其勸漏兵齋曰“癖斯堂”。
趙子云(
趙雲壑)投門下。
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在滬加入
上海豫園書畫善會。
民國元年(1912年),至杭州與
西泠諸友宴集。始以字行。
民國二年(1913年)幾疊棵烏,
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長。秋,
梅蘭芳來會。與
王一亭結為至交。
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吳昌碩的書畫金石藝術,使其名聲大振。
民國三年(1914年),王一亭為吳昌碩在六三園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使吳派藝術開始為日本藝界所了解和推崇。上海書畫協會成立,任會長。
民國四年(1915年),上海“
題襟館書畫會”推先生為名譽會長。
民國六年(1917年),吳昌碩繼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
民國九年(1920年),日本長崎首次展出其書畫,東京文求堂繼刊《吳昌碩畫譜》,長崎雙樹園刊行《吳昌碩畫帖》。
諸樂三列為門弟子。
民國十年(1921年),赴杭西泠印社宴集。《
漢三老碑》被日商購去,與西泠同仁奔走呼籲,作畫義賣,終募款八千大洋將碑贖回。日本朝倉文夫為范銅像。
民國十四年(1925年),
沙孟海由
王賢引列為門弟子。為已逝師友
周閒遺作《花卉長卷》作引首並題。
病逝上海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逝於
上海寓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遷葬於浙江
餘杭縣塘棲附近
超山報慈寺西側山麓宋梅亭畔。
人物成就
篆刻
少年時他因受其父薰陶,即喜作書,印刻。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
鐘元常;
隸書學漢石刻;篆學
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
鄧石如,
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行書得
黃庭堅、
王鐸筆勢之欹側,
黃道周之章法,箇中又受北碑書風及
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吳昌碩篆刻從“
浙派”入手,後專攻
漢印,也受
鄧石如、
吳讓之、
趙之謙等人影響,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刀融於筆,篆刻雄而媚、拙而朴、醜而美、古而今、變而正。上取鼎彝,下挹
秦漢,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
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
刀法相結合治印。
吳昌碩在繼承前人沖刀法和切刀法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融諸家之長,在大量的篆刻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將沖刀和切刀兩種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沖切結合的刀法。這種刀法靈活多變,或沖中帶切,或切中帶沖,甚至切中帶削……這種多變的刀法,把沖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將書意和刀意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他的篆刻刀法雄渾樸茂中寓秀逸的個性化特點凸現了出來。他與
厲良玉、
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
殘缺刀法是吳昌碩篆刻創作中的一種常用手法。我們知道,秦漢古印大多因年深日永頁趨仔久,水土的浸蝕,自然的風化,印面及文字線條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潔,變得殘缺不全。恰恰是這些殘缺給我們以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等特殊的審美效果,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吳昌碩善於
巧奪天工,在傳統的沖、切刀法的基礎上,輔之以敲、擊、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釘頭等,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手法,並創造性地將篆刻藝術中刀石效果產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殘缺美的審美新境界。
主要篆刻作品:《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好學為福》《黑青田》《一月安東令》《湖州安吉縣》《泰山殘石樓》《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暴書》《千尋竹齋》《千尋竹齋》3刻《
吳俊卿信印日利長壽》《安吉吳俊章》《雷浚》《鮮鮮霜中菊》《歸仁里民》。
繪畫
內容
繪畫的題材以
花卉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畫法,並博採徐渭、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富有金石氣。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吳昌碩自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他以篆筆寫
梅蘭,狂草作
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對角斜勢。用色上似
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濃艷。
吳昌碩因以“草篆書”入畫,狀物不求寫實,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筆墨形式。
他酷愛梅花,以寫大篆和草書筆法為之,
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
筆墨酣暢。又喜作蘭花,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
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
墨菊和紅菊。墨菊以
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
晚年較多畫牡丹,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生氣蓬勃。荷花、
水仙、
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
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推崇
周閒果蔬風格,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對於近世
花鳥畫影響深遠。
主要繪畫作品:《天竹花卉》《
紫藤圖》《墨荷圖》《五月枇杷圖》《
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梅花》《花卉四屏》《牡丹》《蘭石圖》《松石圖》《花卉》2幅《紫藤圖》《雜畫冊(之—、二)》《依樣》《天香露圖》《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圖》《牡丹圖》《牡丹水仙圖》《
大富貴》《佛像圖》《富貴神仙圖》《紅梅圖》2幅《薔薇蘆桔圖》《秋艷圖》《三千年結實》《人物》《三千年結實之桃》《神仙福壽》《石梅》《石竹圖》《松梅圖》《歲寒交圖》《
桃實圖》《瓜果》《燈下觀書》《姑蘇絲畫圖》等。
特點
①金石氣息: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氣息。所謂金石氣息,指的就是鐘鼎上所鑄的金文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人們常說誰誰的畫作有金石氣息,其實這種評論標準都是從吳昌碩的繪畫風格出現以後才有的。比如,人們在談到徐青藤、八大山人時,就從來沒有聽說過評價他們的畫作有金石氣息。
②筆力雄渾: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二大特色是筆力雄渾。所謂筆力雄渾,指的就是其畫作中的筆觸樸拙、蒼茫、老辣,極具渾圓、雄強的力量感。人們常說吳昌碩繪畫的氣息很厚、很重,按照書畫圈兒里人的說法就是“筆頭子”很大。所謂“筆頭子”很大,並不是說他用的毛筆很大,而指他筆下的氣息非常渾厚,一筆下去,
渾金璞玉,力透紙背,又意蘊豐富、
氣象萬千。
③設色濃麗: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三大特色是設色濃麗。過去人們總是說中國畫不能搞那么多顏色,用太多顏色容易俗氣。不過,張俊東卻指出,吳昌碩繪畫的用墨就特別濃,設色也特別大膽,特別鮮艷和濃麗。比如,吳昌碩畫過很多牡丹,很多都是大紅大紫的,但是卻不會讓人覺得俗氣,而且非常有文人的那種風骨。所以張俊東認為,中國畫設色的關鍵不在多少,而在誰來用以及怎么去用。
④富於變化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四大特色是筆法和墨法富於變化。這裡邊又體現在幾個方面。張俊東舉例介紹說,比如吳昌碩在畫菊花時,可以將一朵菊花無論是正面的,側面的,靜態的,動態的,都能畫得非常豐富。
書法
吳昌碩書法作品,以
篆書、
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
吳昌碩的隸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後,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
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覆鑽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風格獨特。60歲後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
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
西泠印社記》是吳昌碩71歲時為紀念西泠印社成立而書寫的碑文,辭章與書法俱佳,是吳昌碩人書俱老時期小篆藝術風範的傑作。
詩文
吳昌碩善作
詩文,苦吟數十年,未嘗間斷。其詩文,奇崛古樸,用典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絕句純用白描手法,活潑自然,接近口語,具有明麗俊逸的特點,風格上與民歌很相近。有些絕句則活潑自然,接近口語,時含有諷刺意味,抒發生活實感。所作題畫詩寄託深遠,頗有浪漫主義氣息;評論前人書畫,尤多獨到見地。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諷刺意味,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某些不平現象。他的散文作品寫得不多,大都是序跋、考證和題畫小品之類,寫的都很樸質淳厚,平易近人。題畫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發抒生活實感,鞭撻醜惡現象,頗能以少勝多;讀時依稀與作者一燈相對,娓娓而談,意味非常深長。
刊行作品
《朴巢印存》,施旭臣(浴升)撰序為同治九年,歲在庚午(1870年,時吳昌碩二十七歲),吳瑤華跋。扉頁吳氏自題篆書“朴巢印存”四字,另題“金鐘玉磐山房印學”八字。譜中有先生早年手抄的五言八韻“試帖詩”六首墨跡。共鈐印103方,皆無邊款,線裝二冊,未出版。
《蒼石齋篆印》,自題日:“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十一歲)甲戌春仲題於蕪園逸光。”
《齊雲館印譜》,自署“吳俊昌石著。1876年(三十二歲)。
《篆雲軒印存》,1879年(三十六歲)。《鐵函山館印存》,1881年(三十八歲)。
《削觚廬印存》有二冊、四冊本及一冊本,為平時治印後隨手鈐拓的散頁印稿,故今所見裝訂的佳本,印數多寡不一,內容亦不盡相同。成書在光緒癸未1883年(四十歲)。有徐康光緒九年(1883)二月題識。
《元蓋寓廬詩集》,1885年(四十二歲)。
《缶廬印存》,初集四冊本,扉頁及自記皆木刻版,1889年(四十六歲)。有印63方,附邊款,有楊峴題識和吳氏自記。
《缶廬詩》三卷,又集題畫詩,硯銘等署日:“別存”,1893年(五十歲)。
《缶廬印存》二集編成,四冊本,存印51方,附印款,有吳氏自題。1900年(五十七歲)。
《吳昌碩石鼓臨本》,1902年(五十九歲)書,日本平尾孤往1960年發表在《書品》101期上。
《觀自得齋徐氏所藏印存》六冊,光緒壬寅(1902年),徐士愷輯吳昌碩刻印成,存印149方,其中13印系吳昌碩為徐氏所刻,附印款,有徐士愷序。
《吳昌碩石鼓文墨跡》,1908年(六十五歲)書,即錢經銘藏本,譚澤閩題冊首。197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吳蒼石印譜》四冊1911年有正書局出版。
《吳昌碩石鼓文》,錢經銘以吳昌碩六十五歲(1908年)臨本鐫刻入石,1910年由上海求古齋
印石印本行世。
《吳昌碩先生花卉冊》,1914年(七十一歲)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缶廬印存》三集四冊本,1914年(七十一歲)上海
西泠印社刊行。有葛昌楹(書徵)序,吳隱(石潛)題詞。存印58方,附印款。四集四冊本是吳隱“近所訪獲或借之友人”之作,徐印47方,附印款,有吳隱序。
《吳昌碩臨石鼓文》,末題“甲寅(1914年,七十一歲)六月臨阮刻天一閣北宋本石鼓全文。”上海大眾書局1914年普及本,鈍根題簽。
《西泠印社記》,1914年吳昌碩撰文並書。
《苦鐵碎金》四冊,1915年(七十二歲)上海西泠印社石印刊行。其中一冊為“石鼓文臨本”。
《吳昌碩臨石鼓墨跡》,1918年(七十五歲)臨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出。
《缶廬印存》八卷,張弁群集拓先生刻印。1919年(七十八歲)。
《缶廬印精拓》一冊本,此譜為吳氏以自刻自用印拓贈其友潘飛聲者,存印36方。1919年,自輯刊印,有潘氏小記。
《吳昌碩、趙子云合集》,孫雪泥輯,1920年(七十九歲)。
人物評價
中國網(《吳昌碩》):作為海派後期的大師級人物,吳昌碩是我國近現代書畫藝術上的關鍵人物,他承前啟後,不愧為一代宗師。他的藝術影響了後來的許多畫家,眾多現代繪畫大師或出自其門下,或受其藝術影響。如近代“海派”諸家、“北京畫派”的
陳師曾、
齊白石等,還有像
黃賓虹、
潘天壽、
傅抱石、
李可染等也無不受到吳昌碩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吳昌碩)我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是我國書畫界劃時代人物。
畫家
齊白石(《白石詩草》):①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縱橫塗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於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②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中國美術館館長
范迪安:吳昌碩為中國畫開闢了一個世紀新風。
書法家
于右任:元明清以來及於民國,風流占斷百名家。
後世影響
吳昌碩,一位中國畫壇上頗具影響力的大師。在傳統文化融合、會通的大背景下,吳昌碩也受到影響,他的最大特點和優點也就是通融和超越。雖然時代對於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動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吳昌碩與傳統文人畫家不同,兼詩、書、畫、印四絕於一身,能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將四絕融會貫通,特別是他以金石入印,入書,入畫,以最傳統的藝術因素和審美理想塑造了嶄新的藝術風格和風氣。吳昌碩不僅實現了讓繪畫體現野逸與高古之氣,還把中國畫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對現代中國繪畫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
徐渭和
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捨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表現形式。
作為海派繪畫的創立者,他的藝術對於中國近現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20世紀以來,許多傑出的畫家如:
齊白石、
王震、
趙子云、
陳師、
陳半丁、
陳師曾、
朱屺瞻、
劉海粟、
錢瘦鐵、
潘天壽、
吳茀之、
王個簃、
諸樂三等都受到吳昌碩藝術的影響與啟示,他們是研究吳昌碩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實踐者,在對吳昌碩藝術的學習、傳承與研究中,也對於闡釋,承襲與引領近中國現代花鳥畫的發展歷程具有了相當重要的價值與作用。其中,王個簃是吳昌碩門生中的佼佼者。他窮極畢生精力,全面繼承吳昌碩藝術,在詩、書、畫、印領域造詣卓著。
吳昌碩在日本稱之為印聖,與書聖
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草聖張芝齊名。
史籍記載
《吳昌碩年譜》
親屬成員
曾祖:芳南,國子監生;
祖:淵,舉人,官海鹽教渝;
父:辛甲,舉人,截取知縣;
夫人:章恭人,死寇難。續娶施恭人,精勤慈儉,能佐先生成其志。繼配夫人施氏;
子女:育、涵、邁、女一。育殤。涵出為從父後,能記得印與繪事,邁及婦、女並工篆隸,互傳先生一藝以自名;
孫子:長鄴、瑤華。
人物軼事
愛梅也愛狗肉
勞家是塘棲旺族,勞少麟民國初期曾擔任國務院僉事,後告老還鄉,回到塘棲。聽說鎮上一些旺族汪家、姚家、吳家、陸家等與吳昌碩先生多有往來,且有不少大師的書畫墨寶,便也托人向吳求字求畫,哪知大師一聽勞的官場頭銜,偏偏託詞不給,急得他四處探聽先生的脾性嗜好,動起腦筋。
這年冬末,雪後初晴,吳昌碩先生又像往年一樣,到超山踏雪尋梅。行至超山腳下,見路旁梅林之中有一新搭的草舍,頗為雅致,而且,寒風中除了飄來濃郁的花香外,還別有一股誘人的香味,便不覺停了腳步。這時,只見草舍里踱出一位老者,與吳點頭通姓後,隨即邀他入內小坐。先生見他舉止有禮,談吐不俗,便進去閒談。不一會,那老者說是正巧備有野味,不妨喝上一杯。結果端上來的雖不是什麼野味,卻是先生最愛吃的狗肉。於是乎,兩人邊飲邊吃邊談,很是投機。
兩年後勞少麟做壽,前來祝賀的親友們發現,廳堂上已經掛出不少吳昌碩的字畫佳作。
感悟親情
吳昌碩初配夫人姓章,新婚不久即於兵亂中死於飢病,後於29歲時續聘菱湖施氏夫人。育有子女六人。吳昌碩早年生活飽經憂患,17歲時因兵亂隨父出逃,甚至有過幾乎餓死的苦痛經歷。這一段流離失所的生活,使吳昌碩失去了不少骨肉至親,這使他更懂得家人親情的可貴,所以吳昌碩成家後的家庭生活是溫馨而和睦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位以畫風豪邁凌厲著稱的藝術巨匠,在面對子女時,卻表現出更多的深情和溫厚。
智諷哈同
民國初年,一天,上海著名的房地產商
哈同過生日,想請吳昌碩代畫一張三尺立幅的畫,用以烘托生日氣氛。不料,吳昌碩早就聽說哈同最早是靠販鴉片起家的,況且,他平素最憎惡這幫橫行十里洋場的人。於是吳昌碩決定不畫。
當時,哈同是英、法兩租界工部局的董事,他深知像吳昌碩這樣的人是值得拉攏的,於是,一方面誘以重金,另一方面又托當時在上海畫界聲望略遜於吳昌碩的吳杏芬、沙輔卿等人向吳說情。礙於同道情面,於是便磨墨提筆,畫了一幅柏樹圖。畫完尚未題款時,哈同就已經親自來取畫了。但當他看到柏樹
葉子畫得比自然界的柏樹大時,就問:“柏樹葉子如此之大,這裡是否有什麼含義?”吳昌碩說:“正看這是一幅怪柏,但不妨倒過來看看。”哈同依言倒過來看後說:“是一幅葡萄。”此時吳昌碩正色慨然說:“我就是這個意思。”哈同不解地問:“為何要倒畫呢?”這時,吳昌碩忍不住笑了,說:“我是按照你們辦事的邏輯畫的,你們喜歡顛倒,把黑說成白,把好說成壞,當然我給你的畫也只好顛倒掛了。”一聽此話,哈同哈哈大笑,忙說說得好,但心裡卻是十分惱怒的。
銅像戲題
吳昌碩是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日本雕塑家
朝倉文夫酷愛吳昌碩的書畫金石,民國九年(1920年)慕名來華,與吳昌碩結成忘年之交。回國後,朝倉文夫運用洗鍊的手法,塑造了一尊吳昌碩的半身銅質胸像,並親自將塑像送到杭州。吳昌碩觀後,讚嘆不已,並在銅像之後題字道:“非昌黎詩,詠木居士;非裴岑碑,呼石人子;鑄吾以金,而吾非范蠡,敢問彼都之賢士大夫,用心何以。辛酉八月昌碩戲題年七十八。”字裡行間流露出這位藝術大師的寬廣胸懷。
後世紀念
吳昌碩紀念館
吳昌碩紀念館,1995年9月12日建成開館。坐落於上海
浦東川沙鎮附近
華夏文化公園,占地6畝,按原上海山西北路吉慶里12號吳昌碩故居式樣建造,為二層石庫門建築,辟有“藝術生平”、“作品陳列”、“臥室”、“畫室”、“海上畫派”5個廳室。建館後,經常輪換陳列吳昌碩書畫篆刻作品和有關生平活動史料,以及吳昌碩的藝術創作用品、生活用具等,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還多次舉辦中、日、韓三國書畫篆刻交流活動。
浙江吳昌碩故居
吳昌碩故居,地處浙江省
湖州市安吉縣鄣吳鎮鄣吳村上街。故居是座四合院式的深宅大院,原有主樓、東、西側廳、倒廳和“狀元橋”、半月池等建築,總占地約2500平米。吳昌碩在此度過了二十二個春秋。
吳昌碩墓
吳昌碩墓,位於杭州市
餘杭區超山大明堂外西側200米山坡上,198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高2米、直徑3米。墓碑刻“安吉吳昌碩先生墓”八字。高1.4米,寬0.65米。系諸樂三補書。墓右前側亭內立墓表一通,記述其生平事跡。,墓台下左前方塑吳昌碩全身立像一軀。
全集出版
2017年11月24日,紀念吳昌碩逝世90周年暨《
吳昌碩全集》首發式在浙江安吉舉行,國內書畫藝術界、藝術評論界、書畫學術界專家匯聚於此舉行學術研討會,對《吳昌碩全集》的出版價值和意義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吳昌碩先生後裔代表吳超致辭並向安吉縣人民政府捐贈四方吳昌碩先生的印章及賴少其書法等。
致力書畫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日本河井仙郎投之於門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自訂潤格。編選壬寅以前所作詩為《缶廬詩》第四卷,連同前刊三卷,又《別存》一卷合為一冊。
光緒三十年(1904年),移居桂和坊19號,名其齋曰“癖斯堂”。
趙子云(
趙雲壑)投門下。
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在滬加入
上海豫園書畫善會。
民國元年(1912年),至杭州與
西泠諸友宴集。始以字行。
民國二年(1913年),
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長。秋,
梅蘭芳來會。與
王一亭結為至交。
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吳昌碩的書畫金石藝術,使其名聲大振。
民國三年(1914年),王一亭為吳昌碩在六三園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使吳派藝術開始為日本藝界所了解和推崇。上海書畫協會成立,任會長。
民國四年(1915年),上海“
題襟館書畫會”推先生為名譽會長。
民國六年(1917年),吳昌碩繼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
民國九年(1920年),日本長崎首次展出其書畫,東京文求堂繼刊《吳昌碩畫譜》,長崎雙樹園刊行《吳昌碩畫帖》。
諸樂三列為門弟子。
民國十年(1921年),赴杭西泠印社宴集。《
漢三老碑》被日商購去,與西泠同仁奔走呼籲,作畫義賣,終募款八千大洋將碑贖回。日本朝倉文夫為范銅像。
民國十四年(1925年),
沙孟海由
王賢引列為門弟子。為已逝師友
周閒遺作《花卉長卷》作引首並題。
病逝上海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逝於
上海寓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遷葬於浙江
餘杭縣塘棲附近
超山報慈寺西側山麓宋梅亭畔。
人物成就
篆刻
少年時他因受其父薰陶,即喜作書,印刻。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
鐘元常;
隸書學漢石刻;篆學
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
鄧石如,
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行書得
黃庭堅、
王鐸筆勢之欹側,
黃道周之章法,箇中又受北碑書風及
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吳昌碩篆刻從“
浙派”入手,後專攻
漢印,也受
鄧石如、
吳讓之、
趙之謙等人影響,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刀融於筆,篆刻雄而媚、拙而朴、醜而美、古而今、變而正。上取鼎彝,下挹
秦漢,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
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
刀法相結合治印。
吳昌碩在繼承前人沖刀法和切刀法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融諸家之長,在大量的篆刻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將沖刀和切刀兩種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沖切結合的刀法。這種刀法靈活多變,或沖中帶切,或切中帶沖,甚至切中帶削……這種多變的刀法,把沖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將書意和刀意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他的篆刻刀法雄渾樸茂中寓秀逸的個性化特點凸現了出來。他與
厲良玉、
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
殘缺刀法是吳昌碩篆刻創作中的一種常用手法。我們知道,秦漢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蝕,自然的風化,印面及文字線條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潔,變得殘缺不全。恰恰是這些殘缺給我們以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等特殊的審美效果,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吳昌碩善於
巧奪天工,在傳統的沖、切刀法的基礎上,輔之以敲、擊、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釘頭等,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手法,並創造性地將篆刻藝術中刀石效果產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殘缺美的審美新境界。
主要篆刻作品:《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好學為福》《黑青田》《一月安東令》《湖州安吉縣》《泰山殘石樓》《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暴書》《千尋竹齋》《千尋竹齋》3刻《
吳俊卿信印日利長壽》《安吉吳俊章》《雷浚》《鮮鮮霜中菊》《歸仁里民》。
繪畫
內容
繪畫的題材以
花卉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畫法,並博採徐渭、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富有金石氣。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吳昌碩自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他以篆筆寫
梅蘭,狂草作
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對角斜勢。用色上似
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濃艷。
吳昌碩因以“草篆書”入畫,狀物不求寫實,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筆墨形式。
他酷愛梅花,以寫大篆和草書筆法為之,
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
筆墨酣暢。又喜作蘭花,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
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
墨菊和紅菊。墨菊以
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
晚年較多畫牡丹,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生氣蓬勃。荷花、
水仙、
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
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推崇
周閒果蔬風格,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對於近世
花鳥畫影響深遠。
主要繪畫作品:《天竹花卉》《
紫藤圖》《墨荷圖》《五月枇杷圖》《
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梅花》《花卉四屏》《牡丹》《蘭石圖》《松石圖》《花卉》2幅《紫藤圖》《雜畫冊(之—、二)》《依樣》《天香露圖》《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圖》《牡丹圖》《牡丹水仙圖》《
大富貴》《佛像圖》《富貴神仙圖》《紅梅圖》2幅《薔薇蘆桔圖》《秋艷圖》《三千年結實》《人物》《三千年結實之桃》《神仙福壽》《石梅》《石竹圖》《松梅圖》《歲寒交圖》《
桃實圖》《瓜果》《燈下觀書》《姑蘇絲畫圖》等。
特點
①金石氣息: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氣息。所謂金石氣息,指的就是鐘鼎上所鑄的金文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人們常說誰誰的畫作有金石氣息,其實這種評論標準都是從吳昌碩的繪畫風格出現以後才有的。比如,人們在談到徐青藤、八大山人時,就從來沒有聽說過評價他們的畫作有金石氣息。
②筆力雄渾: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二大特色是筆力雄渾。所謂筆力雄渾,指的就是其畫作中的筆觸樸拙、蒼茫、老辣,極具渾圓、雄強的力量感。人們常說吳昌碩繪畫的氣息很厚、很重,按照書畫圈兒里人的說法就是“筆頭子”很大。所謂“筆頭子”很大,並不是說他用的毛筆很大,而指他筆下的氣息非常渾厚,一筆下去,
渾金璞玉,力透紙背,又意蘊豐富、
氣象萬千。
③設色濃麗: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三大特色是設色濃麗。過去人們總是說中國畫不能搞那么多顏色,用太多顏色容易俗氣。不過,張俊東卻指出,吳昌碩繪畫的用墨就特別濃,設色也特別大膽,特別鮮艷和濃麗。比如,吳昌碩畫過很多牡丹,很多都是大紅大紫的,但是卻不會讓人覺得俗氣,而且非常有文人的那種風骨。所以張俊東認為,中國畫設色的關鍵不在多少,而在誰來用以及怎么去用。
④富於變化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第四大特色是筆法和墨法富於變化。這裡邊又體現在幾個方面。張俊東舉例介紹說,比如吳昌碩在畫菊花時,可以將一朵菊花無論是正面的,側面的,靜態的,動態的,都能畫得非常豐富。
書法
吳昌碩書法作品,以
篆書、
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
吳昌碩的隸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後,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
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覆鑽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風格獨特。60歲後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
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
西泠印社記》是吳昌碩71歲時為紀念西泠印社成立而書寫的碑文,辭章與書法俱佳,是吳昌碩人書俱老時期小篆藝術風範的傑作。
詩文
吳昌碩善作
詩文,苦吟數十年,未嘗間斷。其詩文,奇崛古樸,用典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絕句純用白描手法,活潑自然,接近口語,具有明麗俊逸的特點,風格上與民歌很相近。有些絕句則活潑自然,接近口語,時含有諷刺意味,抒發生活實感。所作題畫詩寄託深遠,頗有浪漫主義氣息;評論前人書畫,尤多獨到見地。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諷刺意味,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某些不平現象。他的散文作品寫得不多,大都是序跋、考證和題畫小品之類,寫的都很樸質淳厚,平易近人。題畫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發抒生活實感,鞭撻醜惡現象,頗能以少勝多;讀時依稀與作者一燈相對,娓娓而談,意味非常深長。
刊行作品
《朴巢印存》,施旭臣(浴升)撰序為同治九年,歲在庚午(1870年,時吳昌碩二十七歲),吳瑤華跋。扉頁吳氏自題篆書“朴巢印存”四字,另題“金鐘玉磐山房印學”八字。譜中有先生早年手抄的五言八韻“試帖詩”六首墨跡。共鈐印103方,皆無邊款,線裝二冊,未出版。
《蒼石齋篆印》,自題日:“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十一歲)甲戌春仲題於蕪園逸光。”
《齊雲館印譜》,自署“吳俊昌石著。1876年(三十二歲)。
《篆雲軒印存》,1879年(三十六歲)。《鐵函山館印存》,1881年(三十八歲)。
《削觚廬印存》有二冊、四冊本及一冊本,為平時治印後隨手鈐拓的散頁印稿,故今所見裝訂的佳本,印數多寡不一,內容亦不盡相同。成書在光緒癸未1883年(四十歲)。有徐康光緒九年(1883)二月題識。
《元蓋寓廬詩集》,1885年(四十二歲)。
《缶廬印存》,初集四冊本,扉頁及自記皆木刻版,1889年(四十六歲)。有印63方,附邊款,有楊峴題識和吳氏自記。
《缶廬詩》三卷,又集題畫詩,硯銘等署日:“別存”,1893年(五十歲)。
《缶廬印存》二集編成,四冊本,存印51方,附印款,有吳氏自題。1900年(五十七歲)。
《吳昌碩石鼓臨本》,1902年(五十九歲)書,日本平尾孤往1960年發表在《書品》101期上。
《觀自得齋徐氏所藏印存》六冊,光緒壬寅(1902年),徐士愷輯吳昌碩刻印成,存印149方,其中13印系吳昌碩為徐氏所刻,附印款,有徐士愷序。
《吳昌碩石鼓文墨跡》,1908年(六十五歲)書,即錢經銘藏本,譚澤閩題冊首。197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吳蒼石印譜》四冊1911年有正書局出版。
《吳昌碩石鼓文》,錢經銘以吳昌碩六十五歲(1908年)臨本鐫刻入石,1910年由上海求古齋
印石印本行世。
《吳昌碩先生花卉冊》,1914年(七十一歲)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缶廬印存》三集四冊本,1914年(七十一歲)上海
西泠印社刊行。有葛昌楹(書徵)序,吳隱(石潛)題詞。存印58方,附印款。四集四冊本是吳隱“近所訪獲或借之友人”之作,徐印47方,附印款,有吳隱序。
《吳昌碩臨石鼓文》,末題“甲寅(1914年,七十一歲)六月臨阮刻天一閣北宋本石鼓全文。”上海大眾書局1914年普及本,鈍根題簽。
《西泠印社記》,1914年吳昌碩撰文並書。
《苦鐵碎金》四冊,1915年(七十二歲)上海西泠印社石印刊行。其中一冊為“石鼓文臨本”。
《吳昌碩臨石鼓墨跡》,1918年(七十五歲)臨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出。
《缶廬印存》八卷,張弁群集拓先生刻印。1919年(七十八歲)。
《缶廬印精拓》一冊本,此譜為吳氏以自刻自用印拓贈其友潘飛聲者,存印36方。1919年,自輯刊印,有潘氏小記。
《吳昌碩、趙子云合集》,孫雪泥輯,1920年(七十九歲)。
人物評價
中國網(《吳昌碩》):作為海派後期的大師級人物,吳昌碩是我國近現代書畫藝術上的關鍵人物,他承前啟後,不愧為一代宗師。他的藝術影響了後來的許多畫家,眾多現代繪畫大師或出自其門下,或受其藝術影響。如近代“海派”諸家、“北京畫派”的
陳師曾、
齊白石等,還有像
黃賓虹、
潘天壽、
傅抱石、
李可染等也無不受到吳昌碩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吳昌碩)我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是我國書畫界劃時代人物。
畫家
齊白石(《白石詩草》):①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縱橫塗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於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②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中國美術館館長
范迪安:吳昌碩為中國畫開闢了一個世紀新風。
書法家
于右任:元明清以來及於民國,風流占斷百名家。
後世影響
吳昌碩,一位中國畫壇上頗具影響力的大師。在傳統文化融合、會通的大背景下,吳昌碩也受到影響,他的最大特點和優點也就是通融和超越。雖然時代對於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動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吳昌碩與傳統文人畫家不同,兼詩、書、畫、印四絕於一身,能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將四絕融會貫通,特別是他以金石入印,入書,入畫,以最傳統的藝術因素和審美理想塑造了嶄新的藝術風格和風氣。吳昌碩不僅實現了讓繪畫體現野逸與高古之氣,還把中國畫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對現代中國繪畫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
徐渭和
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捨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表現形式。
作為海派繪畫的創立者,他的藝術對於中國近現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20世紀以來,許多傑出的畫家如:
齊白石、
王震、
趙子云、
陳師、
陳半丁、
陳師曾、
朱屺瞻、
劉海粟、
錢瘦鐵、
潘天壽、
吳茀之、
王個簃、
諸樂三等都受到吳昌碩藝術的影響與啟示,他們是研究吳昌碩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實踐者,在對吳昌碩藝術的學習、傳承與研究中,也對於闡釋,承襲與引領近中國現代花鳥畫的發展歷程具有了相當重要的價值與作用。其中,王個簃是吳昌碩門生中的佼佼者。他窮極畢生精力,全面繼承吳昌碩藝術,在詩、書、畫、印領域造詣卓著。
吳昌碩在日本稱之為印聖,與書聖
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草聖張芝齊名。
史籍記載
《吳昌碩年譜》
親屬成員
曾祖:芳南,國子監生;
祖:淵,舉人,官海鹽教渝;
父:辛甲,舉人,截取知縣;
夫人:章恭人,死寇難。續娶施恭人,精勤慈儉,能佐先生成其志。繼配夫人施氏;
子女:育、涵、邁、女一。育殤。涵出為從父後,能記得印與繪事,邁及婦、女並工篆隸,互傳先生一藝以自名;
孫子:長鄴、瑤華。
人物軼事
愛梅也愛狗肉
勞家是塘棲旺族,勞少麟民國初期曾擔任國務院僉事,後告老還鄉,回到塘棲。聽說鎮上一些旺族汪家、姚家、吳家、陸家等與吳昌碩先生多有往來,且有不少大師的書畫墨寶,便也托人向吳求字求畫,哪知大師一聽勞的官場頭銜,偏偏託詞不給,急得他四處探聽先生的脾性嗜好,動起腦筋。
這年冬末,雪後初晴,吳昌碩先生又像往年一樣,到超山踏雪尋梅。行至超山腳下,見路旁梅林之中有一新搭的草舍,頗為雅致,而且,寒風中除了飄來濃郁的花香外,還別有一股誘人的香味,便不覺停了腳步。這時,只見草舍里踱出一位老者,與吳點頭通姓後,隨即邀他入內小坐。先生見他舉止有禮,談吐不俗,便進去閒談。不一會,那老者說是正巧備有野味,不妨喝上一杯。結果端上來的雖不是什麼野味,卻是先生最愛吃的狗肉。於是乎,兩人邊飲邊吃邊談,很是投機。
兩年後勞少麟做壽,前來祝賀的親友們發現,廳堂上已經掛出不少吳昌碩的字畫佳作。
感悟親情
吳昌碩初配夫人姓章,新婚不久即於兵亂中死於飢病,後於29歲時續聘菱湖施氏夫人。育有子女六人。吳昌碩早年生活飽經憂患,17歲時因兵亂隨父出逃,甚至有過幾乎餓死的苦痛經歷。這一段流離失所的生活,使吳昌碩失去了不少骨肉至親,這使他更懂得家人親情的可貴,所以吳昌碩成家後的家庭生活是溫馨而和睦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位以畫風豪邁凌厲著稱的藝術巨匠,在面對子女時,卻表現出更多的深情和溫厚。
智諷哈同
民國初年,一天,上海著名的房地產商
哈同過生日,想請吳昌碩代畫一張三尺立幅的畫,用以烘托生日氣氛。不料,吳昌碩早就聽說哈同最早是靠販鴉片起家的,況且,他平素最憎惡這幫橫行十里洋場的人。於是吳昌碩決定不畫。
當時,哈同是英、法兩租界工部局的董事,他深知像吳昌碩這樣的人是值得拉攏的,於是,一方面誘以重金,另一方面又托當時在上海畫界聲望略遜於吳昌碩的吳杏芬、沙輔卿等人向吳說情。礙於同道情面,於是便磨墨提筆,畫了一幅柏樹圖。畫完尚未題款時,哈同就已經親自來取畫了。但當他看到柏樹
葉子畫得比自然界的柏樹大時,就問:“柏樹葉子如此之大,這裡是否有什麼含義?”吳昌碩說:“正看這是一幅怪柏,但不妨倒過來看看。”哈同依言倒過來看後說:“是一幅葡萄。”此時吳昌碩正色慨然說:“我就是這個意思。”哈同不解地問:“為何要倒畫呢?”這時,吳昌碩忍不住笑了,說:“我是按照你們辦事的邏輯畫的,你們喜歡顛倒,把黑說成白,把好說成壞,當然我給你的畫也只好顛倒掛了。”一聽此話,哈同哈哈大笑,忙說說得好,但心裡卻是十分惱怒的。
銅像戲題
吳昌碩是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日本雕塑家
朝倉文夫酷愛吳昌碩的書畫金石,民國九年(1920年)慕名來華,與吳昌碩結成忘年之交。回國後,朝倉文夫運用洗鍊的手法,塑造了一尊吳昌碩的半身銅質胸像,並親自將塑像送到杭州。吳昌碩觀後,讚嘆不已,並在銅像之後題字道:“非昌黎詩,詠木居士;非裴岑碑,呼石人子;鑄吾以金,而吾非范蠡,敢問彼都之賢士大夫,用心何以。辛酉八月昌碩戲題年七十八。”字裡行間流露出這位藝術大師的寬廣胸懷。
吳昌碩紀念館
吳昌碩紀念館,1995年9月12日建成開館。坐落於上海
浦東川沙鎮附近
華夏文化公園,占地6畝,按原上海山西北路吉慶里12號吳昌碩故居式樣建造,為二層石庫門建築,辟有“藝術生平”、“作品陳列”、“臥室”、“畫室”、“海上畫派”5個廳室。建館後,經常輪換陳列吳昌碩書畫篆刻作品和有關生平活動史料,以及吳昌碩的藝術創作用品、生活用具等,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還多次舉辦中、日、韓三國書畫篆刻交流活動。
浙江吳昌碩故居
吳昌碩故居,地處浙江省
湖州市安吉縣鄣吳鎮鄣吳村上街。故居是座四合院式的深宅大院,原有主樓、東、西側廳、倒廳和“狀元橋”、半月池等建築,總占地約2500平米。吳昌碩在此度過了二十二個春秋。
吳昌碩墓
吳昌碩墓,位於杭州市
餘杭區超山大明堂外西側200米山坡上,198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高2米、直徑3米。墓碑刻“安吉吳昌碩先生墓”八字。高1.4米,寬0.65米。系諸樂三補書。墓右前側亭內立墓表一通,記述其生平事跡。,墓台下左前方塑吳昌碩全身立像一軀。
全集出版
2017年11月24日,紀念吳昌碩逝世90周年暨《
吳昌碩全集》首發式在浙江安吉舉行,國內書畫藝術界、藝術評論界、書畫學術界專家匯聚於此舉行學術研討會,對《吳昌碩全集》的出版價值和意義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吳昌碩先生後裔代表吳超致辭並向安吉縣人民政府捐贈四方吳昌碩先生的印章及賴少其書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