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遂

武遂,古地名。在中國歷史上有四個名叫武遂的城鎮,並且在古代軍事史上都頗有名氣。武遂是古地名。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在社會發展的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造成地區管轄建置與變遷,其州、縣、鎮邑的改稱極其頻繁,因此出現了很多同名的城鎮,僅武遂之稱就多達四處,並在古代軍事戰爭中各個武遂都頗有名氣。公元前243年,趙王以李牧為將,伐燕,取武遂、方城。(《資治通鑑·秦始皇上》)即指此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遂
  • 戰國燕邑:今河北省徐水縣遂城鎮
  • 戰國韓地:今山西省垣曲東南
  • 戰國韓重鎮: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
  • 西漢城池:今河北省武強縣
河北徐水,山西垣曲,山西臨汾,河北武強,

河北徐水

武遂,戰國邑名,即今河北省徐水縣西北遂城
武遂
公元前243年,趙王以李牧為將,伐燕,取武遂、方城。(《資治通鑑·秦始皇上》)即指此地。武遂在河北省徐水縣城西10公里遂城鎮,商末時武王克殷,封召公奭燕國(即今易縣燕下都),同時建周邊城取名武遂,為燕南重鎮。《資治通鑑》註:黃帝巡方問俗會諸侯、合符於釜山即武遂之釜山也。南北朝時改稱遂城,唐朝又改稱遂州北宋時又改回稱遂城,成為北宋與大遼相接要隘。
北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北宋名將楊延昭(楊六郎)屯兵遂城抗遼,歷史上宋、遼相爭中的“冰城禦敵”、“羊山之役”,宋大敗遼兵即發生在此;南宋名相文天祥,公元1277年抗元兵敗,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被俘,在解往大都(今北京)途經徐水遂城,登西城牆,望祖國大好河山淪陷,百感交加,發國亡山河破、憂國憂民之感慨,吟詩“登武遂城”、“遂州道中”詩兩首於此。文天祥被解往大都,元勸降不遂而誅之,遂州人因懷念民族英雄豎碑刻其詩文立於西城牆上,因年久碑已散失。
登武遂城
文天祥
神州英氣鬱高寒,臂斷爭教不再連。
千古傷心有開運,幾人臨死問幽燕。
平生臥榻今如此,百萬私錢亦可憐。
咫尺白溝已南北,區區銅馬為誰堅。

山西垣曲

武遂在山西省垣曲東南,為韓國轄地,隔黃河與河南接壤,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昭王17年公元前290年,秦大敗韓國,韓釐王割讓武遂地200里予秦求和,即指垣曲東南武遂地也。垣曲、臨汾南北相隔150多公里僅山西省就有二大邑鎮曰武遂。
武遂

山西臨汾

武遂在山西省臨汾市西南,春秋戰國時為韓國重鎮,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伐韓,攻克韓國宜陽涉河城武遂邑;

河北武強

武遂在河北省武強縣西漢時建城取名武隧,後改稱武遂,西晉時改稱武強,則以木板年畫楊柳青年畫,聞名遐邇,並列神州。
武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