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
重慶市合川太和鎮是舉世聞名的馬門溪龍的故鄉,也是蜚聲世界的“絲綢之鄉”。蜿蜒的涪江流經
太和鎮,富金電站隔江而立,柏油公路直達場鎮,遂渝鐵路在此設站,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享有“小合川”的美譽。
太中簡介
重慶市合川太和中學位於合川、
銅梁、
潼南交界的太和鎮。這裡是舉世聞名的馬門溪恐龍的故鄉,也是蜚聲世界的“絲綢之鄉”。蜿蜓的涪江流經太和鎮,富金電站隔江而立,柏油公路直達場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享有“小合川”的美譽。
重慶市合川太和中學,始建於民國33年(1944年),時名合川縣第二中學,1950年春停辦。
1956年秋恢復辦學,名為四川省合川縣第四初級中學校,1960年秋增招高中班。
1983年經上級批准成為高完中,更名為合川縣太和中學。
1996年原太和鎮石嶺初級中學校合併入太和中學;
2001年原木蓮鎮初級中學、小河鄉初級中學撤併入太和中學;
2005年佛鹽國中撤併入太和中學。
2006年改為現用名。學校在崗教職工320餘人,來自山東、陝西、四川、重慶等省市,曾聘請過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的外籍教師。其中專任教師280人,高級教師50人,中級教師150人,名校長1人(合川十大傑出青年),名教師2人,市級骨幹教師5人,區級骨幹教師50人,重慶市先進個人10人次,其中市勞模1人。 如何把中差水平(考試成績)的學生教育好,如何為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農村孩子奠定良好的成才基礎,是全國許多教育家潛心研究的問題。多年來,太和中學一直在這方面努力探索著,而今,基本走出了一條較為成功之路!
學校定位
立足合川,面向重慶,創建全國一流的農村中學。
戰略目標
在建校60周年時(2005年前後)創建成重慶市重點中學;建校70周年時創建成重慶市一流的獨具特色的農村中學;
建校100周年時,把學校建成全國一流的農村中學,在全國農村中學中有一定影響。
歷史沿革
重慶市合川太和中學,始建於民國33年(1944年),時名合川縣第二中學,簡稱“縣二中”。
1950年春停辦,1956年秋恢復辦學,名為四川省合川縣第四初級中學校,我們採用的建校時間,就是從此時算起的。
建校初期
學校占地面積五萬餘平方米,教學班六個。學校師資力量極為薄弱,教學設施非常簡陋,生活條件極差。零星散布在廢墟上的校舍面積總共不到3000平方米。四周荊棘叢生、瓦礫遍地、亂石嶙嶙。
針對這種境況,以王德達校長、陳其林主任為代表的老一代太中人,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團結、愛校、刻苦、博學”為校訓堅持勤儉辦學,從嚴治教的原則,實行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同”制度,使全校師生上下一心,同甘共苦,經過短短几年的艱苦奮鬥,到1958年,發展為9個教學班。
60年代初
學校面貌大為改觀,教師隊伍的素質明顯提高。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從1960年秋季開始學校開辦高中班,當年就招收了兩個高中班,學制2年。1961年因國民經濟極度困難,高中被迫停辦。
“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文化遭受了浩劫,該校也蒙受了重大損失,不少教師蒙受不白之冤,受到無情打擊,此時的學校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直到1971年春,學校才又恢復高中辦學。
1976年“
文化大革命”結束,特別是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經過撥亂反正,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教學質量上顯著提高,辦學規模和各項事業也有很大發展。
恢復高考
該校高考上線錄取人數,歷屆居於全市同類學校前列,大大提高了學校在社會上的聲譽。
發展
1984年,經上級批准,該校改名為四川省合川縣太和中學。從此,她豪情壯志,滿懷信心地在完全中學校的行列里奮勇前進。1992年,合川撤縣建市,隸屬重慶市,學校也改名為合川市太和中學校。
1996年秋,合川調整學校布局,將石嶺國中併入太和中學。學校至此一校兩點,建築面積達18267平方米,是建校初期的六倍。有初、高中共38個教學班,學生達到2493人;教職工達144人,其中高級教師6人,一級教師29人。各學科專業教師配備齊全,一支業務素質高,作風過硬的師資隊伍已經形成。理、化、生實驗室齊全,體育設施,圖書儀器較為充實。
2001年,合川再次調整鄉鎮布局,小河、木連兩鎮撤併入太和鎮,小河國中、木蓮國中也併入該校。此時,學校實行一校四點,有初、高中82個教學班,學生5000餘人,教職工202人。此時學校提出“走跨越式發展之路,創重慶市重點中學”的宏偉目標,在此思想的指導下,學校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加強教職工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大辦學資金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學校進入一個突飛猛進的新的發展時期。
2002年學校撤除木蓮教學點,實行一校三點,有初、高中80個班,學生達5936人,教師220人。2003年學校又撤除小河教學點,實行一校兩點(新街教學點、石嶺教學點),有初、高中83個班,學生達6096人,教職工252人。此時學校進一步明確提出創辦成重慶市重點中學的目標,並努力打造農村教育特色。
2005年佛鹽國中併入該校,學校仍實行一校兩點,有初、高中89個班,學生達5980人,教職工289人。2006年學校更名為重慶市合川太和中學,並建立了黨委。此時,學校已經發展到擁有91個教學班,在校教職員工300餘名,學生5900餘名的富有較強影響力的農村高完中,並繼續為創建重慶市重點中學努力奮鬥著。
2008年學校成功創建了重慶市重點中學,是重慶第二所農村重點中學,學校正以成功創建重慶市重點中學為契機,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農村名校。
概況
今天的太和中學已經擁有近100個教學班,學生人數達6000餘人,其辦學規模在整個重慶市乃至全國來說,都稱得上農村中學中的“超級航母”。
太和中學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不少電視台、報社紛至沓來,競相報導太和中學。太和中學在社會上名聲鵲起、聲譽日隆,可以說是凝聚了數代太中人的心血和汗水。
地理環境
太和中學坐落在美麗的涪江之濱的合川區西北重鎮太和鎮,與銅梁、潼南兩縣交界,這裡是舉世聞名的馬門溪恐龍的故鄉,也是蜚聲世界的“絲綢之鄉”。
太和中學分新街和石嶺兩點辦學,占地面積16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學校有寬敞明亮的教學樓5幢,設施先進的實驗樓2幢,設計合理的教師宿舍樓7幢,寬敞舒適的學生公寓5幢;還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清潔衛生的重慶市示範食堂。常年辦班96個,在校學生5016人。其中高中54個班,每班54人,計2916人;國中42個班,每班50人,計2100人。學生來自合川、銅梁、潼南、武勝等區縣的30多個鎮鄉的近60所中國小校。
辦學條件
為了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學校又征地60畝,正在興建標準的塑膠運動場和游泳館。學校已經成功的實現了創建重慶市重點中學的目標,在建校60周年時創建成重慶市一流的農村高完中,在建校100周年時,把學校建成全國一流的農村高完中,在全國農村中學教育界有較大影響。
學校還投資100萬元建成了合川一流的“校校通”寬頻信息網工程,校園實行“一卡通”。現有學生微機室4間,校內擁有帶硬碟的計算機200餘台,教師電子備課室2間,還建有多媒體演播室、多功能語音室、學術報告廳,並投資600多萬元新建了科教大樓,為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配備了先進的設施設備。學校有專門的音樂室、美術室、形體室和教職工俱樂部。
學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為學校的穩步健康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教學方面,以教學質量為中心,多層次、全方位的考核教師,實行嚴格的獎懲和升降制度。教育方面,育人工作以導為主,堅持做到行為教育規範化、思想教育系統化、品質教育持久化、心理教育科學化、公寓管理軍事化。充分發揮班主任和年級組管理的作用,並採取教師值周制和幹部值日制,校園實行24小時封閉式管理。以軍訓為契機,強化學生行為管理。學校目前正在試行“學生成長檔案”的教育模式,力爭讀懂每個學生,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後勤工作實行社會化管理模式,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實行免費就餐制。
該校視教學質量為生命線。1998年至今,升重點大學和一般本科人數居合川區高完中(不含合川中學)第一。
近幾年,中考成績也位居同類學校第一。學校已是重慶市重點中學和重慶市聯招學校,學校也獲得了“重慶市重點中學”、“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德育示範學校”、“重慶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重慶市優秀衛生單位”、“重慶市安全文明校園”、“重慶市校務公開先進集體”、“重慶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重慶市國防教育先進集體”、“合川市示範學校”、“合川市園林單位”、“合川市民主管理示範學校”等榮譽。
歷屆校長
1950年——校長唐勝濤
1956年――代理行政謝凱(不稱校長)
1957年――校長王德達
1959年下半年――校長賴光興
1961年下半年――校長馮國棟
1962年――王德達再次擔任校長
1983年2月—1984年1月――李祥麟任學校校長,王德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
1984年2月―1985年12月――劉之祥任校長,王德達任黨支部書記
1986年1月―1988年8月――劉之祥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1988年9月-1995年8月――劉之祥任校長,唐良富任
黨支部書記1995年9月-1997年8月――唐松柏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1997年9月-2001年8月――吳德祥任校長,唐玉明任黨支部書記
2001年9月-2003年4月――唐玉明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2003年4月―2010年10月——陳瑜任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2006年任改為黨委書記)
2010年10月—2014年9月——鄒泉任學校校長兼黨委書記
2014年9月—2016年6月——羅友任學校校長兼黨委書記
2016年6月——張桂芳任學校校長兼黨委書記
地圖信息
位置: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新村街138號