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語
詞語信息
【詞目】合符
【拼音】hé fú
【釋義】
1、符信相合;合驗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為符,
上書文字,剖而為二,各執其一,合之為證。
2、相符合。
3、指符信。
引證詳解
1、符信相合;合驗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為符,上書文字,剖而為二,各執其一,合之為證。
《
史記·
五帝本紀》:“北逐
葷粥,合符
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史記·
魏公子列傳》:“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
《
管子·宙合》:“必周於德,審於時,時德之遇,事之會也,若合符然,故曰是唯時德之節。”
宋
葉適 《提舉江州陳公墓志銘》:“琚、安世不相謀也,檢校若合符,人不素定乎?”
2、相符合。《
史記·
孝武本紀》:“黃帝時雖封
泰山,然
風后、
封巨、
岐伯令黃帝封
東泰山,禪
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
漢
劉向 《
說苑·貴德》:“
陛下初即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德,天下幸甚。”
漢
路溫舒《尚德緩刑書》:“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南朝 梁
陸倕 《序》:“入神之制,與造化合符;成物之能,與坤元等契。”
《
全唐文》卷九百四十三:“名姓生辰,子孫年數,重重顯跡,一一合符。”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後世只知神堯夫能預知靖康之禍與懷愍一轍,而不知兩宋之事事合符兩晉也。”
3、指符信。
清
昭槤 《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其賊遂叢集隆宗門,門已闔,有護軍某,知事急,懷合符於身,亦被數刃,
懵然臥階下,合符得以
保全。”
釜山合符
簡介
符又稱符節、符信,多以竹、木、獸皮、玉、骨等為
材料,製成後一分為二,供持有者雙方相互印證,也就是合符,合符是中國流傳久遠的一項合盟信物制度,在文字發明之前常用於重大的
政治、行政、慶典、軍事等活動。黃帝“
合符釜山”一事,在司馬遷的《
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中有明確記載。為此,
釜山被視為
黃帝與各部族代表合符之地,即統一符契、共同結盟的地方。從此之後,華夏民族大小部落歸於黃帝麾下,歷史學家們認為,“合符釜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自此古代部落形成部落聯盟,走向了
民族的融合、統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實地考證
遠古洪荒時代,大小部落衝突不斷,黃帝將各部族代表召集到釜山,統一符契、共同結盟,中華民族雛形初現。“釜山合符”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釜山”也因此而成為中華大一統的開端之所和中華民族的發祥之源。但是釜山究竟位於哪裡,一直眾說紛紜。2009年10月15日,中國百餘名專家齊聚保定市徐水縣,從文物
考古、
文化遺產、
歷史記載等方面對黃帝合符之釜山就在徐水縣的說法進行了實地考證和研討。
“釜山”的意義如此重要,但它到底在哪裡呢?全國各地的文史專家查閱典籍、考證資料,總結出了甘肅天水、河南靈寶、山西高平、河北涿鹿等幾種說法。近年來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會長孫大午帶領團隊先後考察了全國各地的“釜山”,通過追尋歷史脈絡,考證文物遺蹟,探究合符規律,並從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
黃河故道、史無斷代、古廟發掘、崖刻文字等方面重新進行了考證。他們認為,與前面的幾處地點相比,黃帝合符之釜山位於徐水縣的理由更為充分、合理。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張文彬表示,對待“合符釜山”這種重在傳說的歷史,要用科學的態度來研究,對遺址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徐水釜山
眾多證據指向徐水,遠古時期沒有文字記載,但民間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和地名,或許能折射出那段歷史的影子。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會長
孫大午認為,所謂
釜,就是一種四周高中間凹的蒸煮器具。而位於
徐水縣城西北約22.5公里處的
釜山,恰恰形似一口倒扣的大鍋。這是“山有其形”;不但山的名字叫“釜山”,而且山腳下的村莊也稱為釜山村,又分東釜山、西釜山、南釜山、北釜山四個自然村,這就是“地有其名”。另外,在《
資治通鑑》中也能得到佐證:“黃帝
合符釜山為
武遂(徐水遂城之舊稱)之釜山”。
除地名之外,徐水釜山及周邊還流傳著許多有關黃帝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比如炎黃二帝戰
阪泉、釜山畫龍合符、釜山源頭宴諸侯、西陵蠶姑織錦綢、除夕之夜擺龍燈等等,這些古老的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徐水釜山周邊的許多村莊,至今活躍著被當地稱為“釜山古樂會”的民間音樂團社。這些民俗音樂樂風古樸,曲目樂譜豐富,具有很高的原始古樂學術研究價值。在保定範圍內,除徐水外,古樂文化還廣泛波及
淶水、
易縣、
高碑店、
涿州、定興、滿城、安新等十多個縣(市)。釜山古樂已綿延幾千年,相傳正是源於黃帝時期。
主要證據
釜山黃帝廟考古中發現的記載“合符”的殘碑。
1、黃帝廟漢代就已存在,釜山上的黃帝廟址和崖刻文字,被孫大午認為是黃帝合符於徐水釜山的最有力的證據。
2、黃帝廟遺址位於徐水釜山之巔,相傳系舜帝為紀念黃帝而建。今年9月20日—10月15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黃帝合符殘碑,可辨文字為“黃帝時諸侯合符即(此)……最著龍之先……”。
3、文物工作者經過發掘發現,雖然這座古廟的建築年代為明清時期,但其頂層院落的填土中發現了
唐代的黃釉瓷缽殘片、金元時期的白底黑花瓷片,還挖掘出了先商時代的繩紋陶片(距今3500年)。這說明這座古廟早在司馬遷所處的漢代就已經存在,並一直延續到唐、宋遼、元、明、清各個朝代。
4、釜山的崖洞內還留有109個“古文字”。經專家推測,這些“古文字”均為上古黃帝時代人類留下的符號,但其用意和內容目前仍然無法破譯。考古人員在研究對比中發現,釜山崖刻和史前出土的刻畫符號有相同的,與早期青銅器上的刻畫符號也有相同的。這說明釜山的
摩崖石刻不僅繼承了仰韶時期的特點,同時又發展到了青銅器時代。這些刻畫符號的上限是公元前5000多年,下限是先商時期,大致相當於黃帝“合符”的年代。
文物保護
釜山已列入文保單位,黃帝率眾部落沿黃河流域北上,逐水草而居。那么“釜山合符”的地點應在黃河附近,1975年,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曾在《
山海經》中找出了一條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出孟津小浪底後,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
邯鄲,經深州、
高陽,在徐水境內的釜山腳下折了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然後掉頭東去,再經安新、霸州流至天津以北匯入渤海。由此說明,黃河確曾在徐水釜山腳下經過,黃帝在這裡“合符”並不奇怪。
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了徐水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比如,從釜山周邊,距今1萬年的南莊頭遺址,出土了陶片、
石器、石料、骨器及大量的動物骨骼;距今8000年前的北福地遺址為史前村落遺址,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遺物,源遠流長的眾多遺址和史無斷代的歷史文脈,輝映出釜山周邊黃河故道的遠古文明。目前徐水縣政府已經將釜山列為縣級
文物保護單位,政府已投資500多萬元對徐水釜山文化遺址進行了挖掘和保護。
文獻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