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一般指本詞條

馬門溪龍是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以其非常長的脖子而聞名,脖子幾乎占身體總長度的一半。有多個種被歸入馬門溪龍屬,個別種的歸屬可能存在爭議。在中國西部多個省發現了它的化石。與峨眉龍親緣關係較近,都屬於馬門溪龍科。大多數的馬門溪龍體長都能超過20米,少數個體可超過30米。對馬門溪龍體重的估算,不同種的差距極大,較小的種被認為體重在10噸以下,而最大的種被認為可能超過60噸。

馬門溪龍類恐龍並非東亞特有恐龍類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門溪龍
  • 外文名:Mamenchisaurus
  • 模式種建設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
  • 分類位置: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雙孔亞綱-恐龍總目-蜥臀目-蜥腳型亞目-馬門溪龍科
馬門溪龍屬,命名由來,形態特徵,物種發現,建設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中加馬門溪龍,楊氏馬門溪龍 ,安岳馬門溪龍,井研馬門溪龍,其它馬門溪龍的發現,

馬門溪龍屬

產地:中國新疆、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
時代:晚侏羅世牛津期至早白堊世阿普特期,大約1.63億至1.13億年前。
命名人與命名年代:楊鐘健,1954年

命名由來

第一件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化石是在1952年於四川的高速公路建設工地上發現,這件不完整骨骼化石後經研究,於1954年由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命名為建設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屬名中“Mamenchi”意為化石的發現地“馬門溪”,而“saurus”為拉丁文蜥蜴”的意思,而我們一般把爬行動物翻譯成“龍”,所以就翻譯成了“馬門溪龍”。最初研究的化石位於四川宜賓金沙江的馬鳴溪渡口旁的建設工地,但由於楊鐘健先生的口音問題而將“馬鳴溪”誤作為“馬門溪”;種名建設(constructus)則指第一具化石是在建築工地出土。

形態特徵

頸部長(頸椎17-19節),頸肋相對較長,頸肋前緣呈匕首狀;最長的1節頸椎椎體是背椎單節椎體平均長度的3.5-3.7倍;頸椎與背椎都是後凹型;薦椎由4-6節癒合的脊椎組成,薦椎的神經棘癒合在一起。

物種發現

建設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最早於1952年在中國四川省伊塘公路的工地上被發現。化石遺址屬於上沙溪廟組,至少可以追溯到晚侏羅世。 1954年,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對這部分骨骼化石進行了研究,將其命名為馬門溪龍。
正型標本(IVPP V 790)殘缺不全且雜亂。材料包括:5個背椎、30個尾椎、肋骨碎片、背神經棘和脈弧。有14塊頸椎,但沒有一塊是完整的,楊指出一些頸椎可能已經丟失,並估計整個頸部為4.67米。還有部分四肢骨骼,包括:兩塊股骨、完整的脛骨、腓骨距骨跖骨指骨和爪子。頭骨、前肢和腰帶都沒保存。據估計,建設馬門溪龍的長度約為13至15米,質量為5噸。
馬門溪龍
建設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

1972年,馬門溪龍的第二個種由楊鐘健和趙喜進描述並命名為合川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這些化石是在中國重慶合川區的一個村莊附近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遺址也屬於上沙溪廟組,非常接近建設馬門溪龍正型標本的層位,至少可以追溯到晚侏羅世。當地人在新中國建國前的某個時候首次發現了這些遺骸,然而,這些遺骸最終被遺留在原地,挖掘工作直到1957年才開始。
正型標本(CCG V 20401)由一個幾乎完整的關聯脊柱組成,包括19個幾乎完全保留的細長頸椎、12個背椎、4個薦椎和35個尾椎,只有最後幾個尾椎缺失。骨骼中也缺少大部分前肢和頭骨。合川馬門溪龍的總長度約為21至22米,脖子長9.3米。合川馬門溪龍最初被描述時,它是中國已知的最大蜥腳類動物。楊和趙估計合川馬門溪龍的體重為45噸。 然而,後來的體重估計值較低,為14-18.2噸。
2022年8月,亞洲完整恐龍化石中的最大者合川馬門溪龍正型標本,完成了自1965年化石裝架後的首次大修。合川馬門溪龍標本保存了35節尾椎,此次尾椎按55節復原,修復後其骨架身長“長”了2米,總長增至24米,巍然矗立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二樓“龍行川渝”展廳。
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

中加馬門溪龍

1993年,馬門溪龍的第三個種——中加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sinocanadorum)被描述。種名指中國和加拿大古生物聯合考察項目。其遺骸是1987年發現的,當時人們看到一根頸部肋骨從懸崖上突出。化石地點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東緣的將軍廟地區;來自晚侏羅世早期的石樹溝組上部(年齡161.2 Ma至158.7 Ma)。標本(IVPP V 10603)由前四節頸椎的關節序列、保存完好的下頜骨和其他顱骨材料組成。下頜骨長60.3厘米,有19顆牙齒。與梁龍類更為方正的下頜形成對比的是,該標本下頜前部呈斜角椎骨的神經弓與椎體癒合良好,表明該動物已經成熟。在所描述的蜥腳類恐龍中,該物種擁有最長的頸肋,長4.1米。中加馬門溪龍頸椎的平均長度是合川馬門溪龍的1.19倍;基於這一點,研究人員估計該標本的完整長度為26米。 據估計,這條恐龍脖子有12米長
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
中加馬門溪龍

楊氏馬門溪龍

1996年描述了上沙溪廟組的楊氏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youngi)。其遺骸是在1987年於四川自貢新民鄉一個村莊附近的一個採石場發現。該物種是為了紀念楊鐘健先生而命名的。
正型標本(ZDM 0083)非常完整,大部分是關聯的,保留了從頭部到第8尾椎骨的所有椎體;該物種有18個頸椎骨。同時還保存了肩帶、腰帶和所有四肢的材料。這個標本還保存了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骨。前頜骨有4顆牙齒,上頜骨有18顆牙,齒骨有22-24顆牙。長16米,頸長6.5米,是馬門溪龍中較小的物種之一。
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
楊氏馬門溪龍

安岳馬門溪龍

1996年,何信祿等人描述了安岳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anyuensis)。其遺骸於1987年在四川盆地安岳縣龍橋鄉附近的兩個地點被發現。在一個採石場,至少發現了5-6個個體。在第二個採石場,發現了四個個體。其中一個標本AL001作為正型標本,保存了全身三分之二的關聯骨骼。同時還報告了其他標本,即AL002、AL003和AL101-106,它們提供了更多的骨骼信息。該物種的名稱與發現該物種的安岳縣有關。從遂寧組的頂部和蓬萊鎮組的底部都發現有安岳馬門溪龍。鈾鉛測年表明,遂寧組中的安岳馬門溪龍年齡為114.4 Ma;由於這將使它比其他馬門溪龍物種年輕約3000萬年,因此安岳馬門溪龍是否屬於馬門溪龍屬的一員存在一定疑問。
正型標本保存了8個後部頸椎、12個背椎、5個薦椎、幾個尾椎和一個完整的腰帶。另一個標本(AL102)保留了中段頸椎的五個關聯的頸椎。除了指骨,前肢的其它部位有被發現。本種在形態上與合川馬門溪龍有許多相似之處。據估計,這一物種的長度為21米。

井研馬門溪龍

1998年,張藝紅、李奎和曾慶華描述了井研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jingyanensis)。正型標本(CV00734)發現於井研縣梅旺村。在距離梅旺約10千米的三江鎮彭家寨西山發現了另一個副型標本(JV002)。第三個標本(CV00219)在距離三江約10千米的杜家村附近發現。這些化石位於四川盆地上沙溪廟組。物種名稱是指大部分標本都是從井研縣挖掘出來的。
正型標本包括部分肩胛骨和完整的烏喙骨、前肢、完整的坐骨、相對完整的顱骨和舌骨。副型標本包括三個前部頸椎、幾個風化的背椎、各種尾椎、相對完整的後肢和前肢,以及孤立的牙齒。第三個標本保存了一段帶有關聯頸肋的頸椎、四個融合的薦椎、幾個尾椎、一個完整的肩胛骨、各種四肢骨骼和孤立的牙齒。頭骨的長度為55厘米。前頜骨有四顆牙齒,上頜骨有14-16顆牙,齒骨有17-19顆牙。據估計,這一物種的長度在20到26米之間。
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
井研馬門溪龍

其它馬門溪龍的發現

多年來,馬門溪龍的其他物種也被命名。這些物種中的一些是基於殘缺的遺骸,被認為是無效的。在某些情況下,來自其他屬的物種也有被遷移到馬門溪龍屬,但對遷移的有效性有不同意見。
1976年,研究人員將發現於上沙溪廟組的四個標本命名為釜溪自貢龍。此後,其他研究人員對該屬是否有效持不同意見。1983年的一個研究將這些遺骸遷移到峨眉龍屬。1996年的一項研究則將這些遺骸遷移到馬門溪龍屬,稱之為釜溪馬門溪龍。
1998年,張藝紅、李奎和曾慶華在描述井研馬門溪龍時簡要提到了廣元馬門溪龍,但沒有給出詳細信息。此後的其它研究觀點對此物種的有效性各執一詞。
2004年,方曉思等的一項研究發表了在雲南省安寧組出土的雲南馬門溪龍。
生物群
目前發現的馬門溪龍的化石,出土於上沙溪廟組、石樹溝組、遂寧組、蓬萊鎮組、安寧組,時代從晚侏羅世延續至早白堊世。不同地層中,化石組合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古生物群落。與四川發現的晚侏羅世的馬門溪龍化石同層位出土的恐龍包括:蜥腳類的峨眉龍、馬門溪龍,獸腳類永川龍中華盜龍鳥臀類鹽都龍重慶龍沱江龍等,此外還有一些龜鱉類鱷類的化石。
同樣是晚侏羅世的新疆石樹溝組出土的恐龍有:蜥腳類的馬門溪龍、巧龍,獸腳類的冠龍簡手龍、中華盜龍、單脊龍,鳥臀類的花臉角龍隱龍,以及幾種翼龍和鱷類。
安岳馬門溪龍是目前馬門溪龍屬中唯一出土於早白堊世地層的,同一地層出土的還有和其親緣關係接近的綦江龍
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不同種的大小比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